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鱼雷艇

鱼雷艇是以鱼雷为主要武器的小型高速水面战斗舰艇,主要用于近岸海域协同其他兵力作战,以编队方式对敌人大、中型舰艇实施鱼雷攻击;也可以反潜,布雷,施放烟幕及遣送侦察兵力上陆。

诞生

鱼雷艇诞生于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时的水雷艇。当时还没有鱼雷,水雷艇艏部突出一根长长的撑杆,撑着水雷向敌舰猛烈撞击,将敌舰炸毁。

1864年,北军的水雷艇就靠这种办法炸沉了南军的“阿尔比马尔”号装甲舰。以鱼雷为主要武器的小型高速水面战斗舰艇。

1866年,在奥匈帝国工作的英国工程师R·怀特黑德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条能够自动航行的水雷。由于它能象鱼一样在水中运动,因而被称为鱼雷。后来制造了专门用来发射鱼雷的舰艇便是鱼雷艇。

发展

世界上第一条鱼雷艇是英国于1877年建造的“闪电”号,几乎与英国同时,俄国建造的“切什梅”号和“锡诺普”号水雷艇也可看作是最早的原型鱼雷艇。

1887年1月13日,“切什梅”号和“锡诺普”号第一次用鱼雷击沉了土耳其海军的“国蒂巴赫”号通信船。

此后,欧洲各国海军都相继制造和装备了鱼雷艇,鱼雷艇的性能也不断得到改善。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鱼雷艇都取得了较大战果。如1917年奥地利巡洋舰“维也那”号、俄国巡洋舰“阿柳格”号都是分别被意、英鱼雷艇击沉的。在1918年6月10日,2艘意大利鱼雷艇用2发鱼雷就击沉了奥匈帝国的万吨级战列舰“森特·伊斯特万”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等国的鱼雷艇参加了约800次战斗,击沉敌方舰船约400艘;苏联海军用鱼雷艇对德国舰船攻击385次,发射鱼雷539枚,击沉舰船209艘。

1950年6月29日,朝鲜海军的鱼雷艇击沉美国巡洋舰“芝加哥”号,这是现代海战史上用鱼雷艇击沉的最大军舰。

20世纪50年代中国已成批建造双管鱼雷艇,70年代又建成四管鱼雷艇。在多次海战中,取得击沉国民党海军“太平”号护卫舰,“洞庭”号、“永昌”号炮舰,“剑门”号猎潜舰的战果,在保卫海防中起了重要作用。

作用

鱼雷艇主要用于在近岸海区与其他兵力协同作战,以编队对敌大、中型水面舰船实施鱼雷攻击,也可用于反潜、布雷等。

现代鱼雷艇有滑行艇、半滑行艇、水翼艇3种船型,满载排水量40~200吨,航速40~50节。续航力400~1000海里,自给力2~5昼夜,在3~5级海情下能有效地使用武器,4~6级海情下能安全航行。

主动力装置多数采用高速柴油机,少数采用燃气轮机或燃气轮机-柴油机联合动力机,航速40~50节。装备有鱼雷2~6枚,单管或双管25~57毫米舰炮1~2座,有的还装备有火箭深水炸弹发射装置、拖曳或声呐和射击指挥系统。

种类

根据排水量和尺度,现代鱼雷艇一般可分为大鱼雷艇和小鱼雷艇。

大鱼雷艇的排水量为60-100吨,有些还在1000吨以上,续航力为600-1000海里。可远离基地在恶劣气象条件下进行活动。一般装2~4座鱼雷发射装置,个别的设有6座鱼雷发射装置。多数大鱼雷快艇可携水雷、1~2枚深水炸弹、少量烟幕筒,通常还装备高射武器。

小鱼雷艇的排水量为60吨以下,续航能力为300-600海里。艇上一般装2座鱼雷发射装置。1-2门小口径高炮或2-4座大口径高射机枪。小鱼雷艇只能在近岸或风浪较小的海域进行战斗活动。

性能

鱼雷艇体积小,航速高,机动灵活,隐蔽性好,攻击威力大;但适航性差,活动半径小,自卫能力弱。

在20世纪50和6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鱼雷艇部队,鱼雷快艇曾多次参加海战,取得了击沉国民党海军太平号护卫舰,洞庭号、永昌号炮舰,剑门号猎潜舰的战果。

