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心脏病

(一)心瓣膜病

心脏有肺动脉瓣、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四个瓣。当这些瓣发生病变后,作为输送血液的泵的工作就可受到影响,这一状态就是瓣膜病。

1.瓣膜病的特征:瓣膜病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狭窄病,有两个瓣或三个瓣黏连在一起而不能充分开张。另一种是闭锁不全症,瓣的闭合不好,使一度通过的血液出现倒流。也可两者兼而有之,叫做狭窄兼闭锁不全症。后天性的瓣膜病以二尖瓣疾病为最多,其次是主动脉瓣,然后是二尖瓣与主动脉瓣同时发生。单纯的三尖瓣疾病很少见,后天性的肺动脉瓣疾病更为少见。先天性的瓣膜病以肺动脉瓣疾病为最多,其次是主动脉瓣疾病,二尖瓣疾病、三尖瓣疾病则很少。

2.原因:心脏瓣膜病的原因有先天性畸形或由后天性疾病所引起。后天性心瓣膜病最多的是风湿热,其次是梅毒、细菌、动脉硬化、外伤等。

3.症状:先天性重症瓣膜病虽然也出现发绀症状,但生后不久便会出现呼吸速度加快和浮肿等心功能不全症状。但是后天性瓣膜病大都是在20~30岁期间出现症状。

一般来说,后天性瓣膜病大都由于稍一活动就出现心跳,或爬坡上楼梯时出现心跳与气喘等才被发现。此外,也有夜间睡眠时出现发作性咳嗽,由于气喘而坐起来或靠着一定东西才感到舒服的症状。这是由左心功能不全所引起的心脏哮喘。右心功能不全时,可出现浮肿。此外也有同时出现血痰与咳嗽。

后天性瓣膜病有二尖瓣膜病与主动脉瓣膜病。二尖瓣膜病:有二尖瓣狭窄症与闭锁不全症。狭窄症位于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的二尖瓣,左心房因血液储留,压力升高。肺静脉压力也可升高,引起肺淤血与浮肿成为心脏哮喘的原因。不久,心脏右侧因负担加重使肝脏肿胀,或发生浮肿。这就意味着右心功能不全。如果左心房积存血液而加重负担后,就成为引起心律紊乱的原因,容易发生血栓。血栓脱落由左心室流进主动脉后,就可阻塞脑和身体血管而发生栓塞。二尖瓣闭锁不全症是因二尖瓣的变形与硬化使血液由左心室再逆流到左心房的疾病,为此可使左心室承受很大负担。逆流回来的血液使左心房的压力升高,结果就同二尖瓣狭窄症一样,由左心功能不全而并发右心功能不全。当二者都为重症时,三尖瓣承受不了其压力,有时会引起三尖瓣闭锁不全。主动脉瓣膜症:主动脉瓣狭窄与闭锁不全症在早期一般无心跳气喘症状,亦有终生都未发现者。但是,只要出现一次症状就会迅速恶化,所以不要因无症状就疏忽大意。也有从年轻时开始就并发心脏性哮喘与心绞痛。

先天性瓣膜病,如肺动脉瓣狭窄症虽自生出就有,但若为轻症则完全没有症状。中等程度的肺动脉瓣狭窄也多在20岁以后才会出现自觉症状。重症肺动脉瓣狭窄自婴幼儿期开始出现右心功能不全症状。症状发展后,主诉有运动时呼吸困难,或比别人容易疲劳等。先天性主动脉瓣膜病和二尖瓣膜病,其症状大都比后天性出现得要早。

(二)肺心病(肺源性心脏病)

肺和心脏关系密切,当某一方面发生异常时,一定会影响另一方面,如果心脏功能发生异常,血液就不能彻底地从心脏里流出面积存在肺里,肺血液循环变坏,肺动脉内压增高,右心负担加重,最终导致右心功能不全,这就是肺心病。急性者可在引起休克症状后死亡,慢性者因心功能不全而致死亡。

1.急性肺心病(肺梗塞):静脉与右心房产生的血液凝块(血栓)脱落流进肺里阻塞了肺动脉引起梗塞,此因肺动脉压升高所致。骨盆与下肢深部静脉产生的血栓,也容易引起这种事故。

发生较大肺梗塞后,可见呼吸困难、胸痛、咳嗽、血痰、发烧、发绀、脉搏微弱、跳动次数增多、血压下降,严重时可出现休克,也有的在几分钟内死亡。但也有不表现上述症状,而出现原因不明的发烧、胸部压迫感以及胸痛等。

要绝对安静,可用镇静药与镇痛药、输氧,并对休克采取急救措施。

2.慢性肺心病:患慢性肺疾病时,特别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结核、矽肺以及脊柱与胸廓变形等时。会增大肺血管的阻抗,使肺动脉压升高,右心负担加重,这就是慢性肺心病。

