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 言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劳动人民和各阶层的进步代表人物的立志勤学、爱国爱民、惩恶扬善、褒勤贬懒、精忠报国、孝亲尊师、诚实守信、谦虚礼貌、律己宽人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故事一代传一代,百世流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发愤忘食”的持生规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立身情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可以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世界上最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瑰宝。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为主干的伦理型文化。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她不仅是一个流动的不断批判继承、不断改造创新的动态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同时,也是发展中的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中心与主轴。所以,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际是进行“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她不仅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传统与现实和未来之间的传承、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及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世界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继承与弘扬也有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为了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创造人类当代精神文明,推进世界伦理道德的发展与建设,树立新的荣辱观,我们编选了本丛书,本书共分三大部分,即:理论卷,故事卷和名言警句卷,并参考有关书籍做了分类。

各分册编排结构有综述,着重阐述本德目内涵、特征及其形成发展的历史。然后,是所选取的内容集合。每个故事每条言论根据揭示德目的需要进行了再编写,力求以内容明伦理、明思想、明形象、明榜样,融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于一体。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本书编纂出版,得到许多领导同志和前辈的关怀支持。同时,我们在再编写过程中还程度不同地参阅吸收了有关方面提供的研究资料、历史资料。在此,谨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本书出版的领导、同志一并表示谢意。

本书在筛选编写、综述论证等方面,由于时间短、经验不足,可能有不足和错误,衷心希望各界及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06年6月 pCyJhRUQ9/6W+vwOmFbaDHp+ajBQYo8rMyFe2WbNhmXgiiFBpnITyTEZrsoKLvxP



李杲倡导“脾胃学说”

李杲(1180—1251)字明之,南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是中国古代金、元之际的杰出医学家。

李杲勤奋好学,勇于探索,对《内经》、《难经》等古典医学书籍都认真学习,并作了深入的研究,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中医学理论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除了深入研究医学典籍,精心习医和忙于诊务外,还著有《伤寒令要》、《兰室秘藏》、《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等医学著作,特别是《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两书,对中医学术的发展影响很大,受到后世医家的广泛重视。

李杲富有创造精神,师古而不泥古,不墨守成规。对前代医家的学说,总要在亲身实践中加以检验。他结合自己几十年的医疗实践,创造性提出了“脾胃学说”。他认为人体的强壮康健,各个组织器官的活动功能,都必须有相应的营养物质作为基础。而机体各种营养物质的来源,最重要的是依赖“脾胃”的不断摄取,和消化饮食物转化而成。因此一旦脾胃功能受到伤害,就要发生疾病。体质虚弱的人在患病之后,由于脾胃功能低下,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生化无源,机体各组织器官也相应低下,协调作用也差,治疗就比较困难,并能使疾病转成慢性疾病。所以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人以脾胃为本和“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观点,在治病用药方面强调调理脾胃。这种学说,对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机械治病方法无异是一种批判。

李杲对导致脾胃功能受损,造成体质虚弱的原因,归纳为劳役过度,饥饱失常、寒温不适和长期的过度精神紧张、恐惧。这种把精神情感方面的变化作为发病重要因素的观点,不仅在当时是一个重大发展和突破,而且从现代发病学的观点看,也是很值得重视的。

现在不少医家、医著、科研单位,不仅注释了李杲的《脾胃论》等医学著作,而且在研究脾胃的生理、病理现象方面也更加深刻了。但追根溯源,还是在《脾胃论》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和深化的。

李杲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重大的医学突破,是和他一丝不苟,刻苦钻研的探求态度密不可分的。他对每一病例,都深究始终,并且进行了大量的记录。《脾胃论》一书,是他在去世的前两年写成的。当时他是年已古稀的人了,并且身体特别虚弱,尽管如此,他仍然不舍昼夜地翻阅书籍和整理浩繁的医案,着实有些“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劲头。《脾胃论》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他执着探求精神的凝聚。 EGv3r5mCW8KLXBLUPKknonpgAWYap7TcjZ3KnhthjKS0C1lWKUgbfAy/frfAO+h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