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疾病预防

预防新生儿感染的措施

新生儿抵抗力较弱,口腔、黏膜、皮肤以及脐带都是细菌侵入的门户,要注意预防感染,新生儿的住室、衣着、尿布都要保持清洁,加强新生儿的护理和合理喂养,尽量减少亲友的探望和亲抱。特别是患有感冒、肝炎、皮肤病、肺病的人,不要接触新生儿。如果母亲患了感冒,喂奶时要戴上口罩,以免传染给新生儿。母亲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新生儿就容易发生感染,对产妇来说,更要勤换内衣,勤剪指甲,经常保持双手的清洁,大小便后要用肥皂把手洗干净。给新生儿沐浴、配奶及喂奶前都要把手洗干净。在每次喂奶前,要用煮沸过的纱布或小毛巾把奶头揩干净,然后才给婴儿喂奶。

新生儿的居室要经常打扫,减少灰尘等于减少室内的细菌数。室内通风可以大幅度降低空气中的细菌密度。

预防新生儿患败血症的方法

新生儿败血症多在生后1~2周发病,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感染。此病主要是由于细菌侵入血液循环后,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的,常并发肺炎、脑膜炎危及孩子生命。

造成新生儿败血症的原因很多,原发感染灶也不易找到。患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如果家长粗心,往往被忽视。病情严重时,常是肺炎、脐炎、脓疮疹等多方面感染同时存在,症状为发热持续时间较长或体温不升、面色灰白、没精神、爱睡、吃奶不好、皮肤黄疸加重或两周后尚不消退,腹胀。

目前对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比较有效,如无合并症,治疗效果比较满意,不会留下后遗症。

预防新生儿患乳腺炎的方法

新生儿的乳房是饱满的,偶尔有乳汁样液体分泌物流出,这是正常生理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母亲体内孕激素对新生儿产生刺激造成的,不用处理,以后会自然消失。

有的家长,对女婴的乳头进行挤压,认为不挤出乳头中的小硬物,会影响孩子成人后的哺乳。其实这是错误的认识。这种挤压往往造成新生儿乳腺炎的发生。新生儿乳腺炎的症状表现为乳房红肿,有热感,孩子感觉疼痛,逐渐出现局部化脓。还可以出现发热、厌食、吐奶等症状。

新生儿发生乳腺炎,可用热毛巾敷局部,孩子皮肤娇嫩,小心造成烫伤;用中苗如意金黄散外敷也很有效,同时还要注射青霉素来控制感染。如已化脓,则影响乳头与乳腺的发育。炎症较重的,还有可能引起全身感染,出现败血症。

预防新生儿脱水热的方法

如果孩子生后2~4天时,出现温度升高,体温达38℃~40℃,并伴有无原因烦躁。啼哭不止,体重降低,尿量减少的情况,但其他情况良好,无感染中毒症状,就要注意新生儿脱水热的问题。

新生儿脱水热主要是由于新生儿体内水分不足而引起的。造成这一原因的因素主要是:产妇坐月子中受凉,门窗关得很严,使环境气温过高,室温高,给孩子穿盖过多,在高温的情况下,小儿呼吸增快,呼出的水分增多,皮肤蒸发的水分也增多,从而加重脱水。另外,母亲产后3~4天内,乳汁分泌量较少,不能满足新生儿生理需要。这些都可造成新生儿体内水分大量丢失,使小儿发热。

出现这种情况时主要是注意给新生儿补充适量的水分。可喂些温开水或5%~10%的葡萄糖水液,每2小时一次,每次10~30毫升。如口服液体困难时,也可静脉输液补充5%葡萄糖液,加入总量1/5的生理盐水。经过上述处理,热度会随即降至正常。

此病在预防上只要注意给孩子补充水分,并给孩子以适当的保暖,不要给孩子造成一个高温的环境就可以了。

预防新生儿肺炎的方法

肺炎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病之一。早产儿更容易得此病。新生儿肺部感染可发生在产前、产时或产后。产前,如果胎儿在宫内缺氧,吸入羊水,一般生后1~2天内发病。产时,如果早期破水,产程延长,或在分娩过程中,婴儿吸入污染的羊水或产道分泌物,亦可使胎儿感染肺炎。孩子出生后,如果孩子接触的人中有带菌者,很容易受到传染。另外,也可能由败血症或脐炎、肠炎通过血液循环感染肺部。

