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循环系统疾病

1. 心功能不全

心功能不全是指心脏功能减退,不能有效地推动血液周行全身以满足机体组织代谢。本病为心血管疾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心血管疾病常见的死亡因素。此时静脉系统回流受阻,脏器淤血,而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根据最先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但最后都可发展为全心衰竭。

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最早出现及最重要的症状。最初仅在重体力劳动时发作,称劳力性呼吸困难,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患者常在夜间熟睡时突然被憋醒,被迫坐起,可伴有阵咳,咯泡沫状痰或呈喘息状态;可因肺泡及支气管粘膜淤血而引起咳嗽和咯血,常于劳动后或夜间加重;紫绀、倦怠和乏力为心排血量降低的结果。患者除了原有心血管疾病的体征之外,常有心尖搏动向左移位,搏动范围弥散。心浊音界扩大,心率增快,心尖部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两肺底可听到湿罗音。严重心力衰竭时,可出现交替脉。

颈静脉怒张为右心衰竭的早期症状。肝脏肿大伴压痛多由于肝淤血而引起,晚期可并发心源性肝硬化,出现黄疸、腹水和肝功能损害;水肿则以下肢可凹性水肿为明显症状。晚期可有全身水肿;肾淤血可致尿量减少,消化道淤血可引起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

心功能不全患者在心脏功能允许的情况下应适当参加轻微劳动和体育锻炼,但心功能较差时,则应减少活动,甚则绝对卧床休息。饮食应有节制,以少食多餐、富于营养、易消化为原则,忌饱食或过食膏粱厚味,适当限制钠盐摄入。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减轻心脏负荷:休息为减轻心脏负荷的主要方法。在轻度心力衰竭患者,限制体力活动即可;重度心力衰竭时,则应卧床休息。同时还要注意解除病人的精神负担。

限盐是控制慢性心力衰竭最适当的方法之一。根据心力衰竭的程度每日食盐的摄入量限制在2.5~5克之间。

利尿:双氢克尿塞,每次25~50毫克,每日2~3次。速尿20~40毫克,每日1~2次。长期应用可引起低血钾,宜及时补充钾盐。氨苯喋啶,每次50~100毫克,每日3次。

血管扩张药:苄胺唑啉、肼苯哒嗪、硝酸甘油、消心痛、哌唑嗪等。常用者如消心痛,每次10~20毫克,每日3次。哌唑嗪,每次2~10毫克,每日3次。

②加强心肌收缩力:主要是洋地黄类强心甙,包括地高辛和西地兰,可以增加心脏的收缩能力,控制和改善心力衰竭的症状。地高辛的用法为每次0.25毫克,每日1次。

(2)中医药治疗。

①气阴两虚:心悸气促,动则尤甚,头晕乏力,盗汗颧红,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结代。治宜益气敛阴。

方药:党参、黄芪各15克,麦冬、远志、阿胶、生地、茯苓、酸枣仁各10克,五味子、炙甘草各6克。

②血瘀水阻:两颧暗红,口唇紫暗,心悸怔忡,动则气急,下肢水肿,舌暗或有紫斑,苔腻脉涩。治宜化瘀行水。

方药:当归、红花各12克,川芎、桃仁、赤芍、元胡、茯苓、泽泻、车前子各10克,桂枝、炙甘草各6克。

③阳虚水泛:心悸气短,畏寒肢冷,腰酸腿软,浮肿少尿,面色晦暗,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结代。治宜温阳利水。

方药:茯苓30克,车前子20克,白术、泽泻、炙甘草、党参、当归、丹参各10克,制附片6克,肉桂、干姜各5克。

④阳气虚脱:心悸气喘,烦躁不安,大汗淋漓,四肢厥冷,浮肿少尿,舌淡苔白,脉沉细微弱。治宜回阳益气固脱。

方药:龙骨、牡蛎各30克,人参20克,麦冬、五味子、山萸肉各10克,制附片8克,炙甘草6克,蛤蚧2克,研末冲服。

2. 早搏

早搏是指异位起搏点发出的过早冲动所引起的心脏搏动。早搏是最普通而又最常见的异位心律。根据异位起搏点部位的不同,早搏可分为房性、房室交界性和室性3种,但以室性最为常见。早搏可以是偶发或散在的,也可频繁地出现。

搏动的病因很多,一些健康人偶可发生,过量饮酒、吸烟、喝浓茶、疲劳、情绪波动等常可诱发早搏。一般而言,早搏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心瓣膜病等。早搏也见于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如肾上腺素、奎尼丁、洋地黄等。此外,电解质紊乱、开胸手术及心导管检查也可引起早搏。

偶发早搏大多无明显症状,仅有心悸或感到某次心跳突然加重或有心跳暂停之感。频发早搏致使心排血量降低时,可引起乏力、头晕、胸闷等。

早搏患者应保持情志舒畅,忌情绪波动,室内环境要安静;应根据病情适当休息和活动。重症病人要卧床休息,轻症病人可适当活动,并可练气功及太极拳;宜进食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多吃水果蔬菜,忌膏粱厚味,保持大便通畅。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早搏的治疗应视有无器质心脏病,是否影响心功能以及能否发展为严重的心律失常来决定治疗原则。

①偶发早搏但没有心血管疾病史证据的早搏多无临床意义,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可用小量镇静剂或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等)。

②房性和房室交界性早搏的治疗主要是纠正引起早搏的病理因素。频发的房性及交界区性早搏可选用异搏定、地高辛、乙胺碘呋酮、双异丙吡胺等药物。

③室性早搏的治疗主要目的是预防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和猝死。在室性早搏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时,且非成对或连续出现,则治疗主要是去除诱因和解除精神紧张。在室性早搏伴发器质性心脏病时,除针对原发疾病治疗外,可选用慢心律、心律平、乙胺碘呋酮、普鲁卡因酰胺、奎尼丁、双异丙吡胺等药物。如由心功能不全导致的早搏,可给予洋地黄类强心甙。

(2)中医药治疗。

①气血两虚:心悸怔忡,头晕眼花,失眠健忘,倦怠乏力,面色不华,唇甲浅淡,舌淡苔薄,脉沉细或结代。治宜益气养血。

方药:党参、熟地各15克,麦冬、酸枣仁、远志、丹参、当归、茯苓、白术、阿胶各10克,桂枝、炙甘草各6克。

②心血瘀阻:心悸胸痛,憋闷不舒,唇甲紫暗,甚则胸痛彻背,舌质紫青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治宜活血通络。

方药:丹参30克,桃仁、红花、当归、熟地、赤芍、酸枣仁、川芎、薤白、瓜蒌各12克,桂枝、炙甘草各6克。

③心神不宁: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心烦不宁,头晕健忘,舌淡苔白,脉细数或结代。治宜镇惊安神。

方药:龙齿、磁石各30克,茯神、远志、太子参、菖蒲、丹参、白芍各10克,炙甘草6克,琥珀3克,研末冲服。

3. 心动过速

阵发性心动过速是一种阵发性、规则而快速的心律,实质上是早搏的连续状态,由3个或3个以上连续发生的早搏所组成。其特点为突然起始与突然停止的心动过速。阵发性心动过速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炎及心肌病;此外,洋地黄、奎尼丁或锑剂中毒时亦可出现。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为突然发作、突然终止的快速心律,持续时间可长可短,自数秒至数小时或数天不等。发作时有心悸、胸闷、多尿、不安等。心率快而规则,常达160~220次/分。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者,由于快速心率及心房、心室收缩不协调而致心排出量降低,可出现心绞痛、血压降低、呼吸困难、少尿、甚至晕厥,其症状轻重取决于心脏基本情况和发作持续时间。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持续或伴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应尽早控制其发作。

