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艰难的困境之中,让萨缪尔一筹莫展。突然有一天,他想起了曾经发表过他写的通讯稿的《企业报》。于是,他给哥哥奥利安写了一封信,请哥哥转告《企业报》的编辑先生。
在信中,萨缪尔说:
我准备寄给他们所需要的通讯之类的稿件,只要求每星期付给我10美元的稿酬,以解燃眉之急,使我能勉强地维持生活。其实,谁又能像我这样为微薄的稿酬,从早到晚收集材料呢?
没想到事情进展得很顺利,1862年年底的一天,萨缪尔收到了《企业报》老板兼主编古德曼写给自己的一封言辞恳切的信。信中说,《企业报》的记者威廉·赖特要去依阿华州探亲,行期3个月,问萨缪尔是否愿意在他离职期间接替他的工作。每周25美元工资。
萨缪尔真是高兴万分,他匆匆地与希格贝道别,去了弗吉尼亚市。
弗吉尼亚市位于内华达最先发现银矿的科姆斯托克中心,是个正在迅速崛起的城市。市民大多数是矿工、车夫、店主、赌棍、流氓,此外还有发了财的大富豪。这些市民读报的口味可不像东部人那样的“斯文”、“儒雅”,他们要听幽默,要听尖刻的粗俗的笑话,爱读趣闻逸事、小品文和一些耸人听闻的消息。
萨缪尔作为《企业报》记者,负责采访当地的新闻。但是,《企业报》需要的不只是一名普通的记者,它离开了奇闻逸事、笑话、幽默小品就没有多大的销路。因为长期生活在贫穷落后的边疆地区的人们文化生活极其缺乏,他们终日奔波劳碌,压力很大。他们只想痛痛快快地休息,忘掉忧愁和烦恼。
而萨缪尔从矿区寄来的稿件,很符合这些人的口味,能满足他们的心理和欣赏需求,这也正是《企业报》老板古德曼请他来接替那份工作的原因。
1863年,萨缪尔正式任《企业报》记者,他走遍了弗吉尼亚城,搜集整理种种新闻趣事,写成新闻性小品刊载在“幽默专栏”里。
作为一名正直的记者和公民,萨缪尔对当地一些无法无天的现象深恶痛绝。他对草菅人命的法官、陪审员以及肇事后逍遥法外的暴徒大为愤怒。于是,在报道中,他经常对一些事情发表评论,提出批评。
一次,报馆派萨缪尔到卡逊市报道州会议情况。他每周寄回一篇报道,周日见报。萨缪尔每天在议会里面,根据仔细斟酌过的是非标准,分别表示赞许与指责。每天早上登在《企业报》半个版面上。这样一来,萨缪尔就成了有影响的人物。
由于萨缪尔对议员们的脸谱勾画得惟妙惟肖,对他们迂腐的作风、颓废的精神状态描写得真实深刻。所以,寄回来的报道大受欢迎,同时也使议员们感到十分尴尬,会议无法进行下去。被挖苦的议员们用不伦不类的头衔称呼文章的作者。为了保护自己,萨缪尔想用一个笔名撰写文章。
萨缪尔想起了密西西比河上测水员的呼号“MarkTwain”,其意为两英寻,等于2.2米,在此深度,船只可以安全通过。于是,萨缪尔用它作为自己的笔名。
从此,《企业报》上经常有“马克·吐温”写的文章,其讽刺的笔调十分犀利,深受普通民众的喜爱。“马克·吐温”的名气在读者中也越来越大。
1863年,“马克·吐温”这个笔名被萨缪尔正式用于通讯中。利用记者职业的影响,马克·吐温设法让议会通过了一项法律:要求本州内每个从事营业的公司必须把执照作详尽的登记。而这项工作是由马克·吐温的哥哥奥利安负责的。
所有执照的措辞是相同的,奥利安有权为了登记执照,按每页100字收费4角钱,每一个证书则收费5美元。每个人都可以申请公路通行的特许,不过没有所有权。可是这个特许的权利也必须登记付款,每个人都是一个开矿公司,就必须为此而进行登记付款。这给兄弟俩带来了一笔丰厚的收入,每个月平均达1000多美元。
南北战争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内华达建为州后,奥利安由于没有主见,在选举中落选了,于是他失去了丰厚的收入,失业了。
