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糖尿病早发现早预防

糖尿病的易患人群与征兆

什么样的人容易患糖尿病呢?一般具备以下条件者属于易患人群。

有糖尿病家族史。若家中祖辈父辈有人患有糖尿病,那么自己患本病的可能性会增大。

年龄在40岁以上者。

特别肥胖或消瘦者。

脑力劳动者。

长期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饮食。

对糖尿病要早发现、早治疗,当身体出现下列情况时应警惕糖尿病,有必要到医院作进一步检查。

体重减轻而找不到原因,特别是原来肥胖,近来体重减轻。

有多饮、多食、多尿的情况。

易患各种皮肤感染,如疖、痈、溃疡等,并经久难愈。尤其发生在疖痈发病率较低季节如冬季。

反复尿路、胆道、肺部或其他感染。

妇女外阴瘙痒而非滴虫感染。

有感觉障碍、疼、麻等周围神经炎症状。

较早出现白内障或视力减弱。

有间歇性跛行、下肢疼。

浮肿、蛋白尿,类似肾病综合征。

尿潴留、顽固性便秘或腹泻。

早期出现动脉硬化症状,如心绞痛、心肌梗塞、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出现酮中毒症状,厌食、恶心、呕吐等,甚至一开始即出现昏迷。

反应性低血糖。

妊娠并发症,如多次流产、妊娠中毒症、羊水过多、胎死宫内、死产。

阳痿、性欲低下,尤其是中年体质偏胖的人,要警惕糖尿病。

糖尿病的早期预防

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人为干预和早期防治方法如下:

加强教育

了解有关防治知识,如运动、营养及烹调方法,糖尿病知识,努力减轻胰岛素抵抗,保护和改善胰岛功能。

避免高脂肪饮食

饮食提供热量以保证合理体重和工作、生活能量需要。食物组成要合理,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5%~65%,以非精纤维素为好,脂肪与蛋白质分别占20%~30%与10%~12%。

注意饮食宜忌

尽量不吃油炸食品,多吃蔬菜,不要饮酒,坚持低盐饮食(每天不超过6克)。多进食富含铜、铬、锌、硒、锗等微量元素的食物,这些微量元素缺乏可能与糖代谢有关。

增加体力活动

运动可使血糖降低,运动可增强胰岛素的作用,运动还是减肥的有效方法,运动可纠正血脂异常,运动能降低血压使心肺功能得到锻炼,运动可放松紧张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防止和纠正肥胖

研究证实,肥胖者发生Ⅱ型糖尿病的危险性比正常体重的人大得多。中心型肥胖(腹型肥胖或男性肥胖)特别易产生Ⅱ型糖尿病,肥胖的主要特征是胰岛素抵抗。

避免和减少使用对糖、脂代谢不利的药物

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利尿剂等可影响糖代谢与脂代谢。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糖尿病一级预防——避免糖尿病发病

(1)目的

通过宣传科学知识,让人民群众了解糖尿病的危害及发病因素,宣传全国糖尿病调查情况,保持合理的、科学的生活方式,避免促使糖尿病发病的生活方式,如高热能饮食、非体力劳动、肥胖、吸烟、大量饮酒等,减少糖尿病的发病。

(2)任务

每年分别对成人进行糖尿病基本知识教育,方法包括给糖尿病患者讲课,播放糖尿病保健知识教育录像带,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对患者进行教育等;其次是进行糖尿病高危人群的调查,积极开展预防宣传;第三是进行原有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经济费用的调查。

糖尿病二级预防——早诊早治糖尿病

(1)目的

通过对高危人群的调查,发现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阻止和逆转糖尿病的发生,把糖耐量异常者的糖尿病发病率控制在5%以下。

(2)任务

对新发现的糖耐量异常者,在饮食、运动干预治疗的基础上用二甲双胍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更好地预防糖耐量异常者发展为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三级预防——预防或延缓并发症发生

(1)目的

对新老糖尿病患者积极控制,使血糖基本正常,并控制血压及血脂,使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达标者占60%以上。减少致残及严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避免或减少急性并发症的发生。

