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优化合作,突破“大潜能”

在上一个章节,我们一直在强调:要学会放手和停止,把不擅长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这其中可能会产生两种关系,一种是外包关系,另一种是团队合作。

前者是你付出金钱,找到靠谱的人去帮你完成某件事,彼此之前是雇佣关系,就算是运气不佳出现了问题,那也可以根据合同和相关法律规定来解决。

但后者却没有那么简单。一旦涉及团队合作,便有了“队友”这样的存在。你们必须得相互依靠才能把事情做完,但是很可能个人有个人的想法,你又想按自己的意愿把事情做好,又需要顾及他人的感情,一旦发生矛盾,可能会爆发很严重的争吵……

团队合作无处不在,并且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实夫妻就是一个典型的合作案例,男女双方生长于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环境,却因为爱情走到了一起,要共同度过余生五六十年的光阴,过得下去的人互相磨平了棱角,过不下去的人便散了。

无论如何,你都要意识到:人是社会化动物,你逃不开合作这件事。合作可以产生共赢,所以不要抵触它,要学会去适应。

在详细说明该如何变成一个善于合作的人之前,我们需要先搞清楚症结所在:我们到底在合作上遇到了什么麻烦?

合作的困境

合作的第一个麻烦是:处不好。

鲁迅先生写道:“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这话并没有错。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成长轨迹,就算基因被复制,陪伴我们长大的人和环境都不尽相同,因此,每个个体都产生了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

一旦大家为了一个目标走到一起,通过合作去完成一些事情,这些独特的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便会碰撞、交织,产生刺目的火花。

我不止一次听到来自情侣、夫妻、同学、同事之间的抱怨:

“我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他会这样?”

“这个方案根本就不可能实现,太天真了!”

“我们无法交流。”

“跟他相处真累。”

我们无法互相理解,就连试图去了解对方的时候,都会因为思维的差异导致脑电波对不上。一句无心的话可能会被有心人在意,一个有歧义的句子可能会导致结果千差万别……我们恨不得离糟糕的队友远远的,一切都按自己的心意来。

最终,情侣选择了分手,夫妻选择了离婚,同学选择了老死不相往来,同事表示要么你走,要么我辞职。

合作的第二个困境更为致命:我们太擅长内卷化 竞争了。

我的硕士室友今年夏天进入某家中资前十的投行实习。

南京大学经济系本科、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硕士、3年银行从业经历——她用这样的简历淘汰掉7个清华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之后,拿到了“唯二”的实习生名额。和她同时入职的另一位实习生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金融系。

这个部门有留用名额,但并没有告知具体有几个。于是,残酷的内卷化出现了。另一位实习生几乎处处在跟她较劲,就连她发到公司群里的报告,对方都要修改一下重新再发一遍,然后当着大家的面说:“结尾处有点问题,我帮你改掉了哦。”

在对方眼中,这是一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厮杀,一旦落入下风,就会被残酷地淘汰掉。他俩如果共同把事情都做漂亮,其实很有可能两人都留用。

我们特别擅长内卷。从刚站到同一个起跑线开始,彼此之前就开始比这比那。你哪儿比我优秀,哪儿比我差,我要怎么做才能成为最突出的那一个……这样的心态无时无刻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即便是在进行团队任务,我们也要争取成为贡献最大的那个“第一作者”。就连现在的偶像团体,也要为“C位”竞争。

其实,我们本该考虑该怎样合作才能达成目标。但现实情况往往是,我们纷纷以自我为中心,不断想着该怎样表现才能超越队友。

合作的困境,根源在于我们从小到大的错误认知。

从呱呱坠地到高考结束,你人生的头18年,都在父母的精心照顾下长大。国人一向注重子女教育,很多家庭都认为“苦了谁都不能苦了孩子”“穷什么都不能穷教育”,长辈亦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

