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婴幼儿医疗保健

1.新生儿护理

(1)眼睛的护理

新生儿的眼部要保持清洁,每次洗脸前应先将眼睛擦洗干净,平时也要注意及时将分泌物擦去。如果眼部分泌物多,可滴氯霉素眼药水,每眼每次滴药1滴,每日4次。在滴眼药水前一定要先看清眼药瓶上的标记,核对药名、浓度,把手洗净,轻轻分开新生儿上、下眼睑,滴入1~2滴眼药水后,将眼皮轻轻向上提一下,以便药液在眼内停留片刻,同时应及时清除外流的眼药水,以防流入耳内。

出生后3个月左右,孩子在早上起床时,有时眼角或外眼角有眼屎,或眼睛里总是泪汪汪的,这多是因睫毛倒向眼内,触到眼球的缘故。倒睫毛刺激了角膜,所以流泪或有眼屎,对此不必太紧张,用手将眼皮轻轻拨开,使眼睫毛离开眼球就行了。半岁后,孩子面部不再过于丰满时,这种现象就会自然消除。

(2)鼻子的护理

新生儿只能用鼻子呼吸,一旦及时堵住就会影响呼吸,严重的可能造成呼吸困难。要经常注意孩子的鼻孔,及时为他(或她)取出鼻垢和清除鼻涕,要用手固定好孩子的头部,用棉签轻轻在鼻腔里转动清除污物,不要过深。遇到固结的鼻垢和鼻涕,不可硬拨、硬扯,而应设法吸出,可滴1滴奶水进鼻腔,待鼻痂软化后用棉签粘出,切不可碰伤孩子的鼻腔黏膜。

(3)耳朵的护理

耳道内的污垢要采用棉签旋转的方法取出,但不能插进过深,防止损伤鼓膜和外耳道。

(4)皮肤的护理

很多父母喜欢在给孩子洗澡后或洗臀部后擦上一些爽身粉或松花粉,并且在腋下、大腿根部等身体皱褶处还要多擦些粉,认为这样可以保护婴儿皮肤。其实这样做适得其反,因为小婴儿代谢快,出汗多,尿也频,过多的粉遇到汗水或尿能结成块状或颗粒状,当孩子活动时,身体皱褶处的粉块或颗粒摩擦小婴儿娇嫩的皮肤,引起皮肤红肿糜烂,因此不主张用爽身粉或松花粉。为防止孩子皮肤红肿糜烂,应经常给孩子洗澡,大小便后要洗臀部,洗后特别是身体皱褶处一定要用干毛巾擦干。如孩子皮肤有潮红,可用煮沸冷却后的植物油或红霉素软膏涂擦。

(5)脐带的护理

婴儿的脐带残端是个创面,无皮肤覆盖,脐部又凹陷,易积水、积垢,不易干燥,容易感染。脐炎如扩大感染,通过血管可发生败血症,通过腹壁能发生腹膜炎。

新生儿的脐带常在生后5~7天脱落,脐带未掉以前,要注意避免沾湿或污染,不要随便打开看。洗澡时要避开脐部,尿布最好不要盖在脐带上,以免湿尿布上的尿液污染脐带。如果脐带包布已经沾湿,必须更换,并先用消毒棉花蘸2.5%碘酒消毒,用75%的酒精擦去碘酒,另取无菌纱布重新包扎。处理时,碘酒不可沾着小儿皮肤,以防止灼伤。

新生儿脐带脱落后,根部有痂皮,应让它自行剥离。痂皮脱落后,如果脐孔潮湿,或有少量浆水渗出,每天用75%的酒精将脐带孔擦净,滴2%的龙胆紫,数天后即愈。如果脐孔有肉牙组织增生,可用75%的酒精消毒后,再用10%的硝酸银液或硝酸银棒点灼,点灼后用盐水洗净再涂上龙胆紫消炎粉。如果脐部周围红肿,并有脓性分泌物,这是脐炎表现,应及时找医生治疗。每个初当母亲者要护理好婴儿,不要使婴儿脐带感染。

脐带脱落后,有的婴儿会发生脐疝,脐孔处的肌肉鞘未能很好合拢,而形成一个薄弱的部位,当孩子哭闹时,腹腔压力增高,腹腔内的肠子便从脐部薄弱地方突出来,形成脐疝。脐疝直径可大可小,小的只有0.5~1厘米,大的可有2~3厘米,触摸脐疝可以有囊性感觉,稍用力可把脐疝回纳到腹腔中,并有“咕噜、咕噜”的声音。脐疝一般不会引起什么不舒服,如果脐疝很大可以有消化功能不良的表现。

