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空空导弹

空空导弹是从飞行器上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歼击机的主要武器之一,也用作歼击轰炸机、强击机、直升机的空战武器。此外从理论上讲它也可以作为加油机、预警机等军用飞机的自卫武器。空空导弹由制导装置、战斗部、引信、动力装置、弹体与弹翼等组成。它与机载火力控制、发射装置和测试设备等构成空空导弹武器系统。

武器简介

空空导弹与地地导弹、地空导弹相比,具有反应快、机动性能好、尺寸小、重量轻、使用灵活方便等特点。与航空机关炮相较,具有射程远、命中精度高、威力大的优点。它与机载火控系统、发射装置和检查测量设备构成空空导弹武器系统。

空空导弹分为近距格斗导弹、中距拦射导弹和远距拦射导弹。近距格斗导弹多采用红外寻的制导,射程一般为几百米至20千米,最大过载30~40克,主要用于近距格斗,具有较高的机动能力。中距拦射导弹多采用半主动雷达寻的制导,也有采取主动雷达末制导的,具有全天候、全方向作战能力。射程一般约为数十千米到上百千米。远距拦射导弹射程可达到上百千米甚至数百千米。

空空导弹主要由制导装置、战斗部、动力装置和弹翼等部分组成。制导装置用以控制导弹跟踪目标,常用的有红外寻的、雷达寻的和复合制导等类型。战斗部用来直接毁伤目标,多数装高能常规炸药,也有的用核装药。其引信多为红外、无线电和激光等类型的近炸引信,多数导弹同时还装有触发引信。动力装置用来产生推力,推动导弹飞行,空空导弹多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目前和未来的一些新型空空导弹采用冲压喷气发动机,具有更好的机动性。弹翼用以产生升力,并保证导弹飞行的稳定。

工作原理

导弹在截获目标并满足其它发射条件后被发射,脱离载机,火箭发动机工作一定时间便停止,导弹进入惯性飞行段。在飞行过程中,制导系统不断测量、计算目标与导弹的相对位置,由偏差形成控制信号,使舵机工作,操纵舵面偏转,控制导弹飞向目标。当导弹接近目标符合引信工作条件时,引信引爆战斗部,毁伤目标。导弹的制导方式不同,控制信号的形成方式也有所不同。红外寻的制导是把探测到的目标热辐射变换成电信号,经放大,选频与基准相位信号比较,得到误差信号,形成控制指令。雷达寻的制导是导弹上的雷达接收目标回波信号,进行计算判断,形成控制信号。这种制导根据雷达发射机的所在位置不同分为主动、半主动两种。主动式的雷达发射机装在导弹上,半主动式的雷达发射机装在载机上。复合制导有两种以上的制导装置,弹道初始段一般采用程序控制或惯性制导等,中段为半主动雷达制导,末段为主动雷达制导。

武器分类

空空导弹可以用很多方法分类,根据作战任务可以分为拦射型和格斗型两种。根据射程可以分近距、中距和远距三种。根据制导体制可以分为主动、半主动、被动和复合制导等多种。根据导弹对目标的探测波段可以分为红外型、雷达型和双模、多模型空空导弹。空中导弹在结构上一般由导引头、飞行控制舱、引信、战斗部、发动机和舵面翼面组成,在导弹功能上空空导弹一般由制导、引战、推进分系统以及发射控制分系统构成导弹系统,武器装备空中导弹系统还包括地面保障和支援设备。因此,广义地说,空空导弹包括导弹发射控制装置和地面设备。

空空导弹按攻击方式分为格斗导弹和拦射导弹;按制导方式分为激光、红外、主动雷达、半主动雷达、被动雷达和复合制导等;按射程分为近距、中距和远距3种。

格斗导弹是以攻击目视距离内的目标为主的导弹,又称近距格斗导弹,多采用红外寻的制导,发射后可以不管。导引头的跟踪范围和跟踪角速度大,能实施离轴发射,最小发射距离为300~500米。横向过载30~60克,机动能力强,能对目标实施全向攻击。迎头攻击时,最大发射距离可达18~25千米。拦射导弹有中距、远距拦射导弹之分。中距拦射导弹的最大发射距离从25千米到100千米不等,多采用半主动雷达寻的制导。远距拦射导弹采用复合制导,可由载机在距目标100千米以外连续发射数枚,攻击不同方向的数个目标。拦射导弹与载机上的脉冲多普勒雷达火控系统相配合,具有下视、下射能力,能攻击超低空飞行的飞机和巡航导弹,有的兼有近距格斗能力,可用于全高度、全方向、全天候作战。

发展阶段

1944年4月德国首先制成X-4型有线制导空空导弹,但尚未投入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告结束。战后,空空导弹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中期。空空导弹只能对机动性能比较差的亚音速轰炸机实施尾追攻击,射程2~6千米,主要有美国的“响尾蛇”AIM-9B,苏联的AA-1导弹。