此时,马克·吐温写的一些讽刺性小品文,笔法精妙,常常可以以假乱真。他曾写过一篇《石化人》。在这篇小品文中,描述说有人发现了300多年前死去的人的一具尸体化石,当地的法医对“石化人”进行了检验,陪审团展开调查,证实“石化人”是由于长期暴露而死亡的。随后,当地居民决定为石化人举行基督教的葬礼,但他的姿势看起来离奇古怪,特别是右手的5个指头挓挲得太宽,因此只得取消了葬礼。
在这篇小说里,马克·吐温采用影射、双关语等手法,对当时弗吉尼亚刮起的一股“石化风”进行了讽刺。
文章写得很巧妙,以至于许多人读了之后都以为是真事,许多家报纸还将其作为一篇科学报道加以转载。
另外一篇文章写的是一起骇人听闻的凶杀案,标题叫《帝国城大屠杀记》,事件发生于离卡森城不远的一个松树林。凶手杀死了自己的9个孩子,剥掉了妻子的带发头皮,最后用刀割断了自己的咽喉。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解释说,凶手是因为轻信报上登载的一些谎报红利的消息,购买了那些公司的股票而导致倾家荡产,在精神错乱中杀妻灭子的。
这个故事也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一家加利福尼亚的报纸立刻转载了它。而当地人发现,在文章中详细描写的案件发生地,根本就没有什么松树林。而马克·吐温写此文的用意十分明显,他要控拆那些奸诈狡猾、不顾他人死活的投机商和损人利己的公司老板。
马克·吐温尽情地创作着他的“西部幽默”,他还当面向阿特穆斯·沃德、威廉·赖特等幽默高手请教。此时,马克·吐温已经有了一套美国幽默家所具备的本领。他的文章不只刊登在西部的各种报刊上,纽约的杂志上也能见到。
1864年4月,《企业报》老板古德曼要去旧金山度假一周,他便指定由马克·吐温代理主编职务。主编的重要任务是每天写上一篇评论。当时有个习惯,就是各报纸之间喜欢互相指责。
因此,有一天,马克·吐温实在找不到什么可加品评的重大事件,于是他在报上发了一篇评论,攻击同城另一家报纸《弗吉尼亚联合报》的老板莱尔德。文章即刻得到回应,第二天,对方的报纸上也发了一篇文章,同样尖酸刻薄地攻击马克·吐温。
依照内华达当时的风气,只要你说了对他人不敬的话,对方光口头上还之以“礼”是不够的。依照礼节,应该由他发出挑战书。因此,马克·吐温他们就等着他来挑战。结果等了一天,没有等到挑战书。同事们越来越沮丧了,而马克·吐温却很高兴,因为他根本就不想挑起决斗。
但是,同事达盖特却是个好事之人,他主动替马克·吐温写了挑战书,选了名副手史蒂夫·基利斯,并由副手将挑战书送过去。接连送去几次挑战书后,莱尔德才勉强接受了挑战。
同事们有说不出的高兴,他们帮马克·吐温立好了遗嘱,而这对当事者来说,又是一件多么令人不愉快的事。这次决斗定在凌晨5时进行。
在凌晨4时多的时候,史蒂夫·基利斯带着马克·吐温来到一个峡谷中练枪法。他们借了一扇仓库的门板作为靶子,这个门板是从一个到加利福尼亚州去做客的人那里借来的。他们把门板竖起来后,在门板中央搞一个围栏代表莱尔德先生。不过,围栏还不能完全代表他,因为莱尔德比围栏要长些,身子要瘦些,要打中他是很难的。
说实话,马克·吐温的枪法实在是不怎么样。他先对准围栏的横木打,可是打不中。接着,他又对准门板打,还是打不中。此时的马克·吐温真是沮丧极了。当他们听到旁边一个山谷传来手枪射击的响声,马克·吐温他们知道,这一定是莱尔德的人在训练他。
恰在这个时候,一只像麻雀那么大的小鸟飞过来,停在了30米外的一棵山叉树上。史蒂夫猛地抽出手枪,把小鸟的脑袋打掉了。他们随即奔向前去,把小鸟捡了起来。
而恰恰在这时,莱尔德他们从山梁那边过来,走到他们这里。莱尔德的副手一见小鸟的脑袋都被打掉了,脸色都变了。
“是谁打的?”莱尔德的助手问。
“克莱门斯打的。”史蒂夫抢在马克·吐温之前,从容地答道。
“噢,太妙了,山雀隔多远?”
