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呼吸系统疾病

1. 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占呼吸道急性疾病半数以上。多数是由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还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引起。少部分由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葡萄球菌等引起。

(1)普通感冒:为上呼吸道感染中最常见的类型,多由鼻病毒引起。每人每年可患病数次,经呼吸道飞沫传染,多在冬季发病。

潜伏期短,起病急,一般为中、低度发热或无发热。有畏寒、头痛、身痛及纳差、腹胀、便秘或腹泻和鼻塞、喷嚏、流涕、咳嗽等症状,可有音哑,部分病人有口唇疮疹。

(2)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有高度传染性,可引起暴发流行。病毒的抗原易发生变异,人群对其缺乏免疫,从而引起流行。

潜伏期很短,多为数小时至3天,起病急骤,以全身症状为主,呼吸道症状可不明显。多有发冷、发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食欲不佳,并有鼻塞、流涕、喷嚏、咽痛等症状,病程2~3天,少数重者,可持续高热,可谵妄、昏迷,甚至休克、死亡。轻症者似普通感冒,有全身症状、上呼吸道症状,或有消化道症状,少数可导致肺炎,超出上呼吸道感染范畴。

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应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多饮开水。轻者不需药物治疗,身热头痛者可用复方阿司匹林,鼻塞者可用1%麻黄素滴鼻,流涕、喷嚏者可用扑尔敏,咽痛者可用杜灭芬喉片或碘喉片。

对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可用吗啉呱,每次0.1~0.2克,每日3次。对细菌引起者或伴有细菌感染者,要选用适当的抗生素,例如青霉素G等。

中医中药治疗常用的有感冒冲剂、板蓝根冲剂、羚翘解毒丸(片)、银翘解毒丸(片)等。

2. 急性支气管炎

急性支气管炎是由于细菌和病毒感染、物理或化学因素刺激以及过敏反应等因素所引起的支气管粘膜的急性炎症,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多发于寒冷季节,以老年、幼儿及体弱者患病较多。

病症初起有不同程度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鼻塞、喷嚏、咽痛咽痒、声音嘶哑、头痛、周身不适或肌肉疼痛、轻度畏寒、发热等。开始时咳嗽不明显或轻度刺激性咳嗽,无痰或少痰,1~2天后咳嗽加重,痰量增多,由粘液转为粘液脓性痰,较重时呈阵发性咳嗽或终日咳嗽。如伴发支气管痉挛时可有气急和哮鸣。

本病应注意气候变化、避免受凉。患感冒后及早治疗,多饮水,忌烟酒及辛辣之物。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止咳化痰:复方甘草合剂10毫升,每日3次;或咳必清25~50毫克,每日3次;或沐舒痰30毫克,每日3次。兼喘者,茶碱控释片0.1克,每日2次;或舒喘灵2.4~4.8毫克,每日3次。

②抗感染治疗:口服阿莫仙胶囊0.5克,每日3次;或交沙霉素0.4克,每日3次;或希刻劳0.5克,每日3次。肌注青霉素160万单位,每日2次;或克林霉素600毫克,每日2次。

③发热者,给于APC或百服宁治疗。

(2)中医药治疗。

①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中成药:通宣理肺口服液。

②风热犯肺: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嘎哑,咽痛,痰粘色黄或黄白相兼,常伴鼻流黄涕,头痛肢楚,恶寒发热,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宜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中成药:羚羊清肺丸,百部止咳冲剂。

③风燥伤肺:干咳少痰,连声作呛,喉痒咽痛,唇鼻干燥,口干,或伴鼻塞,头痛,恶寒发热,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中成药:止咳橘红丸,二母宁嗽丸。

④痰热蕴肺:咳嗽气急声粗,痰多色黄质粘,面赤身热,口干欲饮,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肺化痰、肃肺止咳。

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祛痰灵。

⑤肺热阴伤:干咳,痰少粘稠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手足心热,夜寐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中成药:养阴清肺膏。

3. 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是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纤维变化及萎缩变化由感染或非感染等多种原因引起。临床以咳嗽、咯痰、喘息为主要症状。早期症状轻微,多在冬季发作,晚期症状加重,可长年存在。疾病进展可并发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本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病,老年人多见,吸烟、寒冷地区及环境污染较重地区发病率高。

本病以反复发作的咳嗽、咯痰或伴有喘息为主要表现,一般咳嗽、咯痰以晨起为著,呈白色泡沫状粘液痰;在急性呼吸道感染时,症状迅速加剧,痰量增多,呈白粘痰或黄脓痰;随着病情的反复发作和进展,终年咳嗽、咯痰不停,冬秋加剧,并发生喘息;患者有反复发作的咳嗽、咯痰或伴有喘息病史,并除外由心、肺肿瘤、结核等其他可导致咳嗽、咯痰、喘息的病症;每次持续发展最少为3个月,并连续发病2年以上者;肺底可听诊到干、湿罗音,喘息型可闻及广泛哮鸣音。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应忌辛辣肥甘饮食及烟酒。加强体质锻炼,提高抗病能力。气候变化时应预防受寒。怡情悦志,避免情志过极。于缓解期经常食用具有补肺益肾的药、食物,如红枣、核桃肉、百合粥、黑豆等。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抗感染治疗:口服阿莫仙胶囊0.5克,每日3次;或希刻劳0.5克,每日3次;或安美汀375毫克,每日3次。肌注青霉素160万单位,每日2次;或丁胺卡那霉素0.2克,每日2次;或克林霉素600毫克,每日2次。静脉滴注青霉素320万单位,每日3~4次;或环丙沙星200毫克,每日2次;或西力欣150毫克,每日3次。

②解痉平喘:口服茶碱控释片0.1~0.2克,每日2次;或全特宁8毫克,每日2次;或复方氯喘1~2片,每日3次。喷雾吸入:喘康速、必可酮、爱喘乐气雾剂等。肌注喘定0.25~0.5克,喘甚时肌注1次。静脉注射或滴注氨茶碱0.25克入40%葡萄糖注射液注射,或氨茶碱0.5克,或喘定0.5克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中,每日1次。激素治疗:氢化考的松200毫克,静滴,每日1~2次,喘息减轻后减量停药或改为强的松口服,维持治疗。

