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上古观象授时知识的反映

牛郎和织女,在古代文献中,最初是作为两颗星星的名字而出现的。这两颗星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中的《大东》篇,诗中将牛郎称为牵牛。

古人之所以关注天上的星星,是因为星星在夜空中位置的变化可用来标农时、记时令,而牵牛、织女两星则是作为秋天到来的标志受到古人瞩目。

这一点,在《经余必读》这部上古农事历中就说得很明白,它说道:

七月,……初昏,织女正东向。

一句“织女正东向”,就蕴含了牛郎和织女会天河这一故事的全部秘密。

织女星为全天第五大亮星,在北方高纬度夜空则是最亮的一颗星星,而且由于织女星纬度较高,一年中大多数的月份都看得见。因此,高悬天顶、璀璨夺目的织女星非常引人注目,古人很早就根据它的方位变化观象授时了。

根据天文学者的推算,《经余必读》时代农历七月的黄昏,织女星升到了一年当中的最高点,即到了夜空最靠近天顶的地方,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这颗皎洁耀眼的明星,便端端正正地高悬在人们的头顶上了。

“织女正东向”的意思是指由织女星的东边两颗较暗的星星形成的开口朝东敞开。那么,东方是什么呢?古时候的人们只要抬头看去,就会一目了然了。黄昏的夜空,在织女的东南方,在灿烂银河的东岸,不是别的,就是那颗让织女朝思暮想的牵牛星。

七月黄昏,夜空中这种银河直贯南北、织女高悬天顶、牛郎织女相映成辉的景观给古人留下深深的印象。《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意象就是这种独特天象的形象写照,而七夕之夜牛郎和织女会天河的故事,自然就是从这种天象演绎而来。

也就是说,追本溯源,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原本与人间男女的爱恨情仇无关,而只是上古天文学观象授时知识的反映。

织女、牵牛两颗星星的得名,也是源于其观象授时的功能。如上所述,织女是七月之星。

七月暑气渐退,天气乍凉,在男耕女织的古代,这个时候该是女人纺线织布、准备寒衣的时候了。《诗经·豳风·七月》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就道出了此意。

“九月授衣”,意思是九月已是万物萧杀的晚秋,该是穿寒衣的时候了。九月授衣,则必须八月裁制,那么,七月,就该是织女们飞梭织布的时候了。

这首以“七月流火”起兴开头的西周农事歌谣,很有可能就是当时的织女们在七月的夜晚,一边摇动纺车织布,一边反复吟唱的歌。

天上,织女星光璀璨,地上,纺织娘浅唱低吟,人间天上,相映成辉,那颗照耀着人间纺织娘劳作的明星,因此就被赋予了织女的名称,成了人间织女的守护神。

七月开始纺织,因此就形成了七夕乞巧的风俗。古代每到七夕之夜,妇女们拜牛郎和织女,并结彩缕、穿七孔针、查看蜘蛛结网,据说这样可以使自己变得心灵手巧。

这种风俗早在晋代的《西京杂记》和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了。正是凭借着这种年复一年的乞巧仪式,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才代代相传,流传人间。

七夕何以必须陈设瓜果?这不过是因为七月之时,正是瓜果成熟的时候,《七月》说:“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壶”指葫芦。

正因为七月与瓜果之间的时令关联,据汉代纬书《春秋合诚图》中记载:

织女,天女也,主瓜果。

可见在古人心目中,织女这颗初秋之星,俨然成了瓜果的象征。

那么,牵牛之得名又跟时令有什么关系呢?《史记·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意为牵牛象征牺牲,牺牲指牛、羊之类在祭典上宰杀献神的牲畜。

这一说法暗示了牵牛星之得名和牺牲之间的关系。牛、羊等用为牺牲的动物,饲养生长有一定的周期,古代针对饲养牺牲动物的每一阶段,都要举行活动。

对此,《礼记·月令》中有明确的记载:春天,万物孳乳,牲畜繁育,故到了暮春三月,需要统计幼畜的数量;六月,夏秋之交,草木丰茂,刍秣收割,故令臣民贡献牧草以为养牲之饲料;八月,仲秋之月,牲畜体格已定,察其长短肥瘦,合规中度的牲畜才能用为牺牲;九月,暮秋之月,牺牲已经长成;到了腊月岁末,就宰牲祀神,祈福纳祥。

《月令》中称八月“循行牺牲”,表明八月是牲畜饲养周期中的一个重要的时间点。此时的黄昏时分,明亮的织女星已经离开头顶向西滑落,而银河东岸与织女遥遥相对的另一颗明星,则紧随其后升上天顶,这颗星因此就被作为牺牲之月的时间标志,并被顺理成章地命名为牵牛。就是说,牵牛星之名牵牛,不过是因为古人以之作为牵牛牺牲之月的时令标志。

可见,七夕故事和民俗的各个环节,都可以由其与岁时的关系得以解释。而民间传说中七夕的雨水自然也与织女的悲伤无关,七夕之所以多雨,不过是因为初秋七月,正是我国大地连绵秋雨开始的时候罢了。

尽管有牛郎和织女之间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但七夕习俗却根本与爱情无关。七夕,作为秋天的第一个节日,拉开了秋天的序幕,而秋天的戏剧永远是令人伤感的悲剧。

因此,七夕与其是一个温馨的节日,不如说是一个哀伤的日子,与其说是一个令有情人皆成眷属的日子,不如说是一个自古多情伤离别的日子。

七夕非爱情的季节,所以在古人的观念中,七夕对于婚嫁来说,并非是一个吉利的日子,而牛郎和织女的爱情,也并没有花好月圆的意味。

知识点滴

在山东民间戏曲《天河配》的剧目中,曾提到过牛郎名叫孙守义,住在牛郎官村。姓孙的这个家族,在沂源县牛郎官村世代居住,自然而然和这个传说相吻合。

牛郎官村里的牛郎庙,初建于明万历九年,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重修,殿内为牛郎和织女的塑像,旁卧金牛,墙上画着牛郎织女的完整传说。

相传莫洲人张道通云游至此,在山洞中修行,一日梦见一女子哭诉,称其是玉帝的女儿,因爱慕凡间的牛郎,故下凡尘,暂无居所,恳请收留。

张道通醒后,去山下村落寻找,果见有牛郎孙守义郁郁寡欢,遂搬出此洞让给织女。

唐朝时,有人路经此地,隐约听到洞中传来扎扎机杼声,感到十分神奇,遂塑织女像于洞中,沂源八景之一“织女仙洞”由此得名。 a+4sbRGVaMd+iUJ1BQPsAJJT8NslO6ODFKCjjwuUEBY9QNh6EuypYGiI2wDH/pP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