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是交谈的重要组成部分,交谈作为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才能发生的一种行为,不可能大家同时在说,必然是有听有说,说是为了听,也是因为有人听;听是因为有人说,也是为了听后说,这就构成了交谈。以上所言是聆听的首要意义。
其次,聆听是搞好人际关系的需要。这是因为聆听是褒奖对方谈话的一种方式,你越能用心倾心对方的谈话,就等于告诉对方“你是一个值得我倾听你讲话的人”,这样在无形之中就能满足对方的自尊心,加深彼此的感情。此外聆听也是一个人及时了解别人的需要、期望和性格的好办法,通常所说给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其中就包括一个人是否认真倾听别人谈话这个因素在内。当周围的人意识到你能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时,自然会向你靠近。这样你就可以与许多人在进行思想交流,建立较广泛的人际关系。
再次,聆听又是捕捉信息、处理信息、反馈信息的需要。谈话是在传递信息,聆听别人谈话是在接受信息。一个好的聆听者,应该善于从一大堆谈话中捕捉有益的信息。并以参与谈话的方式作出积极的反应,这就是信息反馈。而说话者才能根据你的反馈信息确定是继续、是改变、还是停止他的谈话。
聆听的障碍首先在于分心。客观上各种噪声、频频而起的电话铃声、接连不断的人员进出等等,主观上如另有急事在身而心不在焉、情绪激动等等。其次在于急着发言,而经常打断对方的讲话,迫不及待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实际上却没有把对方的意见弄懂、听完。再次是固执己见,拒绝倾听不同意见的人。注意力就不可能集中在讲逆耳之言的人身上,也不大可能和任何人都交谈得愉快。最后是偏见作怪,对自己不喜欢的人,看不上的人,对其讲话则也持同样不喜欢、看不上的态度,故而没有兴趣去聆听其讲话,那怕其讲得很精彩。
聆听的方法是:
即让对方把话说完,尽量控制自己,不要打断对方。即便是对方所言或者偏离了主题、或者对你无所裨益、或者你不爱听,但出于对对方的尊重,就要给人家说话的时间,让对方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无拘无束地把话说完,自己绝不能表现出任何不耐烦的神色和举动。这种尊重人、甘当听者的耐心地听既是个人在谈话中应具备的品质,也是在社交中体现的度量。
人们交谈的目的是为了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联络感情,而不是智力测验、辩论或演讲比赛,大可不必去争话、抢答,所以在听人讲话时应持虚心的态度,尽可能避免听话时“先入为主”,或对别人的讲话急于下结论,或立即接过话茬给以反驳,这些偏激作法都不可取。
“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在聆听别人讲话时,应能细心地观察和体会讲话人的“话外音”、“弦外音”和其它非言语信息,注意讲话人词汇的运用和选择,细细品味讲话人的微妙情感和难言之隐,弄清讲话人的真正意图。这种察言观色,提高敏感的细心地听对秘书尤为重要,没有这种细心,秘书就难以领会领导的真正意图。
听人讲话,不只是在被动地接受,还应主动地予以反馈,并适时作出会心的呼应。这种呼应既可以是言语表达的,也可以是通过表情而显示的,有时还可适时插话,如说“真有意思”、“讲得真好”,表明你不但在注意倾听,而且很感兴趣,这也就对方谈话以鼓励。
回答,是对提问的反馈。在日常工作中,无论是专题对话,答记者问,还是电视采访,工作谈话,都离不开应答。应答是一种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语言表达形态,是交际中短兵相接的利器。一个掌握语言艺术的人,绝不是问什么就答什么,也不是怎么问就怎么答,他总是力图运用答问技巧,努力改变自己的被动局面,既答得好,又答得巧。答问技巧可概括为以下七种:
有些提问者出于某种不良动机,企图通过提问使你处于难堪的境地,面对这样的问题,如直言回答,便会中了对方的圈套,因此,就必须采取巧妙的回避办法,这就是答非所问。
在第48届纽约笔会年会上,我国作家陆文夫走上讲台侃侃而谈。突然,台下有人间;“陆先生,你对性文学怎么看?”陆文夫镇定自若地清了清嗓子说:“西方朋友接受一盒礼品时,往往当着别人的面就打开来看,而中国人恰恰相反,一般都要等客人离开以后才打开盒子。”
陆在此并未正面回答问题,而是运用了一个幽默生动的比喻,以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生活方式表明了文学作品应体现民族特性和伦理观差异的观点,既含蓄又简练。陆的巧答赢来了阵阵掌声,会场气氛之热烈,为这一届年会所罕见。
对于某些敏感的问题,由于某种原因,不便回答,或不能回答,就应采取避而不答的方式,加以巧妙拒绝。