小的脐疝一般随年龄增长而自愈。只要少让患儿啼哭,腹腔压力不高,脐疝可以慢慢消失。如果脐疝超过1厘米,脐疝自愈的可能性较小,可以用“蝶形膏布”粘贴法来矫治。具体的做法是:用二块胶布剪成6厘米×9厘米左右,一块中间剪个长方形的孔,另一块在两边各剪两个小口后折叠,形成一个工字,然后两块相串叠成“蝶形”,在婴儿安静状态下,暴露脐部,将蝶形膏布放在脐疝部位,这时的“工”型胶布和“口”型胶布分别有一面靠近皮肤,另有一面在上,将两块靠皮肤的一面先贴在皮肤上,然后把脐疝推入腹腔内,再将蝶形膏布的另两面侧拉,让胶布下的皮肤皱褶将胶布贴牢,注意胶布要贴平,不起皱。小脐疝持续粘贴1~2个月可愈合,大的需2~3个月。胶布如有脱落应及时重新剪膏片粘贴,不能中断。有些家长用钱币压在脐孔中包扎,这样效果不好。有些大脐疝经粘贴后仍不消失,就要去诊治了。

(6)生殖器官的护理

①男婴生殖器的护理。男婴睾丸内产生精子和雄性激素的组织结构尚未发育完全,抗病能力也较弱,一旦遭受损伤,会影响成年后的生育能力。所以父母不要抱孩子到有物理辐射、放射线及有害化学物质等污染的地区去,并应预防各种微生物(如细菌)感染。

男婴阴茎包皮长而且外口较狭小,包皮内层的分泌物和尿液容易存在包皮内,使细菌在此处繁殖,发生感染。父母应经常为孩子清洗,一旦发现孩子患有睾丸炎、包皮龟头炎等生殖器疾病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诊治。

清洁男婴外阴部,可用一块温布或棉球把残留在龟头内的尿液清除,从大腿皱褶向阴茎的方向清洁,不要将包皮往后拉。

用一只手握住婴儿双腿,并提起来,清洁其臀部,直至干净。握小儿双脚时注意,要用一个手指垫在他的两足跟之间,以防他的两内踝相互摩擦。

如果尿布弄脏要换,可先用尿布干净处尽量将粪便擦掉,使用棉球蘸上洗剂或油擦拭。棉求用完要扔掉,不能重复用。擦后要洗手。

②女婴生殖器的护理。女孩子的尿道较短,如果不注意卫生,细菌可以经较短的尿道进入膀胱,引起泌尿系统炎症,而阴道口也时常留有少量分泌物,若不加清洗,将为细菌繁殖创造有利条件,引起生殖器官炎症。

女孩清洗外阴部一般在就寝前或者大便后进行,具体方法是:备一盆温水,用湿毛巾自前向后清洗,即先清洗尿道口、阴道口,最后清洗肛门口。如果方向相反,由后向前,很容易将肛门部粪便残渣中的细菌带入尿道口或阴道口,引起尿道及阴道部的炎症。外阴部一般用温水清洗即可,但如伴有湿疹,则应在温水中加入少许高锰酸钾(溶化后成淡红色)或者洁而阴作局部清洗或坐浴10~15分钟,以达到消炎的目的。但注意不宜用热水洗外阴部皮肤及黏膜,因为水温太高容易烫伤,同时,虽可暂时止痛,但刺激了炎症反应,反而使湿疹加重。有条件的应将洗脚布与洗外阴布分开,母亲的用具和女孩的用具分开。

2.婴幼儿护理

要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必须在儿童时期,尤其是婴幼儿时期就打好基础,使他们从小就有良好的体质与心理,充沛的精力,充分发挥生长潜力而成为体魄精神均健全的人才。影响小儿生长和健康的因素很多,除遗传因素外,营养、生活环境、护理、教养、疾病等都可影响小儿成长。因此,婴幼儿护理工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合理喂养

婴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不但要供给足够的热量和各种营养素,还应注意各种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的合理搭配。如果营养不足,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抵抗力降低,易患各种疾病,得病后症状较重,恢复也慢。但如果营养过量,不仅会影响小儿食欲,而且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和肥胖症。因此,需要合理喂养。

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婴幼儿的饮食应遵循定时定量的原则,不要无节制地进食,也不可过分抑制。除此之外,婴幼儿更应培养良好进食习惯,饭前应收起玩具,然后坐好进食,不要边吃边玩,每次不要给过多的饭菜,宁可吃完再添。应保持小儿进餐时情绪愉快,避免过度兴奋,也不要吃饭时责备孩子,否则都可能影响食欲。如发现小儿不肯好好进餐,应查找原因,切勿因进餐不好而补充零食。配制小儿食物尽量更换花式,防止养成偏食和挑食的习惯,成人也要做出榜样,不在饭桌上挑剔饭菜。

