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风者,百病之始也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风为春季的主气,但当其太过或不及时,四季均可使人患病。且寒、湿、燥、暑、热等外邪,多依附于风而入侵人体。故中医认为,风邪实为外感病证的先导,因而《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有“风为百病之长”、“风者,百病之始也”等生动的理论概括。

风邪性质和致病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邪善动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点,故为阳邪。且易侵犯人体的上部(如头面)和肌表,可使皮毛、汗孔开泄,而出现汗出、恶风等病态。如伤风感冒中常见的头疼、鼻阻、多涕、咽喉痒疼、畏寒等症状,实为肺部受侵风邪在表的见证。因为风邪常从外表侵入人体,故肺与皮毛首当其冲,而最先罹患。尤其是汗出当风时,风邪会乘虚而入,导致发热、伤风、咳嗽等症状。由于风性轻扬且无处不到,故风病症状,可表现于身体的任何部分。但初起一般多在上部、外部和体表,故《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中“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一说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2)风邪善行数变:风邪致病,发病速、变化快,既可以游走于经脉或毛皮、肌肉之间,也可以直达头顶,又可以侵及腰膝,而且来去迅速,变化多端。比如风疹,来势急剧,数分钟内即可遍及全身,奇痒难忍。但有时去也迅速,说退就退,而退后常不留任何痕迹。故《黄帝内经·素问·风论》说:“风者,善行而数变”。

(3)风性主动:动,有动摇不定的含义。如破伤风出现抽搐、痉挛、角弓反张等症状,某些温热病的热盛动风、阴虚风动,以及内伤杂病中的肝阳化风、血虚生风等出现的眩晕、抽搐、筋脉强直等症状皆属于“风胜则动”(《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表现,所以《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4)兼杂为病:风邪常与其他邪气合并侵犯人体,如与热合,为风热;与寒合,为风寒;或风寒湿三气同时侵袭人体。人们常说的风热外感、风寒外感、风湿痹等即为显例。风邪还可与体内的病理产物如痰相结合,引起风痰。风痰上犯,又可引起种种病症。

春季当防风邪侵

春季重在防风邪侵,风邪既可单独作为致病因素,也常与其他邪气兼夹为病。《黄帝内经》里“风者,百病之长也”,就说明了在众多引起疾病的外感因素中,风邪是主要致病因素。

春天防病,首当防风。“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避之有时,是说对自然界能使人致病的风邪要及时躲避。比如过堂风,迅疾、猛烈,最易使人致病,故不宜在过堂风中久留,更不能在此处睡眠。

“百草回芽,百病发作”,意指春天若患有宿疾者,要当心旧病复发。尤其在春分前后,一些慢性病最易复发,如偏头痛、胃疼、慢性咽炎、过敏性哮喘、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精神病等最为常见。北京地区的一项调查发现,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高峰期分别在11~1月以及3~4月。精神病在气温多变的春天也最易发作。

对于上述各种疾病,首先应注意清除体内积热。症状轻微时一般不需要服药,可以通过春游,到空气清新的园林山野之中,尽情地呼吸清新空气,来排出胸中的郁热之气;也可以适当选用一些稍稍偏凉,又具有解除内热作用的食物。

中医认为,春季为肝旺之时,而肝气偏亢,则会影响于脾,所以春季易出现脾胃虚弱的病症。一些慢性消化道溃疡患者和慢性胃炎患者,在春季频繁复发。防止肝气旺伤脾的重要措施,是要注意饮食调理,在饮食口味上,应少酸多甜。具体地说,春天多吃大枣,因为大枣味甘平,是补脾药;无需多吃,细水长流,一日几枚即可,“一日吃仨枣,终生不显老”。

【贴心提示】

在这里,为您推荐一种解除内热的食疗方法。

竹叶粥:用竹叶50片,石膏150克,砂糖50克,粳米250克作原料,先将3碗冷水文火煎石膏、竹叶,煎至2碗水时取出,稍凉后滤去滓渣,放置片刻,再用上部澄清液煮粥。粥热后加入少量砂糖即可食用。

此外,菊槐绿茶饮也应常喝。

【语录链接】

风者,善行而数变。

——《黄帝内经·素问·风论》

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风者风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黄帝内经·素问·风论》

风为百病之始,风之始入,自浅而深,至于变化,乃为他病,故为百病之长。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 oUWWxHMQM/R+3j7I0cHklDuR+vP98x+gv0YDpHEjwZObMXpCwBso2atuXt8xiC6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