发作时治疗:常用兴奋迷走神经的方法,如压迫眼球、按压颈动脉窦、用压舌板刺激悬雍垂以诱发恶心呕吐、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呼出等。如以上手段无效者可选用新福林、阿拉明、新斯的明、异搏定、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奎尼丁等。

预防复发:发作频繁者,宜选用能够控制发作的口服药物,长期使用,如异搏定、乙胺碘呋酮、心得安等,并避免发作的诱因。

②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此为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引起重度血液动力学障碍,甚至发展为心室颤动,可选用利多长因、慢心律、心律平、乙胺碘呋酮、双异丙吡胺等药静脉注射。同时应作好直流电同步复律的准备。发作中止后,宜选择能够控制发作的药物口服,避免复发。

(2)中医药治疗。

①心血虚:心悸不宁,头晕乏力,面色不华,心烦意躁,舌淡苔白,脉细数。治宜补养心血、清心安神。

方药:丹参30克,川芎、赤芍、当归、熟地、茯神、酸枣仁、远志各10克,龙齿25克,莲子芯3克。

②气阴两虚:心悸气促,动则尤甚,体倦懒言,自汗口渴,舌红少津,脉沉细数。治宜益气滋阴,养心安神。

方药:西洋参12克,天冬、麦冬、五味子、山萸肉、酸枣仁、远志各10克,炙甘草6克。

③痰火扰心:心烦不安,怔忡烦闷,头晕失眠,口苦痰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茯苓、龙齿各30克,半夏、陈皮、竹茹、枳实、远志、酸枣仁各10克,黄连、甘草各5克。

4. 高血压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的全身性慢性疾病。

正常成人血压应在140/90毫米汞柱(18.7/12千帕)或以下,血压在160/95毫米汞柱或以上(21.3/12.7千帕)为高血压,介于两者之中为临界性高血压。后者较易发展成为高血压病。

高血压的病因至今尚未十分清楚,但长期精神紧张、缺少体力活动、遗传因素、肥胖、食盐过多者,发病率偏高。可分为缓进型高血压和急进型高血压。

缓进型高血压:起病隐匿、病程进展缓慢,故又称良性高血压。大多数高血压病属于这一类型。早期仅在精神紧张、情绪波动或过度劳累之后出现暂时和轻度的血压升高,去除原因或休息后可以恢复正常。发作时可出现头痛、头晕、头胀、耳鸣、眼花、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胸闷、乏力、心悸等症状。长期的高血压易并发心、脑、肾的损害。

急进型高血压病:临床表现基本与缓进型高血压病相似,但各种症状更为明显。具有病情严重,发展迅速,视网膜病变明显,肾功能恶化快的特点。亦称恶性高血压。患者常于数月至1~2年内出现严重的心、脑、肾损害。最后常因尿毒症死亡。

高血压的各种合并症是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虽无根治高血压的药物,但长期降压治疗可推迟动脉硬化,减少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

本病的治疗分非药物治疗、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非药物治疗。

主要包括减轻体重、限制钠盐摄入,适当运动等措施。

(2)西医药治疗。

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开搏通(卡托普利),每次12.5~50毫克,每日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加大。用量过大易引起副作用,包括皮疹、蛋白尿、白细胞减少偶可影响肾功能。

②钙拮抗剂:心痛定,每次10毫克,每日3次。主要是通过阻滞Ca ++ 内流及细胞内的移动而影响心肌及血管平滑肌的收缩,使外周阻力血管扩张而使血压下降。有尼群地平、尼卡的平、尼莫的平等。长效钙拮抗剂有络活喜。主要副作用有面红、头痛、心悸、下肢浮肿等。

③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每次10~30毫克,每日3次。

④利尿剂:双氢克尿塞,每次12.5~25毫克,每日2~3次。

⑤周围交感神经抑制剂:利血平,每次0.1~0.25毫克,每日2~3次。

(3)中医药治疗。

①肝阳上亢:头痛头晕,烦躁易怒,面红目赤,尿黄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治宜平肝潜阳。

方药:杜仲、天麻、山栀、茯苓、黄芩、寄生、益母草各10克,钩藤、牛膝各12克,生石决明、鸡血藤各30克。

②痰浊中阻:头晕头重,胸闷心悸,恶心纳差,苔腻脉滑。治宜祛痰化湿。

方药:半夏、天麻、陈皮、枳壳、茯苓、白术各10克,竹茹6克,钩藤、薏米各15克。

③肝肾阴虚:耳鸣头晕,腰酸腿软,心悸气急,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治宜滋补肝肾。

方药:熟地20克,山萸肉、丹皮、泽泻、山药各10克,枸杞子、龟板各15克,炙甘草6克。

5. 体位性低血压

当一个人的体位从卧位变为立位时,有300~800毫升血液会郁积于躯干和两下肢,从而导致心脏血液输出量减少,动脉压下降。身体健壮的中青年人,由于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器在承受这些变化时,能起动代偿机制,从而保持了血压稳定。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会下降,代偿机能会减弱,因此,老年人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据统计,65岁以上的老人,每4人中就有1人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重在预防,以下9项预防措施可尝试。

(1)睡眠时可把床头抬高15~20厘米。

(2)避免突然起床。晨起可先在床上坐1分钟,待穿好衣服,坐在床边,两腿下垂1分钟,接着扶住床边或其他固定物站立1分钟。

(3)不能一直弯腰到地面,或在弯腰后起立过快。

(4)推迟起床后的活动时间。诸如浇花锄草、理发剃须,至少在起床1小时后进行。

(5)夜间穿弹力长丝袜,因为长统袜可阻止两腿静脉瘀血。

(6)洗热水澡后要缓慢起立,因为高温能导致静脉内血液淤积。

(7)控制任何可引起屏气的紧张活动。

(8)坐摇椅可改善两下肢血液循环。即使是很轻微的腿部活动亦可增强肌张力和加强反射调节。

(9)在下列情况下发生低血压,症状多是严重的,应特别警惕。饱餐后30~60分钟;在服用降压药1~2小时后。采取的对策是:少食多餐,少吃肥腻食物,晚餐应在睡前2~3小时进行,进食速度不宜过快。服降压药后的1~2小时中应静坐休息,不宜走动,以防跌倒。

6. 脑血栓

脑血栓是在脑血管、血液成分及血液动力学等改变的情况下发生的。

本病常见于高血压病及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老年人。60岁左右发病率较高,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50%。某些颅内感染和头颈部外伤等,也可引起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起病一般比较慢,病前数日常有头痛、头晕或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以后逐渐出现偏瘫、说话不清、失语、口角歪斜、共济失调等表现。脑血栓形成一般在脑血流缓慢、血液粘度增高的情况下发生,因而病人常在安静或睡醒时发现肢体不灵,一般神志清楚。有时也可呈急性发作,甚至昏迷。一般发病后几天内病情趋于稳定,由于侧支循环建立,病变区水肿消退,症状逐渐减轻。如果被堵塞的血管继续发展下去,又无良好的侧支循环,脑组织就会发生变性、软化和坏死。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经CT检查,就可明确诊断;进行腰椎穿刺,可见脑脊液清晰无血,这是与脑出血鉴别的要点。