第二阶段为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超音速轰炸机的出现和电子技术的发展,促使空空导弹的射程、横向过载、适用的高度和速度都有很大提高。制导规律普遍采用比例导引,导弹具有一定的拦射和全天候作战的能力,主要有美国的“麻雀”AIM-7E导弹等。但在越南和中东战争中的使用结果证明,这类空空导弹不宜用于攻击高速度、大机动飞行的目标。

第三阶段是60年代后期至90年代。空空导弹在远距全方向、全高度、全天候拦射和近距格斗性能方面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如美国的“不死鸟”AIM-54C、“先进中距空空导弹”AIM-120、“响尾蛇”AIM-9L,苏联的AA-11、AA-12,法国的“魔术”2、“米卡”,美、英、联邦德国等国家合作研制的AIM-132等。1981年以来,美国和利比亚、叙利亚和以色列、英国和阿根廷等在空战中,都使用了近距格斗导弹,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大大提高了空空导弹在空战中的地位。中国从50年代以来先后研制出数种空空导弹装备部队使用,根据公开信息上已知的如PL-5,PL-9C,PL-12等等。

发展时期

世界上第一种空空导弹是在二战末期,由德国研制的X-4空空导弹,这种空空导弹已经具备了现代空空导弹的典型特征,它能够由飞机进行发射,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方式,能够自动导引,并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等。这些技术在当时无疑属于真正的高科技产品,但由于技术还不成熟,此时的空空导弹还无法进入实用化。

二战后,空空导弹技术迅速发展,并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装备部队,形成第一代空空导弹家族。红外制导空空导弹方面,典型的如美国的AIM-9B响尾蛇、苏联的K-13等,它们均采用非致冷硫化铅红外探测器,并用超小型电子管放大器进行信号处理,只能在目标尾后进行探测,且距离为10千米以下,有效攻击范围仅为目标尾后2~3千米。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方面,主要为半主动雷达制导,典型产品如美国的“麻雀”-1,它采用雷达波束制导,攻击范围较小。

金门空战开创了人类喷气式战斗机空战史上使用空空导弹进行空战的先河,在著名的9·24战斗中,台湾空军的F-86以美制AIM-9B“响尾蛇”导弹击落了我人民空军米格-17战斗机1架。当时台湾空军的F-86经过紧急改装后,具备了发射近程格斗空空导弹的能力,其飞行员也接受了美军的培训并拥有了在空战中使用导弹的经验。虽然台湾空军的F-86占有单方面拥有空空导弹的优势,但在整个空中战役期间,台湾空军并未因此占据优势,原因是,第一代空空导弹性能有限,在格斗空战中很难满足发射条件从而把握战机。

AIM-9B“响尾蛇”导弹的发射过载不能超过3克,超过发射过载就会导致致使导弹无法发射,或发射后出现自毁、早炸等情况,所以F-86在占位时不能灵活机动,以避免载机过载大于3克。AIM-9B“响尾蛇”导弹属于第一代红外制导空空导弹,只能跟踪喷气式飞机的尾喷口,只能采用尾追攻击方式攻击未做机动的飞机。所以,响尾蛇-9B导弹最佳发射距离仅为2~3公里。超过此距离,我飞行员可及时发现导弹发射的醒目尾烟,及时机动进行规避;太近,很容易来不及发射便进入导弹的最小允许发射距离内,极易陷入与我机的近距离缠斗,这时携带的“响尾蛇”导弹反而影响机动能力,如果这样,F-86将处于绝对下风。若草率发射后进入机炮空战,又可能出现导弹自动寻找到热感应最强的目标攻击,导致误伤。

所以,当时的AIM-9B响尾蛇导弹只有在尾随我机群偷袭时才能发挥最大效能。而在迎头攻击态势时很难发挥作用。第一代空空导弹仅能作为机炮的辅助武器而存在,当时国内普遍的看法是“导弹不如炮弹,空中还靠拼刺刀”。

第二代红外空空导弹代表产品有美国的AIM-9D响尾蛇、法国的马特拉R530、俄罗斯的R-60T等,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装备部队,仍采用鸭式气动布局,采用致冷型硫化铅探测器,提高了探测灵敏度,采用晶体管电路进行信号处理,使得导弹重量减小,可靠性和寿命大为提高,采用红外近炸引信。典型的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有美国的麻雀3A导弹,英国的火光导弹,它们采用转动翼的气动布局、连续波半主动雷达制导,虽然这类导弹的攻击包线有所扩大,但是仍然只能在后半球或者迎头拦截小机动目标,但是这个时期的某些技术已经奠定了发展中程空空导弹的技术基础。