注意清洁卫生

从小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以减少感染的机会。应做到有个人生活用具,如脸盆、毛巾、脚巾、手帕、碗、杯等。婴幼儿皮肤娇嫩,易受汗水、奶水、大小便等刺激而发生糜烂,尤其在皮肤皱折处,如颈项、腋下、臀部等,因此要勤清洗,常洗澡。婴幼儿头皮有时有皮脂溢出,呈鳞状污垢,可隔夜涂些煮过冷却的植物油,第二晨用肥皂洗去。小儿能自己进食时,可培养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衣裤和尿布等要勤换勤洗,晴天尽量利用阳光曝晒消毒。

保持口腔卫生

婴儿口腔不必擦洗,可在进食后喂些开水,也可起清洁口腔的作用。2岁以后,在晨起和睡前用温开水漱口。3岁后乳齿都长全,可开始训练用小牙刷刷牙。4岁后应每日早晚刷牙。

正确穿衣

婴幼儿服装要求式样简单,穿脱方便,质地柔软,容易洗涤,最好采用柔软而吸水性强的棉布,颜色以浅色为宜,易发现污秽,毛线衣不要贴身穿以免刺激皮肤。服装大小要适体,使小儿活动不受限制,小儿上衣最好用背后开襟或斜襟式的,要用带子不要用钮扣,但带子不要绕胸紧系。裤子最好用背带,尽量不用裤带或松紧带紧束胸部,以免妨碍呼吸运动和胸廓的发育。当小儿不用尿布时,要训练穿满裆裤,可以避免冬季受寒或女孩坐地玩时污染外阴而得尿路感染,还可以避免玩弄生殖器的坏习惯。

小儿尚不会走路时,鞋子要用软底布鞋;等会走路后,鞋的质地要坚韧,鞋帮要稍高,鞋底要稍宽大些,并做成脚弓形分左右侧。

穿衣应避免过多,可根据气温随时增减。最好从小养成不怕冷的习惯,夜间被子也不宜过厚,过厚易使小儿睡眠不安和踢被受凉。

训练良好睡眠习惯

最好从出生后就开始训练良好的睡眠习惯,每次喂奶后将小儿放在床上,让他自己入睡。不要养成抱、拍、摇等不良习惯。夜间最好和大人分被睡,能单独睡更好。每日应规定睡眠时间,睡前不要使小儿太兴奋,更不可用恐吓小儿入睡。卧室空气要流通,但避免对流风,新鲜空气可以促使入睡,而且睡得较熟。睡前先把窗关上,待脱去衣服盖好被子再开窗。起床前也需把窗关上,以免起床时受凉。冬天可开一气窗或每日开窗几次,以助空气流通。小儿睡眠时间应根据年龄而异,年龄越小,睡眠时间越长,次数也越多。但个体差异较大,不必作硬性规定,可灵活掌握。

开展早期培育工作

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必须重视开展早期培育工作,可根据神经系统发育的规律,适当安排培育活动以促进动物和智能发育。如1~3个月小儿,应发展听、注视和抬头动作。3个月时,在睡前或起床时,取俯卧位抬头1~2分钟。此时如能发出笑声,为语言开端,母亲可在每次哺乳后加以逗引。4~6个月可取俯卧位训练撑胸、抓取物品和翻身动作,并逗引发声。7~9个月开始发展躯干和腰部动作,如爬行、自己坐起来、独自坐稳和攀扶东西站起等。并训练模仿发声。1岁左右主要发展下肢动作,如独自站稳和学走路,并逐步理解成人简单的语言和指点,学习叫人和说短名。6个月后,可训练定时大小便,1岁半到2岁自己坐盆大小便和自己拿小匙吃东西。3~4岁即可训练自己穿脱衣服、洗脸、刷牙等。在游戏中可结合启发婴幼儿的创造力与思考力的内容,以促进智力发育。

多做户外活动

呼吸新鲜空气,照射阳光,可促进小儿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并可减少呼吸道感染和佝偻病的发生。因此,从小就应养成户外活动的习惯。在暖和季节出生的小儿,满月后就可每日抱到室外去走走,到了冬天中午无风时,也可抱到室外去呼吸新鲜空气和晒太阳,开始时5~10分钟,以后逐渐延长到1~2小时。较大小儿,根据年龄和季节,可在室外进行各种活动。

