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精准执行,高效赋能

我曾经询问过很多人:你平时被什么事情所困扰?

得到的回答千奇百怪、五花八门。但真正进行总结后,我发现有两个最常见的烦恼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我们的效能:

· 多余且没必要的讨论与会议。

· 突然出现的打扰。

高效会议法

一位工作于香港摩根士丹利的朋友,跟我提起过他们的“高效会议法则”:在每场会议开始之前,都会有主讲人把这场会议的时间、地点和内容提纲发送到所有参会人的邮箱,并抄送部门负责人。

凡是开会,必定会提前约好时间,而且会预先确定好主题、组织者、流程,会前需要阅读的材料会由部门秘书提前发送至邮箱,就连会议过程中的分工都会提前预设好。

这种方式对外企的工作者来说司空见惯,但在其他地方却很不常见。在国内大多数的企业里,大家都只是约定一个主题和时间,等全员都到齐后,再慢悠悠地开始讲前因后果、阅读资料,然后安静片刻,再由比较活跃的人先发言……以至于当我给在这些地方工作的朋友们介绍外企的会议方式时,他们都十分惊讶。

不过,另一种高效会议的方式,是我从国内的一家互联网公司学到的。BAT等大型互联网公司充满了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他们特别善于“头脑风暴”,也就是一群人围绕一个单独的问题聚在一起,限时5~15分钟,独立思考、奋笔疾书,并在到点后按顺序分享自己刚才的思考与灵感。

根据过往的经验,你把一个议题通过邮件交给这群员工,让他们“带回家”去思考,第二天开会的时候再分享——肯定分享不出什么。因为大多数人都是临开会前才想起来还有这回事。

而现场头脑风暴就不同了。在这极短的时间里,所有人的大脑都在全速运转,思维高度集中,产生灵感的可能性要比慢悠悠的状态下高得多。在大家彼此分享观点之后,现场讨论,现场投票,很容易就能解决一个议题。

像这样的头脑风暴模式,反而是注重会议流程和规矩的外企不怎么去采用的。

所以,我建议你把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用。

如果是例会之类有固定主题和流程的会议,那就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依次确认:

· 会议的主题。

· 时间、地点、与会人员。

· 流程、环节与内容。

· 每个环节下的发言人。

· 想要得到什么结果。

在开会之前,每一个参会人员都要阅读完相对应的材料,准备好自己要说的内容(哪怕只是个提纲),并且对全流程有清晰的认知。这样的话,会议进程就能最快速、最高效地完成,而不至于浪费时间。

但如果你面对的是“解决问题”的会议(而非例会),那我更建议你采用头脑风暴的办法:

· 一场会议只定一个主题。

· 创造一个绝对安静的空间。

· 5~15分钟的头脑风暴时间。

· 按顺序分享观点与灵感。

· 会议主持人对大家提出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 进行不记名投票。

这样的会议方式更加集中,一针见血、切中要害,确保能得到一些还不错的观点和想法(无论是否“足够好”),并高效率地筛选出现阶段比较合适的那一个,形成一个解决方案。

选择哪种会议方式,取决于会议的形式和目的。不过,无论你选择哪一种,你都要防止一些常见的“会议病”。

· 病症一:本来会开得好好的,只是中途不知道谁先提了句题外话,接着你一言、我一语,整个会议就跑偏了。众人开始聊起了不重要的内容,甚至开启“唠家常”模式,并且根本没有收回来的意思。

· 病症二:明明会议已经结束了,但大家仍旧不愿意散。这往往是病症一的延续,本来半个小时的会议能拖成一个小时茶话会,还能混混时间逃避一下工作。

· 病症三:大家倒是很专注于解决问题,但却时不时在一些不必要的细节上死抠,甚至越扯越远。想法都很美好,然而实际上已经偏离主题很远了。

· 病症四:会议上产生了不同意见,越说越激动,硬是把会议变成了辩论赛现场。最终不仅问题没有解决,还使得队友之间相看两相厌,得不偿失。

这四种“会议病”相当常见,几乎人人都遇到过。不仅仅是工作场合,就连家庭会议,学校里的社团会议、班委会议等等,都处处体现着会议病。

所以,你一定要记住:开会务必拒绝跑偏,该结束的时候就结束!

杜绝“会议病”,就意味着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引导者。如果组织者做不到,那为了不耽误你宝贵的时间,我建议你亲自上。

其实你只要做好两点就行:

· 在大家试图跑偏的时候,立刻把他们拉回来。

“这个问题我们一会儿再讨论好吗?先把眼下这个解决一下。”有的时候,只是需要一句这样委婉的话,就可以把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减到最少。

· 在会议开始前,评估和确定结束的时间,会前告知所有人,并且到点绝不拖延。

不要小看高效会议法则。按年来算,它真的可以帮你节约大量的时间。我们为什么要把效能浪费在无意义的会议拖延和争吵上呢?冷静、理智、高效地把问题讨论完、汇报完,你便离强大的执行力又近了一步。