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的飞机设计师和空军的决策者认为:航炮将成为空战的摆设,导弹决定一切,空战的模式将趋向简单化:起飞-搜索-锁定-发射导弹-脱离。美国空军在此思维下发展了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比如F-105雷公、F-4C鬼怪,这些战斗机上最初并没有安装航炮,完全以导弹为空战武器。这些飞机大型、复杂、多用途,重视高空、高速性能,2马赫是这一代战斗机的基本要求,然而此时的发动机和空气动力学还未能较好的支持这一性能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第二代战斗机普遍呈现出大后掠角的后掠翼或三角翼、机身细长适合高速飞行。战斗机都拥有雷达和雷达制导的空空导弹。

以空空导弹为主要的空战武器,虽然体现了空战发展的大方向,但是技术发展是把双刃剑,对技术发展过于乐观而一样会导致重大失利。越南战争中,美国战斗机尽可能的选择从略微低一些的高度向前上方的米格机发射导弹,因为以天空为背景通常能减小杂波干扰从而提高导弹的引导效率。不过对二代“响尾蛇”来说,天气太好也不是什么好事情,太阳往往比米格机的尾喷口更能吸引导弹,飞行员们经常发现导弹发射后不知去向,它们要么一头栽向大地,要么就是义无反顾的逐日而去。所以,对付一代、二代红外制导的近程格斗空空导弹,被锁定飞机典型的规避动作就是开加力飞向太阳方向,然后关掉发动机迅速脱离导弹与太阳之间的航路,使导弹飞向具有更强红外辐射的太阳。

而二代“麻雀”在使用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发射过程过于复杂,每次发射一枚“麻雀”飞行员要做5个动作,确定目标到完成锁定大约需要4-5秒,扣动扳机后还要将近2秒导弹才能完成点火和发射;即使是有经验的飞行员,也很难在变化莫测的空战中把握导弹的发射时机。为了提高命中概率,飞行员们对一个目标至少发射两枚导弹,甚至有的时候飞行员会像发射火箭一样一次性的把所有的导弹都发射出去,这样的做法导致越战期间美国导弹的命中率低的惊人。越南战场上美国空军共发射麻雀3导弹589枚,仅有55枚命中目标,成功概率仅10%。

而与此同时,越南、中国空军的米格-17、米格-21主要使用航炮进行空战,导弹仅作为辅助武器,作为一种攻击大型轰炸机的手段,或者作为一种扩大航炮攻击范围的追击性武器来使用。在中越空军的米格机面前只装备空空导弹的美国空军被撞得头破血流,最终不得不又重新起用了航炮。并在战后根据越南战场的经验发展了重视中低空机动性的第三代战斗机。

第三代红外空空导弹典型产品有美国AIM-9L响尾蛇、以色列的怪蛇3等导弹。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装备;采用鸭式气动布局,陀螺舵作为倾斜稳定,采用锑化铟致冷探测器,这种探测器具有更高的灵敏度,能够探测目标尾气流的红外辐射,采用激光或无线电等近炸引信。能够实现全向攻击,虽然它的攻击区扩展到前半球,前向攻击距离仅2-3公里,但是侧向攻击能力确实有很大提高。上世纪90年代,改进的红外空空导弹相继被开发出来,如美国的响尾蛇AIM-9M导弹和俄罗斯的R-73导弹,它们采用扫描探测技术或红外多元探测技术,数字处理技术、激光近炸引信或无线电引信,实现了对目标的全向攻击,同时具有一定的抗干扰的能力。

第三代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有俄罗斯的R-27、美国的麻雀3B、英国的天空闪光等空空导弹,采用单脉冲半主动雷达导引头,具有前向拦截能力、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和下视下射能力,在这个时期空空导弹的本身战术战斗技能已经基本能够满足超视距空战的要求。

第四代红外空空导弹产品有以色列的怪蛇4/5、美国AIM-9X等导弹。这类导弹由于采用了红外成像探测、发射后截获和推力矢量控制等方面的技术,因而具有良好的跟踪性能、较强的抗干扰性能、较高的机动性和灵巧的发射方式,攻击区域也有了很大扩展。

第四代雷达型空空导弹有美国的AIM-120导弹、欧洲的AMRAAM导弹、俄罗斯的R77导弹,这类导弹外形往往为常规气动布局,采用了中途指令、惯性制导和雷达主动末制导的等复合制导方式,弹载嵌入式计算机中装定了复杂的软件系统,具有一定的“发射后不管”能力,能够超视距全向攻击目标,并且具有多种抗干扰措施和灵活的发射方式;具有对付多种飞机的拦截能力。

代表产品

南非的几家公司曾在2002年珠海航展上设立了一个小型展位,表示愿意与中国开展合作。在随后的几次航展上,南非公司的展示规模越来越大,他们与中国开展了几项合作,包括无人机、防空系统和空空导弹。虽然南非公司未透露空空导弹合作的消息,但是2004年的一篇报道称,中国对采购“A-突击者”型第5代空空导弹表示了兴趣。从霹雳-ASR/霹雳-10的图片可以看出,它与“A-突击者”型空空导弹很相似,最大的不同只是尾翼形状及布局,但这也只是很小的不同。因此,可以推测霹雳-10的作战性能与“A-突击者”型导弹相当,甚至更强。它有可能采用先进的图像红外制导系统,最大射程20公里以上,其导引头可有效锁定载机前方±90度范围内的大机动目标。它同样具有发射后锁定目标的能力,这些通常在头盔瞄准具的引导下完成。霹雳-ASR/霹雳-10导弹可能装备在大多数配备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的战机上,包括歼-10、歼-11B或歼-11A和新型歼-8Ⅱ和歼-7战机。