所以,很多家庭对子女的培养观念都是“你要成为第一名,你要出人头地,你必须要做最好、最优秀的那个乖孩子”。

有的家长甚至会对孩子说:“你不要和成绩差的小朋友玩,他们会带坏你。”顺便教孩子一个新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我们的教育制度亦是如此。据统计,我国的学生基本都可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但只有一半的人能上高中,在此基础上,高考达到一本线的人更是少数。北京市和云南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的数据分别显示:2018年,北京市高考人数63073人,一本文理达线人数合计21468人,一本达线率高达34.04%;同年,云南省高考人数300296人,一本文理达线人数合计41019人,一本达线率仅为13.66%。

你发现了吗?我们接受到的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内卷的过程,是残酷的社会达尔文主义。那些名校毕业的学生更是深谙此道,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过去20多年内卷过程中的胜利者。

所以,他们当中会有一部分人,即便聪明、好学、上进、个人能力极强,也难以意识到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只有人与人之间相互支持与合作,才能形成巨大的推动力。

一颗孤单的星星无法与月光争辉,群星却能使夜空更加璀璨。

找到你的“大潜能”

你可以做一个很小的实验:去爬一座高山。你独自站在山脚下时,与你和朋友一起站在山脚下时,大脑感知到的“高度”是不一样的。后者会感到高山矮一些,你会觉得爬到山顶可能也没那么难。

个人的执行力,在于没有外力帮助下时自己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这是你自己的潜能,它会有天花板,被你提升到一定程度后,便很难突破了。

但“大潜能”是没有天花板的,因为它需要借助外力。

它的提出者是这样描述它的:

大潜能=个人特征×(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假使你常年登山,拥有健康的体魄,现在,你要去征服珠穆朗玛峰。但人类之前从未尝试攀登过珠峰,你对珠峰一点都不了解,也没有什么大本营之类的地方帮你做最后的登顶准备,那你还有自信心征服这座世界最高峰吗?

——不到0.1%的可能性。

不过,现实情况是:当今世界已经有很多人征服过珠峰了,他们给后人留下了详尽的经验;珠峰有了西坡和东坡两个大本营,能让你进行充分的休整后再进行登顶之旅。“消极影响”被减少了,现在,你去攀登珠峰是不是觉得有把握多了?

如果你有不止一位靠谱的队友能与你并肩通行,你们还雇用了一位夏尔巴人 做向导,次日天朗气清,没有大风也没有暴雪。“积极影响”大大增加,你是不是便更加自信了?

哪怕只是在脑海里过一遍这样的场景,你也应该能明白,“大潜能”的公式是切实有效的。而上述例子中,无论哪一点,其实都是由“人”留下的,都是团队的力量。

提出“大潜能”这一概念的人,是肖恩·埃科尔。他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的先锋人物,是享誉全球的《幸福课》课程的主要设计者之一。

在他的学术研究与实践中,他发现:学生的个人属性和他们的表现及成功没有任何关系。比如说,穷学生和富学生可以考同样的成绩,获得同等程度的快乐;脸书上拥有的好友数量预示不了任何事情,哪怕你的好友数特别多,也不代表你是个外向型人格。在他的学生们从哈佛毕业走向社会后,那些真正出色的人不是绩点最高、能力最强的,而是最适应校园文化与人际交往的那群人。

他由此发现,如果你希望自己更加成功,个人发展具有更加深远的纵深度,那你就要追求集体成功,而非个人成功。

这又和我们从小听老师说到大的“集体主义”不一样。我们从小接受到的集体主义精神,是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是一种牺牲与奉献精神。但肖恩所说的集体主义,是在探寻胜利的真谛:不要关注个人的成功与得失,而是要为了集体的胜利去拼搏,这样去做,你会发挥出更强大的个人力量,这股力量比你只关注自己的时候要大得多。

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皇家马德里斥资巨资组建了一个超巨星球队,罗纳尔多、贝克汉姆、齐达内等人汇聚一堂,结果,2004~2006年之间,这支超级豪华球队迎来了史上最糟糕的赛季。一堆明星球员在一起,不一定能带来一支明星球队,因为他们谁都不服谁。

积极影响减少了,消极影响反而增加,潜能怎么可能会被发挥出来?