除一般护理外,发病早期正确而又合理的治疗,对减少后遗症和缩短病程非常重要。

治疗中要注意调整血压及原发病的处理。及时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7~10日;或复方丹参液10~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7~10日为1个疗程。若能同时用胞二磷胆碱250~500毫克静脉滴注,则疗效更好。在急性期尚未发生脑水肿前,或发病24小时内,可适当给予血管扩张剂,轻症而无脑水肿者,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如起病24小时至2周内有脑水肿、血压下降或有血压下降趋势者,禁用血管扩张药。常用的血管扩张药有罂粟硷30~60毫克加入5%葡萄糖液250~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7~10日。烟酸、山莨菪碱也可酌情使用。有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者可用甘露醇、山梨醇,快速静脉输注;抗凝剂肝素、双香豆素应慎重使用;溶栓酶制剂如链激酶、尿激酶、清栓酶等可酌情使用,但一定要注意其副作用。

另外,在恢复期可选用维脑路通、脑益嗪、抗栓丸等。特别要注意加强护理和功能锻炼。针灸、按摩等对瘫痪肢体功能的恢复也有极好的疗效。

7. 脑血管意外

脑血管意外是脑部或供应脑的颈部动脉的病变引起的脑局灶性血液循环障碍,而致意识障碍及(或)脑局灶症状(言语障碍、面瘫、肢瘫)。因其发病急骤而命名为脑血管意外。

脑血管意外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前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其中以脑血栓形成最为多见。

脑血管意外是中年以上的急性疾病,也是老年人最多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中脑出血、脑血栓形成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多数是由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因脑动脉瘤、血管畸形等引起。脑栓塞多见于中青年有心脏病的患者,如心脏瓣膜病、心肌梗塞栓子脱落堵塞脑血管而成。

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病残率高,而且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男性多于女性。本病的常见症状有: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出现头痛、头晕、肢体麻木、行走不稳、轻度偏瘫、流涎、语言不清、吞咽不畅等症状之一或一种以上,多在短时间内消失,一般持续数分钟到30分钟,最长不超过24小时,多无意识障碍。

(2)脑血栓形成病前多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常在睡眠中或安静时发作,可有头晕肢麻、暂时性神志不清等前期症状,逐渐产生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症状,症状逐渐加重,数小时至数天达高峰。

(3)脑栓塞突然出现头痛、呕吐,或抽搐、偏瘫、失语,意识障碍较轻,多在短时间内恢复。

(4)脑出血多在活动中,如劳动、用力排便以及情绪激动时发病。可出现剧烈头痛、头晕、呕吐,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生口眼歪斜、肢体偏瘫、意识障碍等。

(5)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劳动或日常生活中,突然剧烈头痛,迅即出现脖子硬、恶心呕吐、烦躁、怕光、怕声、少语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中医药治疗和饮食疗法。

(1)西医药医疗。

肠溶阿司匹林片:每次0.3克,每日2次,口服。

维脑路通:每次0.2~0.4克,每日3次,口服。

以上两种药物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脑栓塞。

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应用对症治疗,如降压、止血等。

(2)中医药治疗。

①风痰阻络型:起病较缓,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语言不利,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舌苔白腻,脉濡数或滑。治宜祛风通络。可服小活络丹。

②气虚血瘀型:半身不遂,肢体麻木不仁,肌肉松弛,酸软无力,懒言少气,舌淡苔白,有瘀点或瘀斑,脉沉细无力。治宜补气养血、化瘀通络。可服人参再造丸、化佗再造丸等。

③阴虚阳亢型:面红头晕,目眩耳鸣,半身不遂,肌肉酸痛或麻木不仁,烦躁易怒,大便干燥难出,舌红少苔,脉弦细。治宜补益肝肾、滋阴潜阳。可服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

(3)饮食疗法。

①毛冬青炖猪脚:毛冬青150克,猪脚1只,除毛洗净,放入药锅内,加生姜、葱、食盐、绍酒、清水等适量,用文火炖4小时即成。食用时加味精少许。适用于风痰阻络型,20日为一疗程。

②炒蛇片:乌蛇1条,去皮、头尾和内脏,洗净切成薄片;将茶油放锅内,烧至七成热时,将蛇肉片倒入,反复翻炒,八成熟时,加入食盐、绍酒、生姜、葱、胡椒粉等适量,继续翻炒至熟即成。适用于风痰阻络型。

③归参芍山药猪腰:猪腰500克,剔去筋膜,洗净,放在药锅内;党参25克,当归、赤芍、山药各15克,装放纱布袋内扎紧,放入药锅内,加清水适量,炖熟,捞出猪腰,切薄片,放盘中加酱油、醋、姜丝、蒜末、芝麻油、味精等适量即成。适用于气虚血瘀型。

④人参莲肉汤:白人参10克,去心莲子10枚,丹参25克,加水适量泡发,再加冰糖30克放入蒸锅内,隔水蒸炖1小时。喝汤吃莲肉,剩余人参、丹参,次日再加莲子如法蒸炖,服用人参,弃渣。连用3次。适用于气虚血瘀型。

⑤何首乌粥:制何首乌30克,放入砂锅内,水煎,去渣留汁;再将粳米100克、红枣3枚、冰糖少许放入锅内,用文火熬熟即成。适用于阴虚阳亢型。

⑥天麻炖猪脑:天麻15克,浸泡后切薄片,猪脑1个,洗净放入搪瓷盆内,加入姜片、葱段、味精、食盐、水适量,隔水炖熟即成。适用于阴虚阳亢型。

8. 老年脑出血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的血管破裂出血。老年人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所引起。冬季发病较多。部分患者于发病前有头痛、头昏、眩晕、肢体麻木无力等前驱症状,或高血压脑病等表现,常在用力或情绪激动情况下突然发病。

脑出血起病急骤,往往危及生命。临床上症状依出血的部位、数量、速度而定,可概括为局灶性症状和颅内压增高症状。起病时常有剧烈头痛、呕吐,随之意识丧失。一般昏迷较深,颜面潮红,鼾声,血压上升,脉搏快而有力,常有小便失禁或抽搐。轻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最常见的出血部位是两侧大脑,约占80%;约20%发生在脑干和小脑。病情严重者的神经系统症状表现比较突出,当出血量大、累及对侧时,可出现四肢瘫痪,消化道可发生应激性溃疡而引起胃肠道出血,呕吐物呈咖啡色。若突然出现深昏迷、高热、呼吸加深加快继而变浅,瞳孔由极度缩小而变为瞳孔逐渐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血压下降等,则是病危征兆。

脑出血时由于血液流到血管外,可引起血管周围组织充血、水肿。出血多时可形成颅内血肿,颅内压增高而引起脑疝。所谓脑疝,是在颅内压增高时,脑的某一部分被挤压向周围的腔隙内造成的。脑疝可使生命中枢受到损害,引起呼吸、心跳停止。

发生脑出血后,患者亲属和周围的同志不要惊慌失措,禁止随便搬动病人,以免加重出血。要保持环境安静,随时注意血压、呼吸、脉搏和瞳孔变化情况。要及时清除口咽、鼻腔内的分泌物,取下假牙,头部稍抬高,侧向一方,头部给予冷敷,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吸氧。必要时给予气管切开,并酌情使用降压、止血及降低颅内压的药物,注意维持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发病当天应禁食,24小时后如无呕吐可给鼻饲流质软食。液体摄入量每日应控制2000毫升左右,以免加重脑水肿。并视情况就近医疗或转院治疗。

