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生了病怎么办?

人感染了病毒要生病,可是你知道吗?电脑感染上了病毒也会生病的。由于电脑总是忠实地执行人们编制的程序,如果有人故意编制程序,让电脑犯错误,它当然要“生病”了。这种故意使电脑犯错误的程序,就被称作“电脑病毒”。计算机一旦患病,就会使一大片网络内的计算机瘫痪。

1975年,美国科普作家约翰·布鲁勒尔写了一本名为《震荡波骑士》的小说,书中第一次描写了信息社会中将计算机作为争议和邪恶双方斗争的工具的故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成为当年的畅销书之一。两年后,美国的另一位科普作家托马斯·雷恩又推出了一本轰动一时的《PI的青春》。在书中作者构思了一种神秘的能够自我复制、利用信息通道传播的计算机程序,并称之为计算机病毒。这些计算机病毒漂泊于电脑之内,游荡于硅片之间,控制了7000多台电脑的操作系统,引起了混乱和不安。

然而,这些幻想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就成为现实,并引起了大规模的泛滥。

当前出现的计算机病毒有好多种。比如一种叫“苹果病毒”的它在汉字系统中每半小进在屏幕上出现“我要吃苹果”,若输入“苹果请”3个字,一切恢复正常;一种叫“两只老虎”的病毒,电子计算机感染上这种病毒,每隔4分钟就唱一遍动听的儿歌——《两只老虎》。有的病毒是定期发作的,“两只老虎”病毒每星期五发作,其他日子则工作正常。一种叫“米氏病毒”的,它每年在3月6日著名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的生日发作,它的破坏力极强,可以使电子计算机内的大量信息眨眼间变得无影无踪。最难防的是不定期发作的病毒,比如“大麻病毒”,它随时可因操作不慎而发病。发病时,计算机完全失控,在屏幕上会出现“让毒品大麻合法化”、“计算机已麻醉”等字样。

一种叫“巴基斯坦病毒”,也是由恶作剧造成的。1986年巴基斯坦的一对兄弟巴西特和阿姆杰德编了一个计算机程序。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娱乐,编完后随便把它拷贝送给了一个朋友。当时他们正经营一个出售电子计算机的商店,对社会上互相交换软盘很感兴趣,想从中做点小游戏。他们在病毒程序上写下自己真实的姓名和地址。可谁想到,这久这个病毒传入美国,广泛蔓眨,随后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法国、荷兰、香港和台湾也发现了“巴基斯坦病毒”。

有的人制造计算机病毒却有其险恶用心。1989年12月,肯尼亚一些大公司、银行、国家机关的计算机系统相继感染上病毒。经调查发现这是一家叫“西布格”公司制造的软盘造成的。西布格公司免费向世界许多地方寄送了近万片磁盘,磁盘上标有“爱滋病信息磁盘”字样。附信说,这磁盘程序是专为爱滋病防护者和医务人员编制的,但警告使用者:凡使用本磁盘,先要向西布格公司支付378美元。否则,违约者的计算机系统将遭到破坏。肯尼亚一些部门使用了此种磁盘,损失惨重。

计算机病毒也曾侵入我国。1988年底在我国统计部门就发现了“小球计算机病毒”。遭到这种病毒侵袭的计算机在运行时,屏幕上会出现滚动的小球,影响屏幕显示,使用效率降低。1989年大连市统计局的计算机全部染上“小球病毒”,当时正在编制1988年统计年度报表,计算机中心下发的拷贝全部带病毒,致使下级单位的计算机都感染上此病毒。据统计当时全国有3000台电子计算机感染上了计算机病毒,“小球病毒”严重干扰了国家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1989年夏,在北戴河专门召开了“全国统计系统计算机病毒研讨会”,向各省、市统计局介绍了防治病毒的方法,提供了消除小球病毒的方法。随后公安部又编制了检测和杀死一般病毒的程序,对抑制病毒的传播起了一定作用。