新型空空导弹

公开霹雳-10空空导弹图片,同样也有助于洞察另一种空空导弹的一些信息。这种导弹还未被官方或非官方渠道所确认,但是图片显示它与南非的雷达制导“R-突击者”型导弹有些相似。“R-突击者”型导弹是以色列和南非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联合研制的,以色列将其称为“德比”空空导弹。该导弹重120公斤,射程63公里。南非生产的这种高机动轻型雷达制导导弹可装备在第3代和第4代战机上,目前“R-突击者”型已经在南非空军中服役。至于“德比”导弹则未在以色列空军中服役,另有报道称新加坡空军装备了该导弹。中国的新型空空导弹与“R-突击者”型导弹的重大相似之处在于他们的形状,以及后翼后面的滚转稳定翼。但是,从外观来看,这种新型导弹可能比“R-突击者”型导弹小,重量可能只有100公斤~110公斤,这意味着其射程可能更短一些,为20公里~30公里。目前仍不清楚这种导弹的导引头采用的是何种导引方式,中国有可能为该型导弹安装俄罗斯AGAT公司的新型150毫米导引头。很明显,中国希望充分利用导弹重量轻的优点,使枭龙、歼-10、歼-11B和歼轰-7A战机提升搭载超视距空空导弹的数量。这种轻型雷达制导导弹也可能配备于第3代歼-8ⅡF/H和歼-7E/G战机上,与霹雳-10红外/图像空空导弹配合使用。

如果霹雳-10和新型空空导弹得到南非的大力协助,那么有理由推测南非也可能提供了头盔瞄准显示器系统和数据链。南非Denel Archer公司的头盔瞄准显示器能支持“A-突击者”型和“R-突击者”型导弹。南非有可能将其与空空导弹制造技术一同出售给了中国。中国也一直在自行秘密研究头盔瞄准显示器技术,其实验型头盔瞄准显示器的图片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上。2004年珠海航展展示的中国头盔瞄准显示器采用了优良的发光二极管,使得座舱计算机能跟踪飞行员头部位置。

霹雳-12空空导弹

霹雳-12标志着中国空空导弹技术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2001年中国首次公开了霹雳-12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的数据。当时中国正与俄罗斯协商采购R-77导弹,公开这些数据也迫使俄罗斯导弹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导弹国产化计划。据称,俄罗斯导弹制造商AGAT公司向中国出售了R-27主动制导型空空导弹上的9B-1103M雷达图纸,但中国还可能从AGAT公司获得了R-77导弹上的9B-1348雷达技术。

据称,霹雳-12安装了被动式导引头,能将导弹引向干扰飞机或预警机等发射信号的目标。但是霹雳-12采用了中国自行制造的发动机,再结合高弧线飞行剖面,能达到70公里的最大射程,但这比R-77导弹少10公里。但是中国拥有了霹雳-12,就意味着拥有了与美国AIM-120和俄罗斯R-77同一级别的导弹。2002年,中国珠海航展上展示了该导弹的模型。2005年至2006年,霹雳-12开始装备于歼-10和歼-8Ⅱ战机上。必须强调的是,该型导弹的存在及其作战性能有待于进一步核实。本文作者认为霹雳-13研制计划是存在的。另外,也有报道称,中国一直对研究冲压式喷气发动机推动的霹雳-12导弹感兴趣。

在真实的计划中,霹雳-13将为中国带来一种具有强大作战能力的远程空空导弹。据称,R-77M-PD射程为160公里,那么霹雳-13的射程会更远。此外,由于采用冲压式喷气发动机,导弹预计能维持较高的飞行速度,约在4马赫以上,这表明该导弹的“不可逃逸区”的范围与MBDA公司的“流星”导弹相当。如果霹雳-13能在近期内装备,则有可能与中国的预警机配合使用,由预警机发现远方目标,然后将瞄准数据发至歼-11B和歼-10等作战飞机。但是霹雳-13潜在的射程表明,中国也可能在为第4代、第5代战机研制一种远程雷达,或是使用新型远程雷达升级现有战机。有理由推测霹雳-13导弹可能采用被动制导系统,从而更好地对预警机、电子战飞机和加油机等重要作战保障飞机实施远距离攻击。

中国也有可能采购俄罗斯新型远程空空导弹,或是自行研制类似的空空导弹,由于中国对采购一定数量的苏-35战机感兴趣,它也可能采购该型战机所装备的独特武器,如射程为300公里~400公里的K-100/172导弹。