如果你想要突破自身执行力的天花板,你必须要停止评估自己:我今天做得怎么样?做到了最好吗?我能给自己打多少分?——这些想法都是错的,抛开它们。

你真正要做的,是不断问自己:

“我今天为我的团队/家庭做了什么?”

“我帮助了我的队友/家人吗?”

“我所做的事情,是在为大家共同的目标而持续奋斗吗?”

大潜能的SEEDS原则

为了帮助更多的人激发更大的潜能,肖恩·埃科尔提出了经典的SEEDS原则。分别指的是:包围(surround)、赋能(expand)、巩固(enhance)、对抗(defend)和维持(sustain)。

· 包围:被积极的影响者包围。让积极的影响者潜移默化地影响你,帮助你成为更好、更优秀的自己。

· 赋能:赋能他人,成为积极的影响者。你要主动为他人带来好的影响,从而在团队内部形成良性循环。

· 巩固:赞美他人以巩固资源。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你的肯定、支持和鼓励,往往能给整个团队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 对抗:抵抗负面情绪。为自己构建一个能够抵御外界负面状况的防御系统。

· 维持:维持潜能增长。大潜能没有上限,前面四步都在帮助你不断提高上限,所以你要维持住这个增长的趋势。

1.包围

首先,学会让自己的周围充满积极的影响者。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毫无疑问,我们跟与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会产生“知己”的感觉,沟通起来成本更低,相处时也更为舒适。但是,如果你想让周围的环境提高你的潜能上限,那你就得寻找到那些与你不尽相同的人。

你需要三种类型的朋友或队友:“支柱”“桥梁”和“扩充器”。

女生会有闺中密友,男生会有好兄弟,学生时代或许有全心教导你的老师,进入职场后可能有全力栽培你的上司……这些人在你低落时给你鼓励和依靠,在你迷茫时陪你寻找前进的方向,在你勇往直前时给你最大的支持——这便是“支柱”。

支柱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有些人性格内敛,并不擅长交朋友,但却因为一两位贵人的提携,便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一定要珍惜你生命中的贵人,那些无条件信任你、看好你、支持你的人,在你起起落落的人生中,始终扮演着“支柱”的角色。

“桥梁”又是怎样的人呢?这一类人,会带你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他跟你现在的生活有交集,同时另一端又连接着你完全无法接触到的世界。依靠“桥梁”,你便能获得新的资源,走入新的领域。

在我还是一个学新闻的学生时,我一心想奔入互联网行业,却苦于找不到门路。最终,我通过校友会联系到了一位在网易工作的师兄,他为我介绍了网易新闻内容运营的实习。一年后,我以此为跳板,从传媒走向了真正的互联网,进入腾讯成为产品实习生。硕士毕业后,我进入一家市场占有率前三的科技公司任职产品经理。如果不是那位师兄作为“桥梁”,我根本不可能走向科技的前沿。

“桥梁”是为你提供机会的人。他的人脉和资源跟你部分重合,但又不完全重合。一个又一个的桥梁,带着你拓展事业的边界,引导你越走越远。

第三种角色叫作“扩充器”,他能拓展你生活的边界,对你产生积极的影响。你发现区别了吗?“桥梁”是拓展你事业的边界,而“扩充器”影响的则是你的现实生活。

举个例子,我是一个很不爱运动的人,但热爱健身的好友会拖着我去跑步、去爬山。去之前我不是特别乐意,但往往回家后身心十分舒畅;我还曾经发誓这辈子不会学做饭(小时候炸过电饭锅),然而我的大厨好友们不停地教我做健康餐,我便也放下了对厨房的恐惧,最后发觉下厨还是挺有乐趣的。