新生儿肺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天略少,新生儿肺炎与大孩子肺炎在症状上不完全一样,一般不咳嗽,肺部不明显,体温可不升高。主要症状是口周边发紫、呼吸困难、精神萎靡、少哭、不哭、拒乳、呛奶、口吐泡沫。轻度的肺炎在门诊可以治疗,吃点抗生素或打几针青霉素就好了。重症肺炎必须住院治疗。孩子在患病期间,一般食欲较差,吃得很少,可以静脉点滴输液来补充热量。

预防新生儿肺炎要治疗孕妇的感染性疾病;临产时严密消毒避免接生时污染。孩子出院接回家后,应尽量谢绝客人,尤其是患有呼吸道感染的人,一定避免进入小儿房内,产妇如患有呼吸道感染必须戴口罩接近孩子。

婴儿日光浴和盆浴的方法

婴儿日光浴

日光浴是让太阳光直接照射。

宝宝习惯了外面的空气后,就可以开始日光浴了。日光浴可使婴儿的血液循环通畅,增加钙质和维生素D,使骨头、牙齿和肌肉结实,同时还可以满足婴儿手脚都想自由活动的欲望,进一步增进睡眠和食欲。

从出生后1个月开始日光浴,但由于直射阳光的刺激相当强,因此不能突然裸体长时间地照晒,应循序渐进。在有直射阳光的室内,首先从脚开始,过4、5天习惯了以后,从膝盖到下面再照4、5天,然后再到大腿,又4、5天的间隔,再依次到腹部、胸部直至全身日光浴。

局部日光浴大约经过1个月就可接着进行每30分钟左右的全身照晒。夏天紫外线强烈,即使在室内散射的光线也很充足,因此没有做日光浴的必要。晒太阳少的冬季,应特别注意日光浴。

做日光浴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让直射阳光照晒在头部或脸部,要戴上帽子或盖着遮阳,特别要注意保护眼睛。

(2)在室内做日光浴时不能只透过玻璃窗,必须打开窗户在直射阳光下照晒。在阳光强的日子,注意不要让阳光灼伤皮肤。在寒冷季节,如能找个向阳背风的地方的话,裸体也不要紧。

(3)日光浴后要用干毛巾或纱布仔细擦干汗迹,换件内衣,晒后,要喂些果汁或白开水等。

(4)如果宝宝明显身体不舒服、有病时该停止日光浴。如果是感冒,不发烧,情绪好的话,照常进行也无妨。结核菌素反应阳性转化等,则1年左右不能进行日光浴。

(5)患湿疹并且很严重的时候,注意不要让阳光直接照射患部。

(6)日光浴时注意不要让宝宝凉着。

婴儿盆浴

将浴缸清洗干净,水温适度,双手托住宝宝的胸腹部,放入浴缸中,让宝宝在水里扑腾,练习游泳。

通过游泳能使宝宝四肢和躯干灵活,促进肌肉发育,提高免疫力,调节神经功能,利于有节奏的呼吸及代谢功能,增进肺功能和血液氧化作用,促进生长发育,消除消化不良,培养宝宝的灵活性和勇敢精神。

训练婴儿游泳应根据实际条件而定,不要强求。如宝宝不太适应,应停几天再试做一次。如果宝宝很高兴,则可以隔一天游一次泳。每天游泳时间不宜过久,以5~10分钟为宜,随着宝宝年龄增长,可逐渐延长时间。

新生儿要注射卡介苗

孩子在出生后第二天即可接种卡介苗。接种后,可获得结核菌的一定免疫能力。卡介苗接种一般在左上臂三角肌处皮内注射,也有在皮肤上进行划痕接种,做“艹”或“井”字形,长1厘米。划痕接种法虽方便,但因接种量不准,有效免疫力不如皮内注射法。故目前一般不采用划痕法。

