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月饼的由来

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节吃月饼的风俗。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的民间就已产生有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太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为饼食加工增加了辅料,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北宋皇家中秋爱食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其品种已有“桂饼”和“五福饼”等。不过,这些“饼”与“月”还没挂起钩来,在民间还没有形成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月饼一词出现在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但它只是一种象形饼食,宋代几本专门记载风俗的书,都未提及中秋食月饼。把月饼同中秋节联系起来,则是明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上写道:“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明刘侗,于奕正的《京都景物略》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沈榜在《宛署杂记》记述明代京师北京月饼盛况时指出,每到中秋,坊民皆“造面饼相馈,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当时,一些心灵手巧的制饼大师已把嫦娥奔月的优美传说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刻在月饼上。清代《燕京岁时记·月饼》载:“至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农历八月十五,清乾清宫内供月御案陈列的“月饼山”,从下往上,案上的月饼由大渐小,垫底的直径达尺余,而顶上的小月饼则只有两寸许,名曰:“桃顶月饼”。由此可见清代月饼名目之繁多,花色品种丰富之程度。 b2LViKhQMQkSjyeq5qowdD6hgrN/Sss/NX84zNqOa/vztQSGmFawPB1DqThMsaO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