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响尾蛇”的来历

这里所说的“响尾蛇”是美国一种赫赫有名的导弹。50年代初,美国空军开始装备“响尾蛇”空对空导弹。那之后,就像这导弹的名字一样,在世界上爆发的许多局部战争中,“响尾蛇”真正成了捕杀飞机的毒蛇。它战功卓著,又不断“脱壳”更新,至今已有十多种型号。由此形成了一个“响尾蛇”家族。

为什么这种空对空导弹会用响尾蛇命名呢?这里还有一段故事:

响尾蛇是一种毒性很强的蛇。它游动的时候,尾部的鳞片会因为摩擦而发出响声,“响尾”之名就是由此而来的。科学家们作了个有趣的实验,就是把响尾蛇头部的感觉器官全部“包”住,只留出眼与鼻孔之间的“颊窝”。这时,再把用黑纸包着的灯泡对着它,不通电时,响尾蛇一动不动;一通电,灯泡发热了,响尾蛇便马上惊觉,如果把灯泡向它靠近,它就会凶猛地向灯泡发起攻击。

科学家们进而又把响尾蛇的颊窝神经分离出来,用气味、光照、振荡等各种办法刺激它,那神经全无反应,可是一旦把发热的东西或人的手凑上去时,连接着颊窝神经的仪表上立即会显示出生物电流。这一切说明响尾蛇的神经能感知温度变化,它的颊窝是一个热测量器。

想不到生物学上的研究居然给导弹专家很大启发。他们根据响尾蛇用颊窝的红外敏感性探找攻击目标的原理,设计制造出了用红外制导的新式导弹。凑巧的是,正在这时,研制这种导弹的美国海军武器研究中心附近发现了响尾蛇。于是研究人员就把“响尾蛇”的名字送给了他们所研制的导弹。

“响尾蛇”导弹问世之后,为了适应新的作战对象,虽然在技术上不断更新,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多数“响尾蛇”仍然是采用红外制导来追逐目标的。只不过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它“盯咬”有热辐射目标的本领越来越高强了。

当然,飞机被它“盯”上后,是决不甘心“坐而待毙”的。它们或者采用急速转弯,或对着太阳飞行来摆脱“响尾蛇”;或者放出红外诱饵来作“替死鬼”,使“响尾蛇”上当。

有一种红外诱饵弹,是在一个直径50毫米的药筒中装上镁、聚四氟乙烯、硝化棉等燃烧物做成的。当飞机受到红外导弹的攻击时,诱饵弹就发射出去并燃烧起来,发出高热,引诱导弹去追踪它而使飞机脱险。

还有一种复合诱饵弹,爆炸后,弹内装着的无数金属箔条会散开形成一片金属干扰云,由于箔条上还涂着燃烧剂,所以它又是一片燃烧的“火”云。金属箔片可以干扰雷达波,“火”云则可以把“响尾蛇”骗过来。

飞机带上上述诱饵燃料,一旦被“响尾蛇”盯上,就喷撒诱饵燃料,形成燃烧区,以逃脱导弹的追踪。这真有点像黄鼠狼放屁,乌贼鱼喷墨水的逃命把戏。

空对空导弹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制的。现在,世界各国已制成的空对空导弹达三四十种,“响尾蛇”导弹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种。

从空对空导弹的控制导引机构来看,目前采用的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像“响尾蛇”导弹那样,利用对方飞机放出的红外线来追踪目标;另一种是利用对方飞机上的雷达对目标照射时所反射的雷达波来追击目标。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作战飞机上已普遍装备了能自动识别目标的电子光学系统,空对空导弹的控制导引机构的性能也大为提高。今后有可能用遥控无人驾驶飞机去进行空战。到那时,飞机和空对空导弹将会以更新的面貌出现。 6X9TDPMpftv1/tZDx0rkJXWT/HnNSxHZeSQofXkAiwK2BSPM9wik+frj4p50h70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