③止咳化痰:复方甘草合剂10毫升,每日3次;或沐舒痰30毫克,每日3次;或强力稀化粘素300毫克,每日3次。蒸馏水40毫升、α⁃糜蛋白酶5毫克、庆大霉素4万单位雾化吸入,每日2次。

(2)中医药治疗。

①风寒袭肺:咳嗽声重,或有气急喘息,咯痰稀薄色白,兼有头痛,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治宜宣肺散寒、止咳平喘。

中成药:通宣理肺口服液。

②风热犯肺:咳嗽声粗,气粗或咳声嘎哑,痰粘色黄,咽痛,或有恶寒发热,头痛肢楚,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治宜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中成药:羚羊清肺丸。

③表寒里热:咳嗽喘息,咯痰粘稠,恶寒发热,烦闷,身痛,口渴,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滑数。治宜宣肺清热、止咳平喘。

中成药:射麻口服液。

④痰热蕴肺:咳嗽喘息,气急粗促,痰粘色黄,胸胁胀满,烦热口渴,便秘尿赤,身热有汗,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中成药:气管炎咳嗽痰喘丸。

⑤痰浊阻肺:咳嗽喘息,胸满窒息,痰多粘腻,胸脘痞闷,纳呆呕恶,舌苔白腻,脉濡滑。治宜健脾燥湿、降气化痰。

中成药:二陈丸。

⑥肺虚咳喘:咳声低弱,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咯痰稀薄,自汗畏风,或呛咳痰少粘稠,烦热口干,颜面潮红,舌质淡红、苔少剥落,脉细数无力。治宜益气养阴、定喘化痰止咳。

中成药:生脉饮口服液,玉屏风颗粒。

⑦肾虚咳喘:咳喘日久,动则喘甚,气不得续,形瘦神疲,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舌淡苔白,脉沉细弱,或喘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治宜补肾纳气。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麦味地黄丸。

4. 肺气肿

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部分(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膨胀,并伴有气腔壁的破坏的一种病理状态。是由于大气污染、吸烟和肺部慢性感染等因素诱发慢性支气管炎,进一步发展而成。支气管哮喘、肺纤维化也可逐渐演变为本病。

有多年的咳嗽、咯痰史者,症状多在冬季加重。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出现气短、气促、胸闷,劳累后加重。合并急性呼吸道感染时,咳嗽、咯痰、气急明显迅速加重,并可出现呼吸困难、紫绀及肺动脉高压症。

肺气肿进展至后期,可导致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竭。

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有慢性咳嗽、喘息病史,伴见气促、呼吸困难、紫绀等逐渐加重的体征。

患者胸廓呈桶状胸,肺部叩诊呈过清音,肝浊音界下降,呼吸音及语音减弱,呼气延长,双肺有时可闻及干、湿罗音。心浊音界变小,心音低钝遥远。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提高免疫功能:核酪口服液10毫升,每日2次;或转移因子1单位,皮下注射,每周2次;或胸腺肽5毫克肌注,每日1次。

②呼吸训练:每日做呼吸操、锻炼腹式呼吸,吸气时用鼻吸入,呼气时作吹口哨用口呼出,腹部内收。

③氧疗:低流量吸氧。

④平时用少量解痉祛痰药:茶碱控释片0.1克,每日2次;或酮替芬1毫克,每日3次;或复方甘草合剂10毫升,每日3次。

(2)中医药治疗。

①肺脾肾气阴两虚:喘促气短、动则加甚,气不得续,咳嗽,痰少粘稠,口干,手足心热,自汗盗汗,舌淡红苔少,脉细数无力。治宜补肺健脾滋肾、益气养阴。

中成药:麦味地黄丸,生脉口服液。

(2)肺脾肾阳气虚损:喘促日久,呼长吸短,动则加重,咯痰清稀,畏寒神疲,腰酸膝软,面浮肢肿,唇面青灰,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宜补肺健脾温肾、纳气平喘。

中成药:百令胶囊,金匮肾气丸。

5. 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扩张是指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的慢性炎症损坏管壁,导致支气管扩张和变形。支气管扩张多见于有麻疹、百日咳、支气管肺炎病史的儿童和青年,以慢性咳嗽、咯大量脓痰及反复咯血为主要症状。干性支气管扩张仅表现为反复大量咯血。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控制感染:有条件时可进行痰培养及药敏试验以选择抗生素(用药参见慢性支气管炎)。

②排痰、通畅呼吸道:复方甘草合剂10毫升,每日3次;或沐舒痰30毫克,每日3次;或强力稀化粘素300毫克,每日3次。雾化吸入促进排痰或体位引流拍背,协助排痰。

③咯血的治疗:安络血5毫克,每日3次;或止血敏4~6克入500毫升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或垂体后叶素10~20单位,加入500毫升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中缓慢静脉滴注,每日1次。

(2)中医药治疗。

①风热犯肺,入里化热:咯血,咳嗽,胸闷,身热口渴,鼻燥咽干,或有恶寒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解表清热、宣肺止咳。

中成药:止咳橘红丸。

②痰热蕴肺:咳嗽气急,咯痰色黄或脓痰,咯血,胸痛胸闷,心烦口干,面红目赤,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化痰、泻火止血。

中成药:二母宁嗽丸,云南白药。

③气阴两伤:面色白或颧红,气短乏力,干咳少痰,口干咽燥,自汗盗汗,舌淡红少苔,脉细数无力。治宜益气养阴、润肺止咳。

中成药:养阴清肺膏。

6.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是呼吸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急性呼吸衰竭是指原来肺功能正常,由突发原因,如溺水、电击、外伤、药物中毒或理化刺激所致肺功能突然衰竭;慢性呼吸衰竭是指由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尘肺等致肺功能损害逐渐加重而引起的呼吸功能衰竭。