注意安全保护

小儿生性好奇,又不太懂事,还不能保护自己,容易发生意外,应注意预防和保护。幼小婴儿不要蒙被睡,以免熟睡后发生窒息。较大婴儿喜欢抓东西往嘴里送,应避免接触有尖头的小物件,如别针、钉子、碎玻璃、小石头、钮扣、硬币等。小儿哭闹时,不要喂吃糖块、花生米和豆类。进食时切忌逗笑,以免食物呛入气管。待会爬行和走动后,小儿喜爬高、爱活动,容易发生跌伤事故,这时在小床边、窗户、阳台等处要设置栏杆。热水瓶、热粥、热汤等要放在小儿碰不到的地方,以避免烫伤。电插座最好放高处。家中如备有存药,不论外用或内服都需妥善收藏,以免小儿误服。

及时进行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能提高小儿对某些传染病的抵抗力,必须按时足量完成。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小儿满月后即可到附近儿童保健门诊定期进行测量和健康检查,1岁内小儿1~3个月1次,1~3岁每3~6个月1次,4~6岁1年1次。以便及时了解小儿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的情况,较早发现生长发育中偏离正常情况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以便早期接受保健指导,同时能早期发现疾病,做好预防,使小儿健康地成长。

3.母乳喂养

掌握婴儿需要乳量

从解剖学上来看,所有母亲都适合喂养她们的婴儿,母亲的乳汁最适合婴儿。乳房产生的乳汁是婴儿的天然食物,婴儿不会拒绝食用。就身体而言,母亲是完全能够喂养她的婴儿的:乳房的大小和可产生的乳量无关。乳量乃取决于婴儿的摄食量多少,因此,供给和要求也是如此。婴儿摄食的乳量越多,母亲的乳房产生乳量也越多。

新生儿需要的乳量为:每450克体重每日需要50~80毫升。所以,一个3公斤的婴儿每日需要400~625毫升。母亲的乳房可在每次哺乳3小时后产生乳汁40~50毫升,因此,每日产奶720~950毫升是足够的。

掌握开始喂奶的时间

母亲第一次给小儿喂奶叫“开奶”。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人们大多强调母亲产后非常疲劳,需要一段时间休息,所以一般应在婴儿出生后6~12小时才开始喂奶,好像这样才有利于母亲。

其实,早开奶有利于母子的健康,产后尽早让孩子吮吸母亲乳头,新生儿强有力吸吮是对乳房最好的刺激,喂奶越早越勤,乳汁分泌得越多。新生儿出生后第一个小时是敏感期,而且生后20~30分钟内,婴儿的吸吮反射最强。因此,母乳喂养的新观点提倡产后1小时内即开奶,最晚也不要超过6小时。早开奶存在许多好处:

母亲产后泌乳必须依靠婴儿对乳头的吸吮刺激。小儿尽早吮吸乳头,能促使早下奶,下奶快;

加快母亲子宫复位,早止出血。婴儿吸吮引起催产素的分泌,可使产后子宫收缩,加快复位,有助于产后出血尽早停止;

早获免疫能力。早喂奶,婴儿可以获得初乳中大量的免疫物质,加强婴儿抵抗疾病的能力;

早日密切母子感情。新生儿敏感期正是建立母子间感情联系的最佳时期,新生儿出生后母子接触的时间越早、母子间感情越深,孩子的身心发育就越好;

能够及时补充婴儿从母腹到人间的生理断层,能够尽快获得生理需要,特别是水分、营养的及时补充,有利于婴儿成长的连续性。

做好母乳喂养的准备

在分娩前就应该决定是否采用母乳喂养婴儿,这样就可为母乳喂养做准备和计划。过去有人建议妇女可用两个指尖搓动,或用其他物品碾压乳头,甚至用指甲刷擦洗乳头,使之变硬。使乳头变硬的这种方法现已被视为不重要的了。如果有的乳头凹陷的话,必须采取特别措施,如遇乳头完全扁平的情况,婴儿就不能啜住乳头,这种情况是十分罕见的。但是如果确实是乳头凹陷的话,可以穿着胸罩使乳头稍为凸起。

如果孕妇在医院分娩,入院时就应告诉看护人员,说明自己打算用母乳喂养婴儿,一定要求医护人员帮助。必要时可要求看护人员或护士长,请她们坐下来和你详谈有关婴儿喂养方法,以及当场提出一些有关该做什么与不该做什么的详细意见,多听取医生的建议。

母婴初次接触

婴儿一出世,就试着给婴儿吸吮乳房,这对母亲和婴儿都有好处。如果在医院的产房里,可以要求把婴儿放在自己的胸部。上述做法有两个重要因素:自然地吸啜刺激荷尔蒙(即“催产素”)的产生。一旦婴儿诞生后,这种激素使子宫收缩和婴儿分娩后不久排出胎盘。出生后不久,让婴儿吸啜也有助于形成一个很强烈的结合感情。婴儿偶然会有阻塞现象,不必担忧,吸啜的自然反射是很强烈的,婴儿出生后即有吞咽的能力。