缺陷

鱼雷艇是近海攻击的利器,但自身也有着明显的缺憾:续航力低、防护力弱,不要说大口径舰炮了,即便被一、二发小口径炮弹直接命中要害部位,也有可能造成致命伤。

所以,海上游击战有与其性能相适应的必然战法,秘密接敌突然发起攻击,遂成为它扬长避短、使恐怖破坏力得以发挥的关键。

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化探测和作战手段的日益发展,鱼雷艇隐蔽出击的作战优势日益降低;导弹艇出现后,鱼雷艇的作用有所下降。但鱼雷艇具有打击威力大、建造容易、周期短、造价低等优点,加之鱼雷性能不断提高,舰艇隐身技术的发展,鱼雷艇仍为不少国家作为近海防御的兵力予以保留和发展。

发展趋势:采用隐身技术,使鱼雷艇能隐蔽出击;提高鱼雷艇的航海性能;改善鱼雷性能;采用小型化和自动化电子设备,以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射击精度;采用轻型舰空导弹或导弹与舰炮结合的武器系统,以提高对空防御能力。

各国鱼雷艇

中国湖川级鱼雷艇

湖川级(6625/026/R704)鱼雷快艇,1963年服役,先后进行了多次改型,有6625、026、R704等型号,现已部分退役。

025型为铝质艇由沪东造船厂制造;026型为钢质艇由江新造船厂制造。

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水翼鱼雷快艇。中国海军轻型舰队主力。曾出口阿尔巴尼亚12艘、巴基斯坦、罗马尼亚和坦桑尼亚等国。

该艇长21.8米,宽5米,吃水1米,排水量45吨。主发动机为3台柴油机,功率2646千瓦,航速55节,续航力为500海里。艇上装备有2具鱼雷发射装置和4挺14.5毫米舰用机关枪。另外装有1座对海搜索雷达。

中国P6鱼雷艇

“p-6”级鱼雷艇为65吨木质结构的无断级滑行艇,系苏联战后发展的标准型快艇,它集中反映了苏联快艇的研制经验,也是一种载多种武器的快艇。

艇体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EICO80英尺型艇非常相似,只是“p-6”级艇约加长1.5米。

该级艇长24.9米,宽6.0米,吃水1.8米;标准排水量57吨,满载排水量66吨;最大航速45节,续航力450海里/30节;艇员20人。

动力装置:4台M50型柴油机驱动4个螺旋桨;主机总功率4800马力。

武器主要有2具533毫米鱼雷管,其安装角稍向舷外张。自卫武器有2座50年代初研制的双联装25毫米防空炮,首炮布置在中线面偏左,以便艇长在艇首方向有良好视界。两舷载8枚深水炸弹。

在驾驶台后面耸立一个栅桅,可向尾部放倒。初期建造的艇,桅上装有“皮头”对海搜索雷达筒形天线罩,到60年代改装“罐头”对海搜索雷达(鼓形天线罩)。

苏联约建造600艘“p-6”级艇。

1956~1961年先后将许多“p-6”级艇改装为MO-VI级猎潜艇和“蚊子”级导弹艇。

“p-6”级艇在国外的分布相当广泛。古巴、埃及、原民主德国、印度、伊拉克、波兰、越南、阿尔及利亚、几内亚等均获得转让。苏联海军已没有此级艇服现役。

英国一号鱼雷艇

一号鱼雷艇,又称“闪电”号鱼雷艇,是英国在1877年制造的专门发射鱼雷的小艇,即鱼雷艇。英国海军将其命名为海军的“1号鱼雷艇”。

1869年,英国工程师怀特海德发明了水中兵器鱼雷,它由压缩空气推进,在水下以6节的速度可航行276米,头部装有8.2公斤炸药。鱼雷的爆炸力大,可以用来攻击水面舰艇。鱼雷艇就此问世。

一号鱼雷艇能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航行,具有19节的航速,而其所装备的鱼雷则能以18节的航速航行584米,用它可以对付当时最大的装甲舰。

鱼雷艇问世后,受到各国海军的重视。此后,奥地利、希腊、德国、意大利、日本及北欧各国的海军纷纷制造和拥有鱼雷艇。 CAsDQV0SIwSsyq68DySLYD6RcEAh2WeDSfGTRYz1nbnZYKFURgdTmf54XDZuwi0B



鱼雷与鱼雷艇、驱逐舰和潜艇

鱼雷最早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1866年英国工程师罗伯特·怀特海德制成第一条自航鱼雷,称为“白头鱼雷”。雷体直径356毫米,长3.53米,重136公斤,利用压缩空气驱动活塞发动机带动螺旋桨推进,航速6节,射程640米。