(2)任务

对患者及其直系亲属进行教育;举办糖尿病知识学习班,医患交流;重视心理教育,具体指导患者,与患者交朋友;鼓励患者阅读糖尿病自学手册;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录像等宣传糖尿病知识;搞好糖尿病协会、康复协会及世界糖尿病的活动,使患者科学、认真地对待糖尿病,自觉进行合理的治疗。医生只给方案,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

糖尿病的发病形式

糖尿病的发病形式有急、慢两种。

发病急者

多见于不稳定型糖尿病患者,主要症状为呕吐、腹痛、腹部隆起、脱水、血压下降、呼吸深而快、呼气中有烂苹果样酮臭味等,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

无典型糖尿病史,发病快,常因突然昏迷或昏迷前期症状首次被诊为糖尿病。极少数成年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也有因昏迷住院而首次确诊为糖尿病的,常多伴有感染等诱发因素。

还可见有严重的口渴口干,多饮多尿,脱水迅速,如治疗不及时,则很快出现酸中毒症状。

发病慢者

多见于成年型。患者在几个月或几年内,逐渐出现口干口渴,多饮多尿,消谷善饥,体重下降等症状。对病程的长短诉说不清,多依赖患者的记忆及患者对疾病的耐受力。若妇女因外阴瘙痒难以忍受,而去医院求治者,可及早发现糖尿病;若有糖尿病神经病变而求医者,其糖尿病的病程可能短一些;若因糖尿病视网膜炎或肾脏病变而初次求医者,则至少已患有糖尿病2~3年。轻型患者往往患病多年而自己不知道。

由急、慢性并发症,如视力减退、蛋白尿、牙周炎、男性龟头炎、阳痿、冠心病、脑血栓形成等,而开始未发现糖尿病,经检查有高血糖及糖尿时才确诊。通过患者的病史,医生常可发现患者已有糖尿病症状多年,只是未被重视而已。

有的患者无糖尿病史及并发症,只是术前或体格检查时才被无意中发现。

糖尿病的主要症状

糖尿病发病时的症状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有明显的症状,或无症状,或因糖尿病的并发症而出现症状,或因诊治其他疾病而发现了糖尿病。

糖尿病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综合征,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这四种主要症状在各种不同类型糖尿病中出现的顺序、时间可能有所不同,但在整个发病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多饮表现为口渴、心烦、饮水量以及饮水次数明显增加;多尿表现为尿频、尿数,部分老年患者伴有尿急,每次排尿尿量增多,尿的泡沫多,尿渍呈白色,发黏;多食表现为易饥饿、饭量增加、进食后没有满足感;有些糖尿病患者的体重下降不明显,甚至在早期表现为肥胖,不易引起注意。

Ⅰ型糖尿病患者往往发病比较急,症状比较明显。Ⅱ型糖尿病患者发病时症状出现比较缓慢,有些患者甚至无症状,而是在健康体检时发现血糖高,故不易引起注意。

一些糖尿病患者常常伴有疲乏无力、腰腿酸痛、出汗等症状。一些患者首先以糖尿病并发症出现症状,经检查发现是糖尿病,例如因贫血、浮肿、蛋白尿就诊于内科,经检查发现己出现糖尿病肾病;女性患者因外阴瘙痒求治于妇科,发现是由于糖尿病尿糖高于正常范围,而使局部受刺激所致;有些患者因反复溃疡或破溃创口长久不愈,就诊于皮肤科,发现为糖尿病皮肤病变所致;因双眼模糊、视物不清就诊于眼科,经眼底检查发现已出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因肢体皮肤麻木、搔痒、疼痛、感觉异常而就诊,经检查发现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所致;还有些患者会出现性欲减退、阳痿、月经失调、便秘、腹泻等症状;一些青少年患者因恶心、呕吐、腹痛、嗜睡或昏迷到急诊室就诊,可能为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所引起。