霹雳12是中国研制的新一代中距空空导弹,可在雷达导引下进行视距外攻击。PL-12采用正常气动布局,全长3850毫米,直径203毫米,翼展674毫米,弹重180千克,最大发射距离70千米,最大速度4马赫,最大使用过载38G,作战高度25千米,具有全向攻击能力和很好的下视下射能力。1996年,中国仿制的“蝮蛇”导弹露面。该导弹的外形跟更为先进的“蝮蛇”2导弹相象,但是,中方宣称的导弹性能却与“蝮蛇”导弹的一样。此后,中国出口的各种型号的战斗机通常装备的就是这种导弹,对外称之“霹雳”-12。采用自动寻的头的“闪电”-10导弹,据说已经研制了10年。在2002年年末,这种导弹的简易模型首次在巴基斯坦展出,数月之后,这种导弹的首幅照片就刊登在中国的军事报刊上。与早先的报道相反,与俄罗斯导弹外在上毫无共同之处,“闪电”-10导弹的设计颇为传统,呈三角形的稳定器和大型转向面置于后部。人们对这种转向面的形状颇为好奇,这也许旨在改进该导弹的灵活性。据中方有关人士称,“闪电”-10导弹试射了20多次,其性能超过了AIM-120导弹,此说法令人置疑。

据英国《飞行国际》2008年5月21日报道以色列空军今后将把采购远程精确制导对地攻击武器放在首要位置,而不再象以前那样优先寻购先进空空导弹。以色列空军最近放弃了采购一批拉斐尔公司的“怪蛇”4/5或雷声公司的AIM-9L“响尾蛇”空空导弹装备其F-16战斗机的计划,改为利用美国的“对外军事资助”计划订购了一批AIM-9M空空导弹。以色列空军表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AIM-9M要比“怪蛇”5价格便宜,并且可由F-16战斗机的所有挂点携带。美国国防安全合作局已于2007年8月就向以色列出售500枚AIM-9M空空导弹一事向国会做了通报。以色列空军最后一次使用空空导弹击落敌机是在1985年,当时以色列空军的一架F-15战斗机在空战中击落了一叙利亚空军的米格-23战斗机。

1958年9月,我国从浙江沿海地区获得美国AIM-9B空空导弹的残骸,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测试和研究性设计。与此同时,原苏联先后派出两批专家来华索取了有关技术资料和部分残骸实物。不久,原苏联在此基础上试制成功了K-13型导弹,装于米格-21上。60年代初,苏联曾向我国有偿提供米格-21F-13战斗机和R-13导弹1962年,原苏联向我国有偿提供米格-21和K-13型导弹的技术资料和样品。我国开始仿制K-13型导弹,并将其命名为“霹雷”2号。1964年11月,导弹仿制工作全面展开。1967年3-7月,进行了定型试验,共发射了19发导弹,试验取得了成功。1967年11月,“霹雷”2号导弹定型,投入批量生产。

中国“霹雳”-2空空导弹:“霹雷”2号导弹由红外自动导引头、舵机舱、触发引信与非触发引信、战斗部、火箭发动机及弹翼组成;鸭式气动布局,弹头呈半球型钝头,弹身为细长圆柱形,两对三角形舵面和两对梯形弹翼呈十字形配置;飞行速度为2.2马赫,主要用于攻击中型轰炸机和歼击轰炸机。“霹雳”2号导弹较之“霹雳”1号导弹有明显的先进性和优越性。“霹雳”2号导弹采用红外被动寻的制导,载机发射导弹后即可退出攻击,不再跟踪目标。“霹雳”2导弹性能与俄制AA-2和美制AIM-9B型相当,属于当时较先进的水平,目前“霹雳”2导弹已停产。性能数据:长2.83米,直径127毫米,翼展0.53米。单级固体火箭发动机。总重85千克,战斗部重9千克,速度2.5马赫,射程3千米,由于“霹雳”2号导弹在使用中存在抗干扰能力差、光学引信早炸、作用距离短等问题。因此,我国于1978年3月开始对“霹雳”2号导弹进行改进,改进的重点是导引头和引信。其中主要是增大导引头控测距离;提高抗太阳和天空背景的干扰能力;提高导弹的平均速度;调整光学引信的灵敏度,改进电路和滤光片的性能,提高引信工作可靠性。改进后的导弹命名为“霹雳”2号乙导弹。

1981年10月,“霹雳”2号导弹设计定型,投入批量生产。“霹雳”2号乙导弹有较好的继承性,约有60%的零件、95%的原材料、元器件与“霹雳”2号导弹通用。最大射程:8-10公里战斗部重:11.3千克国产导弹中少有的有实战纪录的型号“霹雳”2导弹定型两产后,由于其十分轻巧,所以可以装备我军绝大多数的作战飞机,包括改进后的歼-5和歼-6,以及歼-7、歼-8、强-5飞机等。