除导致呼吸衰竭的原发疾病症状外,呼吸衰竭的主要症状是由缺氧和二氧化碳在体内潴留所引起。但表现复杂,难以明确区分。其临床表现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呼吸困难往往是临床最早出现的症状。轻者只感到呼吸费力,呈潮式、间歇或抽泣样节律。中枢呼吸衰竭主要表现为点头和提肩呼吸。但呼吸衰竭有时并不一定表现有呼吸困难,如中枢性药物中毒,呼吸表现匀缓和昏睡;肺性脑病发生二氧化碳麻醉,往往没有呼吸困难;

紫绀是缺氧的典型症状。由于血氧饱和度偏低,容易发生紫绀,主要表现在口唇或口腔粘膜等血流量较大的部位;

神经精神症状:急性严重缺氧,可立即出现精神错乱、狂躁、昏迷、抽搐等症状。当出现肺性脑病时,临床表现神志淡漠、肌肉振颤、间歇抽搐,或嗜睡、昏睡、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出现之前常有失眠、烦躁、骚动、精神错乱,应引起重视;

血液循环系统症状:早期有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表现。由于缺氧对心肌产生影响比较敏感,故轻度缺氧也可从心电图上显示出来。严重心肌缺氧可出现心律不齐、室颤以至心脏骤停。同时严重缺氧也会使血压下降,而最后导致循环衰竭。如有长期肺动脉高压,将诱发有心衰竭而致下肢浮肿、肝脏肿大和表浅静脉充盈及眼球结膜水肿等;

消化和泌尿系统症状:呼吸功能衰竭对肝、肾功能都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肝细胞因缺氧可发生变性坏死,严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常引起消化道出血,肾功能损害表现在尿中出现蛋白、红细胞或管型、非蛋白氮升高等。

呼吸衰竭多有一定的病理改变,其预防主要在于基础疾病的治疗处理,重点是改善呼吸功能。

由于呼吸衰竭直接威胁着病人的生命,故必须采取迅速有效的措施,为基础疾病和诱发因素的治疗争取和创造条件。其措施有如下几种。

(1)氧疗:是纠正和改善缺氧的针对性措施。一般采用低浓度持续吸氧主要用于缺氧伴有明显二氧化碳潴留的病人。对急性呼吸衰竭如心脏骤停、急性中毒发生的呼吸抑制,必须争分夺秒地使用高浓度氧或纯氧进行缺氧抢救,但不宜长期使用,以防氧中毒和其他并发症。

(2)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气喘和支气管痉挛者,可给予舒喘灵、异丙基肾上腺素等支气管扩张剂。神志清醒能合作的病人,应鼓励咳嗽排痰或鼻导管吸引,并给予祛痰剂必嗽平等。对咳嗽无力或神志不清者,应行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措施,以及时清除气管内的痰液和分泌物。

(3)控制感染:选用大剂量有效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必要时采用联合使用抗生素的方法进行治疗。常用药物有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先锋霉素等。

(4)注意维持酸碱和水电解质平衡:对严重通气不足所致的昏迷、神志恍惚病例可选用尼可刹米、山梗菜碱等。镇静类药物使用必须十分谨慎,非用不可时应作好机械呼吸治疗准备,因为镇静、安眠药能抑制呼吸中枢、导致呼吸停止。

7. 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性疾病,痰中排菌者称为传染性肺结核病。排菌病人为本病的传染源,主要由患者咳嗽排出结核菌经呼吸道传播,在人体抵抗力低下时,容易感染本病。本病以青壮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近年来老年人发病有增加趋势。

结核中毒症状有:长期低热,一日中从午后或傍晚开始,次日凌晨降至正常,有倦怠乏力、食欲减退、夜间盗汗、体重减轻等症状。

呼吸系统症状有:干咳无痰或少量粘液痰,继发感染时,可有脓性痰;为痰中带血或单纯咯血,呈鲜红色;部位不定的胸痛。疼痛固定,如随呼吸、咳嗽加重者,是胸膜受累的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呼吸困难,甚至出现紫绀。并发气胸及大量胸腔积液时,可出现急性呼吸困难。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化疗方法:常规化疗,异烟肼、链霉素对氨水杨酸钠,联用12~18个月。短程化疗,异烟肼、利福平等联用6~9个月。间歇用药,有规律地每周3次用药。两阶段用药,强化阶段每天用药,1~3个月。巩固阶段,即在强化阶段后每周3次用药。

②化疗初治方案:前2个月强化期用乙胺丁醇,每日0.75~1克,异烟肼每日0.3克,利福平每天0.45~0.6克,吡嗪酰胺每日1.5~2克,每日1次;后4个月继续用异烟肼和利福平,每日1次。或全程间歇用药:前2个月乙胺丁醇、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每周3次用药;后4个月用利福平和异烟肼,每周3次用药。或用常规化疗方法:强化期1个月用异烟肼、链霉素,巩固期11个月,每周用药2次。

化疗复治方案:前2个月乙胺丁醇、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每日1次,后6个月异烟肼、利福平每日1次,痰菌仍未转阴者,巩固期延长2个月。

初治方案失败,可采用:前2个月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每周3次用药,后6个月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每周3次用药。

③对症治疗:毒性症状严重或胸腔积液不能很快吸收时,在有效抗结核治疗同时,加用强的松每日30毫克,分3次服用,症状控制后逐渐减量停药。

咯血严重者可行纤维支气管镜下用肾上腺素海绵压迫,填塞于出血部位。

④手术治疗:适用于大于3厘米的结核球与肺癌鉴别困难者,复治的单侧纤维厚壁空洞,长期内科治疗痰菌未转阴,反复咯血或继发感染,单侧的毁损肺伴支气管扩张者。

(2)中医药治疗。

①肺阴亏损: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色鲜红,潮热盗汗,口干咽燥,胸痛,舌边尖红,脉细或细数。治宜滋阴润肺。

②阴虚火旺:呛咳气急,痰少质粘,咯血鲜红,骨蒸潮热,五心烦热,心烦口渴,胸胁掣痛,形体消瘦,舌红绛、苔黄剥落,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