正确进行初乳喂养

婴儿分娩后72小时,乳房不产生乳汁,而产生一种稀薄的、黄色的液体,名为“初乳”。初乳的成分是由水、蛋白质和矿物质组成。当婴儿出生后头几天母亲还没有乳汁分泌之前,初乳可满足婴儿所有的营养需要。初乳也含有非常宝贵的抗体,能帮助婴儿抵御诸如脊髓灰质炎、流行性感冒和肠道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初乳还附带有一种轻泻的作用,有助促进排出胎粪,所以一定要给婴儿喂初乳。头几天应规则地把婴儿抱在胸前,一是喂哺初乳,二是使婴儿习惯伏在胸上。如果在一间设有“母婴房”(即把婴儿交给母亲照看)的医院里,并且医务人员确实鼓励按要求用母乳喂养婴儿,这样就更好了。每当婴儿啼哭时,可把他抱起靠近乳房,开始时每侧乳房仅吸几分钟,这样,乳头不会酸痛。如果婴儿是放在医院婴儿室的,应该告诉医务人员,请她们把婴儿抱来喂养,不要用奶粉喂养,一定要喂养初乳。

做好排乳反射准备

婴儿吸吮乳房时,母亲的脑垂体腺受刺激而激发“排乳反射”,母亲能够感到这种反射。事实上,每当母亲看见婴儿或听到婴儿声音的时候都可能促使泌乳,乳汁可从乳头射出,为喂奶做好准备。

正确抱持婴儿

母亲正确的抱持婴儿是用手臂怀抱婴儿,将他的头放在自己肘弯部,用手托住他的背部和臀部,切勿向前俯身把乳头塞到婴儿嘴里。如果手臂抱住婴儿时他仍离乳头太远,可尝试在自己膝上放一个枕头使他躺在上面,但婴儿的头部仍要用臂弯托持。另一个方法是交叉双腿(俗称“二郎腿”),用膝部支持着自己抱持婴儿的手臂,让婴儿的手臂能随意触摸到乳房——对这种亲密感是非常愉快的。

掌握婴儿觅食反射

母亲头几次抱着婴儿靠近乳房的时候,应该帮助和鼓励婴儿寻找乳头。用双手怀抱婴儿并在靠近乳房处轻轻抚摩他的脸颊。这样做会诱发婴儿的“觅食反射”。婴儿将会立刻转向乳头,张开口准备觅食。此时,如把乳头放入婴儿嘴里,婴儿便会用双唇含住乳晕并安静地吸吮。许多婴儿都先用嘴唇舐乳头,然后再把乳头含入口中。有时,这种舐乳头的动作是一种刺激,往往有助于挤出一些初乳。

过几天,婴儿就无须人工刺激了,婴儿一被抱起靠近母亲身体,他就会高兴地转向乳头并含在口里。

母亲不要用手指扶持婴儿的双颊把他的头引向乳头。他会因双颊被触摸受到不一致的引导而弄得不知所措,并拚命地把头从这一侧转到另一侧去寻找乳头,这就是婴儿跟着感觉走。

正确抱持婴儿哺乳

每次把婴儿放到乳房上时,应力图将乳头正确地放入他的口内,这样做:第一,只有婴儿将大部分乳晕含在口内,才能顺利地从母亲的乳房吸啜出乳汁。婴儿以吸和啜两种活动方式从母亲的乳晕周围形成一个密封环,当吸食时,婴儿的舌将乳头推向口腔顶部(上腭),乳汁是在有节奏地一吸一挤的情况下被吸出来。只有当婴儿对乳晕后方的输乳管施加压力,乳汁才能顺利地流出来。第二,如果乳头能正确地放入婴儿的口腔内,那么,乳头酸痛或皲裂就可以减少至最低限度。婴儿有很强的吸啜能力,如果他没有含着乳晕而只有乳头在婴儿的口内,他能有效地切断输乳管的通道,这时就几乎没有乳汁流出了。这样乳头就变得酸痛异常,结果乳汁的供应就由于乳汁没有被吸出而减少。这样,婴儿将会很自然地吸不到乳汁,并由于饥饿而发脾气。

做好母婴哺乳配合

一旦婴儿在愉快地吸乳时,母亲就应安静下来看着他。如果他的眼睛张开,母亲应和他相对而视。当婴儿吸乳时,母亲应对他微笑和轻轻地细语闲谈,这样,他就会把看到母亲的脸、听到母亲的声音和闻到母亲皮肤的气味联系起来而高高兴兴地吃奶。母亲和婴儿的协调配合,非常有利于母婴情感的培养。