后来的霹雳-5逐渐取代其位置后,但目前“霹雳”2仍然在歼教-7飞机上作为训练使用。作为国产第一款较实用的空空导弹,“霹雳”2导弹是国产空空导弹中少有的参加过实战并取得了战绩的型号。自从1964年美国悍然空袭越南北方,中国西南边境便蒙上了战争的阴影。美军除对越南北方连续轰炸外,还经常出动战斗机侵入中国领空,进行挑衅。那时,我国驻边境地区的部队全部进入战备状态。他们日日夜夜严密注视着美军动向,以对付可能发生的突然袭击。美国不单使用有人飞机对侵入我国领空,还使用了大量无人飞机深入我国境内对我国实施侦察。其中包括当时先进的“火蜂”无人机。其由母机运载升空,脱离母机后,可以按预定侦察航线自动摄影侦察。其携带的所携带的照相胶卷长可达100公里,飞行纵深数百公里,侦察航线长达1000余公里。它的特点是:体积小,雷达反射面小,地面、机上雷达都很难发现;它的飞行高度达1.76万米,时速920公里。这种飞机颜色很暗,飞行时发出一种凄厉的怪叫,中国空军指战员都叫它“讨厌的黑乌鸦”。被我国击落并缴获的美制“火蜂”无人侦查机1964年9月至11月,“黑乌鸦”连续4次入侵我国领空,我机4次截击,4次失利。其中9月29日,一架歼-7战斗机在1.8万米高空发现敌机,发射一枚“霹雳”2导弹,因距离过远,未能命中目标。这个应该就是“霹雳”2导弹的首次参战,恐怕也是国产空空导弹的首次作战。

从1965年开始,根据空军实战的需要,我国开始对“霹雳”2导弹进行改进。提高攻击中高空目标的能力,将弹翼和舵翼面积加大,增大红外引信灵敏度,并做其他相应调整。改装的导弹,于1966年3月18日,在广西南宁地区上空,同样是由歼-7战斗机发射,击落了一架美制“火蜂”无人驾驶飞机。取得了“霹雳”2导弹的首个战果,可能也是国产空空导弹的首个战果。按照研制的进度,当时的“霹雳”2导弹还在研制之中,直接以参加实战方式进行试验,恐怕是最好的试验方式了。不足和发展随着现代空战模式的变化,“霹雳”导弹针对大型轰炸机进行尾追攻击的方式不适应于激烈的空战中对战斗机等灵活目标的作战方式。针对以上不足,我国开始了新型号空空导弹的研制工作。也就是我国的第一型完全自行设计制造的空空导弹:“霹雳”3号。

米格-31为苏联上世纪70年代研制成功的双座双发全天候截击机,目前仍是俄空军主力防空机型。主要用于在缺乏预警雷达支援的偏远地区上空,独立截击敌机及巡航导弹。其特点是航程远、速度快、升限高、载弹量大、火控雷达功能强大。老款米格-31的电子扫描相控阵火控雷达的搜索距离达200千米,可同时跟踪10个目标并指引火力攻击其中的4个目标。米哈伊洛夫指出,此次改进主要对米格-31的火控系统进行升级,包括改良机载相控阵火控雷达,安装全新高性能机载计算机并加装具备人工智能特性的火控程序。此外,这种改进型截击机提高了载弹能力,驾驶舱内增加了新式战术信息显示设备,并增配了卫星导航设备。

火控系统更新后,米格-31将能发射独特的俄制超远程空对空导弹,其发射距离超过200千米。第四、五代空空导弹射程大概在100公里以上。这就算是超视距作战了。理论上空空导弹打预警机当然没问题,道理就像用枪当然杀的死小布什一样。问题是谁去开这一枪。空空导弹要用战机做载体。预警机一般不空单独深入敌后,总是有一个或几个地空作战群供其指挥,半径千公里左右的移动武器不会逃过它的眼睛。除非是大规模混战。

