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九头牛身上的一根毫毛。比喻极为轻微的意思。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京剧《李陵碑》中的李陵是西汉时名将李广的儿子,他精通兵法,英勇过人。和他父亲一样是位不可多得的良将。
汉武帝时,匈奴时常侵犯汉朝的边疆,为了打击匈奴的气焰,汉武帝特派大将卫青征讨匈奴,任李陵为骑都尉,率五千军马为侧翼,对匈奴进行包抄。
在主力部队尚未到达的情况下,李陵的部队首先与匈奴的十万步军相遇。李陵率先冲入敌阵,英勇杀敌。远者箭射,近者枪挑,杀敌数百人,匈奴兵稍稍后退。但很快又集结起来,向汉军反扑。
战斗异常残酷,汉军的弓拉断了,箭射光了,刀剑变形,锋刃倒卷。他们除少数被俘外,全部战死。最后,匈奴死亡三万余人,李陵则力尽被擒。
匈奴首领左贤王,非常欣赏李陵的武力和谋略,劝他归顺匈奴,李陵坚决地拒绝了。于是左贤王又用高官厚禄、美女佳肴进行诱惑,李陵仍毫不动心。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京城长安,有人竟向汉武帝谎报军情,说李陵已归降匈奴。汉武帝闻讯勃然大怒,竟下令将李陵全家满门抄斩。
司马迁听说汉武帝如此处置,觉得既不公平,又不稳妥,他不顾个人安危立即面见汉武帝为李陵辩解,司马迁说:
“李陵将军此次出兵,屡战屡胜,最后失利被擒,但杀敌三万,战功可谓赫赫。况且,汉军与匈奴众寡悬殊,汉军主力又未能及时到达,所以责任不能全推在李陵的身上。臣料想李陵必不肯降,如果陛下诛杀其家属,那么就等于逼迫他投降匈奴,请陛下三思。”
汉武帝听不进司马迁的忠言,并怪罪他为叛将表功,一怒之下,将司马迁投入大牢,判为宫刑。这种惨无人道、侮辱人格的酷刑,在汉代仅次于斩首。
司马迁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痛苦万分。他几次想到自杀,认为受到这种刑罚活在世上,真不如死去好。但他又考虑到自己没有完成的事业,只好忍辱偷生。
自己的不幸如何才能宣泄,他在《报任少卿书》中叙述得是那样惨痛感人。他在信中说:
“我含冤受害,即使自杀也不能涤尽这样奇耻大辱,假如现在死去,只不过像九头牛身上失去一根毫毛而已,那将同蝼蛄、蚂蚁一样,毫无区别。今日之所以忍辱偷生,被关在污浊的牢房里没有自杀的原因,就是因为想到事业未遂,一旦死去,文章不能流传……”
到了汉武帝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六月,汉武帝大赦天下,司马迁才走出监牢。出狱之后,他被任命为中书令,专门负责将皇帝的命令下到尚书,把尚书口奏事宜呈给皇帝。
司马迁一刻也没有停止《史记》的写作,最后,他终于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
【释义】用两个桃子杀了三个勇士。比喻借刀杀人。
【出处】战国·佚名《晏子春秋·谏下二》。
春秋时期,齐国有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员大将。三人以勇猛无敌、力大无穷而闻名。
但这三个人都没有修养,态度傲慢无礼,胡作非为,宰相晏婴深以为患,就对齐景公说:“我认为贤明君主手下的将官,应该明白君臣的礼节,懂得上下的规矩。这样,在国内才可以避免暴乱,对国外才可以阻挡敌人。可是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这三个人,既无君臣之仪,又无上下之礼,傲慢狂妄,破坏法纪,因此他们是危害国家的人,不如趁早除掉他们!”
齐景公为难地说:“他们三人武艺高强,怎么办呢?”
晏婴说:“我倒有个主意,你派人去送给他们三人两只桃子,让他们按照功劳大小分配,谁的功劳大,谁就可以吃桃子。”
齐景公按计行事。
公孙接高兴地说:“我的力量既能够制伏野猪,又能够逮住猛虎,按我的功劳可以吃桃子。”于是他先拿起一个桃子。
田开疆说:“我带兵打仗能够打退敌人三军,我也有资格吃桃子。”于是他也拿去一只桃子。
这时,桃子被拿光了。古冶子愤愤不平地说:“我曾经跟随君主出门,有一次过河,主公的马让河中的大龟衔走了,我把大龟杀死,救回了马。若论功劳我应该吃桃子,你们二人还不将桃子交还给我!”说罢,便拔出剑来,要与公孙接、田开疆交锋。
公孙接、田开疆看见古冶子动了气,心里觉得过意不去,便说:“我们的勇猛不如你,我们的功劳也不如你,我们先取了桃子不让给你,是太贪婪了,深表惭愧。我们只有一死,才能表示勇敢和义气。”说完,二人拔剑自刎了。
古冶子看到他们二人自杀了,心里很难过:“他们都讲义气和勇敢却死了,我如果不死,不就是没有义气和勇敢的人吗?”于是丢下桃子也自刎而死。
【释义】人家丢弃的,我去收取,多指经商要抓住行情及时机,以获取丰厚的利润。后多指自己的兴趣、见解与他人不同。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战国时,李悝任魏国相国,他鼓励农民积极开荒拓耕以取得丰收,并推行变法。其中的“平籴”法很得民心,即当丰年时,国家平价把粮食购进;荒年时再以平价向老百姓出售。
当时,洛阳大富商白圭,从李悝的经济措施中受到启发,提出了一套经营致富的理论,叫做“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意思是说:“别人因生产过剩而低价抛售,他就收购;别人高价索求,他就出售。”
白圭的具体做法是:在五谷成熟的季节,粮食大量上市。粮价变得很便宜,他就大量购进粮食,囤积起来。而这时不是蚕茧出产或割漆的季节,市场上丝、漆存货极少,价格昂贵,他就乘机把自己囤积的丝、漆以高价卖出去。按照同样的道理,到了蚕茧出产的季节,蚕丝生产多了,价钱就很便宜,但粮食的价格却上涨了,于是就低价收进蚕丝而高价卖出粮食。这么一来,致使白圭买进的货物价钱都很低,而卖出的时候价钱却很高。如此三番两次,白圭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