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中医对高脂血的认识

中医认为什么是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这一名词出自于西医,中医对这一病症的描述尚无具体名称,但大致可归为“污血”病的范畴。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脂者”、“油脂”、“脂膜”等记载。《灵枢·卫气失常》中曾把肥人分为脂人、膏人、肉人。《灵枢》曰:“脂者,其血清,气滑少”。在中国医典中,对类似高脂血症及由此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等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和治法,都有较详细的论述,其分别见于痰饮、心悸、眩晕、胸痹、卒中、真心痛等病症中,并一致认为痰浊是形成本病的主要病因病理因素。

现代中医学认为,血脂来源于水谷精微,是由水谷精微通过脾的生化输布,注之于脉而成,是属营血津液,为五脏六腑(及肢体百骸提供能量物质,起营养濡润的作用。当血脂中某些成分超出正常高限,在血脉淤积而造成气血在脉道中运行不畅,表现出痰浊瘀血的病理改变,这时应当称之为“浊脂”,实则为痰浊瘀血。“血少黑而浊”(《灵枢·血络》),恰好概括了高脂血症的病理特征。

现代中医高脂血症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以来,中医对本病的研究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病因病理方面,突破了古人以“痰”立论的认识,进一步观察到机体阴阳失衡对本病的影响。

在辨证分型方面,经过长期的摸索研究及临床经验的累积,亦渐趋于一致。在治疗方面,大量的临床工作表明,单味中药或复方有显著的降脂疗效。

经过临床验证,中医学已经筛选出具有确凿降脂作用的中药50余种,有效降脂方剂达40个组方。此外,运用中医非药物疗法,如针刺、推拿、气功等方法,也能收到很好的降脂防病效果。

在基础理论研究上,中医通过实验初步表明,肾气盛衰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有关,肾气盛则血脂不易升高,反之,肾气衰血脂则易升高,该结论告诫我们,防治高脂血还应该从补肾培本做起。

在药理研究上,中医通过对临床确有实效的药物进行药理药化等实验,探究其降脂的作用机理、环节及配伍规律,探索出一整套治疗高脂血症的中药治疗体系,为中医治疗该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医认为高脂血症的病因

中医认为,膏脂虽为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但过多摄入则会形成高脂血症与人为患。研究表明,凡导致人体摄入膏脂过多,以及膏脂转输、利用、排泄失常的因素均可使血脂升高,造成这种病症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饮食失当

饮食不节,摄食过度,或过多食用肥腻甘甜厚味,使其随饮食进入人体,由于身体转化不及,滞留血中,即可导致血脂升高。如果长期饮食失当,或酗酒过度,不仅会损及脾胃,健运失司,不能化精微以营养全身,反而会变生脂浊,混入血中,引起血脂升高。前者为实证,后者为虚中夹实证,这是二者不同之处。

喜静少动

喜静少许或生性喜静,贪睡少动;或因职业工作所限,终日伏案,缺少锻炼,人体气机就会失于疏畅,气郁则津液输布不利,膏脂转化利用不及,以致生多用少,沉积体内,浸淫血中,故血脂升高。

情志刺激

思虑伤脾,脾失健运,或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气机不畅,膏脂运化输布失常,也会造成血脂升高。

年老体衰

人老则五脏六腑皆衰,以肾为主,肾主五液,肾虚则津液失其主宰;脾主运化,脾虚则饮食不归正化;肝主疏泄,肝弱则津液输布不利,三者皆使膏脂代谢失常,引起血脂升高。此外,如若房劳过度,辛劳忧愁,亦可使人末老而先衰。

体质禀赋

父母肥胖,自幼多脂,成年以后,阳气常多不足,津液膏脂输化迟缓,血中膏质过多。或素体阴虚阳亢,脂化为膏,溶入血中,也会导致血脂升高。

消渴、水肿、胁痛、黄疸、症积等证不愈

消渴证基本病机属阴虚燥热,由于虚火内扰,胃热杀谷,患者常多饮多食,但饮食精微不能变脂而贮藏,人体之脂反尽溶为膏,混入血中,导致血脂升高。水肿日久,损及脾肾,肾虚不能主液,脾虚失于健运,以致膏脂代谢失常。胁痛、黄疸、症积三者皆属肝、胆之病,肝病气机失于疏泄,影响膏脂的敷布转化,胆病不能净浊化脂,最终引起血脂升高。

中医认为高脂血症的病机

中医的“津血同源”理论认为,津液与血液都来自水谷,而且可以相互化生,作为津液成分之一的膏脂也应能与血相互化生。高脂血症的中医病理、病机如下所述。

饮食不节

高脂饮食与高脂血症的发生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这与《素问·通评虚实论》中指出的“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民”之病机一致,过食肥甘膏粱厚味,腻脾碍胃,致运化不利,水谷难以随食随化,则成为痰瘀,发于本病。正如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杂证谟·痰饮》中说:“盖痰涎之化,本由水谷,使果脾强胃健如少壮者流,则随食随化,皆成血气,焉得留而为痰,惟其不能尽化而十留一二,则一二为痰矣,十留三四则三四为痰矣”。又说;“凡经络之痰,盖津血所化也。”

痰浊不化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加之脾失健运,水谷难以化生为精微,反聚为痰,痰之为病,无处不到,流聚于血脉则为血污病证,类似于高脂血症;进一步阻于脉道,可致瘀血证,类似于动脉粥样硬化症。