但是,病毒很难消灭干净。时隔不久,“小球病毒”又在许多计算机上出现。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所属的昆明、天津、成都、湖南公公司也遭受“小球病毒”入侵。到1989年底,我国已有5万台计算机感染上了“小球病毒”。

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普及,计算机病毒的滋扰也越来越司空见惯。计算机操作员会眼睁睁地瞅着屏幕上的信息有如秋风扫落叶般地消失,字母从词中“掉”下,堆成了一撮,不一会儿,屏幕上的东西已经无法辨认了。这正是计算机病毒在作祟。

计算机“病毒”不同于一般的病毒,它不是一个生物体,不会把疾病传染给人类,只能在计算机之间传染。它是不怀好意的人故意编制的一小段巧妙而能扩散的程序。

计算机自己是不会工作的,只有当人们把事先编好了的程序“装”进计算机以后,它才能工作。程序让它干什么,它就干什么。如果有一小段“病毒”程序悄悄地混入了一个很大的正常程序里,那么计算机就不能正常工作了。这就叫计算机染上了“病毒”。不同的“病毒”程序,危害程度不同,轻者使原有程序不能发挥作用,重者则销毁计算机中储存的所有资料信息。前者叫做“良性”病毒,后者叫做“恶性”病毒。在“良性”病毒中有许多是属于开玩笑性质的。比如使你的计算机突然发出一阵怪叫声,吓你一跳;或者使计算机荧光屏上出现“不要慌”、“跳舞吧”之类的废话;或者只是使你的计算机出现暂时性故障,过一会儿就恢复正赏了。

1987年5月,美国罗德岛《普罗威斯顿日报》编辑部发现存储在计算机中的文件变成了如下字符串:“欢迎进入土牢,请小心病毒,如需要疫苗,请与我们联系。×××与×××敬上,帕金斯坦尼电脑公司”。当专家进一步追查时,发现这个病毒程序早已广泛传播,遍布于该报社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各个结点。事后了解获悉,该程序是帕金斯公司防止非法复制的自卫性病毒。

1987年12月,IBM公司接到了一份电子邮件,内容是祝贺圣诞的,但其中含有能够自我复制的计算机病毒,每当用户显示其内容时,它就以链式反应的方式自我复制到用户的目录下,最后导致网络拥挤,部分停机。

1988年3月2日,早已潜伏并广泛散布于苹果机的计算机病毒发作。这天受感染的苹果机停止工作,只是在显示器上出现了“向所有苹果电脑的使用者宣布世界和平的信息”的字样,以此来庆贺苹果机的生日。

1989年11月13日,星期五,一个被称作“黑色星期五”的恶性计算机病毒在长期潜伏、广泛传播后,在全世界数十万台运行DOS的微机上发作。这天每运行一个文件,则被删除一个,许多微机用户被迫停机,在全世界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

现在究竟有多少病毒,由于病毒涉及的范围广,品种繁多,又存在同毒异名现象,因而无法做出确切的估计。有人初步估计,1995年初,世界的计算机病毒数已达10000多种。并且自1987年发现首例病毒后,病毒的发展呈加速度的趋势。

随着国外软件的引进和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普及,计算机病毒已在我国出现和蔓延,计算机病毒的泛滥和危害同样令人惊骇,几乎无一行业系统能幸免,严重威胁着我国信息系统的安全。虽然病毒主要来自境外,但国产病毒也相继出现,例如“中国病毒一号”、“中国炸弹”等。

尽管在计算机安全方面人们尽了很大的努力,采取软硬多种预防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计算机病毒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威胁计算机安全的最大敌人。

“恶性”病毒所带来的危害往往是难以估量的。无怪乎美国的一些防卫专家惊呼,军用计算机一旦被病毒扰乱,就有可能导致爆发一场核大战。因为用来控制导弹的计算机系统所储存的资料信息一旦被毁,那么核导弹就会失去控制,其后果不堪设想!