缅甸前总理克立问及为什么别人都不戴像章了,周总理还要戴?以及周总理为什么把“为人民服务”的像章换成了毛主席像章?周总理幽默地避开了对方的锋芒,回答说:“克立先生对中国的像章很有兴趣。我知道您想要我这枚像章,送你了。”
周总理在此运用改变命题的手法将大问题化小,在幽默亲切的说笑中避开了对实质性问题的回答,又不影响双方关系的融洽沟通,难怪尼克松在他地回忆录中写道:“周恩来的敏捷机智大大超过其他任何一位世界领袖”。
实验物理大师法拉第有一次在大庭广众中作电磁学的实验表演。实验刚结束,忽然有人站起来高声责问:“这有什么用呢?”法拉第看了一下提问者,反问说:“请问,新生婴儿有什么用呢?”此例中,提问者暴露了他对科学的无知,而法拉第的以问代答则隐含着对提问者在科学上缺乏预见的嘲弄。
有时提问者为了有意为难对方,往往提出一些古怪的难题,让你防不胜防,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打破正常思维的模式,恰到好处地接提问者的反常思路去构思答案。1935年在巴黎大学的博士论文答辩时,主考人向年轻的中国留学生陆侃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孔雀东南飞》这首诗里,为什么不说‘孔雀西北飞呢?’”陆应声而答:“西北有高楼。”陆侃引用了我国古诗19首中的名句“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孔雀自然飞不过去,只好向东南飞去了。真是问得怪,答得也怪,令人叫绝。
有个笑话说,纪晓岚与和珅在问话中运用谐音双关,将“是狼”谐“侍郎”,而纪晓岚接过话题,未作任何铺垫修改,也有谐音双关,将“上竖”谐“尚书”,随口答问,反守为攻,使和珅张口结舌,显示了过人的机智与口才。
在回答时,既不愿直言自己的意思而得罪对方,又要使对方理解自己的本意,这时可采用委婉曲答的技巧。英国作家卫尔德在未成名时很贫穷,有一个贵族想聘请他当家庭教师,在谈到食宿条件时,贵族问他是否愿意和他的家人共同进餐,王尔德回答说:“那全看进餐时懂不懂礼貌了。”虽没正面作出回答,但实质上则委婉地表明了王尔德的潜在顾虑——看贵族的家人是否尊重自己。
即兴智答要求答问者反应快捷,对突如其来的问题迅速作出判断,急中生智地以精巧的妙语作答。其特点一是要答得快,二是要答得好。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苏联。一次,在苏联机场上飞机准备起飞时,突然一个引擎发动不起来。此时,在场的勃列日涅夫又急又恼,指着民航部长问尼克松:“我应该怎样处分他?”尼克松即兴回答:“提升他。因为在地面发生故障总要比在空中好。”
尼克松的即兴智答含义深刻,饶有风趣,在“视点”上比勃列日涅夫高出一筹,且为东道主保全了面子。
谈话是人们交流感情、增进了解的主要手段。在人际交往中,中国人讲究“听其言,观其行”,把谈话作为考察人品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无论是作为说的一方还是听的一方,都应该讲究技巧、注重方法,并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现归纳如下几点:
谈话是一门艺术,谈话者的态度和语气极为重要。有人谈起话来滔滔不绝,容不得其他人插嘴,把别人都当成了自己的学生;有人为显示自己的伶牙俐齿,总是喜欢用夸张的语气来谈话,甚至不惜危言耸听;有人以自己为中心,完全不顾他人的喜怒哀乐,一天到晚谈的只有自己。这些人给人的只是傲慢、自私的印象。谈了半天话,倒不如不谈,因为他们不懂得尊重别人也就达不到谈话的良好效果。
谈话中一些细小的地方,也应当体现对他人的尊重。谈话中不能使用粗话和黑话,有人认为一说出那些不洁的词语,便会缩小同他人的距离,他们把长得漂亮叫作“条挺”、“盘亮”,把100元、1000元、10000元分别叫做“一颗”、“一吨”、“一方”,殊不知这样做只会显示出自己的格调不高。
谈话中使用外语和方言,需要顾及谈话的对象以及在场的其他人。假如有人听不懂,那就最好别用。不然就会使他人感到是故意卖弄学问或有意不让对方听懂。与许多人一起谈话,不要突然对其中的某一个人窃窃私语,凑到他耳边去小声说话更不允许。如果确有必要提醒他注意脸上的饭粒或松开的裤扣,那就应该请他到一边去谈。
当谈话者超过三人时,应不时同其他所有的人都谈上几句话。不要搞“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而冷落了某个人。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同女士们谈话要礼貌而谨慎,不要在许多人交谈时,同其中的某位女士一见如故,谈个不休。张口便引经据典,子曰诗云,只会让人见笑。
有人谈话得理不让人,天生喜欢抬杠;有人则专好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什么是不敢谈、不敢问的。这样做都是失礼的。在谈话时要温文尔雅,不要恶语伤人,讽刺谩骂,高声辩论,纠缠不休。试问,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占了上风,是得大还是失大呢?