“哦,不算远,30来米吧!”
“枪法高明,真是佩服。命中率怎么样?”
“嗯,大致是5发4中吧。”史蒂夫从容地说。
“哟,这枪法真是高明极了!我还以为他连一座教堂都打不中哩!”这个副手说完后,他急忙走到莱尔德跟前,凑近去告诫道:“绝对不能跟这种人决斗,这岂不是等于自杀吗?”于是,莱尔德和副手转身就走,拒绝跟“神枪手”马克·吐温决斗。
不过,走的时候,莱尔德的两条腿跌跌撞撞的。随后,莱尔德给马克·吐温写了一封亲笔信,说无论什么条件,他都不会同他进行决斗。
就这样,马克·吐温的命算是保住了,因为后来他们得知,莱尔德曾创造了6发4中的纪录。
马克·吐温与莱尔德决斗的消息,一清早便迅速地传遍全城。这可是条招惹祸事的消息,因为按照弗吉尼亚城刚刚通过、即将生效的一项法令,提出挑战的马克·吐温和史蒂夫将要被判处2年监禁。
诺思州长的密友传来回信,让他们乘第二天凌晨4时的公共马车离开本城,过后将派人搜捕他们。如果那一班公共马车出发以后,马克·吐温他们还在本州境内,他们就会不可避免地成为新法律的第一批牺牲品。
得知这一消息后,马克·吐温和史蒂夫二人匆忙收拾东西,准备离开。在坐上第二天凌晨4时的马车之前,马克·吐温和史蒂夫便待在住处不出去,显得格外地小心翼翼。除了有一次史蒂夫到旅馆照料一下马克·吐温的另一个主顾卡特勒。
在马克·吐温执行主编一职期间,莱尔德是他试图改造的人之一。卡特勒是卡森城人,他从旅馆派人来下挑战书。史蒂夫前去安慰他一番。史蒂夫体重虽然只有95磅,但他在全州闻名,没有人能打过他。
史蒂夫是吉利斯家的人,而只要吉利斯家有一个人出面,就不是好惹的。所以,卡特勒一见是史蒂夫担任马克·吐温的副手,他的心就凉了。他渐渐平静下来,变得讲道理了,听劝了。史蒂夫限他15分钟之内离开旅馆,半个小时离开本镇,不然的话,后果自负。
因此,这一场决斗也就如此顺利地过去了。卡特勒马上离开了本镇到卡森城去了,改邪归正后他成了一个好人。
此后,马克·吐温与决斗就毫不沾边了。他坚决反对决斗,因为他认为那是十分愚蠢的行为,也深知那是危险的、作孽的蠢事。
在第二天的黎明之前,马克·吐温和史蒂夫乘车逃了。他们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美国西部的重要城市旧金山。旧金山濒临太平洋,在前些年因发现金矿引发淘金热而迅速发展起来。
马克·吐温和史蒂夫到达旧金山后,先在旅馆里找了个房间,暂时安顿下来。随后,马克·吐温开始为《文艺周刊》、《加里福尼亚人》等杂志撰稿。他从美国西部各州民间文学中吸取了丰富营养,创作出了一些很有特色的文学作品。
在写作之余,马克·吐温贪婪地读书。无论是莎士比亚的戏剧,还是但丁、塞万提斯、拉伯雷、斯特恩、狄更斯、萨克雷、拜伦等作家的作品,他都非常喜爱。丰富的知识充实了马克·吐温的头脑,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
于此同时,马克·吐温有幸与当时美国著名新闻记者、作家弗兰西斯·布莱特·哈特相识。哈特具有远见卓识,发现了马克·吐温的天才,并以极大的热情和真诚帮助马克·吐温,使他在艺术修养、文学技巧等方面都有了不小的长进。