到19世纪70年代,一种专门使用鱼雷的新型海军舰船开始出现,这就是鱼雷艇。英国于1877年最先研制成“闪电”号鱼雷艇。

在1877—1878年的俄土战争中,俄国海军首次将鱼雷用于实战,他们先是将鱼雷安装在旧式的小艇上,多次成功地袭击土耳其舰船。特别是1878年1月26日,俄国的“切什梅”和“锡诺普”两艘鱼雷艇成功地将土耳其的军舰“因蒂巴凯赫”号击沉,在西方各国海军中引起了强烈的震动。许多人认识到,鱼雷是一种很厉害的武器,因为制造鱼雷和鱼雷艇的成本比起建造装甲舰和巡洋舰来,要低廉得多,但它却可以给予装甲舰或巡洋舰以致命的一击。尤其是海军力量弱小的国家似乎有可能以较小的代价向最大的海军强国挑战。

的确,在19世纪末,西方各国海军无不重视对鱼雷和鱼雷艇的研制和生产。在较短的时间内,鱼雷技术获得了重大突破。1892年,开始出现由发射舰艇利用导线输电作动力源的拖线鱼雷。紧接着,发明了基于水压原理的鱼雷定深器,从而可以根据鱼雷攻击目标的具体情况而在发射之前预先调节其在水中的航行深度。

1897年,奥地利人奥里布又成功地使用陀螺仪来控制鱼雷的定向直航,使鱼雷在航行过程中不致于因水流等因素的作用而偏离航向。这两项发明都有助于提高鱼雷的可控性,提高其命中精度和攻击威力。

在鱼雷艇的建造方面,19世纪80年代后各国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新艇下水服役。据1891年的统计,英国海军有一等鱼雷艇86艘,二等鱼雷艇61艘,木制鱼雷艇12艘,合计157艘。其中一等鱼雷艇排水量28~137吨,马力为350~1300匹,航速达18~22.5节,每艇安装速射炮l门、机关炮1门、鱼雷发射管3具。此时法国有鱼雷艇194艘,其中最快的航速达23.5节;俄国有鱼雷艇135艘;意大利有130艘;德国有107艘;奥地利有62艘,美国有8艘。

除鱼雷艇外,各国海军还纷纷在铁甲舰和巡洋舰上安装鱼雷发射管,少者1~2具,多者6~7具,鱼雷开始成为海军不可或缺的重要武器。

面对鱼雷和鱼雷艇给海军主力舰所带来的巨大威胁,以英国为首的海军强国开始研制一种以攻击鱼雷艇为主要任务的新型军舰。于是,一批排水量为240~1200吨,以蒸汽机为主动力装置,航速相当于甚至超过鱼雷艇,既携带有鱼雷又安装有舰炮的鱼雷炮船得以问世。这种鱼雷炮船又称鱼雷快船,是驱逐舰的前身。1893年,英国建成了世界海军史上第一批驱逐舰,当时称之为鱼雷艇驱逐舰。

19世纪末鱼雷技术的发展还促进了潜艇的研制和技术进步。潜艇研制的历史非常久远,1863年法国人建造的“潜水员”号潜艇使用压缩空气发动机作动力,可以称为第一艘近代潜艇。

到19世纪70年代末后,由于鱼雷技术的发展,许多舰船设计师很自然地将鱼雷与潜艇联系起来,认为这将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海军兵器,这就大大刺激了他们研制潜艇的兴趣。移居美国的爱尔兰人霍兰建造了“芬尼亚撞角”号潜艇,使用15匹马力的汽油发动机,并依靠水平舵下潜和保持深度,可在水下发射一枚6英尺长的鱼雷。

1886年英国人也建造了“鹦鹉螺”号潜艇,使用蓄电池推动,航速6节,续航力约80海里。大约与此同时,法国人也制造了一艘名叫“吉姆诺特”号的潜艇。

1897年,霍兰为美国海军建造了“霍兰”号潜艇,该艇在水面使用45马力的汽油机动力,航速7节,续航力达1000海里;水下使用电动机为动力,航速5节,续航力50海里。这是潜艇双推进系统的开端。

20世纪90年代西蒙·莱克在美国还建造了“亚尔古I”号潜艇,该艇除有双推进系统外,最大的特点是在艇的底部装有轮子,能在海底滚动。 JNlVY8TB3RebMGi04Sfqm9BDoaZHZHiLW9vbGSOMxw6QoKoQtXUYxL4LzcxXX6sh