除呼吸困难、心跳、咳嗽、咯痰、发绀等症状外,还有哮喘症状。

(三)心功能不全

心脏的泵作用一旦变弱,就不能很好地输送血液,同时也不能很好地处理回到静脉里去的血液,而出现各种症状。这种状态就叫做心功能不全(或称心力衰竭,简称心衰)。

症状:初级阶段,运动时出现气喘与心跳等。随着病情的发展,面部和下肢出现浮肿。病情进一步发展,夜里出现呼吸困难而不能入睡,呼吸受阻而发出喘鸣声。更严重时,嘴唇与指尖出现紫绀现象。此外,尿量减少,没有食欲,但体重却可增加。有时腹部膨隆,这不仅是因为胸膜腔内有积水,腹腔也有积水,由于肝脏肿大所致。

引起心功能不全的原因除了心脏瓣膜病、心肌梗死等心脏本身疾病外,也有因高血压以及内分泌系统的疾病所引起。因此,在仅有气喘、心跳、夜间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就要尽早请医生检查以弄清原因。此外,患有高血压和瓣膜病时,即使没有心功能不全的自觉症状,也不可掉以轻心。

(四)心律紊乱

有规律搏动的心脏发生紊乱而成不规则状态叫做心律紊乱(或不齐)。既有无任何不适的暂时性心律紊乱,也有症状严重的心律紊乱,故应特别注意。原因除了由各种心脏病所引起外,也有因内分泌和神经疾病等心脏以外的疾病所引起。

心律不齐有期外收缩、发作性心动过速等几种类型。

1.期外收缩:有规律的搏动发生紊乱,心跳节律发生变化。因为改变由正常搏动的起搏点控制,由另外的激动,使心脏跳动规律一时发生紊乱。基本上用不着担心,但由心脏疾病和药品中毒引起者,应予注意。

2.阵发性心动过速:突然出现心跳,脉搏可加快到160~200次。但很快又恢复原状而感到舒适,这叫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打哈欠、用劲憋气、用手指于眼皮上压迫眼球、按摩颈部以及使身体屈伸等时,有时可以止住过速的心跳。

立即可恢复者不用担心。但时间一长就有引起心功能不全的危险,所以应请教医生。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大都由心脏有病或洋地黄中毒等引起,所以对病因的治疗也很重要。

3.心房扑动与纤颤:心脏跳动完全呈不规则状态。原因是由二尖瓣膜症、冠状动脉硬化、巴塞德氏病(甲亢)等引起,整个心房不能进行正常收缩。如果仅是脉搏不规则,大都感觉不到,但心房扑动加快时可感到心跳,持续时间长者可引起心功能不全。

4.亚一斯综合征(心脏传导阻滞引起的脑缺氧综合征):心脏起搏点激动不能由心房传到心室。所以心室就以本身节律进行搏动,这种状态就是房室传导阻滞。这种激动突然失传时,在心室开始搏动以前,出现暂停搏动与循环,引起脑贫血意识消失。这就是亚-斯综合征。也有由心动过速所引起,为了弄清原因可请医生诊断,也可住院治疗。即使进行药物疗法、但若反复发作时,可植入人工起搏器,用电流刺激调整搏动节奏,从而使心脏转为正常跳动。

(五)心脏神经症

这里所说的是精神病的一种,概言之是由神经症引起的心脏病。因此,心脏本身并没有发生病态变化。多发病于中年人,尤其女性较多。

症状:心跳突然加快,心脏部有压迫感、疼痛、脉搏不规则、心律不齐(期外收缩)。除此之外,还有脸色苍白、呼吸困难、手脚发凉、出冷汗、血压下降等重症表现。但是,在心绞痛与心肌梗死中,心前胸壁疼痛和压迫感很强。与此相反,心脏神经症与局部的痛苦相比,首先出现立即死去的不安感和恐怖感。另外,在发作时或请医生诊断时以及在人群中,总想用右手保护着心脏的姿势,这也是其特征。发作反复多次,或隔相当长一段时间后再次发作,每次发作都加剧不安感,不能一个人呆着。请医生诊断,只要摸摸脉,大都会立即好转。

(六)心肌病(特发性心肌病)

1.肥厚型心肌病:在心肌病中,心肌肥大是病变的主体。特别当心室中隔(左室与右室之间的壁)肥大明显,由于是向内腔发生的肥厚,所以可使心室内腔狭窄。此外,心室壁变厚,从而心室难以扩张,血流不畅。如果是在左室的出口附近,即主动脉瓣下端发生肥大时,左室收缩使该部分肥大的心肌也发生收缩,这样血液就难以由左室流进主动脉。

