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茅以升主持建造钱塘江大桥

茅以升(1896—1989),江苏省镇江人。中外著名桥梁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中国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校长。

1916年,茅以升完成学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赴美国官费留学生。他首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桥梁专业。仅一年的时间,就获取了硕士学位。1917年,茅以升一边在美国匹兹堡桥梁公司作实习生,一边在加利基理工大学夜校攻读博士学位。1919年完成的博士论文《框架结构的次应力》,深得母校土木工程系主任贾柯贝教授的赏识,特地推荐给康奈尔大学,获菲蒂士金质奖章。之后,他回到了祖国。

1933年,浙江省给正在天津学校工作的茅以升来电,请他去杭州,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主持并领导建造钱塘江大桥。

当时,很多人认为,在钱塘江建桥是不可能的事,因为钱塘江水深流急,海潮汹涌,潮水和流沙都是别处罕见的。潮水来时,潮头壁立,破坏力量惊人。流沙是极细极轻的沙粒,一遇水即被涮走。江底石层上流沙复盖,深达40多米,在杭州一带有“钱塘江无底”之说。但是,茅以升却知难而上,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召集专家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地制定出建桥方案。

1935年,钱塘江大桥正式开工,碰到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茅以升的母亲把这比作唐僧西天取经,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水中打桩,由于泥沙层太硬,打轻了下不去,打重了桩就断。一天一夜只能打3根,每个桥墩要打160根桩,整座桥9个桥墩1440根桩,要什么时间才能打完呢?茅以升与工程技术人员、工人们一起研究出“射水法”,改进了技术,一昼夜能打30根桩,总算闯过了这道难关。

打好木桩后,要把钢筋水泥做的沉箱运到江里,准确地套在木桩上。经过几番挫折,沉箱放好了,却往下游浮去,撞坏了轮渡码头。茅以升又和大家一起总结经验,终于成功地将箱子落在木桩上。为了检查沉箱能否和160根木桩对准位置,茅以升亲自下到深水中去察看。沉箱在水下30多米处,就是身强体壮的年轻人在下面工作时间长了,也会头晕眼花,甚至口鼻出血。茅以升不顾这些,冒着生命危险,亲自下到水中,伸手去摸那些木桩和沉箱,边摸边数。忽然,他觉得头晕口渴,耳朵嗡嗡作响,身上冒虚汗。他知道这是对水下高温高压不适应的反应。他没惊动别人,自己慢慢地爬上铁梯到气压室里休息了一会儿,接着又下去数,一直数到160根,才放心地离去。

后来,由于改进了技术,采用基础、桥墩、钢桁、桥梁几项工程上下并进的施工方法,“射水打桩法”、“气压沉箱法”和“钢桁架梁浮运法”,全部工程实现半机械化施工。

仅仅用了两年半时间,大桥全部完工。这是我国第一次自己设计和主持建造的近代化铁路、公路两用桥,有力地支援了当时的淞沪抗战和军民撤退。它使我国的桥梁史出现了新的一页。茅以升和钱塘江大桥一起永留人们心间。 d03gBHqiVfU74uCtDH8vN3AUEC2kr7yGCH7gxqLXcDTg3QEGmGclLfyUdcnShnl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