避免干扰

为什么我们总说要“专注”?因为“专注=高效”。我们常用的番茄工作法,就是为了让你的精神集中起来,在某一段时间里集中精力去处理某一件事,把效能开发到最高。

但是,现实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打扰。自从移动通信设备被发明以来,我们的生活就在被碎片化所割裂。你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着外界的信息,专注似乎成了一件奢侈品。

我们平时为什么会被打扰?因为有人找。现代通信设备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高效和紧密,也就不再有从前车马邮件都很慢的旧日时光。但真的所有的信息传达都需要那么高效吗?都需要我们立刻着手去解决吗?这可不见得。

你可以试着回忆一下,如果他人真的因为很紧急的情况要联系你,那多半一个电话就打过来了;反而是不那么紧急的事情,会在微信里联系你,加一句“收到请回复”;时效性要求再低一些,往往会先发一句“在吗”,看你反应再考虑要不要接着说下去;篇幅更长一些的,甚至会通过邮件来进行通知。

这就是我们防打扰的突破点——你一定要相信,如果真的有极为要紧的事需要你立刻解决,那么对方想尽一切办法也能联络到你。所以,你大可不必每时每刻都去理会那些不那么要紧的信息。

但我们现实中的做法往往本末倒置。我相信不少人有着手机静音却开启了各类App信息推送的习惯。结果就导致真正重要的来电我们因为静音而接不到,反而是手机上不断弹出的信息不断地分散我们的注意力,消耗着我们的专注力。

所以,你需要做的是:

· 首先,关掉QQ、微信、邮箱等通讯软件的信息推送与横幅通知,仅保留小红点。

· 其次,在每日的固定时间检查邮箱,在一件事情的专注结束后再清理社交软件的信息。

· 再次,不要再让你的手机保持静音状态,确保想找你的人通过电话能找到你。

· 最后,不要立刻去解决没那么紧急的突发状况。

记住,如果有人在你保持专注时打扰你,你一定要告诉对方:我手上现在有事情在忙,预估几点钟结束,然后再开始处理你现在说的这件事。

做到这些后,你会发现你能过滤掉一大半“不那么紧急的干扰”。这会使得你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一次只执行一件事,那自然是高效的。主动隔绝不必要的打扰,是在为提升执行力做减法。

但光做到屏蔽社交软件还不够,因为很遗憾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打扰都是“自找的”。不信你回忆一下,你是不是每天都花费很多时间在今日头条、抖音、微博、知乎等App上?是不是你主动打开,然后就“刷”得停不下来了?

最可怕的是,我们主动寻找干扰而不自知,让生命慢慢地从指尖溜走。

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在他的学术著作《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中提到,从印刷到电视,社会公共话语权的特征由曾经的理性、秩序、逻辑性,逐渐转变为脱离语境、肤浅、碎化,一切公共话语以娱乐的方式出现。

到了当代,从电视到移动互联网,从几分钟一条的电视新闻资讯到30秒的抖音小视频,我们原本已经被割裂、被碎片化的公共话语,再进一步进行了二次割裂。如果电视的年代是娱乐至死的年代,那当下又该用怎样的言语来形容呢?

我们自己所能做的最简单的事情,就是让自身离碎片化的娱乐话语远一些,再远一些。把你手机上的通知全部关闭,特别是资讯类,就连小红点也不要留下。

不过,完全让自己不接触外界信息当然是不可能的,也是矫枉过正的。我更建议你将效能型设备和娱乐性设备分开。比如说,我曾经尝试过卸载手机上的所有娱乐类、资讯类App,但是把它们都装在平板上。这样既可以避免我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寻求资讯打扰,又能让我休假在家拿起平板这一娱乐性设备时获得足够的放松。

结果出乎我的意料。我的手机统计我花在屏幕上的时间减少了50%以上。而我虽然在平板上保留了这些App,但我不会随身携带平板,也不会在工作时间拿起平板,这就意味着我又为自己隔绝了很多不必要的干扰。这样,即使我还是会主动接触娱乐内容,我也是在休闲时间去接触的,既没有负罪感,也不会影响我的效能。

小结

开源节流的效率培养法

你周围肯定有那种“能人”,他们效率惊人,能把24小时掰成48小时来用。我一度脑洞大开地觉得他们是不是像《哈利·波特》里的赫敏那样拥有一个时间转换器,能回到过去,再多做一些事情。

后来我发现,效率并非天赋,而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它不仅没有那么神秘,相反,还非常质朴。

提升单位时间的效率,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有点像“攒钱”的过程,其核心都是开源节流。

开源,是指你不断通过方式方法的优化,去给自己加速:区分优先级、以结果为导向、发挥自身的优势、学会团队合作等等,这些都是你对单位时间下效率的优化。节流,则是减少能耗,节约时间和精力,特别是那些干扰你的人和事,尽可能地都摒弃掉。双管齐下,你就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时间转换器”,将能更好地利用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 MSasesNJH0k7sXL9rhGmcp1VfnphuyUtb6iy5EJVze5vQhzE/etsw+IrIiyVVcz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