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后,无特殊情况一般不会引起发热等全身性反应。在接种后2~8周,局部出现红肿硬结,逐渐形成小脓疮,以后自行消退。有的脓疮穿破,形成浅表溃疡,直径不超过0.5厘米,然后结痂,痂皮脱落后,局部可留下永久性疤痕,俗称卡疤。为了判断卡介苗接种是否成功,一般在接种后8~14周,应到所属区结核病防治所再作结核菌素(OT)试验,局部出现红肿0.5~1.0厘米为正常,如果超过1.5厘米,需排除结核菌自然感染。一般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后,2~3月就可以产生有效免疫力,大约2~5年后,在小学一年级时,再进行OT试验,如呈阴性,可再种卡介苗一次。

早产儿、难产儿以及有明显先天畸形、皮肤病等的小儿,禁忌接种。

新生儿要注射乙肝疫苗

目前在世界各国,乙型肝炎的患病率高得令人吃惊。为此,我国有关部门研究出乙型肝炎疫苗,这种疫苗没有传染性,对乙肝病毒具有很好的免疫性能,现已在新生儿中广泛应用。

整个免疫注射要打三针,第一针(一般由产科婴儿室医务人员注射)于孩子出生后24小时之内在上臂三角肌处注射,剂量为10微克。第二针在出生后一个月注射,剂量为15微克。第三针在出生后6个月注射,剂量为5微克。全部免疫疗程结束后,有效率可达90%~95%。婴幼儿接种疫苗后,可获得免疫力达3~5年之久。

免疫疫苗接种过程简单,一般没什么反应,个别孩子可能出现低热,有的在接种部分出现小的红晕和硬结,一般不用处理,1~2天可自行消失。

新生儿发烧症的治疗方法

发热是身体保护性的全身反应,能使心率加快,循环旺盛,白细胞增加,吞噬病毒,冲淡毒液,并产生抵抗疾病的抗体,促使疾病痊愈。在宝宝发热时,应先检查一下宝宝当时的具体情况,确定是否引起疾病,发热后最好让医生先检查一下,再做适当治疗。

由于宝宝的神经系统还未发育成熟,在39℃的高热(烧)时易出现抽风反应,即肌肉不能控制地收缩和意识临时障碍。在宝宝发热时,家长应防止出现抽风。可采取下列措施:

降 温

应用冷水或冰袋敷头,使宝宝头部温度降低。

擦 浴

若宝宝身体发烫全身又无汗,这种情况可用温水或60度白酒或75%酒精加温水一倍轻擦四肢和胸背,尤其是腋下、肘部、颈部及大腿根部等血管丰富的部位。

双足保暖

若宝宝双足发凉表示身体血液循环不良,可用热水袋或37℃~38℃的温水浸泡双足,让血液流通以利于脑部降温而防止抽风,并及时送医院治疗。途中保暖但不可穿得过多,以防体温上升。

注意保暖

若宝宝发热时身上出大汗,口唇发紫,此时不可冷敷降温或擦浴,而应用热水袋、喝热糖水保温,若宝宝发抖时也应保温,但同时应做好抖后降温的准备,因为抖后体温会升更高。

抽过风的宝宝在下次发热时也容易抽风,所以应预防感冒等疾病,此外,若宝宝低血钙,可能在体温不太高时就抽风,尤其是患佝偻病的宝宝一定要注意。对抽风的宝宝应检查血钙,以考虑补钙,防发热抽风。

宝宝在发热时应保持呼吸通畅,多喝开水,应多喂清淡多汤汁的食物,少食多餐。此外,在宝宝发热时也不要随意晃动宝宝以免加重抽风。

新生儿猩红热的治疗方法

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多见于2~8岁儿童。

发病原因

冬春季发病较多,由于这种细菌含有红疹毒素,所以得病后皮肤出红疹。

病状表现

感染后2~3天出现症状,发烧,数小时后全身皮肤猩红,布满细小红疹,有时如鸡皮样。在皮肤皱折处皮疹密集,同时有咽痛、头痛、呕吐,也可能有腹痛,并有全身不适。检查可见患儿咽部红,扁桃腺肿大,有脓性渗出物。舌质鲜红,舌乳头肥大突出如杨梅状,称为杨梅舌。持续2~3天体温下降,皮疹逐渐消退。疹退后皮肤无色素沉着。2周左右可有脱皮。一般多为细屑样,严重病例可有大片脱皮。

