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年女性来说,运动保健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原因是她们的体质比起青年时代已经大大下降,极需通过体育运动来振奋精神,恢复体力与精力。
“动则不衰”是我们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早在数千年以前,体育运动就已经被作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广为运用。如《吕氏春秋》里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通,精不流则气郁。”这里用流水和户枢为例,说明运动的益处,并从形、气的关系上,明确指出了不运动的危害,即动则身健,不动则体衰。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说过:“生命在于运动。”它一语道破了生命的奥秘,揭示了生命活动的一条规律。事实也已证明,运动可以促进机体新陈代谢,从而推迟各器官的衰老进程,尤其是对心血管系统,更是极为有益。病理学家通过对数千名尸体解剖研究,发现脑力劳动者动脉硬化的发生率是14.5%,而体力劳动者仅为1.3%,两者相差11倍。动物学家也发现,大象在野外生活可活到200岁,一旦被俘获,关进动物园,尽管生活条件比野外好得多,却活不到80岁;野兔平均可活15年,而自幼养在笼内过着“优越”生活的家兔,平均寿命才4~5年;野猪的寿命也比家猪长1倍。为什么野生动物比家养动物寿命长呢?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是,野生动物为了寻食、自卫、避敌、摆脱恶劣气候的侵害等,经常需要东奔西跑,身体便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美国一心脏病学研究所曾做过如下实验:经专门委员会认定身体健康的20~30岁的若干男子,被规定在20个昼夜里一直静卧着,不准坐、立和做操;对照组的人与实验组的人的差别只在于每昼夜可在器械上锻炼4次。结果是,对照组的人们仍保持着工作能力,而实验组的人在三五天后全部都感到背部肌肉酸痛、食欲不振、便秘、肌力减退等等,特别是情绪变得很坏,容易激动,不爱交谈,萎靡不振,不愿从事脑力劳动,连看电视、听收音机都不感兴趣,因为这会使他们感到很累。在他们的心里普遍存在着一种懒惰的感觉,出现冷漠的心情,不愿见友人,还不能入睡,到第11个昼夜,许多人还出现了惊慌和恐惧的感觉。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肌肉运动对人的神经系统和心理活动有着巨大的影响,而缺乏运动对于人来说是非常危险的。法国医生蒂索曾说:“运动就其作用来说,几乎可以替代任何药物,但是世界上的一切药品并不能代替运动的作用。”
还有人曾调查分析了23名外国历代113~194岁长寿老人的职业,其中5人情况不详,未作统计,余下的18人中16人为体力劳动者,占88%。日本有个研究机构调查了百岁以上长寿老人的情况,发现有1/2的老人在75岁时、1/3的老人在80~84岁时仍坚持参加体力劳动。据调查,我国的长寿老人也有相同特点,即绝大多数为体力劳动者。我国古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活了101岁,是我国从事医药实践活动最长的一位医药学家,被誉为“药王”,他近百岁时还身强体健。有人问他长寿的奥秘,他的回答是:“四体勤奋,每天劳动,行医看病,上山采药,节制饮食,细嚼缓咽。”可见,孙思邈的长寿与体力活动有着密切关系。由此可知,运动能延缓衰老。虽然体育锻炼不能使人返老还童、长生不老,但却能使人老当益壮。
为什么说运动能延缓衰老呢?祖国医学认为精、气、神为人体的“三宝”,与生命息息相关。而运动养生则紧紧抓住了这三个环节,调意识以养神,以意领气,以气行推动血运,周流全身;以气导形,通过形体、筋骨关节的运动,使周身经脉畅通,营养整个机体。如是,则形神兼备,百脉流畅,内外相和,脏腑谐调,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从而增进机体健康,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现代医学认为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大脑的营养状况,促进脑细胞代谢,使大脑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有益于神经系统的健康,有助于保持旺盛的精力和稳定的情绪。运动能使心肌发达,收缩有力,增强心脏的活力及肺脏呼吸功能,改善末梢循环。运动能增加膈肌和腹肌的力量,促进胃肠蠕动,防止食物在消化道中滞留,有利于消化吸收。运动可促进并改善体内脏器自身的血液循环,有利于脏器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并提高机体免疫机能及内分泌功能,从而使人的生命力更加旺盛。同时还可以增强肌肉、关节的活力,使人的动作更加灵活轻巧,反应敏捷、迅速。
可见,时常运动可以起到健身防老的作用,即所谓的“动则不衰,用则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