两侧乳房轮换哺乳

婴儿吸啜在最初五分钟内是最强烈的,此时,他已吸食了80%。一般地说,每一侧乳房哺乳时间的长短视婴儿的吸啜的兴趣而定。但是,通常不超过10分钟。大概到达上述时间,乳房已被排空,虽然可能还对吸啜感到津津有味,但你会发现婴儿对继续吃乳已不感兴趣:他也许开始玩弄你的乳房,将乳头在口内一会儿含入、一会儿吐出;他也许转过脸去,也许入睡。当婴儿显露出在一侧乳房已吃饱时,应把他轻轻地从乳头移开,把他放在另一侧乳房上,如果他吸啜两侧乳房之后睡着的话,他可能已经吃饱了。母亲要想知道他的睡着是否由于吃饱的缘故,只要看他是否在约10分钟后醒来又再次吃奶就知道了。同样地,如果婴儿看来只从一侧乳房中吸食已能满足他的需要量的话,那么,下次喂奶时,一开始应换用另一侧乳房哺乳。

哺乳不要移动乳房

切勿将吸食中的婴儿从乳房拉扯开——这样做只会弄伤乳头。为了把吃奶中的婴儿移开,可稳定地轻压他的颏部使他松开口。另一办法是用手指滑入乳晕和婴儿颊部之间,将小手指放入婴儿的口角内。上述这两种方法都会使他的口张开,并且使乳房容易滑脱,而不必使用其他方法把乳头弄出来。在头几天里,这些做法十分重要,因为乳头需要变硬以利哺乳。

掌握母乳喂养姿势

母亲可以按自己选择的姿势喂哺婴儿,只要他能够含住乳头和自己觉得舒服、轻松自如就行。可以实践各种方法并采用感觉最自然的一种。在一天以内要改换各种授乳姿势——这样做将会保证婴儿不会仅向乳晕的一个部位施加压力,并且尽量减少输乳管受阻塞的危险。

如果坐着授乳,一定要位置舒服。必要时,用软垫或枕头支持双臂和背部。

躺在床上喂乳也很好。特别是在头几周和晚上,没有理由不这样做。母亲应采取侧睡姿势,如希望更舒服,则可垫上枕头。轻轻地怀抱婴儿的头和身体紧靠你的身旁。可能需要把婴儿放在枕头上,使他的位置高一点以便吸吮乳头,但是较大的婴儿应该躺在床上并靠在母亲身边。保证母亲臀部下侧的肌肉不受扭曲或拉得太紧,因为这样会使奶流减慢。另一种办法就是在母亲手臂下垫个枕头,把婴儿放在枕头上,让他的双腿放在母亲后方。婴儿面向母亲的乳房,而手可以托住他的头部。

开始时,母亲所选择的授乳姿势可能受到分娩影响,例如,若做过会阴切开术的话,就会觉得坐起来非常不舒服,因此,侧卧授乳更为适合。同样的,如果做过剖腹产手术,腹部就太柔嫩以致不适宜让婴儿躺在上面,因此要把婴儿的脚放在臂下的位置,或把他放在床上靠在自己身旁的位置授乳。

把握母乳喂食次数

婴儿因为身体幼小需要多次喂食。母乳喂养的婴儿可能比奶粉喂养的婴儿喂食次数更多,这是由于前者吸收乳汁更快。

婴儿应按要求喂食。父母亲很快就学会辨别婴儿饥饿时的啼哭声。新生婴儿每2个小时需要喂奶一次,一天喂的次数多达8~10次。婴儿长大至1个月左右,通常每3个小时进食一次;约2~3个月左右,则每4个小时喂食一次。

大多数3个月大的婴儿在晚上喂食后都睡一整夜,但不应考虑放弃晚间哺乳,除非婴儿一直睡觉不醒。

掌握夜间哺乳知识

要满足婴儿对食物的要求,就应增加哺乳时间,但每次最少哺乳要用30分钟,这样,24小时就花去了3个小时。由于夜间哺乳比其他事情更为重要,因此,母亲往往为照料婴儿而弄得疲倦不堪和精神紧张,一天睡不上几个小时,母亲的睡眠方式在很长时期内会被破坏。所以,母亲应在白天和晚间争取充分的休息,作为丈夫应该协助妻子,并且帮助妻子做一些家务事。在抚育孩子方面,妻子和丈夫应该是平等的,当妻子进行大部分授乳工作时,丈夫就应该为婴儿做些其他的才对。