究竟谁是制造计算机病毒的罪魁?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有人说始作俑者是巴基斯坦一对自学成才的计算机工程师兄弟,是他们制作的病毒被引入美国之后,引起争相模仿。也有入说,有两种病毒是从德国“出口”到美国的,起初在美国的一些大学校园内流传,后来由学生传到了美国各地。还有人说,计算机病毒实际上最初是由美国的一些计算机“神童”想出来的。这些孩子们从小喜欢摆弄计算机,最初只是编出一些恶作剧的程序来整一整自己的朋友,开个玩笑,借以开心。久而久之,这种“玩笑”越开越大,居然把病毒程序暗藏在软盘中。在与不知情的使用者交换软盘的过程中,就把病毒传播开了。这种恶作剧很快引起人们争相仿效,导致计算机病毒泛滥成灾。

多数的病毒程序都有一定的“发病潜伏期”,有的病毒编制者有意把它当成“定时炸弹”。比如国外有一种“特洛伊程序”,它与计算机内的时钟相连,会在某日某时发作。有的程序编制者因不相信雇主会及时付给报酬,就故意在程序中设置“定时炸弹”。一旦他的劳动报酬不能及时兑现,“定时炸弹”就会爆炸开来,而且相互传染,非常迅速。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计算机病毒已达数千种之多,并且还在不断增加。对计算机病毒的肆虐,人们已经找到了一些防范的办法。目前采用的防范措施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计算机用户应提高警惕。尽量使用原装软件而不用复制的软件。不要与别人交换软件,也不要让外人在自己的计算机上用他自带的软盘进行操作。对于配备有计算机系统的公司、商号来说,不能轻易让外人接触本公司、商号的计算机。

二是加强法制。例如,1988年9月,美国得克萨斯州一家贸易公司的计算机系统突然丧失记忆,资料库中的全部资料信息都消失掉了,公司的16.8万个销售委托书毁于一旦,给公司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后经查实,是该公司的一名被裁减的职员由于心怀不满,于离职之前在公司计算机系统内“埋设”了一种病毒,并连通一个定时装置,直到他离职之后一段时间病毒才发作。结果得克萨斯州法院判决那位职员赔偿该公司损失1.2万美元,同时对他处以10年监禁。法律无情,能对病毒散布者起到一定的镇慑和遏制作用。现在,美国已有48个州通过了禁止故意破坏计算机的法律。

三是使用“计算机疫苗”。它的基本原理是:在病毒最易藏匿的某些计算机软件控制部位设下保护性程序。当有来历不明的信号企图通过这些部位时,“疫苗”便会出来加以阻挡,同时发出警告信号,以提请计算机用户注意。

四是清除病毒。计算机一旦受到病毒侵害,可以运用一种特殊的“审查程序”来找出病毒之所在,然后加以清除。最简便的清除方法就是把计算机关掉,以清除所有资料信息,然后再重新建立资料信息库。但要注意,在重新建立资料信息库时一定要使用原厂出品的新软盘,并且在新软盘使用之前要先扫描一遍,看其中是否藏有来历不明的信号。

电子计算机怎样会被病毒感染呢?

一条途径是软盘的复制。存有计算机程序的磁性软盘可以像录音带一样相互复制,交换使用。

另一条途径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建立而传播开的。由通信线路将分散的计算机连接起来,构成网络系统。这样可以提高计算机的使用范围和利用率。这样做的同时,也为病毒的散布提供了可乘之机,许多病毒就是通过电话线传播的。

计算机病毒于1989年传入我国,由于人们对此不够重视而四处蔓延,在我国许多计算机房中都可以找到国外最新的计算机病毒。科学家把计算机病毒称作“电子计算机的爱滋病”。 +VXBaHQIWtDpOmRl8MhESTBdI6XwYati97pTvgko0epklKxY36P0eCfYV4fUayL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