有一些患者过去没有糖尿病,因一些急性病如急性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而住院,检查时发现血糖比较高,此时不能肯定患者就一定是糖尿病患者。这是因为在急性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等应激状态下,可以出现暂时性的高血糖。故应在疾病急性期过后注意复查血糖,不是糖尿病的患者高血糖不会持续存在。

高血糖对人体的危害

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人的生命活动需要有足够的热能做基础,这个热能的最基本来源就是血液中的葡萄糖。正常人3.9~5.6毫摩尔/升(60~100毫克/分升)的血糖浓度即可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反而感觉疲乏无力,原因是当胰岛素缺乏时,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正常地进入细胞中,细胞不仅不能将葡萄糖转化为其他物质储存起来,而且由于缺少葡萄糖而无法产生足够的热能,因而患者自觉疲劳无力。这种细胞外葡萄糖过多而细胞内葡萄糖不足的现象称为“丰足中的饥饿”。在这种情况下,机体细胞为了得到热能,不得不向脂肪、蛋白质索取。在机体消耗脂肪以供给细胞热能时,会释放出酮体进入血液。酮体是一种对机体有毒害作用的酸性物质,在体内积累过多时,就会影响血液酸碱度,发生酸中毒。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治疗就会危及生命。

可导致高渗性昏迷

高渗性昏迷是糖尿病的另一种急性严重的并发症,它是由于血糖过高引起的。由于病情恶化,血糖的浓度有时高达33.3毫摩尔/升(600毫克/分升)以上,这时血液的渗透压大大超过其他组织细胞,脑细胞和其他组织细胞脱水,病人血压下降,并且神志昏迷,此时必须积极抢救。这种并发症导致的死亡率高达50%~70%。

可诱发其他疾病

长期高血糖是发生各种并发症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患者中,冠心病的发生率大大超过非糖尿病人群,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是非糖尿病人群的3~4倍。长期高血糖使毛细血管发生病变,肾脏的功能受到损害,患者可以出现蛋白尿、高血压、肾功能衰竭等严重的情况。长期高血糖使周围血管、神经发生病变,下肢缺血,感觉减退甚至消失,发生糖尿病足,严重者不得不截肢。由于自主神经受损,可引起心肌病、胃轻瘫、神经源性膀胱。长期的高血糖还威胁着患者的眼睛,患者可出现视网膜病变和白内障,重者导致失明等。

可使胰岛细胞功能衰竭

长期高血糖对分泌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有毒性作用,会将这些细胞破坏,使胰岛素的分泌能力下降,从而进一步加重病情。

三大物质代谢和水盐代谢紊乱

(1)糖代谢紊乱

患者血糖升高,可达11毫摩尔/升以上,尿糖阳性。血糖在正常范围时,体内糖通过三羧酸循环,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放出热能,这是正常的化学变化途径。当血糖高于10毫摩尔/升时,一部分血糖进行正常的化学变化,多余的糖的化学变化走异常途径——山梨醇代谢。它的代谢产物山梨醇可使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之间的基底膜水肿变性,使所有的微小血管及每一个细胞出现病理改变,引起全身的慢性并发症。

(2)脂肪代谢紊乱

患者血脂,尤其是血三酰甘油(中性脂肪)水平升高。Ⅱ型糖尿病主要表现为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低密度脂蛋白是重要的导致动脉硬化的脂蛋白,同时伴有高密度脂蛋白下降。高密度脂蛋白具有防止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的功能。许多学者将高密度脂蛋白作为预测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敏感指标。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脂血症十分广泛,高脂血症可加速动脉硬化。由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等发生率明显增加,是非糖尿病人群的4~5倍,而且发病年龄轻、病情重。急性脂肪代谢紊乱还可造成脂肪大量分解,产生过多的酮体,最终导致酮症酸中毒。

(3)蛋白质代谢紊乱

患者蛋白质合成障碍,分解旺盛,造成体重和体力下降。

(4)可导致水、盐及酸碱代谢紊乱

当糖尿病急剧恶化时,患者还可能有明显的脱水、失盐,以及不同程度的酸中毒,严重时危及生命。

由以上可见,高血糖对人体的危害不可低估,应该积极治疗糖尿病,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范围,以预防和减轻并发症。