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受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可能并发变态反应性疾病,常见的是急性肾小球肾炎,往往发生在猩红热2周以后。轻症只在尿常规化验发现有少量蛋白和红、白血球。重症可有水肿、少尿和血尿,也可有血压升高。因此对猩红热患儿在发病2周时,应作尿常规化验,以便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此外也可并发化脓性损害,多见于体弱儿和幼儿。常见如颈部淋巴腺炎,表现发烧、颈部淋巴腺肿大疼痛、全身不适等。也可发生化脓性中耳炎。

治疗方法

患儿要隔离以防止传染别人,同时也减少再感染其他疾病,卧床休息。在发热期间宜给清淡易消化食物,多喝水。烧退后可恢复正常饮食。一般患儿不必住院治疗。可用青霉素注射、红霉素口服或其他抗生素治疗。用药后1~2天体温可下降,皮疹消退。这时不可停药,因体内细菌未完全杀灭。一般应治疗5~7天,症状完全消失,咽部红肿消退才可停药。经过正规足量抗生素治疗7天,无症状体征者可解除隔离。

注意事项

集体儿童发生猩红热时,部分小儿可能只表现化脓性扁桃腺炎而没有皮疹,其传染性相同,同样应隔离治疗。同班孩子和其他密切接触者应服预防药,常用复方新诺明,每天0.25~0.5g,连服3天。

新生儿发热的治疗方法

正常人腋下温度在36℃~37℃之间(试表调节时间5分钟为准)。喂奶或饭后,运动、哭闹、衣被过厚、室温过高都可使小儿体温暂时升高达37.5℃左右。新生儿、小婴儿更容易受上述条件影响,有时甚至可达38℃以上。所以,一般认为37.5℃以上为发热。(体温在37.5℃~38℃称为低热,38.1℃~39℃称为中度热,39℃~41℃以上为高热)

发病原因

小儿发热主要是由于细菌、病毒或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如常见的流行性感冒、肺炎、败血症、痢疾等都常引起发热。发热还可由于非感染性疾病引起,如药物过敏、中暑、脱水、严重烧伤、创伤等。计划免疫疫苗接种后也可有短暂发热。

病状表现

发热既是疾病的一种症状,也是机体与疾病作斗争的结果。一些身体非常衰弱的孩子或早产儿即使有严重感染也可能不发热,甚至体温低于正常。所以,不能单纯以发热高低判断病情轻重。发热时除体温升高外还可以伴有四肢发凉、脸红、呼吸急促、脉搏心跳加快、烦燥不安、消化功能紊乱如腹泻、呕吐、腹胀、便秘等症状。少数幼儿可以发生高热惊厥。发热时心跳加快、血循环旺盛、白血球增高,抗体产生增加,这些都利于机体与疾病作斗争。

注意事项

在病因不明时不能急于用大量退热药退热,这样既抑制了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又可能把热型搞乱,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任何疾病都有一定的发展过程,即使诊断明确,用药及时,也可能要持续2~3天才能退热,有些病毒感染或较严重的细菌感染要持续3~5天甚至1周以上。对于高热39℃以上的孩子,尤其有高热抽风史的,要及时给予退热。还有一些孩子对某些退热药过敏,用药后起了皮疹、诱发哮喘等。退热药都有一定副作用,故切勿滥用。

治疗方法

(1)发热时,患者食欲明显减退,应少量多餐,可口、清爽、少油腻。

(2)小儿发热,需注意高热惊厥。体温超过39.5℃,应采取退热措施。

(3)物理降温方法:

