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孕的反映一般是非常强烈的,一定要正确对待,才不致于影响到胎儿的健康发育。
通常情况下,对付早孕只需做好下面几项就可了。
少吃多餐
为减少呕吐反应,应一日三餐勿多食,以免引起胃部不适或恶心呕吐;加餐,即准备少量、多品种的食品,如苏打饼干、咸味面包、口味清淡的点心、奶制品、瓜子等,一旦胃部不适,立即吃下可缓解。
注意调味、促进食欲
孕妇可随意选用山楂、糖葫芦、酸梅、杏、柑橘、咸菜、牛肉干、腌青果、陈皮梅、冰淇淋、冰棍、酸奶、凉拌粉皮、凉拌西红柿、黄瓜等,以增进食欲。多吃蔬菜等还起到可以通便作用。
不要因噎废食
不要因早孕反应就不敢吃东西。即便是吐了,仍要再吃,只要有一部分食物留在胃里,就可供消化、吸收。
增加体液,以免脱水
频繁呕吐者应选择稀粥、藕粉、酸梅汤、西瓜汁、山枣汁、椰子汁及多汁的水果,既可增加水分、营养,又可调味。
避免不良刺激
避免油腻、炒菜味及其他刺激。
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每晚睡8~9小时,中午睡1~2小时,避免劳累和性生活。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清洁卫生,适当外出散步。
避免去人多杂乱处,保持情绪稳定,不要顾虑重重,不要烦躁,家属要尽量给予鼓励,使其顺利度过早孕阶段。
如以上方法不奏效或出现妊娠剧吐,则需住院治疗。
一般来讲,早孕反应对孕妇及胎儿影响不大,不必特殊治疗。但对少数早孕反应严重、持续时间较长者,还是会给孕妇及胎儿带来一定影响的。因为随着胎儿的长大,需要的营养也就越多,而孕妇因为恶心呕吐,使进入体内的营养量大为减少,不得不动用贮存在体内的原有营养来应付孕妇本身及胎儿发育的需要,这就不利于孕妇的健康和胎儿的发育,严重者可因脱水、酸中毒而危及孕妇及胎儿生命。
妊娠是一个漫长的周期性过程,在这期间,孕妇充满了期待和惊喜,希望早日见到自己的宝宝,但千万别忽略产前的检查。通过检查,可以随时监测胎儿的健康状况。孕妇从怀孕到分娩一般需要进行16次检查,即孕3~6个月每月一次,7~8个月每半月一次,8个月以后要每周检查一次。
第一阶段主要是确认是否怀孕,了解孕前的一切情况,对孕妇进行全面检查,以期预见怀孕未来发展情况。
第二阶段,常规检查血压、体重、测量腹围、宫高,查胎位、听胎心等,证实胎儿发育状况。
第三阶段,主要是预见将来可能采取的分娩方式,估计胎儿的体重,分娩时先露头还是臀,以及骨盆的特征和预先采取的对策。
分娩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只要做好了产前的检查,并做好了相应的技术准备和心理准备,就会减少痛苦,顺利地分娩,保证母子平安。
高危妊娠是指对孕妇、胎儿、新生儿有高度危险的妊娠。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即为高危妊娠。
孕妇年龄小于18岁、大于35岁的初产妇;身材矮小(140厘米以下);体重过轻(40千克)或过重(超过85千克);既往有不正常妊娠分娩史,如流产、早产、死胎、死产、生过畸形儿、难产;有过妊娠合并症,如合并肾脏病、糖尿病、心脏病、内分泌病、贫血等;这次妊娠有Rh溶血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多胎、臀位、产前出血、过期妊娠等。
高危妊娠常易导致胎儿围生期死亡,产妇、胎儿及新生儿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要比正常妊娠高许多,因此,高危孕妇必须定期到医院检查,接受医院的指导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具有高危因素的妊娠妇女为高危孕妇。例如:有心脏病或肾脏病,或在如前所述的情况下怀孕者为高危孕妇。
就高危孕妇本人来说,妊娠期间有一定的危险性,应按医生安排,定期到医院检查、治疗,使病情得到控制。如果病人不以为然,不到医院接受保健指导和治疗,就有发生危险的可能。如果孕妇发生了危险,可想而知胎儿的情形将更加危险。所以,应及时、积极主动地与医生合作,将高危降低到低危,确保母子平安。
高危妊娠监护就是要对胎儿宫内窘迫情况及早掌握清楚。并对胎儿的成熟度做出预测。其监护方法有许多种,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通过详细了解病史,进行全面临床检查,以确定胎龄,了解胎儿发育情况和了解胎儿在宫内是否安适。
通过超声波、胎儿心电图、羊膜镜,以及对胎儿心率与子宫收缩的电子监护等仪器检查,以了解胎儿的生长发育、胎盘成熟度、胎心的活动和胎盘的功能等情况,从而可以掌握高危孕妇在当前所处的高危程度。
通过胎盘功能测定、羊膜腔穿刺、血液化验及阴道细胞学等实验室检查,以了解胎盘功能、胎儿畸形、成熟度等情况。
孕妇营养缺乏时极易导致胎儿宫内生长迟缓、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早剥、早产和贫血等。对蛋白质的补充尤为重要,因为蛋白质不足可使胎儿脑细胞数减少。
可改善子宫胎盘血流、增加雌激素的合成和排出量。卧床时,以侧卧比仰卧式好,尤其在妊娠后期要改变体位(左侧卧),能减轻脐带受压。
每日3次,每次1小时,对缓解胎儿的低氧症有利。
这应在医院内由医生根据不同情况来决定其供给量。
此项处理原则是针对病因而进行的。如遗传性疾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合并糖尿病、慢性肾炎、心脏病、妊娠期感染、母儿血型不合等,都是引起高危妊娠的常见病因。在孕期对这些疾病的治疗,可以降低畸形、早产及围生儿的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