③气阴耗伤:咳嗽无力,气怯声低,痰中带血,色淡红,午后潮热,面色白,颧红,舌淡红、苔薄或少苔,脉细数无力。治宜益气养阴。

④阴阳两虚:咳嗽喘息,气短乏力,痰中带血,色暗淡,潮热盗汗,形寒自汗,大肉脱形,舌光红少津或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数而无力。治宜滋阴补阳。

8. 肺炎

肺炎是指肺泡腔和间质组织在内的急性肺实质感染性病变。按病因分类可分为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等。成人最常见的病因是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厌氧菌、金葡球菌等,而肺炎支原体是年龄较大儿童和青年人的常见感染病因。婴儿和儿童的主要肺炎病原体是病毒,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

细菌性肺炎发病之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起病急骤,通常有高热,体温在数小时内可上升至39℃~40℃。胸部刺痛,随呼吸和咳嗽加剧。咳嗽,咳铁锈色或少量脓痰。常伴有恶心、呕吐、周身不适和肌肉酸痛等。

病毒性肺炎起病缓慢,有头痛、乏力、肌肉酸痛、发热、咳嗽、干咳或少量粘痰等症状。流感病毒肺炎开始为典型的流感症状,12~36小时内,呼吸增快,进行性呼吸困难、紫绀,可发生呼吸衰竭及休克,两肺可闻及湿罗音或哮鸣音。

支原体肺炎的最初症状类似于流感,有周身不适、咽喉疼痛和干咳,随着疾病进展,症状加重,可出现阵发性咳嗽,且咳嗽时有粘液脓性或有血丝的痰液。本病发展缓慢。急性症状一般持续1~2周,随即逐渐恢复。但少数病人严重时可引起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真菌性肺炎的症状类似急性肺炎,发热畏寒,咳白色粘液痰,有酵母臭味,亦可呈胶冻状,有时出现咯血、气促等症状。

吸入性肺炎为液体、颗粒性物质或分泌物进入下气道所致。多见于久病卧床的病人。如吸入量大,可引起急性肺损伤或阻塞远端的反复感染。出现急性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及心动过速或发热、咳嗽、咳痰等类似细菌性肺炎的症状。

预防肺炎应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保持居室清洁,空气新鲜。冬春季节,年老体弱者应避免去公共场所,以防感染各种时行疾病。对老弱体衰和免疫机能减退如糖尿病、慢性肝病、脾切除者,应注射肺炎免疫疫苗。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抗感染治疗:抗生素种类的选择应根据药敏试验制定。

肺炎球菌性肺炎:用青霉素G40~80万单位,每日2~4次,肌注;重症患者可用大剂量静滴,疗程一般7~10天,或于体温降至正常后3天停药。亦可选用红霉素每日1.2克,林可霉素每日1.2克,头孢唑啉每日4克,交沙霉素每日1.2克,以上药物分次注射或口服。

葡萄球菌性肺炎:使用苯唑青霉素(新青II)每日6~10克。亦可选用头孢类抗生素,常用为头孢噻吩(先锋霉素I)或头孢孟多2克,静脉注射4~6小时1次,氯林可霉素600毫克静注,每6~8小时1次。

链球菌性肺炎:常用青霉素G50~100万单位静脉注射,每4~6小时1次,亦可选用头孢菌素、红霉素及氯林可霉素。大量胸腔渗液可胸腔穿刺或闭式引流治疗。

克雷白杆菌及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肺炎:一般选用头孢菌素类和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联合用药,如头孢类可选用头孢噻肟2克,静脉注射,12小时1次;头孢他定2克,静脉注射,每12小时1次;头孢曲松1~2克,静脉注射,每12小时1次;氨基甙类可选择庆大霉素或妥布霉素1.7毫克/公斤,静脉注射,每8小时1次;或丁胺卡那霉素5毫克/公斤,每8小时1次。

病毒性肺炎:金刚烷胺对治疗及预防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肺炎有一定效果,成人每日200毫克,分2次口服,儿童一般剂量为每日4毫克/公斤,每日2次或3次口服。对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或水痘的肺部感染者,一般主张用无环鸟苷,成人5毫克/公斤,每8小时1次,儿童250毫克/米 2 体表面积。金刚烷乙胺副作用较少。白细胞干扰素也有一定的疗效。

支原体肺炎:常用药物是红霉素,成人500毫克口服,每6小时1次;8岁以下儿童每日30~50毫克/公斤。亦可选用罗红霉素。

真菌性肺炎:可选择二性霉素B、米康唑、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等药物治疗。

(2)对症治疗: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气急或发绀时以鼻导管给氧。患者应卧床休息,增加饮水,进食易消化的食物或半流质饮食。

痰稠不易咳出时,可服氯化铵0.3~0.6克或必嗽平8~16毫克,每日3次;干咳无痰者可用复方甘草片3片,或咳必清25毫克,每日3次,口服。

(2)中医药治疗。

①风热犯肺:发热,恶寒,头痛,全身疼痛,咳嗽,无汗或少汗,口干咽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中成药:羚羊清肺丸。

②邪热壅肺:高热,咳嗽,咳痰色黄,气急,胸痛,咽干口渴,汗出,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解毒、宣肺止咳。

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清开灵口服液。

③热入营血:高热咳嗽,烦躁不安,神昏谵语,面青肢冷,舌红绛、苔黄或少苔,脉细数。治宜清营透热开窍。

中成药:安宫牛黄丸,紫雪散。

④余邪留恋:气阴两伤、余热不退或午后潮热,干咳少痰,口咽干渴,神疲乏力,自汗盗汗,舌干红少苔,脉细微数。治宜甘寒生津,滋养肺胃。

中成药:养阴清肺膏,升脉口服液。

9. 肺心病

肺心病又称肺源性心脏病,主要是由慢性支气管炎得不到有效治疗并发肺气肿和肺纤维化而导致。

慢性支气管炎、多年反复发作的支气管哮喘、尘肺、广泛性支气管扩张、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等,能引起细支气管炎性变化、狭窄、阻塞、痉挛,进而使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过度膨胀、肺弹性减退,终至形成肺大泡甚至膨胀破裂。时间脱得太久,可妨碍气体呼出,空气积聚于肺内,便形成肺气肿,使胸廓变成圆形的“桶状胸”。用手轻轻一拍,胸部就会发出膨膨的回声。肺气肿可以使肺泡周围毛细血管受压迫,肺循环阻力增高,增加右心负担,引起右心肥大,代偿能力由显著减弱变成失代偿,最后引起右心衰竭,这就是肺源性心脏病。

