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情场失意,文坛获丰

不久,歌德返回了故乡,在一次参加纪念莎士比亚命名日的大会上,歌德对这位大作家给予了高度赞扬,同时激烈地批判了僵死的古典戏剧格律——三一律。从此他驾驭着战斗的风帆,在狂飙突进运动的百舸争流之中冲到了最前列。不久,他写出了剧本《葛慈·冯·伯里欣根》,内容是关于16世纪一个名叫葛慈的没落骑士反抗封建贵族,但因脱离农民群众而最后失败的故事。创作时,歌德以莎士比亚为榜样,完全突破了三一律。该剧于1773年出版,并获得了“德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史剧”的称号。

1772年5月,歌德来到威茨拉尔的德意志帝国法院实习。这期间歌德认识了一个叫夏绿蒂·布甫的姑娘。姑娘的美丽和贤淑使歌德极为倾慕,但绿蒂已与歌德的一位名叫克斯特奈尔的好友订了婚。歌德自知无望,遂于9月10日毅然离开绿蒂重返故乡,但相思之苦常使他产生自杀之念。这时,歌德另一位友人——威茨拉尔的青年书记耶露撒冷因苦恋一位有夫之妇而自杀。消息传来,给歌德以很大震动。他详细了解了耶露撒冷的恋爱和自杀的经过,并结合自己切身的体验,在4周内写出了著名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说虽以爱情为题材,但却远远超出了爱情的内容而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这部小说运用了大量并且浓热的抒情语言,并受卢梭和理查生的影响,采用书信体形式,让维特把自己内心的全部奥秘毫无约束地诉诸读者,使人感到主人公仿佛就在面前,不由得和他一起去爱、去恨、去欢乐、去悲伤。作者还突破了书信体小说常有的反映面狭窄的局限,而让他的主人公在广阔的社会上活动。从纯朴农村的天真儿童到上流社会的虚伪市侩,从生气盎然的田园美景到浊臭逼人的贵族沙龙,这一切构成强烈的对照。作者对时间的安排也独具匠心,上篇从明媚的春季写到温暖的夏日,陪衬出主人公开朗的心境;而下篇从萧条的深秋写至严酷的寒冬,渲染了主人公不幸的遭遇。季节的变化有力地突出了情节的发展,显示了歌德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部小说于1774年发表后,立即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由于它倾诉出市民知识分子对封建制度的不满和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所以在他们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人们竞相阅读,热烈评论,甚至维特式的服装也风行一时,形成了所谓的“维特热”。这本书很快被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成为德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国际意义的作品。歌德的名字从此传遍世界。但小说的消极影响也在生活中表现出来。有些失恋的青年男女因受维特的影响而殉情,其中影响较大者有作家克莱斯特与其恋人的情死。1778年1月,有位魏玛小姐因失恋而投伊尔牟河自杀,歌德亲眼看到这位溺死的姑娘的怀中藏有《少年维特之烦恼》。从此,歌德在此书新版卷头题上《绿蒂与维特》一诗,其最后一句以维特的口吻向具有同样遭遇的青年们呼吁:“请做个堂堂男子吧,不要步我后尘”。

但歌德首先是位诗人,无诗歌德的生活便失去了真谛。虽有《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小说。就歌德时代而言,诗人是一种褒奖的说法,歌德从来没有为诗歌担忧,那是个需要诗的时代,同时,歌德也借诗歌表达自己的理想。歌德的诗正是反映了他独特的个性。

拜伦曾尊歌德为欧洲诗坛的君主。自8岁时献给祖父的贺岁诗算起,歌德写下2500多首诗,数量堪称惊人,形式更为炫目:独创的短诗、格言体、牧歌体、颂歌、哀歌、十四行诗、谣曲等,而思想的博大精深更不用说,足令每一位自视清高自命不凡的诗人顿足:既有歌德,何必生我?!

歌德的诗作大体分为抒情诗、古典诗及暮年的抒情诗和叙事谣曲。贯穿其一生的是抒情诗,情诗是歌德诗歌王国的主人,也是其性格的写真。

歌德瞧不起空中楼阁式的诗,因为那样的诗干枯、做作,乍一看像是诗,细一读不过是诗的骷髅——细说起来也不怨那些人,怀着对诗的一腔热忱,他们只能造诗,那就让他们造吧。歌德与他们不同,歌德热情洋溢,生命力旺盛得让人妒忌。他的人生曲折而幸运,体验丰厚而深刻,爱情总是不忘歌德,历史也总是露出启发人深思的一面,而所有这些,海涅、普希金等短命的诗歌天才们都只能望洋兴叹:上苍偏心,有意在成全歌德。

