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
中国传统中医学对于疾病的治疗,讲求的就是“上工治未病”,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的手段,是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首要措施。它包含着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转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
防病于未然
《黄帝内经》中“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并通过医学实践加以运用和发挥,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理论。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
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摄生还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以及节欲保精等;摄生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的做法。
病后防其变
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转变。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转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
【贴心提示】
长期的实践经验证明,许多强身健体的方法都可提高身体素质,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语录链接】
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孙思邈
与其病后求良药,孰若病前能自防。
——王 圭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朱震亨
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朱震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