脑出血患者一般经过2~3周治疗后,病情趋于稳定,应抓紧时间进行恢复期的病因治疗和康复锻炼,绝大部分病人瘫痪的肢体可获得相当程度的改善。要鼓励患者尽可能自己进行锻炼,锻炼时活动量宜逐渐增加,除了进行各关节的伸屈外,还要作一些旋前、旋后、外展、内收等动作,防止肌肉萎缩和肢体发生畸形,要尽早练习起坐、站立和步行等。活动时对患者要加强保护,防止摔伤和发生骨折。与此同时,可配合针灸、推拿、按摩、理疗等方法进行治疗。随着肢体功能的改善,患者的语言功能也会得到相应的恢复。语言功能的恢复主要在于患者主动锻炼,被动训练,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可以让患者从单字、单词、短句、日常用语和简单的对话开始练习,循序渐进。

目前有资料认为,约有30%的患者可在3~5年内复发,且复发时的类型、部位不变。近期复发较远期复发多见。血压持续增高,波动范围较大,动脉硬化进展快等,都是造成复发的因素,要及时消除。对高血压者,应注意经常检测血压,坚持服用降压药物;急躁易怒、睡眠不好者,要给予适量镇静剂;患糖尿病、高脂血症要服用降糖、降脂药物,适当控制饮食,以防止动脉硬化进一步发展;要加强体育锻炼;血粘度较高时应服用抗血小板凝集的药物,如潘生丁、肠溶阿斯匹林等。总之要严密观察病情,发现不正常情况时,应立即就医。

条件允许时,可设立家庭病床,医务人员定期上门,指导患者进行恢复期的治疗和康复锻炼。上述方法同样适用于脑血栓形成后遗症患者。

9. 心绞痛

心绞痛常发生在繁重的体力劳动、长途跋涉、情绪激动、饱餐之后,或天气突变寒冷之时。患者感到心前区疼痛难忍,并常常放射到左臂、左肩以及颈部或左侧背部。疼痛带有压榨、沉闷、紧缩之感,少数病人甚至伴有恐惧及死亡来临的感觉,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这种疼痛一般仅持续2~3分钟,最多也不超过15分钟。

当遇到发生心绞痛时,首先要就地休息,这样可以减少心脏的负担,使心脏对氧气和营养的需要量减少,同时使用扩张冠状动脉血管的药物,常用的有硝酸甘油片,舌下含化1片,10~60秒钟即可见效,持续15~30分钟,严重心绞痛也可嚼碎口服。如能在发生心绞痛之前数分钟用药效果更好。舌下含服以坐位较适宜,如含化时出现严重头痛或颜面潮红,可改为吞服以减少吸收;或用消心痛片舌下含服5~10毫克,1~2分钟生效,维持1小时,口服则吸收较慢,约30分钟生效,维持2~4小时,由于作用时间长,常用作预防发作;或者服用速效救心丸、冠心苏合香的一种l~2丸,也可奏效。

一般经休息和用药,心绞痛发作会很快消失,如果休息用药后,疼痛仍不缓解,并且加重时,应考虑心肌梗塞的发生,要速请医生前来急救。患者避免走动。

10. 心肌梗塞

急性心肌梗塞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致使相应的心肌急性缺血而造成的局部坏死,为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部分患者于发病前数日至数周出现神倦乏力、心痛区或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症状。

疼痛为最先出现的症状,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似,但程度更剧烈、多呈难以忍受的压榨、窒息、甚至“濒死感”。伴有大汗淋漓及烦躁不安。或有全身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等。并可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上腹部胀痛、肠胀气等。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休息:一般卧床休息2周,防止焦虑及不良情绪刺激;急性期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2~4周,保持大便通畅,注意心理调节,消除恐惧心理。

②吸氧:最初数日内宜间断或持续经鼻管面罩吸氧。

③解除疼痛:度冷丁5~10毫升或吗啡5~10毫升,皮下注射。

④心肌再灌注:

溶栓疗法:尿激酶、链激酶使闭塞的冠脉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⑤消除心律失常:利多卡因50~100毫克静注,继以每分钟1~3毫克静滴维持。

(2)中医药治疗。

①痰热痹阻:胸前剧痛,心悸憋气,烦躁不安,重者胸痛如窒,汗出淋漓,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化痰、通络止痛。

方药:丹参30克,瓜蒌、郁金各15克,半夏、枳壳、川芎、陈皮、薤白各10克,竹茹、甘草各6克。

②心脉瘀阻:心前痛甚,胸闷心悸,气短头晕,胸痛彻背,背痛彻心,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滑。治宜活血化瘀、宣痹止痛。

方药:桃仁、红花、五灵脂、蒲黄、郁金、当归、赤芍各10克,丹参、元胡各15克,檀香3克。

③阳气衰微:持续胸痛,气短胸闷,汗出肢冷,口干尿少,面色不华,舌淡胖,脉细弱无力。治宜益气温阳、活血止痛。

方药:人参12克,桂枝、干姜、制附片、川芎、当归、赤芍各10克,丹参30克,炙甘草6克,山萸肉8克。

11. 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是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由于胎儿的心脏在母体内发育缺陷或部分停顿所造成。病孩出生后即可发现有心脏病。本病根据病孩是否有紫绀,可分为无紫绀和紫绀两型。

我国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有: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空间隔缺损、单纯肺动脉口狭窄、法鲁氏四联症等。

患者病情轻重与病变所引起的血液动力学改变程度密切相关。轻型者可无分流或有由左向右分流者,可无或仅有轻度症状,且症状出现较晚;重者早年即可出现症状,表现为:发育差、心悸、气短、易患呼吸道感染、易疲劳、头晕等。有由右向左分流者,常有下蹲动作、口唇紫绀和杵状指(趾)等表现。心脏听诊可听到典型杂音,胸廓畸形也较常见。

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治疗,目前主张手术宜早不宜迟,有部分先天性心脏病经手术治疗可以治愈。

预防要做到注意妊娠卫生,妊娠时避免感冒。定期检查,及早发现本病,及早治疗。

12. 肺源性心脏病

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于各种胸肺及支气管病变而继发的肺动脉高压,最后导致以右室肥大为特征的心脏病。大部分肺心病是从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迁延、发展而形成,少部分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有关。肺源性心脏病多于冬春季节并发呼吸道感染而导致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病死率较高。本病患者应根据身体状况,平日加强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积极治疗支气管及肺部疾患,防治感冒;宜进食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食物,忌烟酒。限制食盐及水的摄入量;生活规律,顺应自然,秋冬时注意保暖,避免受风寒诱发或加重病情。

本病肺心功能代偿期表现主要有咳嗽、咯痰、活动后心悸、气短、紫绀、乏力等,即以原发胸肺疾患的表现及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大的体征为主;常出现呼吸性酸中毒及呼吸衰竭、心悸气促、恶心呕吐、腹胀纳差、下肢水肿、心率增快等。重者可有明显紫绀、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出现嗜睡、神情恍惚、谵妄、抽搐、昏迷等肺性脑病表现。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控制呼吸道感染:青霉素,每日200~400万u,分次静脉点滴,并加用链霉素,每次0.5克,每日2次,肌注。过敏者改用红霉素1.5克加氯霉素1~2克,静脉点滴,每日1次。

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包括平喘、化痰、吸氧及适当应用呼吸兴奋剂等措施。平喘多用氨茶碱0.25克稀释后静脉点滴。化痰可用必嗽平,每次16毫克,每日3次。

③控制心力衰竭:根据病情,适当使用小剂量、短疗程、作用缓和的利尿剂和强心甙。如双氢克尿塞,每次25毫克,每日3次。速尿20~40毫克,每日3次。

(2)中医药治疗。

①寒痰壅盛:咳嗽痰多,短气喘息,痰白质稀,恶风易汗,身倦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治宜温肺化痰、降气平喘。