一成不变的生活是会给人带来负面影响的,而这些能够拓宽你的生活边界的朋友,则不断地带你去接触新鲜事物,让你在尝试新生活中变得更加积极向上。

2.赋能

在结交不同的好友之后,你还要学会“赋能他人”。

人生不能一味地索取,我们还要学会付出。相互提供积极的影响,才能形成好的循环。

我国的几家头部手机厂商,每年都会安排应届生去一二线城市“站柜卖机”。这些未来的研发人员首先要出售一个季度的手机,了解真实的消费者到底有什么样的需求,并和导购搞好关系。

其中一位手机产品经理告诉我,他都工作三年了,当年他站的那个门店的店长对他还是十分亲切,有什么新的客人动态,都会第一时间跟他说。

这一切来源于三年前一件很小的事。店长一如既往地对着他“抱怨”:隔壁牌子什么什么做得比我们强,很多消费者都会问什么什么功能……

对于店长来说,每次厂家来人,类似的话她都会抱怨一下。本来只是为了抒发一部分不愉快的心情,谁知道一年以后,她惊讶地发现,一年前去她那里的研发人员真的把她提的内容做到了新产品上!

也正因为此,她觉得自己观察到的线下细节是真的“有用”的,之后的日子便也更认真地去关注,去主动反馈。导购的意见变成了现实,这使她备受鼓舞。

这个案例给我的触动很大。它让我意识到,团队中的任何一个人,哪怕是个新人,哪怕做着流动性最高或者最不起眼的岗位,都有可能发挥出更多更大的能量。

这便是我们说的“赋能他人”。

赋能是双向的。它往往起源于让平时的执行者在某一件事上成为领导者或者主导者,让他们的想法有机会变成现实,从而使得这些人产生更多的热情,给整个团队增强力量,最终激发一个大的潜能。

这就是我们需要的良性循环。

不同的人在进行团队合作的时候,可能会产生两种完全不一样的心态。

一种是让团队领袖完完全全地承担领导者的角色。至于其他人,不在其位就不谋其政。

团队领袖负责决策,其他人负责执行,如果结果出现偏差,团队领袖往往要负很大的责任,但执行者也不能免责。但最重要的是,团队的决策通常只来源于领袖一个人的知识、经验和判断。

另一种心态则完全不同:这个团队虽然也有领袖角色,但决策的初始来源可能来自整个团队中的任何一员。全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领导力,主动去主导他们擅长的、对全团队有益的那一部分事情。

毫无疑问,后者是更好的决策方式,因为:

· 减少了领导者独自决策的风险和压力。

· 提升了全团队成员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 思维的碰撞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当你的队友感受到自己不仅仅是去执行领导的决策,而且有可能执行自己的想法,并且自己的想法可能成为那至关重要的一环时,他们就可能发挥出你意想不到的巨大潜能。

如果整个团队都有这样的潜力,你们便会有更大的可能性做出卓越的成就来。

这些卓越的成就,最终又会反哺到你这个团队全员之一的身上——你参与过非常棒的项目,这昭示着你的个人能力和团队合作力。

你或许会反驳:如果我不是这个团队的领导者呢?那我要如何去赋能他人?

请务必相信,赋能他人,跟你在团队中所处的角色并没有那么大关系。只要你还处在合作状态中,那你随时都可以去做一些赋能他人的事情。

比如说,引导你的队友去思考,对他卓越的想法进行言语或行动上的支持,让他更加积极活跃,然后你们一起把事情更好地完成。

你肯定希望你周围有支柱、桥梁和扩充器,他人也是如此。那么,试着去成为别人的支柱、桥梁和扩充器吧!