正确对待糖尿病

对糖尿病的错误认识

由于当前健康教育还未普及,群众对糖尿病的危害认识不足。病情较轻的患者对自己的疾病不予重视,持无所谓的态度,丧失了早期治疗、控制病情的机会,而当病情加重,并发症出现时,则悲观失望,放弃治疗,使病情越来越重;也有人认为,糖尿病反正不能根治,听之任之,或因有严重的糖尿病而心理负担过重,焦虑不安;更有病人迷信“根治良药”、“祖传秘方”,想通过某种治疗方法治愈糖尿病,而放弃了正规的治疗,结果使病情反复。

鉴于以上种种原因,某些人利用病人求医心切和对所患疾病知之甚少的弱点;利用广告媒体做虚假或夸大的宣传,甚至发布类似“能根治糖尿病”的毫无科学性的广告。那些“药到病除”,“包治包好”、“无效退款”的极其夸张之词,迷惑了许多糖尿病患者。极个别医务人员诱导患者接受没有必要甚至不合理的治疗。选择药物不是根据具体病情和经济承受能力,而是盲目追求所谓新药、贵药、进口药。也有患者认为,价格贵的药品、进口的药品就一定是好药。这都大大地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糖尿病的防治知识,以乐观的态度、坚定的信心和毅力认真对待疾病。在治疗过程中,糖尿病患者应做到坚持自测血糖,做好病情记录,掌握病情变化规律,建立个人病情小档案,学会自我监护,坚持不懈地采取饮食治疗,多进行体力活动,劳逸结合,正确使用药物,使体重、尿糖、血糖、血压、血脂均维持在正常水平;定期到医院就诊,及时和医生交流病情变化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切忌病情好转时,特别是当血糖化验正常或自觉症状减轻时,就不再坚持治疗,任意减药或突然停用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

对糖尿病的正确认识

要战胜糖尿病首先要认识糖尿病。因为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的慢性疾病,这就意味着,一旦患了糖尿病,就要在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注意治疗。以目前国内外的医疗水平,虽不能根治糖尿病,但只要尽早发现,认真治疗,完全可以把病情控制住,尽可能把血糖控制在最好状态,达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的目的,并能维持正常的体重、体力、工作、生活和延长寿命。因此可以认为,糖尿病是一种可以治疗和控制的疾病。

糖尿病治疗的目的是控制病情,具体是指降低血糖,将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的范围,纠正体内代谢异常引起的各种症状,保持正常的发育和体力,减少并发症,使糖尿病患者能够正常地生活。要达到这一目的,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治疗是十分关键的。只有学习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掌握糖尿病的特点和规律,认识积极防治糖尿病的重要性,了解不坚持治疗的危害,才能自觉配合医生的治疗。

糖尿病患者不要轻信诸如“根治糖尿病”、“代替胰岛素的口服药”等欺骗性宣传。未经国家批准的药物不可轻率服用,否则会上当受骗,不但经济受损,还可能延误治疗。对于一些企业、个别医院宣传的可以“根治糖尿病”的方法、药物等,应征求省级以上医院内分泌专科医生的意见,以判断是否真实、有效,避免经济上的浪费和延误治疗。

糖尿病患者的自我观察

学会检验尿糖

糖尿病病人自己了解病情,简便易行的方法是检测尿糖。检验尿中是否含有糖或其含糖量的多少极为重要,医生可以用来帮助诊断,病人可以用来了解自己的病情变化,并可作为调整饮食和用药剂量的依据。任何一个糖尿病病人,都应该学会检验尿糖,并且记录检验的结果。

(1)原理

利用蓝色斑氏液中的硫酸酮,加热后能与尿中的葡萄糖发生还原反应,产生氧化亚铜,形成棕红色的沉淀物,使蓝色斑氏溶液由绿色变成棕色。

(2)试剂

斑氏溶液在各医院的药房中均可买到,是含有一定比例的硫酸铜、柠檬酸钠及无水硫酸钠的水溶液。

(3)方法

把放入斑氏液的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至沸,再用吸管取尿液两滴滴入试管中,与斑氏液混匀,再次加热至沸腾1~2分钟,待冷却后观察结果。

