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为秋季的主气,中医将秋燥又分温燥和凉燥,二者都会不同程度地表现为皮肤干燥、口干鼻燥、咽喉干燥、咳嗽无痰或少痰难出等。初秋尚热,易感温燥,伴有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舌红等;而深秋气凉,易感凉燥,初起时恶寒重而发热较轻,舌头颜色不红,脉浮紧等。
燥邪性质和致病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临床常见鼻燥咽干,唇裂口渴,干咳少痰,大便干燥,皮肤干涩皲裂,毛发失荣等症状。
(2)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司呼吸,外合皮毛,开窍于鼻。故燥邪伤人,自口鼻而入,最易犯肺。燥伤肺津,多见干咳少痰,或无痰,痰中带血,无汗或少汗,鼻干口燥,咽干,便秘等症状。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燥胜则干”,加上秋天之气与人体的肺脏相通,肺脏是一个娇嫩、容易受外邪侵害的脏器,燥邪影响肺脏,耗损人体津液,而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
秋季当防燥邪侵
中医认为,燥易伤肺,鼻为肺之窍,肺外合皮毛与大肠相表里,因此秋季注意滋养津液,调节空气湿度,保持环境中的水分量等。
(1)适当补水:补水是秋季防燥的重要措施之一。成年人每天喝水的最低限度为1500毫升,而在秋天喝2000毫升才能保证肺和呼吸道的润滑。最好每天在清晨和晚上临睡之前各饮水200毫升,白天两餐之间各饮水800毫升。一些喝水效果不好的人可以喝绿茶,或去买胖大海、枸杞子等泡茶喝。
(2)燥邪饮食调节:“温燥”的患者可多吃杨桃、柠檬、葡萄、柚、梨子等含维生素C或凉润的水果,避免冰品、辛辣、烧烤、油炸、咖啡、茶叶和干果类等食品。“凉燥”的患者可用老姜、红糖煮水喝,喝完可盖被微微发汗。避免服用饮料、寒性食物、刺激物和干果类等。
在干燥的气候环境中,饮食上要注意滋养津液,可适量饮汤水,并适当选择能够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物,如秋梨、甘蔗、荸荠、柿子、百合、银耳等,少吃辛辣、油炸、烈性酒及干燥的膨化食品。
(3)早睡早起:由于秋季天气较凉,风速较急,地气清肃,万物变色,人们宜早睡早起,使意志安远宁静。这样收敛神气,可使肺气不受秋燥的损害,从而保持肺的清肃功能。
(4)坚持锻炼身体:秋天气候变化较大,早晚温差悬殊,所以应选择适宜的项目坚持锻炼,以强身健体。具体项目如慢跑、做操、打球、练拳等,强度因人而异,以舒适为宜。通过锻炼,可提高总的身体功能和机体的耐受能力,以便更有效抵御秋燥肃杀之气的侵袭。
另外,在庭院、室内可养些能净化空气的绿色植物,睡前亦可于卧室里置冷水一盆湿润空气。
【贴心提示】
这里为您介绍几款防燥的饮食食谱。
第一,蜜渍荸荠:将几个荸荠洗净去皮,浸入蜜中2~3日后,适量食用,对咳吐黄痰、肠燥便秘有良好效果。
第二,冰糖黑木耳:将黑木耳10克,冰糖30克,用文火炖熟后服食,可滋阴润燥,治疗口鼻干燥。
第三,百合莲子粥:将百合、莲子各适量煮熟食用,可益气,强身,聪耳,明目,润肺养阴。
【语录链接】
燥于外则皮肤皴揭,燥于中则精血枯涸,燥于上则咽鼻焦干,燥于下则便溺结闭。
——张子和
万物之不燥,就万物之已燥,火也。不待火而自燥,火不能就之燥,金也。
——《易经》
敦阜(土运太过,是谓敦阜)之纪,大雨时行,湿气乃用,燥政乃辟。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
燥淫所胜,筋骨内变。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