方药:茯苓30克,半夏、白术、苏子、陈皮、当归、厚朴、前胡各10克,桂枝、甘草各6克。

②痰热壅肺:咳嗽痰黄,不易咯出,身热口渴,胸闷烦躁,大便干燥,苔黄脉弦滑。治宜清热化痰。

方药:生石膏30克,瓜蒌20克,桑白皮、黄芩、半夏、莱菔子、杏仁、贝母各10克,炙麻黄、甘草各6克。

③肺肾气虚、痰浊壅盛:咳喘不止,动则尤甚,痰多质稀,腰酸腿软,畏寒乏力,舌胖质暗、苔白滑脉弦细。治宜温肾纳气、肃肺化痰。

方药:茯苓、熟地、山药、泽泻各15克,丹皮、山萸肉、苏子、莱菔子、白芥子、款冬花各10克,肉桂、制附片各6克。

④脾肾阳虚、水湿浸渍:咳喘心悸,不得平卧,面色晦暗,四肢清冷,浮肿少尿,舌胖质淡、苔滑腻脉滑细。治宜温阳利水、健脾化痰。

方药:车前子、泽泻、茯苓、白芍各12克,白术、猪苓、陈皮、半夏、贝母、桔梗各10克,桂枝、干姜、制附片各6克。

13. 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病系指由风湿性心脏炎经过发炎、损害、愈合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心脏瓣膜病变。但由于风湿活动容易复发,慢性心瓣膜病形成后,活动性心脏炎仍可继续存在和发展。风湿性心脏病的主要受累瓣膜为二尖瓣,其次为主动脉瓣。

有以下临床表现:

二尖瓣狭窄:呼吸困难为其最主要症状,重者咳嗽,咯粉红色泡沫痰,端坐呼吸等。患者呈二尖瓣面容(两颧紫红,口唇紫绀),心脏听诊第一心音亢进,心尖部可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及二尖瓣拍击音。肺动脉瓣第二音亢进。

二尖瓣关闭不全:心悸、乏力、呼吸困难,活动后加重。心脏听诊:心尖区可闻及响亮的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左侧卧位时,杂音向左腋下传导。肺动脉第二音亢进。

风湿性心肌病患者无显著症状,心功能良好者不需要特殊治疗,仅需注意勿受凉,勿受潮湿,及时治疗感冒以防风湿活动,避免过度疲劳及剧烈活动;有风湿活动者,抗风湿治疗;有心衰、心律失常者,治疗心衰及心律失常;平时可据情况选服柏子养心丸、人参归脾丸、济生肾气丸等。

患者应积极防止风湿热的再发生及复发。注意避免剧烈活动和过度疲劳,预防感冒受凉,防止风湿活动避免心脏损害加重。注意药物副作用,忌乱用药,对强心药和利尿药的调整,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14. 心肌病

心肌病是一组原因不明的以心肌的非炎症性病变为主的心脏疾患。临床上以心脏肥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血管栓塞为其主要特征。一般分为扩张型、肥厚型及限制型心肌病等3型,但以前两型为多见。

扩张型心肌病,病理上以心肌变性、纤维化、心腔扩张为突出,其主要特征是心肌收缩功能障碍,进而发生心功能不全。病人容易合并各种心律失常及栓塞,甚或发生猝死。患者多有心悸、气急、胸闷、心前区憋痛不适等症状。

肥厚型心肌病,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缩小为显著特征。患者可有心悸、气促、胸闷胸痛、劳力性呼吸困难等症状。重者发生头晕及晕厥。

限制型心肌病,以心内膜纤维增生为主,致使心脏的收缩及舒张功能都受影响。患者以右心回流障碍、右心衰竭为显著特征,可出现心悸、呼吸困难、浮肿、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及腹水等表现。

本病患者应多休息,根据心功能情况,适当活动,但切忌不可过累。饮食宜清淡,应控制钠、水的摄入,生活有规律,避免受寒而使症状加重。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病因防治:积极治疗各种病毒感染,以去除诱发因素。

②促进心肌代谢:可给予肌苷、大剂量维生素C和极化液等药物治疗。

③控制心力衰竭:应用利尿剂及强心甙,剂量应由小至大,逐渐增加。

④纠正心律失常:根据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选择抗心律失常的药物。

(2)中医药治疗。

①气阴双亏:心悸气促,神倦乏力,胸闷不舒,自汗口渴,舌红少津,脉细数或有结代。治宜益气养阴。

方药:太子参30克,天冬、麦冬、生地、五味子、石斛、白芍各10克,炙甘草8克。

②阳虚水泛:心悸胸憋,神疲气短,形寒肢冷,浮肿少尿,动则气喘,苔白,脉沉细。治宜温阳利水。

方药:茯苓20克,猪苓15克,制附片、白芍、白术、党参、丹参各10克,桂枝、干姜各6克。

③阳虚欲脱:心悸气急,不能平卧,汗出淋漓,手足厥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极弱。治宜回阳固脱。

方药:人参15克,制附片12克,龙骨30克,牡蛎20克,山萸肉、麦冬、生地、丹参、当归、黄芪各10克。

15. 风湿热

风湿热是一种与溶血性球菌感染密切相关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炎症,以心脏和关节受累显著。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

多数病人有不规则的轻度和中度发热,伴大量出汗,疲乏无力;典型者为游走性多关节炎,常累及肩、腕、髂、膝、踝等大关节。关节呈红、肿、热、痛的炎症表现。急性炎症消退后,关节功能完全恢复;可出现心前区不适,心悸,心动过速,心率常在100~140次/分之间,与体温不成比例。心脏增大,第一心音减弱,常伴有舒张期奔马律,甚至出现心力衰竭;皮肤受损时可出现环形红斑,多见于四肢内侧和躯干,时隐时现,或出现皮下结节(如豌豆大小、质硬、不痛,多附着于筋膜或腱鞘);舞蹈症多见于5~12岁儿童,尤以女童多见。表现为肢体和躯干不自主无目的不协调的动作,常伴有肌肉软弱和行为异常。

风湿热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无心脏炎者卧床2~3周;有心脏炎者,应卧床4~6周;有心衰者应绝对卧床至心力衰竭完全纠正,然后逐渐起床活动。

治疗本病可选用如下药物:

(1)阿斯匹林:用于无心脏受累或心脏轻度受累者。每日100毫克/公斤体重,分4次饭后服。4~6周后逐渐减量,每月递减0.5克,直到0.5克每日3次服。总疗程不少于一年。

(2)肾上腺皮质激素:适用于中、重度心脏炎者。强的松初始1~1.5毫克/公斤体重/日(每日量<60毫克),清晨1次顿服。2~3周治疗有效后,渐减量,每3天减2.5毫克,直至每日10毫克维持,总疗程8~12周。停药前2周内加服阿斯匹林,剂量及疗程同前。

(3)青霉素:一般用80万单位,每日2~3次肌注,重者给400~800万单位静滴,每日1次,2周后改用苄星青霉素120万单位,每月肌注1次,长期维持。青霉素过敏者改红霉素口服,12岁以上每次0.25克,每日4次服,12岁以下,每日20毫克/公斤体重,分4次服。2周后渐减至每次0.25克,每日2次长期维持。