(4)检验结果观察

由于尿中含糖量不同,试液可以呈现不同深度的颜色变化。根据试剂的颜色和沉淀不同,可分别用阴性和阳性来表示。

(5)结果判别

阴性(-),斑氏液仍为蓝色,且无沉淀物,说明尿中无糖。

一个加号(+),斑氏液呈绿色,冷却后可有少许沉淀,说明尿中有糖,但含量仅在0.3克%~0.5克%。

二个加号(++),斑氏液呈黄绿色,冷却后可有少许黄色沉淀,说明尿中含糖量在0.5克%~1.0克%。

三个加号(+++),斑氏液呈橘黄色,并有较多沉淀,尿中含糖量在1克%~2克%。

四个加号(++++),斑氏液呈砖红色,并有大量沉淀,说明尿中含糖量在2克%以上。

病情观察

糖尿病不同于其它一些可短期治愈的急性疾病,糖尿病是慢性进行性疾病。在治疗中,需要医生和患者的长期合作与密切配合,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观察病情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使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得以贯彻实施,共同战胜疾病。

掌握自己的病情

口渴、排尿次数及尿量、多饮多尿程度,是衡量糖尿病控制程度的指标。

异常饥饿感、低血糖状态,是口服降血糖药物者注意点及提示有低血糖症状。

懒倦及疲劳程度,是身体不良的表现。

视力障碍、神经痛、皮肤瘙痒、发热、疼痛及浮肿,是合并症及并发症引起的症状。

糖尿病的自我监测

体征的监测

肥胖与糖尿病密切相关,肥胖者糖尿病的发生率是非肥胖者的4倍。患有糖尿病后,如果体重增加产生肥胖就会产生胰岛素抵抗,为了克服这种抵抗,机体就需要更多的胰岛素,从而增加了胰岛β细胞的负担,长时间如此,就会导致胰岛β细胞的衰竭,分泌胰岛素减少,使糖尿病恶化。肥胖的糖尿病人如通过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把体重降下来,就会使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糖尿病病情得到改善。

糖尿病病人应15~30天测一次体重,然后与标准体重比较,计算有无超重。

查表法:按身高、年龄查对应表,了解标准体重。

(1)简易计算法

标准体重(千克)=身高(厘米)一100(年龄40岁以上者)

标准体重(千克)=身高(厘米)一105(年龄40岁以下者)

或标准体重(千克)=(身高(厘米)一100)×0.9

若超过标准体重10%为超重,超过20%为肥胖,超过30%为中度肥胖,超过50%为重度肥胖,低于标准体重20%为消瘦。

(2)计算体重指数(BMl)

用于评估成年人的相对体重。

BMI=体重(千克)/身高 2 (米 2

病情的监测

(1)监测自我症状的变化

要做到认识糖尿病的症状,并正确解释症状变化的意义。例如:用口服降糖药治疗的病人,“三多一少”症状明显好转,说明糖尿病得到控制,这种药物治疗有效,反之“三多一少”症无改善或加重,说明糖尿病未得到控制,这种口服降糖药无效或服用的剂量不够。症状的监测包括:口渴的程度与饮水量、尿量及排尿次数的变化;体力情况:异常饥饿感;低血糖状态;视力变化、神经症状及皮肤瘙痒:发热、各种感染、疼痛、浮肿等。

(2)记录饮食量,定时定量进餐

记录工作和运动量,适度运动。糖尿病的饮食疗法是其他疗法的基础,记录的内容应包括蛋白、脂肪、糖类等,轻症病人一般每天记录一次,中重症病人每餐记录一次,可预防饮食过量或节食过度。糖尿病患者可根据自我感觉监测运动量,做好记录,开展适度的体育锻炼,既有利于糖尿病的控制,又可避免过度疲劳。