接着歌德于1774年写了著名诗篇《普罗米修斯》,它是未完成的同名诗剧中的一段独白。诗人反封建的狂飙突进精神在这里得到了最鲜明的表现。诗中借用希腊神话里普罗米修斯这一反抗者的形象,向神权,实际是向封建统治者宣战。普罗米修斯在否定了神的尊严之后,充分表述了对真理和正义必获胜利的信念。最后他宣称“我在这里制造人,按照我的形象”,表明歌德用资产阶级取代封建统治的思想。全诗采用自由韵体,语言尖刻泼辣,很好地表达出主人公对宙斯的愤怒斥责和极端蔑视。诗成后,因其反封建的主题极其鲜明,竟无人敢将它发表。由于歌德写出了《葛慈·冯·伯里欣根》、《少年维特之烦恼》和《普罗米修斯》等一系列最优秀的作品,对狂飙突进运动作出了最杰出的贡献,因而他成为这一运动的光辉旗帜。

1775年早春,又有一位可爱的少女攫取了歌德的心。这位姑娘就是富商的女儿,年仅16岁的安娜·伊丽莎白·睡奈曼,歌德称之为莉莉。莉莉多才多艺,伶俐无比,跳舞唱歌,琴棋书画,无一不精。两人情投意合,感情十分笃厚。不久,他们相互盟誓,私订终身。

但这段姻缘一开始就潜伏着危机。莉莉的父母自恃是法兰克福的一流富豪,颇有些歧视歌德中产之家的出身,又不满歌德那种狂飙突进的诗人的气质。而歌德的父母也不想高攀,娶进莉莉这样一个奢华艳丽、娇贵异常的儿媳。歌德之妹也看不惯这个遍身珠光宝气、满脸盛气凌人的未来嫂嫂。莉莉豪华的生活,过于迷恋社交的活跃性格,也常常使歌德不快。加之众人从中作梗,两人也渐感不睦。后来,歌德借故逃避,出游瑞士。

1775年9月,正当歌德与莉莉藕断丝连的时候,他的人生道路突然有了转机。当时,萨克森·魏玛公国的最高统治者卡尔·奥古斯特公爵偕同新婚夫人旅行至法兰克福。这位年仅18岁的公爵十分仰慕歌德的才能,就邀请歌德去魏玛从事政务活动。歌德接受了邀请,于11月来到魏玛。从此,他就离开了狂飙突进运动的潮流而驶向了政治活动的漩涡。

歌德到魏玛后受到公爵的重用,不久就担任枢密顾问,1782年又晋升为公国首相,管理着全公国的政务。在这里,他又结交了许多朋友,其中最亲密者是宫廷贵族封·斯太茵夫人。

斯太茵夫人秀外慧中,才华横溢。歌德以前曾见过她的照片,一度十分仰慕,在他来魏玛后的第8天有幸与她相识。两人一见如故,遂保持了20年之久的深厚友情。其间,歌德在学识、品德、性格等方面均受其很大影响,并为她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歌和信札,诗歌中尤以《对月》最为著名。

这一时期,歌德写的哲理诗同样反映出了他思想上的变化。在《神性》一诗中就再也看不到普罗米修斯那种大无畏的反抗精神,诗句亦不再激愤而趋向平和,犹如怒潮后的余波,不过此诗的内容也还是积极的,它把基督教关于神与人的关系颠倒了过来,不是神创造了人,恰恰相反,是人按照自己的品德和意志创造了神。

在这段时间里,歌德也创作了一些叙事诗,并且也成就不凡。1781年4月某夜,图林根库尼茨村的一个农民,抱着生病的小儿骑马赶往耶那,想请那儿的一名医为儿子治病。医生检查过后表示孩子已濒于死亡,无力抢救。这位农民又抱着孩子策马回家,途中孩子就断了气。几天以后歌德来到此处。他得知此事后,即以此为素材写成《魔王》一诗。诗中叙述了魔王以威逼利诱、软硬兼施的手段来戕害病孩。生动地刻画出了魔王的奸诈,病孩的恐惧和父亲的焦虑。诗中的气氛逐段紧张,最后以孩子死亡而告终。读之使人联想起封建专制魔王对善良人民的迫害。诗成后在世界上广为传诵,亦由舒伯特谱成名曲。

在魏玛从政期间,歌德还深入研究了自然科学,并于1784年发现了人的颚间骨,这对论证整个生命世界的统一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784年,歌德在他起草的小说《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里又写了一首著名的抒情诗《迷娘曲》。诗中歌德通过主人公意大利女孩——迷娘对家乡的怀念与赞美,抒发了内心对意大利美景的极度向往。 KiAAn/QiNbcW2j7rteN3ZVJJPyi6FZAckkVEoVUTJj/Eg2kCv2o5rY8+1e3JZow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