3.巩固

你要学会赞美他人,去巩固多边关系。

如果你想让你的队友更乐意亲近你,和你一起做事情,那么,你一定要学会发现对方的闪光点,并大声赞美出来。

赞美他人有一个“FFC原则”,指事实(fact)、感受(feeling)和比较(compare),这一原则在大多数场合都适用。

比如说,一个完美的FFC案例——你去海底捞被热情接待,那你就可以夸奖服务员:“谢谢你主动送了我们果盘(事实),小朋友很喜欢吃(感受),别的火锅店服务都没有你们的好(比较)。”

这种赞美法则特别实用,你可以在非常多的社交场合使用它。它真诚又有说服力,你现在就可以对你母亲说:“妈,你居然给我做了最爱吃的红烧肉,我开心‘死’了,外面饭店都没你烧的好吃!”她保证乐开花。

但是,FFC原则唯独不适合团队合作的时候用!

因为从小到大的内卷化竞争与零和博弈,我们缺乏团队合作的精神,或者不擅长做这件事。

所以,FFC中的“比较”,是绝对不适合用在鼓励队友上的,会给人一种“如果我做得不是比他人要好,那就是不够好”的内在感觉。这是在暗示他人去竞争,去内卷,绝对不是发挥大潜能的正确操作。

你需要把FFC换成FFI,I指影响(influence)。

告诉你的队友:你做了什么(事实),我感觉如何(感受),给咱们团队带来了怎样的正面效果(影响)。

例如:“小王,你在商品详情页最后添加了提示成交的内容,我之前都没有想到,果然转化率提高了!”

你看,同样真诚,同样有说服力,但并没有比较和内卷化竞争的意味。

你在告诉别人:不是因为你比别人做得好,我才欣赏你,而是你本身有着我欣赏的行为,所以我发自内心地赞美你。

赞美会引导大脑关注积极的行动,会使人更加自信,对下一步工作更跃跃欲试;而批判会让大脑集中在消极行为上,会让人产生挫败感。相比起批评和指责,多对团队成员进行赞美,反而更能提高团队整体的执行力。

在尝试着去赞美队友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不能陷入一个错误认知:仅赞美表现优异的对象。

我们从来只会赞美优秀的个人,小时候是考了前几名的小朋友,工作后是绩效排在最前面的绩优者。但如果我们想让“赞美”这一行为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则要摒弃这种观点,去赞美过程,而非结果。

你或许会有疑问:我们前面不是在强调结果为导向吗?怎么又开始赞美过程了?

以结果为导向没错。赞美是帮助他人达成更好结果的过程,它是过程本身。我们关注过程中团队成员的闪光点,就是为了更好的结果。

表扬过程,赞美任何一个努力过的个体,才能在过程中不断地发挥能量,带来更大的潜能。

光赞美个人还不够,你还要学会去赞美团队。

我曾经从一位很会“来事儿”的朋友身上学到:当你和别人讨论事情的时候,试着用“咱们”这个词来拉进两人之间的关系。

销售中最常用到这样的话术,连装修房子的都会说:“您看,咱们家小孩儿鼻子敏感,最好装一个新风系统。”

你在团队里用“我们”“咱们”这样的字眼,更是再理直气壮不过了。那为什么不用呢?

你完全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 赞美集体的努力与付出。

· 强调集体达成的优异成绩。

· 针对团体作品,弱化个人的贡献,以集体的名义示人。

英国摇滚乐队Queen(皇后乐队)曾因队友之间的不满与争执濒临解体。在他们冰释前嫌、重新合为一体后,做出的第一个决定便是以后所有的歌曲,都不再写明具体的作词作曲人,而是全部以Queen这个团体的名字示人。

以集体之名,让每一个人都心生动力、心有归属,潜力必将无限。

4.对抗

人生中不可能处处一帆风顺,因此,我们不得不学会去对抗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的消极影响。具体来说,就是各种负面情绪:悲伤、恐惧、愤怒、挫败,等等。

负面情绪主要有两种来源。

第一种是我们正在经历的事情。比如说小朋友考试没考好,先被老师骂,又被请家长,他还能开心吗?

第二种是周边的环境给我们带来负面情绪。例如,你在网上看见了性质很恶劣的社会新闻时,也会感到愤怒,为亲历者打抱不平。

对待负面情绪,我们最直接的思考是:该怎样避免被负面情绪所影响?

