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宇宙的中心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太阳系中行星都绕着太阳旋转。银河也有中心,它周围所有的恒星也绕着银河系的中心旋转。那么宇宙有中心吗?一个让所有的星系包围在中间的中心点?

看起来应该存在这样的中心,但是实际上它并不存在。因为宇宙的膨胀一般不发生在三维空间内,而是发生在四维空间内的,它不仅包括普通三维空间(长度、宽度和高度),还包括第四维空间——时间。描述四维空间的膨胀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我们也许可以通过推断气球的膨胀来解释它。

我们可以假设宇宙是一个正在膨胀的气球,而星系是气球表面上的点,我们就住在这些点上。我们还可以假设星系不会离开气球的表面,只能沿着表面移动而不能进入气球内部或向外运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把自己描述为一个二维空间的人。

如果宇宙不断膨胀,也就是说气球的表面不断地向外膨胀,则表面上的每个点彼此离得越来越远。其中,某一点上的某个人将会看到其他所有的点都在退行,而且离得越远的点退行速度越快。

现在,假设我们要寻找气球表面上的点退行的地方,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它已经不在气球表面上的二维空间内了。气球的膨胀实际上是从内部的中心开始的,是在三维空间内的,而我们是在二维空间上,所以我们不可能探测到三维空间内的事物。

同样的,宇宙的膨胀不是在三维空间内开始的,而我们只能在宇宙的三维空间内运动。宇宙开始膨胀的地方是在过去的某个时间,即亿万年以前,虽然我们可以看到,可以获得有关的信息,而我们却无法回到那个时候。 zl03VEb/kgykF31CE5SG18oMjyB8yREQnveCfiEmOZs5FJuF3AI23ivL+W3jzPEz



宇宙的命运

我们的宇宙正在膨胀。它会一直膨胀下去吗?还是有一天会收缩起来?如果它一直膨胀下去,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是一个关系到宇宙未来的大问题。

自然界的四种作用,即引力作用、电磁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其中以引力作用最弱,但它在大范围内起作用,而且引力对宇宙的膨胀起着抑制作用。

由于宇宙各部分相互间的引力,使得宇宙的膨胀一直在减速。这种引力的大小取决于宇宙物质的密度,物质密度越大,这种引力也就越大。如果宇宙物质密度高于一定的值(临界值),则引力将最终足以制止宇宙膨胀;如果宇宙物质密度低于这个临界密度值,则引力不够大,因而宇宙将永远膨胀下去。研究表明:宇宙中存在着大量不可见的暗物质,如褐矮星、死去的恒星、不发光的气云以及宇宙早期生成的小黑洞等等。近来,有些科学家发现中微子可能有静止质量,由于宇宙间中微子数量很大,只要中微子具有区区的30~50电子伏的质量,就将使宇宙物质密度大于临界密度,那时引力场将足够强,将使宇宙的膨胀在持续相当长时间后停下来,并转为收缩。收缩过程会逐渐加速,直到回复到无限密集的状态。然后又可能发生大爆炸,宇宙再一次膨胀……宇宙就这样在膨胀、收缩、再膨胀、再收缩间来回振荡。

研究宇宙永远膨胀下去,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一些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认为:最终宇宙中可能只有由光子、中微子、电子、正电子组成的稀薄等离子体了。不过,那将是10 100 年之后的事。

由于各种因素和现在掌握的数据都不确定,因此我们的宇宙未来命运是怎样的,还是未解决的问题。 DZ7cGWJxaOw3X1XusrhP9UeSZcF/wGRv5VrTPZGHV1231UapAXifHNR7IdSi0War



未来人类的舞台

人口的增加,资源的消耗,能源的不足,污染的蔓延,这一切使得我们这个星球显得太狭小、太拥挤了。展望未来,人类的衣、食、住、行将越来越困难。到下一世纪,人类就将面临这样一项震撼宇宙的伟大任务:扩大人类活动的舞台,创造一个新世界。

这个新世界的目标是改造太阳系,建立太阳城。太阳系的确需要改造,因为它的能量分布太不合理了:有生命而需要能量的地球,仅仅获得太阳能量的五千亿分之一,太阳的其余能量都白白弥散到茫茫太空中。一方面是节衣缩食,另一方面却在惊人地浪费,人类显然有权提出“均富济贫”的口号,为自己,也为生命争得更舒适的空间。

