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听诊器的发明

听诊器是1816年由法国医师林奈克发明的。当时,林奈克为一胸痛的肥胖病人看病,他将耳朵贴在病人的胸前,但是病人肥胖的胸部,隔音效果太强了,听不到从内部传出来的声音。林奈克非常懊恼,在小路上漫步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正好有两个小孩蹲在一条长木梁两端游戏,一个小孩敲他那一端木梁,另一端的孩子则把耳朵贴在木梁上,静听彼端传来的声音。林奈克思路顿开,立刻返回医院,用纸卷成圆锥筒,用宽大的锥底置于病人的胸部,倾听了一阵,惊喜地发现,可以听到病人胸部内的声音了。

听诊器

经过多次试验,试用了金属、纸、木等材料不同长短形状的棒或筒,林奈克最后改进制成了长约30厘米、中空、两端各有一个喇叭形的木质听筒。由于听筒的发明,使得林奈克能诊断出许多不同的胸腔疾病,他也被后人尊为“胸腔医学之父”。林奈克死于1826年,年仅45岁。

1840年,英国医师乔治·菲力普·卡门改良了林奈克设计的单耳听筒。卡门认为,双耳能更正确地诊断。他发明的听诊器是将两个耳栓用两条可弯曲的橡皮管连接到可与身体接触的听筒上,听筒是一中空镜状的圆椎。卡门的听诊器,有助于医师听诊静脉、动脉、心、肺、肠内部的声音,甚至可以听到母体内胎儿的心音。

1937年,凯尔再次改良卡门的听诊器,增加了第二个可与身体接触的听筒,可产生立体音响的效果,称为“复式听诊器”,能更准确地找出病人的病灶所在。可惜凯尔的改良品未被广泛采用。近来又有电子听诊器问世,它能放大声音,并能使一组医师同时听到被诊断者体内的声音,还能记录心脏杂音,与正常的心音比较。虽然新型听诊器不断问世,但是医师们普遍爱用的仍然是由林奈克设计,经卡门改良的旧型听诊器。 f9vJoOQHiNrZ/fE+VyqFridN+dSyUuJYR9jL+H6B2OKWCqbP6SiksoFrQ6v3o218



麻药的发明

疼痛是让人很痛苦的事,特别是需要用刀子,把肌肉划开,对病人进行医治的时候,那割肌之痛更是让人难以忍受。几千年来,人类在征服疼痛的道路上,艰难地向前迈进。

据各国的文献记载,在人类没有发明有效的麻醉药物以前,医生给病人做外科手术,往往都是把病人牢牢地绑住,使病人不能乱动。当手术时,那撕裂人心的叫声使人惨不忍闻。有的医生也想出了一些减轻病人痛苦的办法,如手术前将病人有病的肢体浸在冰水里,等到冻麻木了再开刀。再不就叫病人喝些烈酒,待其沉醉时再手术。

在中国的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在手术之前给病人服下,使病人昏迷后再进行手术。这虽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麻药,但效果却不理想,仍然疼痛难忍。于是关羽刮骨疗毒时,宁可忍着巨痛也不用麻沸散。

一般地认为,人类真正征服疼痛的时代是19世纪中期乙醚的发现和使用,说起来还是一段有趣的故事。

威廉·摩顿。摩顿经常为患者拔牙,为了减轻被拔牙者的痛苦,他想了很多办法。后来,他偶然发现,患者闻了乙醚味就不会感到疼痛了。于是,每次为患者拔牙时,他都用一块浸了乙醚的手帕盖在患者的鼻子上,结果,找他来拔牙的人络绎不绝,他的门诊顾客盈门。

为了保住自己的这一“专利”,摩顿耍了个心眼儿,他把乙醚加进了香料,这样一来,在使用的时候,别人就分辨不出他用的是什么东西,搞不清他的配方了。

从中国传统医学中发展出来的针刺麻醉,曾引起世界医学界的极大重视

摩顿拔牙不疼的消息越传越广,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当时麻省有个医学团体组织,这一组织规定,医生行医要光明正大,不准用骗术骗人。按照医学伦理学的要求,如果摩顿不公开他的秘密配方,那就是“骗术”,就停止他行医的权力。后来,摩顿思索再三,在良心的驱使下,向同行们公布了他的秘方,人们这才知道乙醚有如此神奇的功效。经过多次试验证明,乙醚可以用于多种外科手术。1846年10月16日,摩顿在麻省综合医院里首次举行了外科麻醉手术表演。当病人按摩顿的要求深呼几下,吸入麻醉气体后,主刀医生便割下了患者颈部的血管瘤。整个手术持续了30分钟,病人全然不觉疼痛,在场的人无不拍手称奇。从此以后,乙醚麻醉法便走向世界一直使用到今天。

1868年,年仅48岁的摩顿去世了。波士顿的市民们在他的纪念碑上刻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他是吸入性麻醉开刀法的创始人。由于他的发明,使开刀的疼痛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f9vJoOQHiNrZ/fE+VyqFridN+dSyUuJYR9jL+H6B2OKWCqbP6SiksoFrQ6v3o218