16. 冠心病

全身的血液循环,依靠心脏不停地收缩与舒张周而复始,心脏所以能不停地运动,主要依靠冠状动脉输送足量的新鲜血液,不断地供应氧气与养料,使心肌不断地得到能量补充。如果冠状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粥样斑块使冠状动脉的管腔变得狭窄、血流减少,心肌供血则发生障碍,心肌因而缺血甚或坏死,从而可直接影响心脏的功能,病人可有胸闷或发作性心绞痛、心律失常等表现,经心电图检查、运动负荷试验或冠状动脉造影,都可能发现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有关征象。这就是所谓的冠心病,也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诊断冠心病可依据以下标准:有典型心绞痛发作或心肌梗死,经医学检查并不是由于心肌病、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及关闭不全或主动脉炎所引起的;平静时的心电图有明显心肌缺血的表现,或经心脏负荷试验为阳性,这一切无其他原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各种其他心脏病、显著贫血、阻塞性肺气肿、电解质紊乱或应用洋地黄等)可查,病人或有高血压,或有糖尿病,或有高脂血症者;病人有心脏扩大、心力衰竭或乳头肌功能失调,尚有平静时心电图的明显心肌缺血表现,而不能用心肌病或其他原因解释者;病人或有高血压,或有糖尿病,或有高脂血症,如果病人有可疑心绞痛或严重心律失常,均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平静或运动后心电图有可疑处。

随着心脏负荷运动试验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创新,诊断冠心病的辅助方法日渐增多,如活动平板试验、双嘧达莫(潘生丁)试验等。近几年,尚有应用载脂蛋白AL和单克隆抗体检测冠心病。应用时相分析方法检测冠心病和心肌缺血,诊断灵敏而准确。时相分析是心脏功能显像的一种方法,当病人接受静脉注射的放射性同位素后,将照相探头对准病人心脏有关部位,由探测器将有关信息输送到计算机内,产生相位显像和振幅显像,并以多种方式显示心室收缩的顺序和振幅,根据这些定位和定量的数据,即可判断心室功能和传导异常的细微改变。

心绞痛是冠心病最主要的症状,其典型表现是:突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的剧烈疼痛,痛如针刺、刀绞状,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常伴有压迫感、沉重感、紧束感、堵塞感,甚至出现压榨感与窒息感;疼痛与呼吸无关,但是,常有诱因可查,体力负荷或情绪紧张、激动时可加重,休息后可缓解;亦有在卧床或休息时发作,呈阵发性,持续时间多在3~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含服硝酸甘油或其他扩张冠状动脉的药以后,疼痛立即缓解。在疼痛发作时或发作后的即刻,可能伴有出汗,或胸闷,或出现心律失常,亦可出现一过性血压升高,急性心肌梗死时的心绞痛常伴有血压下降。在心绞痛时作心电图检查,可以发现明显的心肌缺血性改变。

冠心病要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措施,包括适当地进行体育活动,合理安排饮食,积极治疗与冠心病有关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对于发生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病人,应针对病人的具体病情,选用适当的药物,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但是,必须提醒病人,治疗冠心病的方法很多,药物也很复杂,病人不可什么方法都想用,什么药物都想试,其结果必然事与愿违,具体治疗方法应接受专科医生指导。然而冠心病是一种慢性病,不可能求助于几种特效药或采取特殊的治疗方法,在短期内可以根治。冠心病的治疗应采取综合治疗的措施,改善冠状动脉的供血,减轻病人症状,减少心绞痛发作,控制心律失常是主要的治疗目的。

首先,要正确宣传冠心病的卫生防病知识,稳定病人情绪,使病人认识到冠心病是中年人的常见病,要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坚强信心,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恐惧和焦虑的心理状态,对情绪紧张的病人,要适当应用安定、镇静药。当心绞痛发作时,应立即就地休息,避免搬动。同时立即含化硝酸甘油0.3~0.6毫克(半片到1片),一般给药后l~2分钟,即可以奏效,可以维持20~30分钟,如果用药后15分钟不缓解,可再含1片。条件允许时,可以同时给氧。

心绞痛发作停止后,为防止复发,可继续服用长效血管扩张剂,如长效硝酸甘油10~20毫克,每日3次;消心痛5~10毫克,每日3次;也可以用心得安、心痛定、冠心苏合丸、丽珠欣乐、长效心痛治等治疗。

对于频繁发作、进行性加重的的心绞痛,一般治疗不能缓解时,应由医生进一步诊治,作心电图检查,并注意病情变化,防止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中止心绞痛发作的药物越来越多,除了含化硝酸甘油外,选用硝酸异山梨醇(消心痛)、单硝基异山梨醇酯制剂(鲁南新康、丽珠欣乐、长效心痛治等)、硝苯地平(心痛定)等药物的片剂、贴片、胶囊、缓释片,还有地尔硫(恬尔心、硫氮酮)、苏合香丸、地奥心血康等,或用救心丸、速效救心丹,亦有用麝香酮气雾剂、延痛心气雾剂等吸入,都是有效的。为了预防心绞痛的发作,可根据病人的病情特点,选用长效硝酸甘油、复方硝酸甘油、消心痛、心痛定、异博定、双嘧达莫(潘生丁)等药物。如变异性心绞痛、多因冠状动脉痉挛所致,选用心痛定、异搏定较合适;心绞痛伴有心率偏快者,可选用心得安。对冠心病的治疗,也可应用高压氧仓,在2个绝对大气压下,吸入含80%氧的混合气体;选用硝酸甘油静脉滴注,也有一定的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治疗冠心病的方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制了很多新的药剂,包括不少中草药制剂,在抗心绞痛,救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方面成效显著。心导管及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的广泛应用,冠心病的血液动力学、血液生化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冠心病监护病房的完善与发展,为及时抢救重症冠心病病人创造了条件,使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由于新技术、新器械的发明,如支架、定向旋切、抽吸旋切、旋磨、激光血管成形等,使治疗的适应征增宽,合并减少,再发率下降。目前,冠心病的介入治疗迅猛发展,很多医院开展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型术(PTCA),在有病变的冠状动脉内植入支架,或进行冠状动脉架桥术,或对冠状动脉内的粥样斑块实施旋切术等,这些新技术,为重症冠心病病人带来喜讯;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早期溶栓治疗,可以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少并发症,提高冠心病病人的生活质量。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和机械性治疗(包括PTCA和支架术)是现代积极性疗法,已使其死亡率明显下降;对冠心病的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也有了很多治疗的新方法。

17. 心律失常

所谓心律失常,就是心跳次数失去了正常的规律,有的太快(一般指大于100次/分),有的太慢(一般指小于60次/分),或者是时快时慢,甚者为心跳停搏。有些心律失常可见于正常心脏,如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缓、期前收缩、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心脏并没有器质性疾病。而有的心律失常如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则要积极治疗,甚或急诊住院,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由于心电图及心脏监护系统的广泛应用,各种心律失常可以尽快明确诊断。

期前收缩俗称“早跳”,亦称“早搏”。每个人的心跳是很规律的,每分钟约60~100次,但是,有的人有时会出现“早跳”现象,就是说,有时某一些心跳提早出现。病人常同时感到心悸,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心律失常。诊脉或心脏听诊均可能发现期前收缩,经心电图检查,可以明确期前收缩的类型。

常规心电图中,约40%的健康人有偶发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通常情况下,每分钟5次以下无症状的期前收缩,一般以观察为主;而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即使有1次期前收缩,也是治疗的指征。有些病人,经休息、吸氧以后,期前收缩很快减少或消失。如果每分钟的期前收缩多于6次,或病人自觉症状明显,应该考虑药物治疗,并应该尽量查明原因,同时兼顾病因治疗。对于有房性期前收缩的病人,可以应用异搏定、大仑丁、安他心、心律平、乙吗噻嗪、乙胺碘呋酮等药物;对于室性期前收缩的病人,可选用慢心律、大仑丁、乙胺碘呋酮、利多卡因等,但是,应该在医生指导下应用药物。

