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西山晚景

曹雪芹好不容易在宗学里得到个差使,却又离开了。只因乾隆十九年(1754),右翼宗学改组,搬到宣武门内绒线胡同去了。可能就在这时把差使丢了。

他和正经学府合不来;和学究们不好相处,那是可信的。离开以后或许是没有再谋差使,或许是没有门路谋,他去了乡下,到西山旗地过起贫寒日子来了。

好友敦诚也当差使出了远门,想念曹雪芹,写诗说曹是魏武曹操的后代,如今落魄在蓬蒿(hāo)满目的山村。当年江南的繁华梦早已消失,富贵如浮云,不再有幻想。安心像司马相如开小酒店那样,穿起土布短衣,虽说贫贱,却是自食其力

曹雪芹初到香山,照旗营规定,每月可以领到“月例银”四两,每季度可领一石七斗米。他住三间草房,和原配夫人一起,还生育了一个男孩。旗营发放的钱粮,实不够生活,他又不会农活,又散漫不理会家计,生活可想而知十分困难。

曹雪芹住在几间茅草屋里。家里除了盆盆罐罐(ɡuàn)就只有一张破旧的绳床、一条板凳和一张桌子了。门前不远处是一片树林,一条杂草丛生、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村外,一切都显得那么寂寞、凄凉。只有院子里的几棵嫩竹、几株鲜花,给这里增添(tiān)了几分生气。

没有经济来源,全家人常常靠喝粥(zhōu)充饥。曹雪芹偏偏又爱喝酒。有一回,他在小酒店喝完了酒,才发现身上连一文钱也没有了,只好对店主人说:

“我给你画张画吧,卖画的钱就顶我欠你的酒钱。”

店主人还不知道曹雪芹的画好,有些半信半疑地接过画,等到托人把画卖了,价钱果然不错。以后曹雪芹就常常以画换酒了。

贫困的生活没有压倒曹雪芹,反倒使他在这里尝到了身处恬(tián)静、自然的田园的乐趣。每天清晨,他都要来到树林里,舞上一会宝剑。

这样的时候,若是遇见意气相投的朋友,就会一见如故,或相见恨晚。他远离市井,疏远了富亲贵戚,冷淡了热衷科场的人物,那“五日京兆”,宦海浮沉,更是眼不见为净。他是“离群”,但不“索居”;他有“幻灭”,但仍有“追求”;他家徒四壁 ,但胸有块垒(lěi);他落荒,但不出世。如果不是这样,怎么可能完成这么一部光芒四射的大书!

有一位村塾shú)教师张宜泉,是内务府汉军镶黄旗人,祖先也曾以战功授勋(xūn),有过富丽的宅第庭园。13岁亡父,受哥嫂虐(nüè)待,家道也日益败落。他离家混日子,流落到西山旗营,在山乡私塾里,教几个孩子糊口。喜欢饮酒做诗,诗集的序言中说:“家门不幸,书剑飘零,30年来,百无一就。”

张宜泉与曹雪芹结识以后,有时曹雪芹去看他,他就“破灶添新火,春灯结细花”,放怀纵谈,也就是如今说的“侃(kǎn)大山”或“砍大山”,直“砍”到明月西斜,天边露白,兴奋得不能够睡觉。有时张宜泉来访曹雪芹,也离不了诗、酒、琴和相对相“砍”。都“砍”些什么?从张宜泉留下的诗集中,可以看见这位塾师的傲骨、愤世、壮怀,还有诙(huī)谐和放达,性格上两人也有相似。

还有的诗里,隐约露出对政治的讥讽,照当时“文字狱”的做法,若被摘录揭发,可够杀身灭族的了。

乾隆二十六年(1761)初秋,曹雪芹长久没有进城了,敦敏敦诚兄弟想念起来,一同下乡来看望,走曲折小径,见门前杂草荒凉,茅屋破败萧条,不胜感慨,两人都写了诗。

从这些诗里,可以看见住处荒僻,生活更加困苦了,全家喝稀粥,卖画付酒账。来了人还热情赊(shē)酒留客,喝多了酒还似阮(ruǎn)籍那样翻白眼,藐视 [1] 世态炎凉。

曹雪芹在西山穷居写书中间,还和瘸(qué)腿的于叔度、病目的白媪(ǎo)等人交往,还为残疾人尽心尽力做过好事。

这时,曹雪芹也困难长久了。就是给他几个钱,这么一大家子,也起不了多少作用。总要想个什么顶用的办法才好。这时,他听说,公子哥儿买个风筝,“一掷(zhì)数十金”,够他们家吃用几个月了。

恰巧曹雪芹爱玩风筝,不时自扎自玩,日久,玩出行道来了。身边有现成的竹纸,说着就动手,连扎带糊又画了几个,交给朋友拿去,说不定能混两天日子。

不想除夕那天,朋友顶着雪花,牵着驴来了,驴背上驮着鸭、酒、菜、果,欢欢喜喜告诉曹雪芹,那几个风筝,竟卖了个好价钱,可以过一个肥年了。

[1] 视(miǎo):轻视;小看。 rsGem4Pi7dqfzaMdRC72Z0sK8RVt61qY4mUy+u4tlVXSzQ9ShQfz4GPkC9sSMaj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