消毒法的发明

1861年,法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巴斯德来到巴黎,开始积极从事科研工作,他的研究课题主要是发酵和腐烂。

他需要弄清楚空气中是否存在微生物。他用一只玻璃管,一端接上排气泵,另一端用棉布塞住,让大量空气从棉布和玻璃管中通过。试验结果显示,棉布变黑、变秽。

接着,他又将肉汁装进玻璃瓶中,塞住瓶口,使其和外部隔绝,再进行加热,最后经显微镜检查证实,只要瓶里没有微生物,肉汁就不会变质腐烂。而如果轻轻掀起瓶塞,使空气稍微进入,瓶内就出现微生物。

因此,巴斯德断言,空气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使得实验中的棉布变黑、变秽。

为了更进一步地说明问题,巴斯德准备了许多经过严格处理的烧瓶,然后不辞辛苦地到繁华的大街上、清洁的地下室、高耸入云的阿尔卑斯山顶采取了空气的样品,再用显微镜检查。证实繁华大街上的空气里微生物最多,地下室的空气中微生物较少,而山顶的空气中则几乎没有微生物。

于是,巴斯德再次断言,肉汁放在有空气的地方,只要微生物不接触,肉汁就不会变腐。

为此,他又精心设计了一个独特的实验仪器。这是一个长颈烧瓶,长长的瓶颈向下弯曲着,空气可以通过瓶颈进入瓶内,但灰尘、微生物却在进入瓶颈的途中粘在瓶颈上,这样,瓶中的肉汁就不会变腐了。

后来,巴斯德又想出了一个奇妙的办法,在长长的瓶颈中间加热,使外部的微生物在进入的途中就被杀死。这样,巴斯德以确凿的实验,戳穿了“生物自然发生学说”的谎言。

加热可以杀菌防腐,巴斯德的实验无疑是现代消毒法的滥觞。

后来,巴斯德又通过不懈努力,发现了另一种防止乳酸发酵的新杀菌法—低温杀菌。也就是说不采取加热的办法,而是在低温中增压使微生物死亡,后来人们也将这种新办法称作“巴斯德式杀菌法”。

巴斯德在他的论文中指出:“腐败的食物可以使人体中毒。伤口化脓是因为某种生物所引起的发酵结果……疾病,特别是传染病,都是因微生物潜入人体,大量繁殖,而分解了周围的肌体,这种分泌物对人体有极大的毒害,从而引起疾病。”

那么,如何阻止微生物侵染人体,尤其是在手术后防止创口受病菌感染呢?一个崭新的课题展现在世人面前,呼唤着解决的途径。

英国一位名叫利斯特的外科医生勇敢地担起了这项庄严的历史重任。利斯特在外科手术方面有着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然而,在他主持的外科医院里,仍有不少病人在手术后因伤口感染而死亡。所以,当时患有外科疾病的人,除非面临死神的威胁,否则谁也不愿意到医院来动手术。

怀着强烈的事业心以及对患者极大的同情心,利斯特立志要改变这种落后局面。一次偶然的机会,利斯特读到巴斯德的著作,大有所悟:原来空气中四处弥漫着微生物,难怪手术后的病人会意外受感染死亡。

既然微生物是伤口化脓的元凶,那么寻找一种药物使伤口上的微生物死亡是最好的办法。于是,利斯特开始搜寻可以制服病菌的药物。

英国外科医生李斯特最先发明了外科手术消毒法

一天,利斯特满脸倦容地从实验室里走出,到大街上散步,碰巧遇到一位清洁工人在掏阴沟,一股难闻的腐臭味直钻鼻孔。利斯特正想掩鼻快步离开时,发现那清洁工人正在往阴沟里泼药水,霎时,浓烈的药味掩住了臭气。利斯特惊诧地停下了脚步,问道:“这是什么药水?”

“石炭酸,往阴沟倒些下去可以清除臭味。”

“哦?”利斯特陷入了思考,这神奇的石炭酸会不会是理想的杀菌药?想到这里,他如获至宝般地赶回医院,开始了试验。

试验显示,具有强烈刺激性的石炭完全可以控制伤口化脓,不过,病人却受不了刺激的剧烈疼痛,而且伤口愈合缓慢。

一系列的稀释实验之后,适当比例的石炭酸作为一种比较安全的消毒药物被利斯特掌握了。为了更有效地防止空气中的微生物落到伤口上,利斯特以巴斯德的理论为指导,创造了具体的消毒方法:手术前,凡需与伤口接触的医生的双手、手术服、手术器械等,都用石炭酸浸泡处理;手术时,边用喷雾器向伤口附近喷射石炭酸,边进行开刀;手术后,再用经过石炭酸浸渍处理过的药用纱布蒙盖。经过这样手术的病人,几乎没有发生意外的感染,而且迅速恢复了健康。 f9vJoOQHiNrZ/fE+VyqFridN+dSyUuJYR9jL+H6B2OKWCqbP6SiksoFrQ6v3o21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