中医治疗期前收缩的方法也很多。对伴有心悸、气短、面色不华的病人,可用生脉散加减:人参、麦冬、五味子、熟附片、炙甘草、生地、当归等;对伴有心绞痛的病人,可用瓜蒌薤白汤加减:瓜蒌、薤白、桂枝、枳壳、川芎、赤芍、红花、元胡、当归等;或三七粉冲服,或加用三七冠心片。

心率每分钟超过100次即统称为心动过速。一般常见的心动过速,有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多由发热、情绪激动、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原因造成。如能针对病因治疗,窦性心动过速便能基本治愈,或者应用些镇静、安定药就可以了。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多以突然发作、反复多次为特点。如果不及时治疗,也可能会引起心力衰竭,因此,发作频繁而持续时间较长者常要急诊处理,一般先给予氧气吸入,刺激咽喉部,使病人产生恶心、呕吐,也可令患者深吸一口气,然后尽量憋住气,在不能忍受时,用力做呼气动作,这样,大部分病人即可中止发作。当上述方法无效时,应该注意观察病人的血压,防止血压偏低,并及时找医生诊治,可考虑选用异搏定、西地兰、心得安等药物治疗,也可考虑应用乙胺碘呋酮治疗。当药物治疗无效时,如果条件许可,也可用同步直流电转复治疗。为了防止反复发作,目前推崇射频治疗,就是对引起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旁路系统,应用射频束消融,可以终止发作。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发展成为心室颤动而猝死,一经明确诊断,必须严密观察病情,积极治疗,并力争住院治疗。如果是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一旦发现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说明病情严重,并有突变的可能,要果断迅速地选用利多卡因、普鲁卡因酰胺等药物,并做好进一步急救的准备,及时送医院抢救治疗。

心动过缓一般是指心率每分钟在60次以下。一些运动有素的人,或患有心脏病、阻塞性黄疸或应用一些药物时,可能出现心动过缓。一般心动过缓无明显不适,严重心动过缓病人,可发生昏厥或急性脑缺血发作,即阿—斯综合征。

一些正常心脏或没有明显心悸、头晕症状的心动过缓病人,可以不作治疗。有些病人的病因比较明确,则应针对病因治疗;如果病因不明,应该到医院查明心动过缓的原因。当心率每分钟慢于45次时,可口服阿托品片、山莨菪碱(654-2),或口含异丙基肾上腺素片。中医中药常应用益气散寒的治法,多能收到一定的疗效,如用人参、黄芪、黄精、升麻、柴胡、当归、附子、麻黄、细辛、干姜、枸杞子等。

严重心动过缓的病人,或有昏厥发作史者,应该去医院进一步检查,考虑安装永久型人工心脏起搏器。

心房纤颤是指心跳的快慢强弱完全不规则,这常见于风心病、冠心病和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极少数为健康人,发作时间长时,心率快的心房纤颤可能发生心力衰竭,如果为冠心病所致,治疗方法主要在于改善心肌供血,减轻心脏负担,服用长效硝酸甘油、潘生丁、消心痛较为有益,心室率太快时,应用少量强心药并适当用安定、芬那露等镇静剂,使心率控制在100次/分以下。近几年来,应用异搏定或乙胺碘呋酮防治心房纤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中医学常用生脉散和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心房纤颤:人参、五味子、麦冬、炙甘草、桂枝、丹参、当归、红花、水菖蒲、赤芍、川芎、万年青、珍珠粉。

18.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心脏病病人的危重急症之一,如果能早期识别,及时予以纠正,是延长心脏病病人寿命的关键所在。

心力衰竭是指心脏的工作负担过重,心肌工作能力下降,不能将返流回心脏的血液充分排出,因而引起一系列的循环功能障碍。心力衰竭有急性、慢性之别,急性又分左心衰竭与右心衰竭两种。左心衰竭的早期表现有:在做一般活动时易疲劳、倦怠感;夜间睡眠常要垫高枕头,甚或突然气急,不能平卧;在登梯、爬山坡或小跑步运动时,感到呼吸困难较前明显加重,休息后可以明显好转;不明原因的咳嗽也常常是左心衰竭的早期表现;心脏病人出现痰中带鲜血或粉红色泡沫痰时,多半为心力衰竭先兆。左心衰竭的常见病因为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梗死、风心病、心肌病等心脏病。正常心脏的人,进入高原缺氧环境,接触了过敏原或化学药剂中毒时,在大量输液、精神与体力过于劳累、手术或有快速心律失常发作时,均可能发生急性左心衰竭。急性右心衰竭较为少见,早期表现有:上腹饱胀不适、食欲下降、易疲倦、颈静脉膨胀、体重增加、下肢浮肿、尿量减少等,急性右心衰竭常见于右心室心肌梗死或肺动脉梗塞病人。

一旦发生急性心力衰竭,要迅速送到条件较好的医院急诊,但在发病时也要因地、因时制宜,争分夺秒地紧急治疗,忙于转运、送诊也常常耽误了抢救机会。急性左心衰竭病人,可取坐位、半卧位,两腿下垂,可减少静脉回流,这是在家庭中就可以做到的。

急性心力衰竭症状凶险,病情紧急,如果不及时抢救,常有生命危险。应该立即给予氧气吸入,条件许可时,氧气可通过20%~30%乙醇(酒精)溶液后再吸入。昏迷病人,应该取面罩加压给氧,用高压氧舱抢治治疗更为理想。在一般的家庭中,应该首先让病人坐位或半卧位休息,两足垂放在床边。如果能明确诊断为急性左心衰竭,病人伴有烦躁时,要优先选用小量吗啡或杜冷丁注射(高龄老人慎用)。选用快速强心药(毒毛旋花子甙K或西地兰)、血管扩张药(酚妥拉明、硝普钠或哌唑嗪、消心痛等)、利尿药(速尿、利尿酸钠或双氢克尿塞等),都是紧急抢救措施。对于心力衰竭的病因(如高血压、心律失常等),也不可忽视,同样要给予积极治疗。紧急抢救应根据当时当地的条件,尽可能给予应急治疗。病情稍稳定,尽可能安全转送条件较好的医疗单位。但是,病情不稳定时,力争请附近医疗单位的医生出诊治疗。

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主要设法减轻心脏负担,增强心肌的工作能力。家庭中要有很好的休息条件,需要高枕卧位或半卧位休息,合理的饮食配合治疗。有效地治疗引起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有风湿性病变者,要控制风湿活动;过高的血压波动,要进行降压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者和贫血病人,也要有相应的治疗。这样,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才能有保证。具体治疗时,通常应用强心药、利尿药和血管扩张药。洋地黄类药,一般采用小剂量地高辛口服的方法,血管扩张药中,哌唑嗪常被首选。另外,还要积极预防情绪激动、劳累、各种感染和心律失常等加重心力衰竭的诱因。

19. 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因多种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心肌弥漫性或局限性炎症。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病毒已成为心肌炎最主要的致病因素。病毒性心肌炎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但老年患者亦不少见。

在病毒感染与心肌炎发病之间有一段潜伏期。几乎各组病毒均可导致心肌炎,但以呼吸道和肠道病毒为多,其中最主要的病毒是柯萨奇病毒B,约占全部心肌炎病毒的40%~45%,其次为埃可病毒及流感病毒。