瘀血阻滞

痰浊之邪停聚于血脉之中,阻碍气机的运行,气滞则血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多气虚,气虚则行血无力,亦可致血瘀。瘀血内阻,气机不畅,痰浊内生,流于血脉而致本病。如《诸病源候论·诸痰候》中说:“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此外,痰湿久聚,郁而化热,日久伤阴,血脉空虚,血流迟涩,瘀血内生,痰瘀互阻于脉,则可加重本病。

脾失健运

脾主运化,饮食入胃后,其消化吸收过程虽然是在胃和小肠内进行的,但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再经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把水谷精微“灌溉四旁”,布散全身。另一方面,脾还可运化水液,对水谷精微中的多余水分能及时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的宣发和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液和尿液排出体外。由此可知,水谷精微的输布无不依赖于脾主运化的功能。若脾失健运,水谷精微输布失常,聚而成痰,痰流滞于血脉,则为血污证,正如《证治汇补》中所言:“脾虚不运清浊,停滞津液而痰生。”

肾气衰亏

本病中老年后发病率明显增加,女性多在更年期后,男性患者多中年后发病,此与中医肾虚理论不谋而合,“年过四十,阴气自半也”,女子“七七任脉虚(……天癸竭”;男子“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一方面,年老肾精始亏,精血不足,血脉不利,血行稽迟而为瘀。另一方面,肾为先天之本,肾气对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起着推动温煦作用。同时,肾阳又主司一身之水液蒸化,如若肾阳虚衰,进而可导致五脏功能的减退,致使水液的输布失常,水液化为痰饮水湿,发为本病。

肝肾阴虚

肝肾阴亏,肝阴不足,阴不制阳,易致肝阳上亢;而肾水不足,水不涵木,则会使肝阳上亢。阳热之邪亢扰日久,必炼津为痰,致发本病或加重本病。

肝失疏泄

肝主疏泄,一主疏泄人体气机,以利气血津液的运行,二主疏土畅脾,以利脾精的运化,三主疏利胆汁,以利痰浊的排出。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逆犯脾,健运失职,津液代谢失常,可内生痰浊。同时气机不畅,常致血瘀。肝胆相表里,肝失疏泄,胆汁积聚凝炼成石,阻塞胆道,则降低净浊化脂功能,终成本病。

高脂血症的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认为,高脂血症以肾虚、肝郁、心血瘀阻、脾运失职为基本病理变化,而脾为病之始,肾虚、肝郁为病之变,心为病之终,这是高脂血症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此过程始于脾失健运,滋生湿浊,导致饮遏胸阳,瘀阻心脉成为最终转归。

从其病变和临床表现看,该病属于中医“痰饮”、“湿热”、“肥胖”、“气虚”、“肝郁”等病证的范畴。病本为虚,邪留为实,故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本虚以脾、肾、肝为主,标实以痰瘀阻络为患,所以高脂血症为痰瘀同病之证。

根据高脂血症的产生原因、致病特点和所导致的疾病,中医把高脂血症归纳到“痰浊”“瘀血”中给予辨证施治。以前高脂血症的辨证分型很不规范,究其原因,一是多数高脂血症常继发于某些原发病,造成辨证分型复杂化;二是没有相应的客观指标对其进行定量,使得辨证分型难以统一。

为了给高脂血症辨证分型规范化、标准化提供客观依据,科研人员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有的专家将其分为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痰湿证和血瘀证5个证型,并观察其与自由基代谢及凝血纤溶活性的关系;有的专家将其分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阴虚阳亢、气滞络瘀和痰浊阻遏5个证型,并探讨其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相关性。

高脂血症的中医辨证以脾、肾、肝、心为主,有虚有实。虚证或本虚标实为多见,实证者少见,主要见于青年人,病期短,体质壮,久病尤其有合并症者以本虚标实证者为主。高脂血症按下列辨证方法分型共分为8大类型。

脾虚浊痰(脾虚湿盛)型

一般症状为面色淡黄,体型丰满,肢体倦怠,头身沉重,眼睑浮肿,或下肢浮肿,腹胀食少,咳嗽有痰,尿少便溏。

湿热郁结(湿热内蕴)型

主要表现为面色无华,烦渴口干,渴不欲饮,或饮下不适,腹脘痞满,腹大浮肿,纳呆呕恶,肢体困重,肢体或眼睑有黄色瘤,尿黄便燥或便溏恶臭。

肝郁化火(肝火炽盛)型

一般症状为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头痛头晕,口干口苦,胸肋胀满,小便黄赤,大便干燥。

胃热腑实型

主要表现为形胖体实,消谷善饥,喜食厚味,口渴欲饮,大便秘结。

阴虚阳亢型

一般症状为头晕目眩,耳鸣,失眠多梦,肢体麻木,口渴。

肝肾两虚(肝肾阴虚)型

一般症状为体倦乏力,眩晕耳鸣,消瘦口干,腰酸腿软,肢体麻木。

脾肾两虚型

一般症状为体倦乏力,腰酸腿软,腹胀纳呆,耳鸣眼花,尿少浮肿,月经失调。

气滞血瘀型

主要表现为胸闷气短,或心前区疼痛,痛有定处,动则加剧。 TSg6kJUGlkrzvKxlQQztGDMncyowHpz4uqj1qWRwxu5iA/PP3Bq5py/Gjx3YW3B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