慢性支气管炎发展到肺心病,一般需要16年左右的时间,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慢性支气管炎最初发病时,症状一般不重,往往不为人注意,认为咳嗽、吐痰碍不了健康,一旦发展成肺气肿和肺心病时,再加以注意和治疗,已为时过晚。因此,预防和早期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是十分重要的。

肺心病在并发感染时,往往会同时出现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表现为咳嗽,咯黄脓痰,气急、心悸、紫绀,两臂伸直时抖动,似鸟儿扑翼,颈部静脉充盈扩张,肝脏肿大和压痛,下肢浮肿。心电图检查出现心电轴偏右,肺性P波。X线检查可见心脏扩大。肺功能检查是鉴定本病重要方法之一。

肺心病在缓解期要注意增加营养,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锻炼身体方法,以提高抗病能力。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接种死卡介苗(划痕)、左旋咪唑等免疫疗法也可应用。蒸气吸入可以湿化痰液,电动辅助呼吸有提高通气量的功效。治疗中要根据病情,多采用止咳、平喘、解痉等药物,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发感染时要及时使用抗生素,当出现呼吸和心衰时,要给予持续低流量的氧气吸入、抗感染、强心、利尿等处理,禁止使用吗啡、巴比妥类镇静药物,急性加重期原则上应住院治疗。

10. 肺脓肿

肺脓肿是由肺组织坏死而产生的局限性有脓液的空洞。同时伴有周围肺组织的炎症。病理过程以肺组织坏死为主要内容。如果以厌氧菌感染引发的肺脓肿,表现为腐败性恶臭痰,而以需氧菌感染引发的肺脓肿,则表现为非腐败性液痰。但总以咯吐大量脓液痰为特征。本病多发于青壮年,且男性多于女性。

肺脓肿起病大多急骤,周身不适、畏寒、寒战,高热可达39℃以上,咳嗽带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可有胸痛。发病持续1周左右,开始咯吐大量脓性痰,每日终痰量可达数百毫升。体温下降。如发展为慢性消耗性病变,仍有咳嗽,咯脓痰,痰量时多时少,且有反复咯血及不规则发热、消瘦等,甚者出现贫血。

本病应注意与细菌性肺炎、空洞性肺结核、支气管肺癌等病相鉴别。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每日200万~1000万单位,静脉滴注。对青霉素不敏感者,选用林可霉素或克林霉素,每次600毫克,每日3次,静脉滴注。待X线检查肺部病变完全消失后,方可停用抗生素。

②对症治疗:补充体液,高热者予以退热药物;排痰可用祛痰药沐舒痰30毫克,每日3次,或必嗽定30毫克,每日3次,还可采用药物雾化吸入或用纤维支气管镜冲洗吸痰。或采取体位引流,促进痰液排出,每日2~3次。

③外科手术治疗:适用于脓肿经久治不愈,脓腔仍不缩,感染不能控制,无手术禁忌症者。

(2)中医药治疗。

①初期(温邪袭肺):发热,微恶寒,咳嗽,胸痛,咯吐白色黏痰,口干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而滑。治宜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连翘20克,牛蒡子、黄芩、桔梗、生甘草、苏子和叶、淡竹叶、薄荷各10克,金银花、瓜篓、鱼腥草各30克。中成药:羚羊清肺丸。

②成痈期(热邪型肺):高热不退,咳嗽气急,咳痰量增多,咯吐黄稠脓痰,气味腥臭,胸痛,口干咽燥,烦躁不安,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治宜清热解毒、化淤消痈。

方药:芦根60克,薏苡仁、冬瓜子、鱼腥草、生石膏(先煎)各30克,丹皮、川贝母、桔梗、桃仁各10克,金银花3克,连翘20克。中成药:清开灵口服液。

③清脓期(热毒伤肺、成痈溃脓):热势渐退,咳吐大量脓性稠浊痰液,或如米粥,可痰血相兼,腥臭异常,咳嗽气喘时胸痛,心烦面赤,口干渴,舌红绛,厚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解毒、排脓。

方药:芦根60克,桃仁15克,冬瓜仁40克,鱼腥草、蒲公英、金银花、瓜蒌各30克,桔梗、白发、川贝母各10克。中成药:犀黄丸。

④恢复期(虚邪留恋、气阴两伤):身热渐退,咳嗽减轻,脓痰日渐减少,胸部隐痛,短气,易汗出,神疲乏力,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偏绛而干、苔黄,脉细数。治宜益气养阴、清除余邪。

方药:沙参、薏苡各30克,太子参、麦冬、甘草、桔梗、白发各10克,百合、玉竹、鸡血藤各15克,生黄芪、冬瓜子各20克。中成药:养阴清肺膏。

11.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部分,即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囊,气腔膨胀扩大,充气过多,肺容积增大,肺泡壁弹性减退和破坏。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

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尘肺、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等,凡能引起细支气管炎症阻塞者,均能引起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简称肺气肿)。此外,吸烟、大气污染和遗传因素亦与肺气肿发生有一定关系。由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与肺气肿三者具有共同的气道阻塞病理改变和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表现,故统称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由各种原因所致的细支气管粘膜炎症、分泌物增多或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均可使支气管腔变窄。由于吸气时,生理调节作用使支气管舒张,气体进入肺泡较易;呼气时,因支气管管腔自然缩小,加上病变的影响,使气体排出较难,阻力增加,空气积聚于肺泡内,至肺泡过度膨胀。在此基础上,因咳嗽、气喘或感染,使阻塞加重,肺泡内压力继续升高,再加上炎症作用,导致肺泡破裂,形成肺气肿、肺大泡。继续发展,则引起肺动脉压力增高、心室肥大、肺心病。