“阿斯特拉”是印度国防研究和发展组织自行研制的最新一种超视距空空导弹。印度计划未来将其配备到苏-30和幻影-2000等战斗机上,提高印军空中作战能力。

空空导弹R-77,是一种性能先进的超视距空战武器。

技术来源

1958年9月,台军1架F-86战机向大陆米格-17发射了1枚AIM-9B“响尾蛇”短程空空导弹,结果该导弹未爆炸而被中国得到。苏联和中国很快仿制了该型导弹,苏联将其称为K-13,中国称为霹雳-2。越南战争时,中国同样获得了更先进且未爆炸的AIM-9导弹,这些导弹影响了霹雳-5导弹的研制,而AIM-7早期型导弹影响了雷达制导的霹雳-11的研制。上世纪80年代,中国获得了法国R-550“马特拉”型导弹,并依照该型导弹仿制出霹雳-7。中国还根据以色列的“怪蛇”-3仿制了霹雳-8导弹。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从俄罗斯采购了数千枚先进的空空导弹,包括R-73短程空空导弹,各种型号的半主动雷达和红外制导的R-27中程空空导弹,约1000枚更先进的R-77主动雷达中程空空导弹。这些导弹几乎全部装备了苏-27SK、苏-30MKK/MKK2、或歼-11战机。据报道,中国对部分苏-27SK和初期制造的歼-11进行了升级,使其能够发射R-77导弹。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决定购买武器系统技术或部件,提升武器系统的国产化水平。90年代末,中国已研制出霹雳-9导弹,该型导弹的弹体与以色列“怪蛇”-3相似,只是制导稳定翼不同。霹雳-9导弹由仿制的乌克兰头盔瞄准具引导,该瞄准具的国产型称为TK-14。最新型霹雳-9C的射程达22公里,霹雳-9、霹雳-8和“怪蛇”导弹仅为15公里。霹雳-9导弹未在中国空军中大量使用至今仍是一个谜团。从1996年珠海航展到随后的航展上,生产该型导弹的洛阳导弹制造公司员工称,尽管霹雳-9在歼-7G等战机上偶尔出现过,但是军队对采购霹雳-9不感兴趣。

未采购霹雳-9的重要原因也许是中国将制造更先进的空空导弹。在2002年珠海航展上,有消息称中国正在研制先进的空空导弹。它将采用先进的制导系统,使用推力矢量技术和头盔瞄准显示器。外界还猜测中国对英国的AS⁃RAAM空空导弹感兴趣。尽管中国非常依赖R-73短程空空导弹,但是中国研制第5代空空导弹的灵感可能来自其它国家。

武器优势

空空导弹之所以发射后能跟踪目标,是因为它有目标探测系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导引头,以及控制导弹转向的飞行控制系统。导弹发射后,导引头锁定跟踪目标,并把目标的运动方向、速度等信息实时传送给导弹的飞行控制系统,从而控制导弹飞向目标。

空空导弹的导引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红外导引头,它利用红外敏感器件探测目标战机尾气、以及机身与空气摩擦产生的红外辐射;另一种是雷达导引头,它通过探测目标战机反射回来的雷达波进行跟踪。

雷达导引头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半主动雷达导引头,它只接受雷达波,不能发射雷达波,工作时需要载机照射目标,这是第三代中距拦射空空导弹普遍采用的末制导方式。还有一种是主动雷达导引头,它发射并接收雷达波,因此,这种导弹具有发射后不管功能,是第四代中距空空导弹普遍采用的末制导方式。

实战使用

实战中大规模使用空空导弹是越南战争。当时,空空导弹稳定性差,命中率不高。据统计,越南战争期间,美军战机共发射“麻雀”空空导弹589枚,仅55枚命中目标,命中率不到10%。同时,仅有一半数量的导弹能够正常使用。

此后,由于技术的逐渐成熟,空空导弹的性能和可靠性得以大幅提高,并逐渐在战争中显威。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在空战中被击落的飞机331架,其中81%是被空空导弹击落的。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中,英国的“鹞”式舰载攻击机发射AIM-9L空空导弹27枚,击落阿根廷“幻影”等战机25架,命中率高得惊人。

地位作用

空空导弹作为当前和未来空战的主要武器,对夺取制空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以说,没有先进的空空导弹,再先进的战机也是“和平鸽”。因此,我们在研制、装备先进战机的同时,必须加强发展与之相配套的空空导弹,这样,我空军未来的空战能力才能有更大的提高。

另外,空空导弹的维护、保养和战时保障对保持战机的作战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完善的综合保障体系。

载体要求

超视距空战首重信息,所以超视距空战要求战斗机本身应具有良好的从外界获取信息的能力。目前最具实用性当属数据链。作战飞机用战术数据链联系起来,数架战斗机能共享战术情报,从而使传统的空军单机和编队战术发生根本性变革。第一个战斗用途的数据链在80年代秘密安装于JAS-37“维京”战斗机上,而“鹰狮”战斗机的数据链更向前发展了一步。战术数据链能同时在4架作战飞机上进行双向联系,其有效作用范围可达500公里,且抗干扰能力极强。拥有数据链的战斗机,可产生多种战术运用,其代表是静默攻击,比如当目标飞机意识到被锁定并处于对方的导弹射程之内,会进行蛇形机动德等战术动作,避免被锁定,但它并没有意识到在其他方向上还有其他作战飞机同时锁定它,其他飞机可通过那架发现目标的飞机所提供的信息实施导弹攻击,不需要所有编队飞机一起开机搜索,在歼灭敌机的同时保存了自己。使用数据链还可以更好地跟踪目标,数据链可以把分散编队各飞机的雷达联系起来,从而确定目标位置并对目标进行跟踪。而信息获取能力除了飞机本身性能以外,还需要构建空战系统,使战斗机能够从大系统中获取空情信息。