正确的角度是:我们该把有价值的事情找出来,呈现给自己。

我自14岁开始进行小说创作,一直给杂志供稿,而我记得有那么一阵子,我对自己的创作能力感到十分的挫败——因为我始终写不好小说中的战斗场面。

金庸等大家一场打斗可以写上几千字,一招一式都那么引人入胜。而我无论多么努力地去描写,都是三言两语结束战斗,辞藻华丽却空洞。

当时我的心态非常糟糕,甚至在想:我是不是就不擅长写这个,是不是根本就没有办法写好?

甚至于,我都想采用一些投机取巧的方式,比如说留白,绕过这一段写作。也就在这时,我意识到,我需要去调整自己的心态了。

因此,我开始试着转变我的想法——把思维集中于“我做了什么”,而不是“我做错了什么”。

其一,我为这一个场面写了好几个版本,虽然最新版本我仍然不满意,但比第一版要好多了。

其二,为了获得灵感,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仔细揣摩了那些经典的战斗场景的写法与节奏。

这两点让我意识到,通过努力,我的确在进步,我在离自己满意的方向越来越近。也因此,我不再想着“我根本写不好”或者“绕过去不写了”,而是更积极地去解决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在你因为现状而感到压力的时候,要多去想想“我做了什么”,而不是“我做错了什么”。

这是一种压力下的自救方式,它能帮助你从自我否定转换回自我肯定,重新从消极变得积极。

在恢复积极正面的心态之后,你就要继续思考如下三点:

· 找到压力的意义,为什么它(这件事)很重要?

· 找到压力为你带来的机会,而不是抱怨它。

· 重新定义失败。

对于我自己写作的经历来说:首先,我是一个小说创作者,把场景驾驭好是我必须掌握的技能,这是压力的意义所在;如果我在这次攻克了这一难关,那么以后我遇到战斗场景时都会写很顺利,这是压力带来的机会;虽然我当时写得并不好,但我可以准确分析出哪里不好、哪里有进步,这是我“重新定义失败”的过程。

如今,我再也不会为“写不好战斗场面”这种事情所困扰了。但这种面对自身压力的方式,比解决当下的问题更加重要。

除了你个人的生活和经历之外,你还会因为外界信息的干扰而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可能是一些新闻,可能是来自亲友的讲述,甚至可能来源于你看的小说和电视剧……

适度的情绪释放是有好处的,但请务必不要让它们过度地侵扰你的生活。

特别是在一些你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段,最好尽可能地避免自己去接触外界的干扰。比如说,不要过度关注负面信息或花边新闻,不要太参与同事之间的八卦等等。

要知道,对于网络上的负面内容创作者来说,你的注意力就是他们的KPI,你的每一次点击,你停留的时间,都会转化成他们的收入。如果你能想通这一点,那你就应该知道该怎样主动地去避开不必要的外界干扰了。

消极影响其实一点也不可怕,只要你知道该怎样去应对、怎样攻坚克难。

5.维持

SEEDS原则的前四项,已经是一个完整的方法论了。而最后一个收尾用的S,其实是为了打造一个闭环。

维持什么?维持良好的心态,维持更好的合作。

我们个人无论多么努力,都会存在上限。而“大潜能”是没有肉眼可见的上限的,它完全可以进行持续的增长。关键是,你要具备这种思维。

· 找到合作的意义所在,去拥抱它,而不是抵触。

· 不断地为自己创造积极的环境,特别是身边的人得给你带来积极的影响。

· 赋能他人,赞美他人,让双边和多边关系愈发牢固。

· 用正确的心态去应对消极的事物。

把这些想法镌刻在你的底层思维里,便是在形成一个“维持”的闭环。 FE4Go2p+AJPeELncvgC+sSYsDeH2bpTH1ZhPQgMmaDihDsNlH6su1C5zKh/jz2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