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轻重悬殊。轻者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重者可出现心功能不全、心律紊乱,甚或猝死。典型病人于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或胃肠道病毒感染史,出现轻度或中度发热、咽痛、咳嗽、腹泻及全身不适等,继而出现心悸、气短、心前区憋闷、与体温不相称的心率增快、胸痛等症状。胸痛可类似心绞痛。严重者出现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或心原性休克,偶可发生急性肺水肿。体检可发现心界扩大,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可闻及第三心音或第四心音,即房性或室性奔马律,心尖部常可听到Ⅱ~Ⅲ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性质较为柔和,累及心包时可有心包摩擦音。

目前主要采用综合诊断及除外诊断方法来诊断此病。因为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对诊断具有特殊意义的却很少。因此,在排除风湿性、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其他心肌炎之后,结合发病前l~3周有上呼吸道或肠道病毒感染史、近期的心血管系统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尤其是多样、易变的异常心电图和血清抗体滴定度增高等),做出推论性的临床诊断。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多可痊愈,少数人会留下后遗症或演变成慢性病变。治疗手段以综合性措施为主,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急性期宜充分休息,保护和改善心脏的功能。

②改善心肌营养及代谢,促进心肌修复。常用药物有三磷酸腺苷、辅酶A、细胞色素C、肌苷、维生素C等。

③伴有严重传导阻滞者,可适当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④抗感染,可使用抗病毒的中药及西药。

⑤积极治疗并发症,如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心原性休克及血栓塞等。

(2)中医药治疗。

①邪毒攻心:心悸气短,发热咽痛,胸憋不舒,纳差乏力,舌红苔白,脉沉细无力或有结代。治宜清热解毒、通络益心。

方药: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各15克,黄芩、山栀、丹皮、竹叶、麦冬、桔梗各10克,生石膏30克,赤芍、丹参各12克,炙甘草6克。

②气阴两虚:胸憋且痛,心悸不安,自汗倦怠,口干少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弱弦细微弱。治宜益气养阴。

方药:太子参30克,黄芪25克,天冬、麦冬、五味子、远志、山萸肉、酸枣仁、生地各10克,桂枝、白芍各6克。

③水气凌心:胸闷心悸,气促喘憋,难以平卧,四肢不温,腹胀肢肿,舌暗苔腻,脉沉细数。治宜温阳利水、活血益心。

方药:黄芪、党参、茯苓各20克,川芎、泽泻、当归、白术、益母草、赤芍各10克,车前子15克,制附子6克,桂枝、干姜各3克。

20. 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

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是发生于心房的快速异位心律失常。心房扑动时,心房内产生300次份左右的快而规则的冲动,心房收缩快而协调。心房颤动时,心房内产生350~600次/53的不规则冲动。心房内各部分肌纤维极不协调地乱颤,心房失去了有效地收缩功能。心房颤动是仅次于过早搏动的常见的心律失常,远较心房扑动多见。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各有阵发性和慢性两种类型,以慢性的较为常见。心房颤动是一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心律失常。通常绝大多数发生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以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为最常见,其次为冠心病、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偶可发生于无器质性病变而病因不明者称特发性心房颤动。

无论是心房扑动,还是心房颤动,轻微发作时仅有心前区不适、心悸、气促;有严重心脏病心室率极快者,可出现心绞痛、晕厥、急性肺水肿或心原性休克。心房扑动时,心率较慢而规则;心房颤动时,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齐,脉搏短绌。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都容易导致心房内血栓形成,脱落后可引起动脉栓塞,以脑栓最为常见。

诊断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可根据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检查。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首先应注意寻找和祛除病因及诱发因素,其次是考虑心律失常时心室率的控制、心律失常的转复以及复发的预防。

②心房扑动发作时心室率快的,宜选用洋地黄治疗,使之先转为心房颤动,然后再转复为窦性心律。

③阵发性心房颤动者除针对病因(如感染、缺钾、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外,可选用西地兰静脉注射以减慢心室率,亦可考虑静脉注射乙胺碘呋酮或心律平复律。

④慢性心房颤动者有恢复正常窦性心律指征时,可选用电击复律或药物复律,药物多用奎尼丁、乙胺碘酮等。不适合复律治疗的心房颤动,主要是控制心室率,可适当选用洋地黄类制剂,使心室率维持在60~70次/分。

(2)中医药治疗。

①血淤痰阻:心悸不安,胸闷且痛,头晕乏力,怔忡气短,唇青四紫,舌暗苔腻,脉弦细或结代。治宜活血化痰、益气养心。

方药:丹参、瓜蒌各25克,郁金、香附、远志、元胡、厚朴、酸枣仁、白各10克,白蔻仁、砂仁各4克。

②心气虚:怔忡气短,心悸乏力,体倦易累,失眠多梦,头晕胸闷,舌淡苔白,脉细数或结代。治宜益气养心。

方药:太子参、丹参各15克,麦冬、阿胶、酸枣仁、远志、茯苓、白术各10克,炙甘草6克。

21. 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是指冲动从心房传至心室的过程中发生了障碍,按其阻滞的程度,分为3度:第Ⅰ度房室传导阻滞为窦性冲动自心房传至心室的时间延长;第Ⅱ度房室传导阻滞为窦性冲动中有一部分不能传到心室;第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为窦性冲动全部不能传到心室,以至于由阻滞部位以下的起搏点来控制心室活动。房室传导阻滞可以是暂时性的,也可以成为永久性的,以后者多见。永久性的房室传导阻滞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炎、洋地黄或奎尼丁中毒等,偶见于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和心脏手术之后。

第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多无自觉症状,亦可有第一心音减弱的表现。第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较慢时,可有头晕、心悸、倦怠、乏力、气促等症状。心脏听诊心律不规则,心跳和脉搏都有脱漏现象。第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轻者仅心跳缓慢,听诊心律慢而规则,约30~50次份,第一心音强弱不等。重者则有心悸、头晕、疲倦乏力、胸闷,甚至心跳暂停,引起昏厥或抽搐。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心电图检查做出诊断。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首先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急性感染者给予抗生素;迷走神经张力过高者给予阿托品;洋地黄中毒者应立即停药;心肌炎时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②希氏束分支以上阻滞,多表现为第I度或第Ⅱ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预后较好,且不影响血流动力学,如无症状,无需特殊治疗。

第Ⅱ度Ⅱ型及第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多较缓慢并影响血流动力学,应以提高心室率改善症状及预防阿斯氏综合征为主,药物治疗可选用异丙肾上腺素、麻黄素、阿托品、糖皮质激素等。重者应考虑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

(2)中医药治疗。

①心阳不振:心悸气短,胸闷不舒,头晕乏力,肢冷身寒,舌淡苔白,脉沉细且迟。治宜温通心阳。

方药:黄芪、党参各20克,茯苓、白术、酸枣仁、远志、丹参各10克,桂枝、甘草各6克。

②心肾阳虚:腰膝酸软,心悸胸闷,头晕憋气,面色无华,畏寒肢冷,体倦乏力,舌胖苔薄,脉沉细。治宜温肾通阳、益气养心。

方药:太子参、丹参、补骨脂各15克,制附片6克,郁金、香附、当归、赤芍、麦冬、五味子各10克,干姜、炙甘草各6克。 nHU7fv5Ubg3X4LiqD8PJcPsvKoyh7EdS2Bx53HjcFRFvgF34boxFA+cgTqcVcsW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