谈话时要注意自己的气量,当你选择的话题过于专一,或不被众人感兴趣,或对自己的宠物阿猫、阿狗介绍得过多了的时候,听者如面露厌倦之意,应立即止住。当有人出面反驳自己时,不要恼羞成怒,而应心平气和地与之讨论。发现对方有意寻衅滋事时,则可对之不予理睬。
不论生人熟人,如在一起相聚,都要尽可能谈上几句话。遇到有人想同自己谈话,可主动与之交谈。如谈话中一度冷场,应设法使谈话继续下去。在谈话过程中因故急需退场,应向在场者说明原因,并致歉意,不要一走了之。
谈话中的目光与体态是颇有门道的。谈话时目光应保持平视,仰视显得谦卑,俯视显得傲慢,均应当避免。谈话中应用眼睛轻松柔和地注视对方的眼睛,但不要眼睛瞪得老大,或直愣愣地盯住别人不放。
以适当的动作加重谈话的语气是必要的,但某些不尊重别人的举动不应当出现。例如揉眼睛,伸懒腰、挖耳朵,摆弄手指,活动手腕,用手指向他人的鼻尖,双手插在衣袋里,看手表,玩弄纽扣,抱着膝盖摇晃,等等。这些举动都会使人感到你心不在焉,傲慢无礼。
谈话中不可能总处在“说”的位置上,只有善于聆听,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的双向交流。
听别人谈话要全神贯注,不可东张西望,显出不耐烦的表情。应当表现出对他人谈话内容的兴趣,而不必介意其他无关大局的地方,例如对方浓重的乡音或读错的某字。
听别人谈话就要让别人把话讲完,不要在他讲得正起劲的时候,突然去打断他。假如打算对别人的谈话加以补充或发表意见,也要等到最后。有人在别人刚刚一张嘴的时候,就喜欢抢白和挑剔对方。对方说明天可能下雨,他偏说那也未必。对方谈起《红高粱》确实是部出色的影片,他却说这部影片糟糕透了。这种“常有理”的人实在太浅薄了。
在聆听中积极反馈是必要的,适时地点头、微笑或简单重复一下对方谈话的要点,是令双方都感到愉快的事情。适当地赞美也是必要的。
参加他人正在进行的谈话,应征得同意,不要悄悄凑上前去旁听。有事要找正在谈话的人,也应立于‘旁,当他谈完之后再去找他。若在场之人欢迎自己参加其谈话,则不必推辞。当然在谈话中不应当作永远的听众,一言不发与自吹自擂都同样走的是极端,同样会令人扫兴。
一个人在谈话中,如果对待上级或下级,长辈或晚辈、女士或男士、外国人或中国人,都能够一视同仁,给予同样的尊重,他才是一个有素养的人。
在这些礼仪规范中,需要强调的是谈话的适可而止原则。谈话和做事一样,都有一定的分寸和限度,话说过了头,往往会适得其反。那么如何来确定“度”呢?这可以从以下四种情况加以考虑:
①在一些主要问题解决了之后,在一些枝节问题或者是具体细节问题上还有待于推敲,或者是还有不同的意见,这时谈话就可以适可而止,留待以后找机会再谈。
②谈话是双边或多边的交际,在谈话时要考虑到对方和其它谈话各方的不同的心理状态、接受能力、具体处境等。提出的问题或者是表明的看法有无可能给对方或者是其中的一方造成不愉快进而造成伤害,宜尽可能地调整自己的谈话内容、谈话方式,使谈话为对方所接受或者是取得各方的理解。
③谈话切忌喋喋不休。本来是不错的谈话内容,可如若谈话者眉飞色舞、兴高采烈,既不考虑听者的反映,也不考虑时间和场合,只陶醉于自己的谈话内容或者是情绪的宣泄,不能察言观色,适可而止,将会引起听众的反感。这一方面做得较好的就是中央电视台体育播音员宋世雄同志的现场直播,说话精练,无多余的话。
④谈话切忌缠住不放。谈话与演说不同,一般根据谈话的进度和内容的要求,即兴发表意见或看法的成分比较多。由于是即兴发言,往往出现不够完整或不够严密,甚至是错误的观点、错误的理解,或者是与事实不尽相符等等。遇到这种情况,听者宜采取宽容的态度,对于枝节问题、非原则问题,可以不予辩驳,对于原则问题可以适当澄清,点到为止,豁达大度的宽广胸怀。谈话中“得理不让人”、“得理不饶人”,表面上看似乎是占据了主动,取得了优势,但同时也反映了自己心胸狭隘、不能容人。此时虽然是“有理”,但却失去了人心。更何况,由于看问题的角度、方法、对事实认知程度的局限,所谓的“有理”之中往往也有不尽完善的地方。这种情况下,谈话留有余地、适可而止就更显得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