这样病人常有多年慢性咳嗽、咳痰或气喘病史,继而出现呼吸困难。开始时于活动或走路快时出现,当气候突变、寒冷、生气或接触有刺激性气味时,气短加重。随病情进展,稍活动如穿衣、说话,甚至休息时亦感胸闷、气不够用;重者口唇、指端出现青紫。病人容易感冒,继发呼吸道感染,咳喘加剧,心悸、多汗、头痛、紫绀加重、神志恍惚、嗜睡、昏睡等。

预防或延缓肺气肿发生的关键,在于戒烟和积极治疗引起肺气肿的疾病。此外,应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改善肺功能。肺功能锻炼的主要方法是行腹式呼吸,病人取立位或坐位,吸气时努力挺腹、闭口,经鼻深吸气;深吸气后暂停片刻,转为呼气,尽力收腹,同时将口唇收拢如同吹口哨样,缓慢呼出。其目的是提高膈肌运动幅度,增加肺泡通气量和二氧化碳排出。根据病情,可口服支气管扩张剂氨茶碱、新喘静片和祛痰剂,如有发热、粘痰量增多或有脓性痰,则应加用抗菌消炎药。

12. 胸膜炎

胸膜炎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胸膜壁层和脏层的炎症。大多为继发于肺部和胸膜的病变,也可为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临床上胸膜炎有多种类型,以结核性胸膜炎最为常见。

胸膜炎病情轻者无症状。主要临床表现为胸痛、咳嗽、胸闷、气急,甚则呼吸困难,感染性胸膜炎或胸腔积液继发感染时,可有恶寒、发热。不同病因所致的胸膜炎可伴有相应疾病的临床表现。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抗生素治疗。抗结核药物治疗适用于结核性干性或渗出性胸膜炎的治疗。异烟肼每日300毫克,或利福平每日450毫克,或乙胺丁醇每日0.75~1克,一次连续服药3个月。链霉素每日0.75~1克,肌注,1~2月,与口服药交替使用,总计疗程6~9个月。

非结核性胸膜炎,应针对原发病(如感染、肿瘤等)选择相应的药物治疗。

化脓性胸膜炎或结核性脓胸伴感染者,青霉素G每日160万~320万单位,分4次肌注,并可于胸腔内再加注80万单位。

②缓解疼痛:口服阿司匹林0.6克或消炎痛50毫克,每日3次,或可待因15~30毫克,每日3次。

③胸腔穿刺抽液:适用于渗出性胸膜炎胸腔大量积液,有明显呼吸困难,或积液久治仍不吸收者。每次抽液量不宜超过1000毫升,每周2~3次。

④激素治疗:与抗结核药物联用,对消除全身毒性症状,促进积液吸收,防止胸膜增厚黏连,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可用强的松15~30毫克,分3次口服,待全身症状改善,积液明显吸收减少时,可逐渐减量,一般用药4~6周。

(2)中医药治疗。

①邪犯胸肺:恶寒发热,咳嗽痰少,胸胁刺痛,口苦咽干,舌红苔薄,脉弦数。治宜和解清热、理气通络。

方药:黄芩、半夏、枳壳、桔梗、桑白皮各10克,赤白芍、柴胡各15克,甘草6克,猫爪草、瓜蒌各30克。

②饮停胸胁:咳唾引痛,呼吸困难,咳逆喘息不能平卧,舌苔白腻,脉沉弦。治宜逐水祛饮。

方药:葶苈子15克,瓜蒌、茯苓、桑白皮、半夏、椒目、苏子、陈皮、薤白、橘红各10克,百部30克,甘草6克。

③痰瘀互结:胸痛胸闷,呼吸不畅,迁延经久不已,舌紫暗、苔白,脉弦。治宜化痰活血、理气和络。

方药:旋复花、苏子、杏仁、半夏、香附、陈皮、枳壳、路路通各10克,薏苡仁30克,茯苓、瓜蒌、赤芍各15克,制乳没各6克(包煎)。

④阴虚内热:呛咳少痰,口干咽燥,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

方药:沙参、麦冬、玉竹、花粉、百部各15克,太子参13克,桑白皮、地骨皮、功劳叶、银柴胡、广郁金、杏仁各10克,川贝粉6克(冲服)。

13. 结节病

结节病是一种多系统肉芽肿性疾病。到目前为止,痛因还不十分明确,可能是综合因素所致。病变可侵犯肺门淋巴结、肺、皮肤和眼睛,也可波及肝、脾、腮腺、心脏、肌肉、骨骼、神经系统和肺外淋巴结。

中青年较易发此病。40%左右患者无症状,仅在体检做胸部X线检查时发现。有症状者大多起病缓慢,症状轻微,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如乏力、低热、食欲不振、肌肉及关节疼痛等。呼吸道症状主要为轻度咳嗽、胸闷,个别患者有胸痛、痰中带血或咯血。少数急性起病者可表现发热、结节性红斑和关节疼痛。PPO试验多为阴性,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多升高,并可伴血、尿钙升高。胸部X线、CT可见胸内及肺门淋巴结肿大,也可见肺实质改变,甚至胸膜病变。结节病的最后诊断主要依靠淋巴结活检和支气管镜检查,颈前斜角肌、腋下、腹股沟和滑车淋巴结治检的阳性率可达65%~81%。气管镜检查中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是目前确诊结节病较为简便和安全的方法,阳性率可达80%~90%,甚至胸片无异常的患者,也可达到50%~60%的阳性率。

目前尚无根治结节病的药物,全身和局部症状明显者可选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抑制肉芽肿炎症的发展,消除肺内病变,减少肺纤维化的形成,此外,也可有效地缓解眼部炎症,纠正高血钙。但停药后易反跳,长期应用也只是能起到改善作用,而且可合并激素的不良反应,所以在见效后应逐渐减量。

14. 肺栓塞

肺栓塞是由于栓子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阻断组织血液供应所引起的病理和临床状态。常见的为栓子血栓;其余少见的栓子为新生物细胞、脂肪滴、气泡等。临床分急性和慢性肺栓塞两种,如受阻部位发生出血性实变称为肺梗塞。大多数肺栓塞不一定引起肺梗塞。形成栓子的病因有血栓形成、心脏病、肿瘤、妊娠和分娩期、长骨骨折、寄生虫及异物栓塞。