①降低环境温度,利用风扇、空调、通风换气均可。

②利用冰块、冷湿毛巾置于大血管处,比如颈部两侧、腋窝、腹股沟。降低血液温度,但注意防止冻伤。置于头部、前额降低颅内温度。

③40%~50%酒精,进行擦浴,加速散热。禁用部位,胸前区、腹部、颈后,因可引起反射性的心率减慢,腹泻等不良作用。

(4)药物退热,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的处理办法

新生儿肝炎综合症是一种以持续的黄疸、血清胆红素增高、肝或肝脾肿大及肝功能不正常为主的疾病症候群的总称。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其主要病因是病毒感染。除乙型肝炎病毒之外,其他多种病毒均可以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从而使胎儿的肝脏致病,并连累其他脏器器官。除了病毒感染外,多种细菌感染,部分先天性代谢缺陷疾病的肝脏病变,肝内外的胆道闭锁及胆汁粘稠综合征所致的肝脏损害等,均属于新生儿肝炎综合症范围。

新生儿发病的初期表现为黄疸显现,起病缓慢,一般在出生后数天至数周内出现,并持续不退,病情较重,伴有吃奶不好、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胀、体重不增、大便浅黄或灰白色、肝脾肿大等。出现上述症状要及时治疗,一般情况下,孩子会很快恢复健康。

给新生儿喂药的方法

新生儿对药的感觉已非常灵敏,己能够区分出甜、苦、辣、酸等味儿。若给予乳汁、糖水就张大口很喜欢吃。如果给苦味的药,酸味或味儿不好的东西,他就会用舌把喂食的匙向外推出。新生儿的味觉是相当发达的,味蕾的分布范围要比成年人大得多,占据整个舌面部,所以新生儿的味觉是很敏感的。

给新生儿喂药,应注意以下几点:

(1)苦味药物应放少许糖以减少苦味,不致拒食。

(2)喂药前不要哺乳,以免拒食,再则饱食后再喂药会引起呕吐。

(3)喂药时禁忌捏鼻孔强行灌入,以免药物呛入气管而致窒息的危险。

(4)喂药的方法可用小匙盛药后,顺着口腔的颊侧慢慢地喂入嘴内,这样不易呛咳。

(5)喂完药后,可喂一点温开水,让口腔中的药物全部进入胃内。

(6)注意药片要磨成细粉,调成糊状才能喂。

婴幼儿生病征兆及表现特点

哭是宝宝寻求帮助的唯一方式。新生儿哭时一般不流泪,因此难以知道他需要什么。正常新生儿的哭,常是因为饭、口渴或尿布湿、环境温度过低或过高引起的。

哭还是宝宝的语言,正常新生儿每天总会哭几阵的。假如他很安静,不哭不闹,反要引起注意,要判断一下他的大脑发育是否正常。

呻 吟

如果新生儿呼吸道或心脏疾患,导致肺功能明显紊乱,或因脑部有疾患,呼气时有哼哼呻吟声,这表示病情严重。持续呻吟要比间断呻吟病情更重,应毫不迟疑地送医院诊治。

呕吐和漾奶

呕吐是指乳汁自胃经口吐出,吐出时有较大的冲力,常伴有腹部肌肉的强烈收缩;漾奶是指乳汁自食道或胃经口溢出,一般用力不大,并不伴有腹部肌肉的强烈收缩。不论呕吐或漾奶,都可能是喂养方法不当,或食物摄入量过多引起,也可能是胃肠道功能紊乱或先天性肠闭锁、食道闭锁等疾病造成。一般情况,只要孩子食欲好,日见发胖,这就不要紧,但要注意喂养方法,喂奶时取右侧卧位,防止吐出物吸入呼吸道。如果呕吐或漾奶伴有下列表现时,应引起重视,请医生检查:

(1)食欲减退,精神萎靡。

(2)发烧或前囟饱满。

(3)体重减轻或有失水表现。

(4)呕吐物带血或呈黄绿色。

(5)常吐泡沫状液体或流涎。

(6)腹胀或可见到胃、肠的蠕动波型。

(7)便秘或生后未排出胎粪者。

黄 疸

新生儿在生后一周左右大多出现黄疸,这是生理现象。但是,由于是新生儿的特点,使得不少疾病能引起或加重黄疸。因此,当黄疸出现时,要区分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的。如果黄疸具备下列情况之一时,可能并非生理性:

