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矛”是美国陆军第二代地对地战术导弹,用来取代“诚实的约翰”和“中士”导弹,作为师级和军团级战术火力支援武器。打击目标包括:指挥所、军队集结地、后勤设施、导弹部队、前沿机场、固定的空防阵地和交通要道等。导弹的主承包商是沃特公司密歇根分公司。“长矛”武器系统的基本设计思想是既具有无控火箭的低成本,又具备导弹的高命中精度。它采用预包装可贮液体推进剂、简易惯性制导和机动车载倾斜发射方式。
“长矛”在研制过程中共有MGM-52A、B、C三种型号,分别代表基本型、海射型和加大射程型。基本型于1965年3月开始飞行试验,增大射程型自1967年5月开始试射。批生产和装备部队的只有MGM-52C加大射程型。研制阶段如下:1958至1962年11月方案选择和计划制定阶段;1962年11月至1967年12月基本型研制、试验阶段;1967至1970加大射程型研制、试验阶段;1971年至1980年10月加大射程型生产订货阶段,1972年6月开始服役;1980年10月结束生产。
“长矛”计划的研制费用共4.63亿美元,采购2133枚费用共7.16亿美元,计划总费用为11.79亿美元。“长矛”导弹的单价:核导弹23至24.5万美元,非核导弹17.5万美元。
“长矛”导弹于1972年6月开始装备俄克拉荷马州西尔堡第12野战炮兵第一营。此后又装备意大利、联邦德国、英国、希腊、荷兰、比利时和以色列等国家的部队。“长矛”共部署1450枚:至1983年共部署了945枚“长矛”核弹头。
美国陆军于1986年开始研制,1990年装备部队,是一种全天候半制导半弹道式的第三代地对地战术导弹武器系统,海湾战争中首次投入实战使用。主要用于攻击敌方后续部队的装甲集群、机场、运输队和地空导弹发射基地等大型目标。
美国MGM-140型地地战术导弹利用美军现装备的M270式多管箭炮进行发射,两个发射箱各装一枚导弹。导弹的装运箱可快速拆卸。一次可单独运载2枚导弹,或运载一枚导弹和6枚火箭弹。使用时,无需另外的操作员、发射架和其它设施,可以将其看作是另一型号的火箭弹。
美国MGM-140型地地战术导弹内装950枚M74杀伤/反器材双用途子弹药,战斗部内装填的子弹由一个中心起炸装置抛出,中心起爆装置炸掉战斗部外壳,使子弹散布在约3.3万平方米的面积内,每颗子弹可产生1200块破片,其杀伤半径可达15米。一个9门制的“陆军战术导弹系统”导弹连,一次齐射对目标产生的效果相当于33个155毫米榴弹炮营的一次齐射,或792发榴弹产生的杀伤效果。
美国MGM-140型地地战术导弹射程远,可实施精确打击。射程为124千米,弹道高30千米,命中精度圆概率误差仅5米,是美国军一级纵深打击的重要武器。
美国MGM-140型地地战术导弹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便于维护。
布劳克I型。为“半弹道”式,采用惯性制导,内装M74双用途子母弹,射程124千米。
布劳克IA型。是“布劳克I型”的增程型,射程比布劳克I型提高1倍,主要靠携带的M74双用途子弹减少至275枚来实现的。该型弹采用全球定位系统布撒子弹药,精度很高。
布劳克Ⅱ型,采用全球定位系统辅助的惯性导弹系统,携带13枚BAT“蝙蝠”子弹药。BAT子弹采用双模传感器(声音和红外)弹体长900毫米,弹径140毫米,弹重20千克,当导弹距目标一定距离时,投射出BAT子弹药,双模传感器探测目标后,即发射串联式空心装药弹,摧毁目标。该型导弹的射程为140千米。
布劳克ⅡA型。携带6枚BAT弹药,采用毫米波/红外双模导引头,射程为248千米。
美国MGM-140型地地战术导弹:弹长3960毫米;弹径610毫米;弹翼1400毫米;弹重1672千克;战斗部重454千克;发射方式是多管火箭炮发射车,射程100~150千米;命中精度50米;速度为超音速;机动方式是履带车载;制导系统为H700-3A综合制导系统。
1990年海湾战争中,该导弹首次投入使用,主要用于打击伊军纵深内的防空兵阵地。美军共发射了30枚,所有受到攻击的目标都被摧毁或丧失了战斗能力。使用中,由于制导信息未及时输入,9次射击中7次没有成功。改进后,可在发现目标后10分钟实施打击。
美国MGM-140型地地战术导弹采用M270多管火箭炮发射车发射,发射/运载箱外形与装6发火箭弹的箱体相同。弹体短粗,弹尾一组控制面,共4片,形状特殊,前后像均后掠,后缘的翼尖有切角,整体呈不规则五边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