这是一场革命:重新组构太阳系,以便更有效地利用太阳能。这个胆大包天的思想也不是今天才出现的,早在1893年,俄罗斯航空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就在他的《地球与天空的“梦想”》一书中提到过这个思想。英国物理学家伯那尔发展了这个思想。1929年他预测说,将来,大多数人可能会居住在空中的天体上。

今天,空间科学家已为此勾画出三种独具匠心的方案。在这些方案中,未来的世界比地球大100万倍。建筑这样一个新世界,材料从何而来?科学家们想到了木星,这个罗马神话中的主神朱庇特,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将成为新世界的矿山。

让我们逐一浏览一下这些方案,或许能把我们的思路拓宽。

第一个方案:迪森球。这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家迪森提出的方案。未来的人类世界是半径1亿5千万公里的中空球体,将太阳囊括在其中。这样一来,太阳辐射能可以说是点滴不漏了,在中空球的内球面上用绿色植物或光电池把太阳能截留住。迪森球的外表面积是地球的10亿倍。

人类就居住在球内,这里有地球、类地球、小行星,或人造行星。也有成千上万个形形色色的生命点。这一切都得靠木星解囊相助。迪森的取料设想是用离心力把木星拉散架。木星是个气态行星,自转一周的时间为10小时。在木星周围修建一个硕大无比的金属网,用太阳能发电的能力使网带电,从而产生巨大的力量最终得到所需材料。取自木星的材料即可用于建造迪森球球壳和人造行星及形形色色的生命点。这样庞大的世界,可供几万亿人居住得舒舒服服。

这个规划与其说是实践性的,勿宁说是可行性的。因为有的科学家认为,这个设想也许需4万年才能实现。然而也有一些科学家不这么看,他们认为,只要在下一世纪人类能研制出一种核弹而把木星炸毁,改造世界的工程便可开始。有人甚至说,迪森球工程业已破土,据说就是人造卫星、星际探测船已经上天,第一个空间站也表明人类的设计比大自然的创造更高效。

第二方案:环形世界。这是一个像水平转动着的无辐条车轮一样的环形世界,太阳位于轮壳中央,球半径也是1亿5千万公里,环的厚度不到1公里,转速达每秒1200公里。

为了防止大气逃逸,可能需在环边建筑一道高达1600公里高的山脉或墙壁。为了模拟生命已习惯了的白天与黑夜的变化,在靠近太阳的周围将另建一道环,环上交替地出现透光带和不透光带,以达到白天、黑夜的效果。人类在这方面还可以玩点新花样,比如随心所欲地创造出白天长短,又可创造出各种季节变化。这个方案比起第一个方案来的优点是用料较省,因而不用过多地麻烦朱庇特。此外,迪森球内可能没有重力,需创造出模拟重力,而环形世界由于环的自身则不需模拟重力,尽管这个世界中的重力是指向环外的。

第三个方案:阿尔德森盘。这是美国喷气推进器试验室的D·阿尔德森构思的方案。盘形世界的外观就像是个留声机唱片,太阳位于其中心,重力垂直于盘的表面(除开盘边之外)。盘的南缘处也需修筑一道1600公里高的墙,以防太阳把新世界的大气吸走。

今天看来,这些方案太像是神话。说真的,构思这类方案的人都是未来学家。问题是,人类是否真的需要扩大自己的世界?还要看怎么说了。当今世界人口增长率为3%,每35年即翻一番,若能将增长率控制到1%,翻番的时间将延到69年,按现在燃料消耗率计算,地球上的化学燃料尚可维持100年。从这个角度看,上述方案就不是天方夜谭。

也许人类将来能够用巨大的激光炮把太阳改造成可控的超新星,让太阳内部的核反应加速,为地球收获更多的能量。也许人类有更宏伟的进展,创造出一个超球体世界,将银河系的中心包容起来。

也许会有人说,提出这样的人类未来图画,与其说是美好,倒不如说是恐怖,其实,这仅仅是假想而已。 DZ7cGWJxaOw3X1XusrhP9UeSZcF/wGRv5VrTPZGHV1231UapAXifHNR7IdSi0Wa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