不久,马克·吐温在当地的《晨访报》找到一份记者的工作,而且是该报唯一的记者。
每天上午9时,马克·吐温就得到警庭去一个小时,对前一晚发生的争吵事件作一个简短的记录,工作极端单调和沉闷。据马克·吐温所知,对这些琐碎的争吵事件唯一有兴趣的人就是警庭的译员了。这个译员是一个英国人,他熟悉多种中国方言。每隔十分钟,他便换一种方言。这种锻炼使他精力充沛,脑子清醒。
去完警庭,然后就得去高等法院,记录一下前一天作的判决。他每天辛苦摘录的这些案例判决都会被列入“日常新闻”这一栏。这些法律类的新闻也就是为了满足一些无聊的人的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是这些新闻全都是真实发生的案件,这样的新闻才会让人更觉得有意思。
在其余时间里,马克·吐温要在全市尽可能地搜集一些资料,填充到各栏目内。但是并不是每天都会有那么多的案件发生,为了防止报纸“开天窗”。如果实在没有什么案例可以报道的话,就需要编出一些新闻来。
晚上,马克·吐温就往六家戏院跑,每家戏院停留5分钟,把戏剧或歌剧看上一两眼,然后仅凭这“一两眼”,就“详细报道”这些戏剧和歌剧。一年到头,每天晚上都绞尽脑汁,力争对这些演出报道出新的内容。
从每天上午9时至晚上23时,为了搜集材料辛苦工作一天后,马克·吐温又开始用词句凑成拙劣的作品。总之,他要想方设法填写规定的版面。本来两个记者的工作量,却由马克·吐温一人承担,累得他精疲力竭,头晕目眩。
“这委实是可怕的苦差事,没有灵魂的苦差事,可说是毫无趣味。”马克·吐温对此抱怨很深,但为了生活,只好硬着头皮工作。
一天,马克·吐温在街上看到几个恶棍放狗咬一个中国人,还向他扔石头。这个中国人正沉重地背着信奉基督教的主顾们每周换洗的东西。而警察却站在一旁,不但不加以干涉,而且还兴致勃勃地看着这场闹剧。
马克·吐温一腔怒火,回去后他立刻将这件事写下来,交给编辑排发。可是等了三天后,仍没有在报上见到那篇文章。最终,马克·吐温从工头那里得知,《晨访报》是给洗衣妇们这些穷人看的报纸,是一种廉价的报纸,它的生存依靠这些穷人,就必须尊重他们的偏见,否则报纸随时都会夭折。而爱尔兰人是《晨访报》的主要支柱,没有他们的支持,报纸连一个月都生存不下去。最重要的是,这些爱尔兰人是憎恨中国人的。因此,登了稿件自然就会触犯订户。
通过这件事,马克·吐温清楚地看到偏见是如何轻而易举地战胜了正义。
在美国这片土地上有这样一条真理:有钱有势的人是可以任意侮辱那些背井离乡、没有地位的移民的。在美国的中国人没有任何民主权利可言,其他移民也没有。一有机会,有钱的富人就可以欺侮这些善良的人,或者侮辱他们的国家。马克·吐温认为这些美国人的可耻行径和他们侵略的本性玷污了美国国旗,然而这些可耻的人却以此为荣。
在旧金山,除了歧视外国人的事情以外,各种污秽肮脏的事还有许多。市长、警察、富豪们相互勾结,贪污贿赂,徇私舞弊,各种恶劣腐败行为比比皆是。
马克·吐温在报上发了多篇揭露文章,从而引起了警方的愤怒。有消息说,一旦他失去《晨访报》的庇护,就立即对他进行报复。马克·吐温迫于警方和老板的压力,不得不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