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介之推割股奉重耳充饥

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之推而专门设立的节日。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当年重耳出逃时,先是父亲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惠公追杀。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有一年重耳逃到卫国,一个叫作头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

重耳无粮,饥饿难当向田夫乞讨,可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当成贼用土块戏谑了一番。

重耳在流亡期间受尽了屈辱。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晕了过去,再也无力站起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都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刻,有一人悄悄走到僻静处,此人就是介之推。

介之推走到僻静处后,忍着剧痛,用一把刀子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随后,他为重耳煮了一碗肉汤。当重耳喝完肉汤后,渐渐恢复了精神,而当重耳发现肉是介之推从他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19年以后,重耳做了晋国的国君,他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晋文公即位以后,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介之推被遗忘。众人都为他鸣不平,他却不肯面见圣上请赏。

邻居解张为介之推鸣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之推受封,才知道他已背着老母亲隐入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于是,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之推。晋文公便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在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之推出来。

火熄以后,人们才发现身背老母亲的介之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被火烧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已。

为了纪念介之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临走时,晋文公还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代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之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晋文公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之推,人民非常怀念。

于是,每逢介之推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同时,人们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

历史上,寒食节活动由纪念介之推禁烟寒食为主,逐步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主。其中蕴含的忠孝廉洁的理念,完全符合我国古代国家需要忠诚,家庭需要孝道的传统道德核心,成为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

古代先民对寒食节禁烟冷食的执着,表达了对千古先贤介之推忠贞不渝的怀念之情。

可以说,寒食节的意义远远大于清明,若比作母子,寒食为母,清明为子。清明尤在,而寒食早已不存。可以说,寒食伴随着吹面不寒的杨柳之风,在岁时节日的演变过程中静静地融入了清明。

知识点滴

后人为了纪念介之推,专门修建了一座介之推庙。介之推庙位于山西省晋中灵石县境内的张蒿村,称英毅圣王庙。介庙所建处,原有母子柏、母子碑。

传说母子柏所生之处是介之推母子相抱被焚死之地。介庙周围原来环境清幽,风景秀丽,气候温凉。也由于这个原因,这里也被人称为“神林”。

可惜后来山林庙宇均被火焚毁,现仅存寺庙的偏院一处,院内还存有原庙基的石墩和五通石碑。 lgPnOMBus+84aRpkN1drr11f74JdhcHq9e/NjaM8sk1BJb9TklJXpEijDq+0ywy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