肺栓塞患者表现为呼吸困难和胸痛,突然发生者提示肺梗塞,慢性肺梗塞可有咯血,病重者可迅速出现紫绀、心慌、血压下降和晕厥。常见体征为呼吸困难、紫绀、湿罗音或哮鸣音,肺血管杂音,心动过速,P 2 亢进,休克及急性肺心病体征。

本病应注意与胸膜炎、气胸、急性心肌梗塞等鉴别。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一般治疗:吸氧、抗休克、解痉平喘,抗感染治疗。心力衰竭时给予快速的洋地黄制剂,心律失常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呼吸衰竭者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连通人工呼吸机。

②抗凝及溶栓治疗:

抗凝:肝素5000单位入5%葡萄糖液100毫升中静滴,4小时1次。东菱克栓酸或速避宁亦可选用。口服药有抵克力得、华法林。

溶栓治疗:链激酶50万单位加入5%葡萄糖液100毫升中,30分钟内静脉滴毕,此后每小时10万单位持续滴注24小时,或尿激酶20万单位24小时内滴毕或每日2万单位,连用10~20日。

③手术治疗:适用于溶栓或血管加压素治疗仍持续休克者。

(2)中医药治疗。

①气滞血淤:胸闷喘促,胸痛,心悸,舌质紫暗,脉涩或结代。治宜活血化淤、开胸理气。

方药:桃仁、红花、当归、紫胡、枳壳、广郁金、桔梗各10克,赤白芍、生地、牛膝各15克,生甘草6克。中成药:血府逐淤口服液。

②痰淤阻肺:咳嗽,咯痰,胸闷,喘息,胸痛,舌淡苔白腻,脉弦。治宜化痰活血、止咳定喘。

方药:陈皮、桔梗、郁金、柴胡、紫菀、款冬花、半夏、茯苓、炙苏子、白芥子各10克,生甘草6克,莱菔子、丹参各30克。中成药:活血通脉片,二母宁漱丸。

③气阴两虚:胸闷胸痛,咳嗽,痰少带血,心悸气短,自汗乏力,烦热口干,舌淡红少苔,脉细数。治宜益气养阴、润肺止咳。

方药:百合、丹参各30克,花粉、麦冬、生地、熟地、太子参、赤芍、白芍各15克,桔梗、百部、紫菀、杏仁各10克。中成药:生脉饮口服液。

④阳气暴脱:呼吸短促,面灰唇紫,汗多肢冷,心慌心烦,气短乏力,舌淡胖苔滑,脉微欲绝。治宜回阳救逆。

方药:红参、熟附子、五味子各10克,麦冬30克,生黄芪60克。急煎服。中成药:参麦注射液。

15. 自发性气胸

自发性气胸是由于胸膜因慢性肺部疾病而破裂,胸膜腔与大气相通,空气进入胸膜腔所致,当胸膜腔积聚了大量气体,从而使肺被空气压缩而萎缩。

自发性气胸病患者常由咳嗽、提重物、剧烈运动等诱因急聚发病,典型症状为患侧胸痛、锐痛,可放射至肩部、背部、腋侧,咳嗽或深吸气疼痛加重,呼吸困难,刺激性干咳肺压缩小于30%时,症状不明显或较轻。张力性气胸可突然气急、严重呼吸困难、大汗、紫绀,甚至出现意识丧失、休克。

根据脏层胸膜破裂情况及胸腔内压力变化将气胸分为3型。

闭合性气胸:为脏层胸膜裂口随着肺萎缩而关闭,空气停止进入胸腔。胸腔内压接近或稍高于大气压,抽气后胸内压下降,留针1~2分钟压力不再升高。

开放性气胸:支气管胸膜瘘持续开放,空气自由进出胸膜腔,胸内压接近大气压,抽气后压力不变。

张力性气胸:裂孔呈单向活瓣作用,吸气时,空气进入胸膜腔,呼气时,空气滞积于胸膜腔内,胸内压急骤上升,可超过1.96千帕,抽气后胸内压下降,又迅速上升为正压。

本病应注意与肺栓塞、急性心肌梗塞等鉴别。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一般治疗:卧床休息,高浓度吸氧。镇咳用咳必清50毫克,每日3次,或复方甘草片2片,每日3次。

②排气疗法:

穿刺抽气法:坐卧或仰卧位,于患侧锁骨中线第2肋间或腋前线第4肋间穿刺排气。

闭式引流排气法:部位同上。外科切开插管或套管针,一端插入胸膜腔并固定于胸壁上,另一端接水封瓶。

负压吸引排气法:胸腔引流管连接于负压连续排气装置,使胸膜腔压力保持负压水平。

③手术治疗:经上述治疗无效,需考虑手术治疗。

(2)中医药治疗。

①肝肺气郁:胸痛胸闷,咳嗽气促,呼吸困难,舌暗、苔薄白,脉沉弦。治宜疏肝理气、宣肺开郁。

方药:甘草6克,桔梗、半夏、郁金、川楝、柴胡、枳壳各10克,丹参、白发、白芍各30克。中成药:开胸顺气丸。

②胸阳不振:胸痛胸闷,气短,咳嗽,面灰肢冷,舌胎薄白,脉弦涩。治宜宽胸理气、通阳散结。

方药:全瓜蒌、白发各30克,枳实、薤白、郁金、半夏、桔梗各10克,丹参15克,甘草、桂枝各6克。

③上盛下虚:咳喘气短,呼多吸少,痰多色白,汗出肢冷,苔白,脉弦滑。治宜降气化痰、纳气定喘。

方药:苏子、半夏、橘红、当归、郁金、柴胡各10克,沉香、肉桂各3克,白芍15克,甘草6克,白芨30克。

④气阴两虚:呼吸困难,咳嗽痰少,气短乏力,心烦口渴,舌淡红少苔,脉细数无力。治宜益气养阴、润肺止咳。

方药:太子参、麦冬、玄参、沙参、丹参各15克,桔梗、杏仁、紫菀、五味子各10克,生黄芪30克。中成药:生脉饮口服液,养阴清肺膏。

16. 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

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肺间质的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肺间质,也可累及肺泡上皮细胞及肺血管。病因有的明确,有的未明。明确的病因有:吸入无机粉尘,如石棉、煤;有机粉尘,如毒草尘、棉尘;气体,如烟尘、二氧化硫等;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药物影响及放射性损伤。