(3)监测有关的化验结果

特别是血糖的监测,并了解其意义,以便及时把握病情的变化。糖尿病的血糖监测包括空腹和餐后血糖的测定,首先应根据病情控制情况,定期去医院查血糖,一般来说,病情稳定,可1~2个月去医院检查调整治疗一次,若血糖波动较大,或时有低血糖发生,应每周去医院检查调整用药,若病情严重,或有应激情况或严重并发症,应立即到医院治疗。同时应学习使用携式血糖测定仪测指尖毛细血管血糖,或用血糖试纸进行血糖半定量测定,使用尿糖试纸测尿糖,以尿糖估计血糖。

血糖监测:血糖自我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用微型血糖测定仪立即测出血糖值,目前有多种血糖测定仪,采血针用自动弹簧装置,方便可靠,病人几乎无痛感。血糖的自我监测应根据病情及治疗的需要来确定间隔时间,—般而言,对于病情控制差、不稳定或在改变治疗方案时,每天监测三餐前及睡前血糖,必要时测凌晨3时和餐后2小时血糖,或根据病情及治疗随时监测血糖:当病情控制良好时可每周监测血糖1~2次,甚至每月1~2次。有低血糖症状时应随时测定血糖。

尿糖检测:尿糖代表—定时间内从尿中排出的糖量。在肾糖阈正常的糖尿病患者,尿糖监测是一种简便经济的方法,一般情况下血糖越高尿糖越多,特别是在不能测定血糖时,监测尿糖一般可以代替血糖测定。目前多用尿糖试纸检测尿糖定性,但应注明采集标本的时间。一般是进行三餐前及睡前的尿糖测定,在三餐前30~40分钟先将尿排空,饭前留取标本,用尿糖试纸检测。

尿酮体测定:采用尿酮体试纸测定,将试纸浸于尿液后马上取出,按规定时间与标准色板对比,确定酮体的阳性度。在糖尿病患者合并其他疾病、持续重度尿糖或持续高血糖时应注意检测尿酮体。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一般在医院进行检测,但目前已有糖化血红蛋白快速测定仪及配套试纸,用微量指血即可在6分钟内测定糖化血红蛋白。

(4)自我监测服药情况

记录药名、剂量、增减情况、服法、服药时间及药物的治疗效果、副作用、不良反应等,以便及时调整用药,并养成遵医嘱、定时服药的习惯。

(5)自我监测糖尿病的并发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期患者感到乏力、虚弱、口渴、尿量先少后多再减少,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腹痛,严重时出现呼吸加深加快,且有酮味,甚至休克或昏迷,此时应立即送往医院救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患者一开始表现为发热、面部潮红、皮肤干燥无弹性,眼球凹陷,口干、尿频、血压下降,脉搏细而快,呼吸急促,意识模糊至昏睡,若不及时救治很快进入昏迷状态。

低血糖症:一般发生在空腹或注射胰岛素后3~4小时,轻者以饥饿、虚弱、头晕、汗出,心悸为主:重者嗜睡乃至昏迷,应引起高度重视。

糖尿病神经病变:中老年患者为多,病程越长,发病率越高。周围神经病变以肢端无力、麻木不适或灼热刺痛为表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者以胃肠系统、泌尿生殖系统与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表现为胃排空延长、饱胀感、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尿潴留、残余尿增多、性功能降低,心率和血压波动、特别是体位改变时更明显。若糖尿病病人出现以上症状,特别是中老年病人,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糖尿病性心脏病:糖尿病早期常有心率增快的倾向,有时可达130次/分。且由于糖尿病患者神经功能减退,无痛性心肌梗塞发生率较高,病人仅有恶心呕吐、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表现为心律不齐、心源性休克,有时仅表现为疲乏,极易发生漏诊,应提高警惕。

糖尿病性肾病:本病的诊断主要是依据尿蛋白的改变,临床糖尿病性肾病及终末糖尿病性肾病几乎是不可逆的,因而应在早期定期测定尿蛋白,及早发现病情变化。

糖尿病性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多发性脑梗塞,可见偏瘫、失语、偏盲、痴呆等,应引起注意。