猎雷舰与扫雷舰的区别

目前水雷反制舰艇的作业方式分为“扫雷”与“猎雷”两种,下面主要介绍两者的性质与差异。

“扫雷”是最早出现的水雷反制方式,作业时不需要确实探测水域中是否确实有水雷或者是水雷的精确位置,扫雷舰艇仅需航行于需要清扫与确保的水域,并在船身后方拖曳各式除雷用具,包括除雷索或音响/磁性扫雷具等,将遇到的水雷予以摧毁。

其中,除雷索上每隔一定距离便安装一具扫雷刀,如果遇上系留雷的雷索或雷链就能将其切断,使水雷浮至水面上,再由火炮将其摧毁;而音响/磁性扫雷具则是用来对付磁性或声噪感应水雷,除雷具模拟船只通过时产生的磁讯号或声噪,以诱骗水雷上当。

扫雷舰艇在固定海域/航道上进行过扫雷作业后,理论上就能开出一条安全的航道,但也可能是此处原本根本没有水雷,或者水雷的引信没有与扫雷具产生作用,再者也有可能是未达作用条件的定时或定次(计算船只通过次数)水雷。

因此虽然航道经过扫雷次数的作业越多,安全性就越高,但仍不能100%保证此处的水雷已经被消灭殆尽。

世界上第一批扫雷舰艇是俄国在1909年建造的名列浦级,排水量150ton,航速12节,艇上配备小型切割扫雷具、一门75mm火炮以及两挺机枪,以对付系留雷(当时还没有感应水雷)。

“猎雷”则是一种较新出现的水雷清除方式,与扫雷的最大区别就是具有侦测水雷的能力,以各种手段发现水雷,标定其精确位置并完成识别,接着以潜水人员或遥控载具在水雷附近放置炸药,逐个将其引爆。

因此,猎雷作业是否成功,与水雷的引爆方式或定时/定次条件无关,只要被猎雷舰侦测到的水雷都可被猎杀;而依靠扫雷作业清理航道就可能被水雷的种类所影响,即便经过多次清扫也不能保证有漏网的定时/定次水雷。

为了发现体积小巧的水雷并完成精确定位,猎雷舰艇都拥有精密的导航定位系统、鉴别度高的侦雷声纳等装备。

此外,猎雷艇的另一大技术特征就是配备精良的遥控猎雷载具,其上装有高精确度的声纳、水下探照灯与电视摄影机等侦测装备,以搜获水雷并完成识别作业,此外还能携带灭雷炸药,将其投放在水雷附近,接着以遥控方式引爆炸药将水雷摧毁。

新一代水雷往往使用智能化、定时、定次以及调整灵敏度等技术,这些虽会扫雷作业构成障碍,但并不会影响猎雷作业的成败,只要被找到就等着被摧毁。

此外,猎雷舰通常以遥控载具进行远距离除雷,舰艇本身可在距离水雷数百公尺外将其引爆,安全性较高;而传统扫雷舰则需要亲自拖着扫雷载具在雷区航行,无论是误触或在近距离引爆水雷,波及自身的机率都大得多。

由于猎雷舰艇具有种种精确海底地貌侦测与定位设备,因此也能支持搜寻沈物、海底探勘、敷设海底电缆等工作。然而猎雷最大的缺点就是只能针对每一枚水雷进行个别的处理与爆破,故其除雷作业速度比扫雷慢。

此外,猎雷舰艇作业时只能以极缓慢的速度(通常为7节左右)前进,以便让声纳等侦搜设备发挥最大作用。

再者,以目前的猎雷侦搜科技,也很难有效对付埋藏于海底泥沙底下或经过伪装掩蔽的水雷,而扫雷作业至少有可能符合其引爆条件而将之摧毁。

世界上第一批具有水雷侦测能力的水雷反制舰艇是美国在1950年代建造的进取级扫雷舰,不过舰上仍只有传统扫雷机具,而无法将特定水雷引爆;此后,真正的猎雷舰才在欧洲国家流行起来。

由于扫、猎雷各有特长与不足,现代化水雷反制舰艇往往都结合猎雷与扫雷的特性,例如现代化“扫雷舰艇”均配备最初属于猎雷舰艇的水雷侦搜声纳(但无猎雷遥控载具),而也有不少所谓的“猎雷舰艇”携带扫雷索或磁性/音响除雷具。例如美国复仇者级水雷反制舰根本没有刻意去归类为扫雷或猎雷舰艇,因为此级舰兼具猎雷与扫雷的能力。 JNlVY8TB3RebMGi04Sfqm9BDoaZHZHiLW9vbGSOMxw6QoKoQtXUYxL4LzcxXX6s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