实际上,虽然母乳喂养在夜间哺乳不应完全是丈夫责任。如果婴儿睡在另一间房里,一旦婴儿啼哭,就可请丈夫把他抱来喂,并且在喂完奶后把他抱回婴儿睡房和换尿布。

适当减少夜间喂食

婴儿在体重达到4.5公斤的时候,他才能一次睡眠5个小时以上,不会因饥饿而醒来。婴儿的体重一旦达到上述标准,就可尝试把两次授乳之间的时间延长,以便能获得6个小时安静的睡眠,并能顺利地停止凌晨给婴儿喂乳,婴儿有他自己的吃奶规律,但一般地说,巧妙地省去婴儿最后一次喂乳是合理的,以便自己能按规定的时间睡觉。但是要灵活处理,也许婴儿不想停止凌晨的哺乳,无论怎么样力图改变哺乳程序,他还是醒来就饥饿了。

母乳喂养须知

婴儿在吸乳时一定要能自由呼吸。如果乳房很大,有可能使婴儿出现窒息的危险,可轻轻地把乳头拉开一点。

由于母亲的排乳反射相当有效,以至一旦婴儿吸乳时,乳汁流出太快并呛着他。母亲可事先挤出一些乳汁使乳量减慢。如果乳量很多,可在乳晕上、下部位施压以减少乳量。

如果不是在哺乳而乳汁大量涌出时,可用手掌心或手跟部压住乳晕,这种方法可止住奶流。

4.混和喂养

母乳喂养如不能满足婴儿的需要,那么就进行混和奶粉喂养,这种方法叫混和喂养。采用混合喂养,只限于母乳确实供不应求,或者母亲有事实在无法哺乳时,就必须进行混和喂养。

混和喂养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比较适用母乳不足而有时间的妈妈。

每次哺乳时,先喂5分钟或10分钟母奶,然后再用人工营养品来补充不足部分;

根据乳汁的分泌情况,每天用母乳喂3次,其余3次或4次用人工营养品来喂食。

如果想长期用母乳喂养,最好采用这种方法。因为每天用母乳喂食,不足部分用人工营养品补充的方法可相对保证母奶长期不断。

第二种方法适用于有工作的妈妈。

混合喂养中所使用的奶粉量:每次喂了母奶后,再用奶粉调50~60毫升,如还想吃,可再加20~30毫升。如果吃完母奶后,再喝的奶粉量达100毫升以上的,证明母乳严重不足,遇到这种情况,不如改为人工喂养更好些。

5.人工喂养

如果母亲没有奶或者因母亲生病不能、不宜喂奶时,那么就只有采用人工喂养了,喂婴儿鲜牛奶或全脂奶粉。

必备器具

奶瓶2、3只:最好选择口大圆型、耐热玻璃做的,容易洗刷,用开水煮也方便。

奶嘴3、4个:选择不太硬、大小与母亲乳头相同的。奶嘴上的眼儿不要过大或太小。把奶瓶倒过来,乳汁以5~6厘米的间隔滴落的就可以。

奶嘴罩:需能用开水煮的。

计量勺和刮平刀。

瓶刷。

长筷子和瓶夹子。

消毒器:蒸煮器也可用锅代替。

食品盒:将调用具放置在一起,用起来方便。

碟子或盆、搪瓷盘。

擦试布。

奶瓶用的洗涤剂。

小型奶瓶:用来喂果汁和凉开水。

奶粉盒。

器具消毒

婴儿的抵抗力很弱,容易引起细菌感染。照顾婴儿者和穿带在身上的用品必须清洁。特别是调乳器具是直接入口的东西,更需充分注意,每一次都要认真地消毒,虽然麻烦些,但在出生后3个月内必须实行。

消毒方法有开水煮、药品消毒、熏蒸等形式,最常见的是用开水煮消毒。具体消毒方法如下:

喂奶后立即用专用洗涤剂把奶瓶和奶嘴洗净,仔细涮一涮。

在消毒用的锅里盛满水,将奶瓶、计量勺、刮平刀、瓶夹子放进去,点上火,在开水里煮5~6分钟。用蒸煮器要10分钟。

奶嘴的消毒有3分钟就行,以停火前3分钟放进去。

如果马上就要调乳的话,不管消毒用的是锅还是蒸煮器,都应在盘上铺上擦试布,用长筷子将器具夹出放在上面,把水控干才可使用。

调制方法

鲜牛奶的调制——主要有稀释、加糖、煮沸三个步骤:

