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源于对自然和时间的崇拜

关于牛郎和织女的最早传说源于楚国,到了汉代,伴随着文学的发展,其传说更为广泛、具体、生动、形象,成为绘画与雕刻的重要素材,同时也成了孕育这些动人传说故事的土壤。

汉代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而汉代的南阳是全国有名的都市之一,并成为南北文化、科技发展的交汇地,加上多种文化因素的碰撞,由此产生了深厚的文化积淀。

据文献记载,南阳在周代已有了养蚕业和丝绸业。西汉年间,南阳郡为全国八大蚕丝产地之一。东汉时,张衡《南都赋》中记载的“帝女之桑”就出自南阳,当时名扬天下。

在牛郎和织女的传说中,都离不开织女的纺织技术。在盘古开天辟地的民间传说中,描述了织女如何传授养蚕、缫丝、织绸技术,这与很有名望的南阳丝绸有着渊源的关系。

由七夕节衍生出的“乞巧”风俗活动,主要因为织女是天帝之女,心灵手巧,便成为历代人间少女们所崇拜的形象。

在我国各地民间,牛郎和织女的传说流传得相当广泛,但是其核心内容基本一致。同时,神话传说自产生到流传过程中形成定型故事,一般与产生地区的地名风物相关联,这也是神话传说地方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牛郎和织女传说的地方化,不仅仅与传说中的人物、地点和地方有关,而且所反映出的农耕地区的特点也是非常明显的。

耕牛是农耕地区不可缺少的劳动力,是从事农耕的主要“生产力”,同时,牛也是牛郎和织女传说中的主要角色。

南阳黄牛是我国五大良种牛之一,享誉海内外,南阳牛的历史悠久,自然就产生了许多“牛”的故事,如伏牛山、嫦娥与黑牛、百里奚养牛,以及牛郎和织女等的故事,其中,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就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

早在春秋时代,南阳黄牛已进入舍饲、圈饲阶段。生于南阳长于南阳的秦国名相百里奚就善于养牛,在他落魄的时候,于南阳城西麒麟岗牧牛为生。他曾听说周王子颇喜欢牛,就以养牛作为晋身阶梯,被传为佳话。

后来,斗牛成为南阳当时盛行的一种活动。由此,在举世闻名的南阳汉画像石中,出现了大量的牛的形象。如此渊源的“牛”文化,从而产生了南阳城西牛家庄的“牛郎”,也就不足为奇了。

神话的土壤既已具备,那么,美丽的传说也就会随之形成。

但是在我国漫长的岁月印记中,七夕最早的起源到底是什么呢?

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据历史文献记载,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就有了有关牵牛星和织女星的记载。

根据《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东晋周处的《风土记》记载:

七月初七,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祈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

此处的河鼓和织女,指的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牵牛星是视为谷物神,织女则传说是天帝之女桑蚕神,谷物神和桑蚕神都是农耕民族的先民极为重视的神祇。

那时的人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7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至于在七夕拜牵牛和织女二星,是因为两星的运行在七月显得最为突出。

对于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便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七夕最早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除了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之外,也来源于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很强的时间感。

据《太平御览》记载:“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麋为珍”“七月七日为良日”,所以把它作为庆贺秋收的吉庆日子,人们也习惯上把农历正月初一、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初二和初三的倍数六月初六这“七重”列为吉庆的日子。

我国古代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在民间,七数表现在时间上的阶段性,即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

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以做满“七七”为完满,因此,在七夕风俗里,有乞巧乞福乞情等风俗,都是源于七月初七是良日,以此祈求丰收美满之意。

王勃的《七夕赋》说“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就把星期与月夕相提并论,点出一年四季中与亲情、爱情相关的最美好、最动人的两个夜晚。

因此,后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做“星期”。

在我国的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为“喜寿”。

此外,因“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在算盘上,“七”又是每列的珠数。“七”,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而“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七夕源于人们对自然、星辰、时间、数字等的崇拜,而在后世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关于男女爱情的内容也逐渐融到了其中,体现出人们追求幸福和美好情感的愿望。当然,七夕节能够成为我国千古流传的节日,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自秦汉以来,我国长期处于以农业为主导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中。在这种经济状况下,纺织成为广大妇女的必修课,她们渴望在经济生产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就为“乞巧”习俗的萌生和盛行,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

传说中的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孙女,她心灵手巧,尤其善织,能用一双灵巧的手织出五彩缤纷的云朵。想获得灵巧的姑娘们,自然而然就把织女当成自己崇敬的榜样,向她乞巧。

此外,人们津津乐道的牛郎和织女的传说所表现出的真挚爱情,特别是男耕女织、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充分反映了广大民众,特别是妇女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追求。这也是作为一种心理因素,促成了节日与传说的完美结合,世代传承,并获得不断丰富和完善。

知识点滴

自然崇拜,就是对自然神的崇拜,它包括了天体、自然力和自然物三个方面,如日月星辰,山川石木,鸟兽鱼虫,风雨雷电等,这是人类依赖于自然的一种表现。

在原始社会,自然现象的变化,尤其是那些能够直接影响人类生存的自然变化,被看成了有人性的、有意志的实体,从而激起人类对自然的崇拜。

自然崇拜与人的社会存在有着密切关系,人类原始部落群体因其生活环境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自然崇拜对象及活动形式,一般都崇拜对本部落及其生存地区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影响最大或危害最大的自然物和自然力,并且具有近山者拜山、靠水者敬水等地域及气候特色,反映出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丰产富足的实际需要。这样,就自然而言地衍生出了人们在七夕时对于星宿的崇拜。

WW6ubX1S+QRQNnbpysmAaPd/IJH0IfpitVIx+AbJ+LAMLbf5rBaqseHNHb2Pqzl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