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集体主义教育的意义与方法

集体主义观念的必要性

面对一个正值青春躁动期的学生群体,任何一个卓有成效的班集体管理者,都是不会忽视集体主义教育的。也许,有人会认为,正是管理者出于自己管理的需要,简单而绝对地行使了自己的权力,导致学生人格成长的压抑扭曲。

1.个体自然成长的需要

从个体的自然成长角度看,自我的成熟往往是学会扮演社会角色,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必要条件。

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详细描述了自我成长的不同阶段,从模仿他人到学会扮演游戏博弈中的角色,最终形成“概念化他人”,说明了自我是在群体中成长的。人格主义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继承了弗洛伊德的学说并加以创新,提出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另一位人格主义心理学家阿德勒则明确提出,为社会奉献而获得自尊满足的人才拥有健康人格。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不能脱离集体主义教育,良好的个性首先表现在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必要的社会责任感上。

2.社会现实状况的需要

从社会现实状况看,当今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不少家庭以孩子为中心,造成青春期的独生子女普遍个人意识较强,一些独生子女对社会关系的认知较晚。学校的集体主义教育氛围,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有种种类型的学生,如依赖型的学生:事事依赖他人,没有主见;任性型的学生:我行我素,不愿合作 ;焦虑型的学生:遇到小小的困难,惶恐不安,不知所措;逃避型的学生:脱离集体, 害怕与他人接触;神经质的学生:情绪变动大,喜怒无常;执著型的学生:个性固执,易走极端。

要促进这些学生的人格成长,引导他们不断向上,没有强有力的集体主义教育,是很难取得成效的。从中国文化的教化经验看,中国文化自古对人性体察入微。人性中,最难克服的是私心、私念。于是,儒家文化教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黄金法则。

在我们的文明传统中,对个人的关注是放在与外界社会、他人的联系中的。如何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中国文化对此有大量充满辩证智慧的论述。而中国封建统治者对文化长期的政治化曲解,过于强调服从和共性,令中国文化的精华沾染了灰尘。可以说,我们的文化从来没有忽略个人,相反,一直将人格的完满作为人生的要义。由于人性天然的是阴暗与光明的对立统一,后天成长中如何使人格越来越完善,便成了每个人要面对的人生课题,无论他(她)自己是否觉知。因此,我们在今天的教育中,仍然不可忽视集体主义的教育。

如何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1.强有力的约束和纪律

提到约束和纪律,班集体初建立时,学生们总有抗拒和逆反心理。即使一个成熟的班集体,学生们偶尔也会控制不住地违反纪律,放纵和越轨也会发生,这是正常现象。

正像社会心理学中指出的:社会化是终其一生的过程。美国社会学家丹尼斯•朗指出,成年人往往也会觉得是违心地活着,无法完全被社会化。一颗年轻活跃的心是不甘心受束缚的,但是,必要的纪律束缚对其成长是不可缺少的。正是因为束缚,才训练了他们对不良诱惑的抵抗力、训练了坚强的意志、训练了对集体和他人的关注。遵纪行为的养成,既需要循循善诱,更需要铁腕制约。制定与操行挂钩的班级规则,及时对违纪行为批评教育,必要时学校公开处分,都有利于纪律的实施。

2.共同的信念和舆论

共同的信念和舆论,使集体被无形的软索紧紧维系起来,使整个集体步调一致,宛如坚强的堡垒。树立优秀的学生榜样,培养学生骨干,有利于班级良性风气的形成,形成良好的班级舆论。

3.普遍的友爱和关心

洋溢在集体中的关爱,是集体的润滑剂。首先,倡导助人为乐。不少学生天性纯良,但是不知道怎么去关心帮助他人。这就需要教育者的示范以及具体的指导,经常进行表扬和批评,帮助养成关心他人的行为习惯。

其次,倡导团结和宽容。集体寄宿生活中,学生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产生小群体分化。引导学生互谅互让,彼此宽容,是教育者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遵循的原则应该是尽量化解矛盾,不激化学生冲突,要求学生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

怎样促进学生自主成长

过于强调集体价值观,存在着扼杀个性的危险。我们强调集体主义,只是将集体主义作为一个现实的首要前提加以明 确,而不是忽视学生人格的自主独立。在完整的集体主义氛围形成后,学生自主人格的成长 就成为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方法策略有很多。

1.对违纪现象区别对待

纪律严格而不容违反,这是对学生的统一要求。但是出现违纪现象时,却要灵活智慧。

(1)掌握度。偷盗和迟到、作弊和忘记关门窗、旷课和请假不及时、 抽烟和在教室吃饭都是不同性质的违纪。对此,不可无限上纲,也不可小洞不补。

(2)分清不同学生的个性。纪律的平等性一定要维护,但是对于不同个性的学生,却需不同的教育方法。有的只需点到即可,有的则需重锤敲打;有的需要迂回婉转,有的必须单刀直入。

(3)倾听抱怨。纪律本身刚而不活,过时的规则、不够合理的规则,都有可能存在。因此,学生的抱怨,需要倾听,需要反思。必要时要修改规则,这样既是尊重学生,更是解开了学生身上不必要的束缚,促进了学生人格的成长。

2.集体活动中培养个性

学校和班级的活动往往包含了各种类型和内容。有的是需要个人默默地努力;有的是需要与其他同学合作;有的是需要老师指点;有的需要集体共同的创新。

在这些形形色色的集体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培养,人格在成长。保守退缩的学生需要鼓励 ,鼓励其勇敢地挑战自我,参加活动,培养自信。青春期的学生爱面子,怕出乖露丑,怕失败,这时老师最需要说的话是:“得不到奖没有关系,重在参与,重在锻炼”、“试试看 ”、“做一件事开始总是难的,多做做就好了”。

狂妄冒进的学生,自我评价过高,如果经常参加活动,看到了有比自己更强的对手,往往自我认知会慢慢变得客观一些。每个学生个性方面的优缺点在活动中表现得比较充分,作为教育者,既要分清不同的个性,因材施教,又要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克服原有的不足。

3.鼓励自主学习和创新

学校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空间。当学生还带有一些被动学习习惯时,教育者就必须灌输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意识。到了高年级 ,随着学生自身的成长,独立意识和能力已经有所增强,这时应该结合今后就业与发展,鼓励学生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有的学生从众心理比较强,别人自考我也考,别人学英语我也学,别人玩我也玩。对这类学生,要采用优秀榜样的示范法,激发其内在自我前进的动力。 Je0vQB+gGao0yGiav9IygStb1rahy6SeppgfCkF7/AAwml8bWDfv3pJ0Y9mRTXi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