本病起病隐匿,进行性加重。表现为进行性气急、干咳少痰或少量白黏痰,晚期出现以低氧血症为主的呼吸衰竭。查体可见胸廓呼吸运动减弱,双肺可闻及细湿罗音或捻发音。有不同程度紫绀和杵状指。晚期可出现右心衰竭体征。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激素治疗。强的松30~40毫克,分2~3次口服,逐渐减量至维持量5~10毫克,每日1次。

②治疗并发症: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选择抗生素。

③支气管扩张剂:氨茶碱、舒喘灵等。

④氧疗:适用于晚期患者。

(2)中医药治疗。

①肺气虚损:咳喘声低,易疲乏,自汗畏风,易感冒,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宜补益肺气、止咳定喘。

方药:生黄芪30克,生白术、杏仁、紫菀、款冬花、地龙各10克,太子参15克,炙麻黄、生甘草、防风各6克。中成药:玉屏风颗粒。

②气阴两虚、痰淤阻肺:干咳无痰或少痰,喘息气短,动则加甚,神疲乏力,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腰酸膝软,舌淡红、苔薄白或少苔,脉细滑或细弱。治宜补肺滋肾、化痰活血。

方药:太子参、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胡桃肉各15克,五味子、丹皮、泽泻、紫菀各10克,生黄芪、百合各30克,川贝粉6克(冲服)。中成药:生脉饮口服液,六味地黄丸。

③脾肾阳虚、淤血内阻:咳喘无力,动则加甚,呼多吸少,下肢浮肿,形寒肢冷,面灰唇紫,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宜健脾温肾、化痰活血。

方药:肉桂5克,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各15克,生黄芪、丹参各30克,紫菀、杏仁、地龙、仙灵脾、熟附子各10克。中成药:人参健脾丸,金匮肾气丸。

17.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由于严重感染、休克、创伤等多种肺内外疾病引起的以肺泡毛细血管损伤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临床特征为呼吸频数和窘迫、进行性低氧血症。病理生理主要改变为弥漫性肺损伤、肺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肺泡群萎缩。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各种疾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发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达50%~70%。本病属中医“喘证”范畴。早期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气促,肺部无异常体征或吸气时少量湿罗音,X线显示肺纹理增多模糊,PaO 2 和PaCO 2 偏低。随着病情进展,出现呼吸窘迫,吸气费力,紫绀,烦燥不安,X线显示双肺广泛间质浸润,PaC 2 明显降低以及PaC 2 降低。若病情继续恶化,则呼吸窘迫和紫绀继续加重,X线显示肺部混合,并出现混合性酸中毒,心脏停博和多器官衰竭。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呼吸支持治疗:采用面罩持续气道正压给氧。采用呼气未正压通气(PZZP)或反比通气(IRV);采用静脉—膜肺—静脉的模式,经双侧大隐静脉根部用扩张管扩张后分别插入导管深达下腔静脉。

②维持适宜的血容量:保证血容量,血压稳定的前提下,要求出入液量轻度负平衡(500~1000毫升/天)。为减轻肺水肿,可每天给予速尿40~60毫克。早期ARDS不宜给胶体液。

③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

④可早期应用激素,氢化考的松每日1000~2000毫克,连用2日,有效者继续用1~2日停药,无效者尽早停用。ARDS伴败血症或严重感染者忌用激素。

⑤营养支持。保持总热量摄取(20~40千卡/千克)。

(2)中医药治疗。

①邪热壅肺:喘促气粗,呼吸困难,口唇紫绀,烦躁不安,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热化痰、降气平喘。

方药:炙麻黄、杏仁、苏子、黄芩、大贝母、郁金各10克,生石膏60克(先煎),生甘草6克,葶苈子、红枣各15克,全瓜蒌、丹参各30克。

②腑结肺痹:喘促气急,呼吸困难,口唇紫绀,胸闷腹胀,烦热口渴或神昏谵语,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治宜通腑攻下、泻热救肺。

方药:生军(后下)、元明粉、葶苈各15克,枳实、川朴、苏子、桑白皮、广郁金各10克,丹参、全瓜蒌各30克,甘草、元明粉(冲服)各6克。

③元气暴脱:呼吸浅促,口唇紫绀,面色苍白,四肢青冷,冷汗淋漓,舌紫,脉微弱。治宜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方药:红参15克,生黄芪60克,生龙牡(先煎)、麦冬、丹参各30克,当归、甘草、五味子、熟附子各10克。

18. 睡眠呼吸紊乱

睡眠时口咽、鼻咽部无气流通过的时间长达10秒以上,称为睡眠呼吸紊乱或睡眠呼吸暂停。频繁发生睡眠呼吸暂停可引起CO 2 潴留和低氧血症,并可引起体、肺循环压力升高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临床表现为睡眠时呼吸暂停、无胸腹式呼吸。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OSRS治疗。经鼻持续性气道正压呼吸。

扁桃体和增殖腺肥大时,手术切除;悬雍垂腭咽成形术对鼻咽部阻塞引起者效果较好。还可施气管切开术。

下颌小颌引起本病时可在睡眠时用矫形器。

睡前用爱喘乐气雾剂,喷雾吸入。

②CSAS治疗:可给予茶碱等呼吸中枢兴奋药物。

(2)中医药对本病无特殊治疗。对脑梗塞引起的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可用化痰活血法。

方药:胆星、枳实、竹茹、白芥子、僵蚕、地龙、川芎、红花、赤芍、石菖蒲、桔梗各10克,生甘草6克。 Xj0mMiMIxJjxozLDwjNcyPxsHqaMvSaNiXtTt2iK53Nii99S5M9iJoN9s35NNvJ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