因此,将妨碍血液流动位置上发生的肥大称为阻塞型,将除此之外的称为非阻塞型。肥大型心肌病在同一家族中发病的较多,故认为与遗传有关。

症状与诊断:非阻塞型肥厚型心肌病比较轻,有轻微心跳、活动时气喘、胸部压迫感等。在出现阻塞后,常有头晕。肥厚型心肌病在超声心动图上可见心室肥厚以及其他特征。另外,有否阻塞可通过心导管检查。而且通过心导管还可采集心脏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肥大的类型。

2.淤血型心肌病:由于心肌变性使心肌变弱,心脏扩张,心脏不能彻底发挥泵的作用。因此导致淤血性心功能不全。

症状和诊断:有时是以心律紊乱开始发病。但最典型的是引起顽固的淤血性心功能不全。肺部淤血可出现呼吸困难、肝肿大、浮肿、尿量减少等。胸部X线检查可见明显心脏扩大。此外,心电图的变化也很大,若检查心肌组织可见心肌变性。

3.收缩性心肌病:心内膜及其下方的心肌发生高度纤维化的疾病。由于心肌被很硬的纤维所取代,致使心脏功能减弱。

(七)心包炎

心包是覆盖心脏的膜,在心脏上面转过来再次包裹心脏。两层心膜之间叫作心包腔,有少量液体进入,可使心脏圆滑地运动。心包发生炎症时,就叫做心包炎。从临床上分急性心包炎、慢性心包炎、慢性绞窄性心包炎三种。

1.急性心包炎:风湿热、病毒、结核、其他的细菌感染、尿毒症。胶原病、恶性肿瘤是导致该病的主要原因。心包炎并非单纯由上述疾病所引起,大都是由全身疾病或由其他疾病继发。因此,心包炎的经过和预后与致病原因有密切关系。风湿性者预后较为良好,结核性者容易转成慢性,化脓性心包炎预后大都不良好,由恶性肿瘤引起者预后不好。

开始有发烧、脱力感的全身症状,疾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呼吸困难、心周围疼痛。疼痛因身体活动与呼吸而加重。渗出液储积到某种程度后,首先压迫右心使静脉血难以流回到心脏里,出现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与浮肿。当进一步压迫左心后,心脏活动就可受到极大限制而导致危险状态。

2.慢性心包炎(心包积液):由于渗出液储积缓慢,所以症状一般较轻,但如果积液量较大,可影响心脏正常运动。

3.慢性绞窄性心包炎:大都是潜在发病。心包变硬变厚并黏连,所以会严重影响心脏运动,并出现颈静脉怒张、肝肿大、腹水等。

(八)心内膜炎

是覆盖心脏内侧的膜,即心内膜发生炎症的疾病。原因从大的方面来分有细菌性与非细菌性两种,非细菌性的主要是风湿性心内膜炎。

1.细菌性心内膜炎:炎急性经过者,病原为毒性较强的化脓菌,亚急性经过者是毒性较弱的链球菌,特别是绿色链球菌。由于在口腔里有绿色链球菌,因摘除扁桃腺或因拔牙等外科处置时侵入血液而发病。此外,也有因在流产与外科手术时引起。

症状:该病初期有低烧,或者出现类似感冒症状。随疾病的进展,发烧在38℃左右。进一步发展可引起贫血,使面色苍白,全身倦怠,关节疼痛,渐渐出现全身衰弱。

该病在心内膜壁上产生细菌病灶的增殖物,从而会使较弱的心脏更加衰弱,出现心跳、气喘与呼吸困难而导致心功能不全。心脏内产生的增殖物,常常会脱落而进入血流中使末梢血管堵塞而引起脑栓塞、肾梗塞、心肌梗塞、肺梗塞、眼底出血等。

经过情况大多数都是一进一退,如果不尽早彻底治疗,常会因心功能不全、肾衰竭、全身衰弱、肺炎以及脑栓塞或心肌梗塞而导致死亡。急性心内膜炎经过很快,若不治疗,在一、两月内有死亡的可能。

2.急性风湿性心内膜炎:症状:首先有风湿热症状。一般常伴有发烧、发汗、体重下降、容易疲劳、心跳、关节痛、关节发红与肿胀等。如果病情较重时,可出现严重的心动过速、呼吸困难、肝脏肿大、全身浮肿。此外,也有并发心包炎而出现胸痛。

(九)心肌炎

在心脏的外膜(心包)与内膜之间有一个使心脏活动的肌肉组织,一这个肌组织叫做心肌。心肌炎除风湿热外,还有因病毒、白喉、肺炎等急性感染导致的心肌发炎。也有急性心肌炎慢性化后而转成慢性心肌炎。

最明显的症状是发烧及其他全身症状。除此以外,还有脉跳加快以及心律不齐等心脏病症状。重症时,可因急性或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律不齐而危及生命。 ZwqHnzSKLE+DJ230vZQGgvwUZvwoM/BloYFZcvQD9xgbMw85BQ5P3PFn/vEIyt3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