并发症危险因素的监测

从一定角度讲,治疗糖尿病的目的就是要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而许多因素均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在糖尿病的综合防治中,一定要注意能够引起或加重糖尿病并发症的各种危险因素的监测,一旦发现,立即治疗。

(1)血压的监测

对于没有诊断高血压的患者,要经常测血压。至少1~3个月测一次血压。如果已经被诊断为高血压,而且血压已经得到控制,则每周至少在不同的时间内测2~3次。如果血压比较高,还在调整用药阶段,则每天应在不同的时间内测3次左右,直至血压稳定。

(2)血脂的监测

血脂正常的糖尿病患者,至少要一年化验1~2次血脂。对血脂较高、正在治疗的患者,要遵照医生的意见按时化验血脂。

(3)体重监测

每月要测一次体重,根据体重的变化来确定每天热量的摄入。

并发症的监测

糖尿病并发症涉及的范围较广,有膀胱、肾脏、眼、心脏、足等病变。对于没有并发症的患者,每年还要检查一次尿常规、尿白蛋白;每年做一次眼科、足的检查;每年至少做一次心电图检查。已经引发并发症的糖尿病,则要根据医生的要求按时检查。

妊娠糖尿病自我监测

要避免妊娠糖尿病对胎儿的影响,就要在怀孕前和孕早期把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范围内。首先要学会检测血糖水平,可通过对四个时间段尿血糖值来估算一天内的血糖水平。

第一段尿是指早餐后至中餐前这一段时间内排出的全部尿液;第二段指中餐后到晚餐前的尿液;第三段指晚餐后至睡前的尿液;第四段指睡后至第二天早餐前的尿液。以每段尿中取一杯测定尿糖,所得的结果是四段尿糖。如每段尿糖在微量和“+”之间,说明糖尿病控制好。当出现低血糖反应(出汗、头晕、心慌、饥饿感等)或尿糖“+”以上时,需立即去医院注射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的病情状况判断

轻型糖尿病

胰岛分泌功能没有完全丧失,有一定的内生胰岛素,即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相对不足。多数患者只需用饮食疗法,有的需用口服降血糖药物,少数人需用胰岛素,这类病人在感染及创伤等应激情况下,为了预防酮症酸中毒,可选用胰岛素治疗,但停药后,不会出现昏迷。轻型糖尿病多见于非胰岛素依赖型即成年型糖尿病。

重型糖尿病

胰岛功能趋于衰竭,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绝对不足,必须用胰岛素替代治疗。这类患者对胰岛素很敏感,停药后病情会迅速恶化,在24~48小时内即发生酮症酸中毒。重型糖尿病多见于胰岛素依赖型或脆性糖尿病。

病情不稳定的糖尿病

血糖波动大,低血糖现象频繁发生,对胰岛素及影响病情的各种因素十分敏感,常在严重低血糖后出现高血糖,即苏木杰反应,并且极易出现酮症酸中毒。

用试纸验尿糖

试纸验尿糖具有快速、简便、价廉的优点,易于学习操作,现已被国内外广大病人所采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室温或尿温度越高,反应的灵敏度愈高,可能使加号增多;尿愈浓即比重愈大,反应的灵敏度下降,加号可能减少;维生素C可造成假阴性;尿酮体也使灵敏度下降。

对待糖尿病的关键三步

在预防糖尿病时,首先要注意高危人群,其次还应控制肥胖,注意应激。此外,还有几方面需提高警惕:

早查早防

有一些症状表现可以预示着糖尿病的发病,如口渴多饮、多食、消瘦、乏力、多尿、嗜睡等,往往是急性糖尿病患者的症状表现。慢性病者往往出现:性欲极度衰退;男性阳痿、早泄、遗精等;妇女阴痒久治不愈或分娩胎儿过大等;早年即出现白内障或视物昏花等;四肢麻木、疼痛或小腿经常抽筋;痈、疽、疮、疖一个接一个;肺结核久治不愈;尿频、尿急、尿滴沥、尿有甜味;就餐稍晚一会儿就出现饥饿难忍、心虑多汗、手抖等低血糖反应,进食后则消失;体重突然减轻,特别是原来很胖而近来体重下降又找不到其他原因;40岁后经常想吃甜食。