(1)在生后24小时内黄疸即相当明显。

(2)黄疸遍及全身,呈橙黄色,并在短期内明显加深。

(3)黄疸一度减退后又加深或生后2~3周仍很明显。

(4)大便颜色淡或呈白色,而尿色深黄。

(5)全身状况不正常:发烧,食欲不佳,精神不好,两眼发呆。

出现这些情况要及时治疗。

呼 吸

新生儿正常呼吸时不费劲,每分钟40次左右。若呼吸少,有些快慢不匀,幅度时深时浅,只要不伴有皮肤青紫或心跳减慢等现象,则属正常。呼吸异常是指呼吸窘迫和呼吸暂停。

(1)呼吸窘迫:呼吸很费劲,吸气时胸廓的软组织及上腹部凹陷,呼气时发出哼哼的呻吟声;呼吸时两侧鼻翼翕动。呼吸速率明显增快(每分钟60次以上)或减慢(每分钟30次以下),常伴有皮肤青紫。

(2)呼吸暂停:呼吸暂停指病儿的呼吸停顿15秒以上,并且伴有面色青灰、心跳减慢。早产儿发生率较高。

以上两种情况都要引起注意,及时救治。

腹 泻

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每天大便可多达4~6次,外观呈厚糊状,有时稍带绿色,是正常的。如果大便稀薄,水分多,呈蛋花汤样或为绿色稀便则为腹泻。腹泻严重者水分甚多而粪质很少。腹泻的原因很多:病毒或细菌感染、喂奶量或乳中含糖量过多、受凉等均可引起。也有少数因对牛奶过敏或肠道缺少消化、吸收乳糖的酶所致。

食量过少时大便次数也可增多,称为“饥饭性腹泻”,这时大便较松、色绿、次数虽多但量少,应与其他腹泻相区别。

腹泻应予以治疗。

皮肤青紫

皮肤呈蓝紫色即为病变。新生儿刚出生时,由于生活环境骤然改变,心肺功能需要调整,皮肤有些青紫,但在出生20分钟以后应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可能是病态。引起新生儿皮肤青紫的原因很多:单纯青紫多为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阵阵发青则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严重感染所致。另外,环境温度低时,小儿会发生唇部及四肢末端青紫,经保暖可随之消失。有的小儿在宫内受压,局部淤血,生后面部会有紫色斑,称“损伤性出血”,生后可逐渐消失,不用担心。

皮肤苍白

皮肤和粘膜苍白也是一种病态,原因有:

(1)表浅血管收缩:见于环境温度过低或孩子有疾病时。

(2)贫血:因失血或溶血引起。

出现这种情况也应加以治疗。

身体发烧

发烧也是新生儿在细菌或病毒感染时的重要表现之一。常常是在吮奶时,妈妈感觉到孩子口腔发烫,才知道孩子生了病。可是新生儿感染后不一定都发烧,特别是出生体重轻或病情重的孩子,甚至体温低于平常。另外,环境温度过高,也可使体温上升,因此,不能单纯看体温判断宝宝是否生了病。

婴儿惊厥

新生儿惊厥具有典型的抽搐症状,有时只表现为:

(1)两眼凝视、震颤或不断眨眼。

(2)口部反复地作咀嚼、吸吮动作。

(3)呼吸不规则、暂停并伴有皮肤青紫。

(4)面部肌肉抽动。

(5)少数新生儿表现为:全身或一侧肢体肌肉,一阵阵地打颤或肌肉持续紧张。

惊厥是一种神经系统症状,但不一定都是脑子里有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发高烧、水电解质紊乱、先天性心脏病引起脑缺氧、黄疸太重、败血症等,一旦发生,要查清原因,及时处理,切勿延误。

新生儿在睡眠时,出现手指、足趾小抽动,醒后又一切正常,这不要误认为惊厥。 OSooAbdGnVtEr875mIqV/L0iQyuqemTbF/Pm0YZh0nGS/pifKSeVcNy8ANTCrlU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