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最广泛、最一般关系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尽管存在各种不同阶级的划分,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分工,但处于同一时代的同一社会环境里的全体社会成员,为了彼此的交往,为了维持社会的生活秩序,都必须遵守社会公德这个起码的生活规则。
在本质上,社会公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它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与“私德”相对,这里的“公德”是指与国家、组织、集体、民族、社会等有关的道德;而“私德”则指个人品德、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的道德。
社会公德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社会公德是指:反映阶级、民族或社会共同利益的道德。它包括一定社会、一定国家特别提倡和实行的道德要求,甚至还以法律规定的形式,使之得以重视和推行。
狭义的社会公德是特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它一般指影响着公共生活的公共秩序、文明礼貌、清洁卫生以及其他影响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
社会公德是公民道德的重要环节,对其他道德建设起着引领作用,在公民道德中,社会公德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要求。社会公德作为文明标志,是提升政府文明形象的必然要求,国家硬件建设得再好,也绝不能缺少优良的公共道德支撑。
社会学将社会公德视为一种社会资本。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不同,作为社会资本一部分的社会公德,本质上是信任、信用和互惠的文化规范。它以无形资产的形式嵌入社会结构之中调整人们的行为,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提高社会整体的运行效率和社会满意度、幸福度、认同度。
在一个共同体中,社会公德等社会资本积累越深厚,供应越充足,社会成员间互利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大,社会和谐稳定的可能性也就相应增加。社会公德不会因使用而减少,但会因不使用而枯竭。社会公德可无限积累,具有可再生性、非短缺性,会因大范围的频繁使用而增加其价值。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等众多领域都处于转型期,公众对社会公德的需求呈加速扩张之势,而社会公德的有效供给则呈明显滞后,其后果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社会公德的供给不足,使公众已有的生活质量降低,这表现在大大小小的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和环境的人为损坏。社会公德的缺失,使人际关系恶化,也使社会运行的整体效率降低,社会为此支付的成本增加。
不遵守社会公德,还将带来一个更恶劣的后果,那就是对社会认同的破坏,使社会公德问题成为制约社会全面进步的瓶颈。社会公德建设事关物质文明建设的质量和品位,马虎不得,忽略不得。
公民素质的高低,既是推进文明建设的基本条件,也是衡量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准。公务员首先要讲公德,一个人如果连这种基本的道德标准都达不到,个人素质就无从谈起,其他方面的道德建设就是无本之木。
文明建设以人为本,从这个意义上讲,创建一个公德意识强、道德风尚好的社会,比起硬件建设更为重要。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把社会公德作为切入口,从克服生活中最常见又最容易忽略的不文明行为做起,使我们的行为符合文明规范,并以此培育和促进我们各方面的道德建设。
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的一种沉淀和积累。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在每一个社会都被看作是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遵守社会公德,是对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在此基础之上还有许多更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要求。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又昭示着一个社会道德风气好坏的程度。
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和适用范围。
在同一社会中,任何社会成员不管属于哪个阶级或从事何种职业,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简单规则都必须遵守,否则就要受到社会舆论谴责。国家、社会团体、机关单位有时甚至可以以国家权力或行政权力、经济权力予以干预。
社会公德作为“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是人类世世代代调整公共生活中最一般关系的经验的结晶。
这种最一般的关系,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形态里都存在着,因而,调整这种关系的社会公德在历史上比起其他各种道德分支来,具有更多地稳定性。而且社会公德总是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保存和发扬其进步的、合理的方面,剔除其落后的、不合理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