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往往呈现出一种油然而生的自发状态。这种情感的产生,是千百年来人们对个人与祖国依存关系不断认识的结果。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思想武器。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的教育更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命运的大事。
历史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学科,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广大学生进行内容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引导他们怀爱国之心、树报国之志,是我们每一个历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地责任。
现在国家要求将《中国近代史纲要》和《中国革命史》作为每一个在校学生的必修科目是极其必要的,中国近现代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不可多得的生动教材。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一方面记载着中国人民灾难深重的苦难历程;另一方面也记载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斗争业绩和自强不息的探索历程。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近百年间饱经忧患而不衰,屡遭侵略而未亡,并在沉沦中奋起的强大精神支柱。
根据多年教学的实践,要加强对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在历史教学中进行许多方面的教育,方可收到预期的效果。
1.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我国是人类祖先最早发源地之一,同埃及、印度、巴比伦一起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我国文明带着她自己的独特的风格,攀越一个高峰又一个高峰,直到今天仍是奋斗不息,前进不止!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4000年之久,我国不仅历史悠久且还有灿烂的文化。通过向学生进行祖国悠久历史和辉煌灿烂文化传统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确立学生对祖国的自尊、自信、自强的进取心,学习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
2.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进行忠于祖国,为维护祖国尊严和统一的爱国教育。
首先,培养对中华民族的感情。中华民族是酷爱自由、富有革命传统的优秀民族。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为祖国统一、发展做出过贡献。尤其鸦片战争以来近百年历史,中国各族人民饱受外国侵略者的蹂躏,但是中国人民反对列强侵略的斗争从未间断过。
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涌现了无数的爱国人士,他们中有的毕生忧国忧民,有的具有高尚的民族气节,有的为了国家的统一奋斗终生,有的为了保家卫国而捐躯沙场。譬如,为国捐躯的清军将领关天培,清朝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为国争光的詹天佑,华侨旗帜陈嘉庚,等等。正是这些人,才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成为我们民族前进的强大推动力量。
3.培养对祖国统一的感情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是大趋势。曾经饱受外国侵略欺凌的中国人民十分珍惜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具有悠久爱国主义传统的中国人民一定要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现在,香港、澳门已胜利回归,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突出地摆在了中国人民面前。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只要广大教师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以自身良好的历史感、时代感、民族自豪感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感化学生,这一定能够把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实现将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也有利于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将历史教学中传统品德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