有些人认为信息化战争时代,就要争强整个体统的信息获取能力,并在系统内部合理流动。但是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要防止己方的信息被敌人所获取,这被称为信息防护。而发展隐身战斗机就是通过减少战斗机各种物理特征值,减少被敌方传感器探测的可能,减少机己方的信息被敌人所获取。就技术发展来看,目前战斗机的隐身能力是有限的,还不能完全隐身,只能在减小某种传感器的探测距离。但是即使这种极为有限的能力,哪怕是“准隐身”,也能够减少被敌机雷达发现的距离。理论上雷达发现目标的距离,和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积(RCS)的四次方根成正比。也就是说,RCS降低到原来的十分之一,雷达发现它的距离就会缩短到原来的56%。即使被发现,由于不能被雷达稳定跟踪,而难以锁定。而目前的雷达制导导弹,往往采用厘米波段,很难抓住隐身飞机。隐身飞机的出现,使在目前技术条件下的超视距空战面临挑战。但是,为了保持自己的“隐形”,减少自己的暴露可能,隐身飞机不与其它机型混编,往往单机行动,在未来空战中“单机游猎”将成为隐形战斗机进行空战的主要样式。

“速度就是生命”这句话贯穿于整个空战史,传统机炮空战是这样,导弹空战时代更是这样。在超视距空战中持续维持一个较高的速度可以大大增强战斗机在超视距空战中的战斗力与生存力。首先,高速度可以增加空空导弹得射程。据相关资料表明,F-22以M1.5进行超音速巡航发射AIM-120,可使导弹射程提高50%,这相应的扩大了导弹的攻击范围,可在更远的距离上发动攻击。其次,维持一个较高的速度,可以更容易的突破敌机的防空网。前面曾经提到的蛇形机动,如果以较高的速度进行突破将更容易实现。当被敌机雷达锁定时,则可迅速脱离战区。可见高速度仍是空战不变的法则。

仿真结果表明:战斗机的空战效能与机载武器性能的4次方成正比,一些发达国家采取了“一代平台,几代武器”的发展策略,尽快通过改善空空导弹性能,来提高飞机武器系统的作战效能。而现代战斗机,雷达电子设备占全机整体价值的比重越来越大。

在未来空战中,被动获取信息的能力更需值得重视。在未来空战中,贸然打开雷达,很容易被敌机所警觉。所以,加强被动信息获取能力是必要的。无源被动雷达在发现目标和消灭入侵目标方面,比单纯提高常规雷达系统的指标更为有效。在被动雷达下,将不是先敌发现,先敌发射取胜。相反,谁先雷达开机,谁将遭到攻击,因此雷达作用距离远的飞机实际上不敢早开机。但是预警机、电子战飞机又不能不开机,因此它们将处于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

机动性再也不是战斗机的首要标准。超视距空战并不需要高机动性。超视距空战由于导弹发射距离增大,使载机处于相对安全的态势下,导弹载机不需要作出剧烈的战术动作。而由于不像近距离格斗那样充满紧张感,战术动作的转换节奏显著变慢。主要表现在近距离战术动作转换连续性更差,动作之间的衔接更为松散,像传统空战缠斗中经常出现的各种特技动作巧妙组合、一气呵成的情况更为罕见。而近距离空战中,大离轴发射角格斗弹和头盔瞄准具将成为战斗机的标准装备。由于具有全向攻击能力,和后射能力的导弹装备,像传统空战那样进行尾后攻击将很少出现,无需再为占据尾后攻击区作出剧烈的机动动作,所以战斗机的机动性需求并不强烈。双方空战的实质,变成火力质量的直接对抗。

发展方向

从作战需求和技术进步的角度看,空空导弹下一步的发展趋势和脉络比较清晰。

射程越来越远。空中格斗时,“一寸长一寸强”,新型空空导弹必将采用新的动力技术提高射程。欧洲各国联合研制的“流星”空空导弹采用了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它的射程是普通空空导弹的2倍以上。

攻击范围越来越大。现在空空导弹把“全向发射”作为一个重要发展目标,即导弹可以向后发射,攻击载机后方目标,或者导弹向前发射后,从载机上部飞过,攻击载机后方目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越肩发射”。

抗干扰能力越来越强。干扰与反干扰一直是空空导弹发展过程中相互对立又相互促进的两项技术,目前,多模导引这种有效的抗干扰手段是世界各国研究的重点。

机动能力越来越强。随着推力矢量技术的应用、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导弹外形的改进,新型空空导弹的机动能力将达到60克以上,飞机一旦被其锁定很难逃脱。

相关学院

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是我国唯一的科研、生产、经营一体化的空空导弹武器系统研制单位,主要从事空空导弹及其发射装置和地面设备的研究、设计和批量生产,以及多种民用光机电产品和仪器设备的研究和生产,属国有事业单位,是国家重点科研院所之一。 SpB47/SlP3lhNDBrv+i6iAxSOVhNvn0UAa/64/Q00a4TnxAVUuphkjslN0OAI+z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