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为夏季之主气。暑病轻者谓伤暑,重者谓中暑、暑湿。暑纯属外邪,无内暑之说。
暑邪性质和致病
(1)暑为阳邪:暑系夏日火热之气所化,其性炎热,故为阳邪。人受暑气,多见身热、多汗、心烦、口渴饮冷、脉洪数等症状。
(2)暑性升散,伤津耗气:暑为阳邪,阳性升发,故暑邪易升易散。其侵犯人体,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易伤津液,津伤则口渴喜饮。大汗出往往气随津脱而气虚。
(3)暑多挟湿:夏日炎暑,多雨而潮湿,其致病常见四肢倦怠、胸闷、纳呆、便溏等症状。
夏季当防暑邪侵
暑邪侵入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此为伤津的关键,由此,夏季防暑非常重要。
(1)出透汗:夏季首先应该注意防暑,尤其是对暴露在盛暑烈日下的广大农民工来讲,更应注意预防中暑。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暑易伤气”、“暑易伤津”的“阳暑病”。
很多人选择在空调屋子里避暑,但如果空调温度设置过低,会使室内外温度相差过大,在汗出涔涔时进入冷气淅淅的环境中,汗孔马上闭塞,就会导致夏季流行的“空调病”,表现为发热头痛,无汗恶寒,肢体酸痛。中医称这类因暑贪凉受寒的暑天外感病为“阴暑病”。空调虽可解夏日暑热之苦,但有利有弊,建议广大市民,尤其是上班族,夏天空调房间温度设置以28℃左右为宜。汗出是调节人体温度和湿度的一种自我保护性生理现象,所以该出汗时要其大泄。
(2)盖好腹:在乘凉时,要特别注意盖好腹部,不少农村地方喜穿“兜肚”,是很符合养生之道的。《养老寿亲书》里指出:“夏日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入。”《摄生消息论》亦指出:“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这些都是宝贵的养生经验,符合夏季“养阳”的道理。夏季防暑,古人之所以提出保养阳气,关键在于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这样机体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
(3)要谨防冷气病:所谓冷气病,是指由于人们久处冷气设备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时所患的一种疾病。轻者表现为面部神经痛、下肢酸痛、乏力、头痛、腰痛、感冒等;重者会发生皮肤病和心血管疾病。而老年人中出现的各种症状更加明显。
【贴心提示】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防暑,建议您可以多喝白开水、茶水和陈醋。其中,喝白开水应选择沸腾后自然冷却的凉开水,温度可选20~25℃,这种白开水具有特异的生物活性,容易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核内,很快被吸收利用。另外,在夏季烹饪时加入几滴醋,这样会减少蔬菜中维生素C的损失,而且有利于食物中的铁的吸收。
【语录链接】
暑必挟湿,二者皆伤气分。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叶天士医案》
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
——张景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