但如果已患上了糖尿病,也不要恐慌,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调养,做好二级预防工作,防止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糖尿病的并发症比实际上糖尿病本身更可怕,我们需要认真积极地预防并发症。

控制血糖达标

把血糖持久地控制在正常范围或接近正常范围。空腹血糖正常值是3.9~6.1毫摩尔/升,中老年患者空腹血糖不要控制的太低,一般控制在5~7毫摩尔/升即可。这是预防糖尿病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先决条件。临床观察,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糖尿病,只要有持续高血糖的存在就不可避免地有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人的五脏、六腑、各个系统无不依靠血液滋润,血糖高、代谢紊乱、脏腑功能失调,则疾病丛生。

为了控制血糖,首先要消除以下几个误区:

(1)只注重自觉症状,忽略定期检查血糖

有的患者尤其是广大农村患者,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不查一次血糖。他们认为,没有口渴、尿频、乏力等自觉症状,就不会得糖尿病。事实上并非如此。临床观察,有不少患者直到自己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如白内障、末梢神经炎、心脑血管病时,才意识到血糖又高了,这就无形中给医治增加了难度,因此,健康人也有定期检查血糖的要求,最起码每3个月要查一次。目前有先进的快速血糖检查仪,指尖采血,十几秒钟就出结果,很方便,费用也不算高。

(2)拒用胰岛素,延误病情

目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有三大类,中药、口服降糖西药及胰岛素。它们各有自己特定的知用区。只有掌握适应证,对症下药,才能显现。否则,该用不用或不该用而用之,必然影响疗效,甚至给患者造成一定恶果。但临床上发现有为数不少的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持有不正确的看法:有的认为胰岛素有“瘾”,一打上就丢不掉了;还有的人错误地认为打上胰岛素后会变成Ⅰ型糖尿病,再吃药就无效了等等。不听医生的劝告,固执地拒绝使用,使病情恶化严重的会累及生命。近期,美国和加拿大的医疗中心报道:用强化胰岛素疗法使血糖长期维持在正常水平,能够理想地防止慢性微血管并发症及神经病变,值得借鉴。

(3)偏听虚假宣传,上当受骗

糖尿病是个世界性的疑难病,目前的医疗水平尚无法彻底治疗此病。尽管如此,仍有些患者偏听虚假宣传广告,到处乱求医,一直得不到系统治疗,其后果只能是病情没有得到改善,甚至有的反而恶化。

提高认识,掌握技能

患了糖尿病后,一方面要采取综合疗法把血糖控制正常;另一方面,努力提高预防意识,掌握技能,这对预防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着极大的好处。预防并发症必须了解其发病特点。

糖尿病控制不佳容易发生并发症,而并发症反过来又影响糖尿病的控制,二者的互相影响,恶性循环,给治疗上带来极大困难,因此要求患者要提高认识,并认真做好以下工作:积极防治感染,及时处理各种应激情况,如发生骨折、外伤时应到医院求治,不要拖延;合理控制饮食,不要进过量的脂肪食物或主食量过低,以预防饥饿性酮症;对胰岛素的用量要根据具体情况(饮食、活动量等)及时加减,以保证体内有足够的胰岛素,尤其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不要随意减量或中断胰岛素治疗;利尿药、升压药、糖皮质激素等要应用得当,以免引起体内高渗状态而发生高渗性昏迷;定期到眼科检查眼底,密切观察眼并发症;定期做微蛋白尿试验,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性肾病,及早治疗;定期做神经电生理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尽早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定期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可早期发现糖尿病合并心脏病。

总之,只要人们在思想上不惧怕糖尿病,有战胜它的决心,实际生活中采取得力措施,糖尿病的预防工作就一定能做得更加成功,这就有可能把糖尿病的发病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对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是大有益处的。 jhT5+7l/BEplG2KOf4zdXdHKXNs2dsC7YWfYkndMObRhl2fY3j4hCxcE4L2v9NB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