(1)稀释:新生儿2周内按2:1(2份鲜牛奶加1份温开水或米汤)、3周内3:1、4周内4:1稀释,满月后不可稀释。若当地市售奶质较稀,宝宝吃奶后不久便有饥饿表现,可适量少加水或不加水,以大便正常,无奶瓣为准。

(2)加糖:100毫升稀释好的鲜牛奶加5~8克糖(约半汤匙)。

(3)煮沸:把宝宝全天吃的奶按喂奶次数和定量分装在奶瓶内盖紧,将奶瓶置于加冷水的锅中,水面稍高出奶面,煮沸3~5分钟后取出,将奶瓶放在冷水中冷却,然后放冰箱中保存。喂时将奶瓶置热水杯中加热即可。

按容积稀释的比例为1:4,即1平匙奶粉加4匙水。调制时,可先用少量开水将奶粉化开,再加适量水调匀即配成与鲜牛奶相同的浓度,再按调制鲜牛奶的方法加糖煮沸。全脂甜奶粉则不必再加糖。

喂养方法

(1)选用直式奶瓶,橡皮乳头孔大小须适宜,一般以奶瓶倒置乳汁能一滴一滴地连续滴出为宜。

(2)温度适宜:哺乳前滴乳汁于手腕内测试温度,以不烫手为宜。

(3)哺乳姿势:母亲的坐姿要像母乳喂养一样,体位舒适,肌肉放松,抱起宝宝置半坐位,并使宝宝身体和母亲身体密切接触,让宝宝依偎在母亲裸露的乳房上吸奶瓶,使宝宝获得安全感和舒适感。

(4)乳汁要充满乳头以免吸入空气。

(5)哺喂完毕应抱直宝宝,用手轻拍宝宝背部,将吸入空气排出以防溢奶。

喂养次数

一般每天喂奶6~7次,每次持续约5~20分钟;2周内新生儿每次喂量约50~100毫升;2周后每次喂量约70~120毫升。

注意事项

配乳及哺乳前必须洗净双手,奶粉配制必须用开水。

每个宝宝对牛奶的需要量个体差异很大,应灵活掌握,以吃饱并能消化为度,不必严格限制。

奶液的调制量和浓度要适宜,过稀过少、过浓过多可引起宝宝营养不良或消化紊乱。两次喂奶之间应补给适量温开水、鲜果汁及菜汁。奶瓶中剩余乳汁不能再喂,可由母亲饮用。

要特别注意奶瓶、乳头、匙、碗、杯等食具消毒。每次用后应刷清洗净,置锅内煮沸消毒。橡皮奶头煮沸3分钟即可,其他食具应煮沸10分钟。可多备几只奶瓶、奶头,每天集中消毒一次备用。

奶粉要在每次喂奶前现调。

奶粉罐不要放在冰箱里。

奶粉开罐10天以上的不要再使用。

奶粉罐要盖严实,不要把勺一直放在罐里。

不能用炼乳、麦乳精、糕干粉、米面糊等食品来代替母乳或牛羊奶。这些食品都以含糖为主,蛋白质含量不足,长期用这些食品喂婴儿会使婴儿虚胖,发生营养不良、贫血、抵抗力下降等现象。

6.婴幼儿预防接种

急性传染病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疾病,是造成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儿童时期主动免疫没有形成,机体对许多传染病缺乏抵抗力,加之小儿接触外界环境越来越广泛,传染病很容易在儿童中传播。我国法定传染病25种,其中8种是儿童传染病,其余17种是儿童和成人均可染患的传染病。传染病的特点是发病急、症状重、传播快,而且有些传染病留有后遗症或造成终生残废,因此,传染病对人类的危害性极大。如患小儿麻痹后可造成肢体瘫痪;乙型脑炎引起痴呆和智力低下;腮腺炎可引起脑炎和睾丸炎,可造成智力障碍和不育症;暴发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在几小时之内即可致死。

现代医学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预防措施。许多菌苗、疫苗、类毒素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增强对相应传染病的免疫能力,而本身并不发病。如果接触了某些传染病,还可以给儿童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增强儿童抵抗力,暂时性地保护儿童避免发病或发病较轻。人们都知道,过去天花是一种很严重的传染病,轻者、幸存者面部留下麻子,重者死亡。自从发明了牛痘苗后,广泛地进行了人群接种。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世界彻底消灭了天花。现在牛痘已不再接种。有些传染病如麻疹、白喉、小儿麻痹由于采取相应的接种措施,发病率也已大大下降。

婴儿在出生后,自母体传递的抗体逐渐消失,对各种传染病皆易感染。即使是接受过预防接种的儿童,经过一段时间,抗体在体内的水平也会下降,需要复种和加强。

为了使易感人群获得牢固的免疫力,需科学地安排接种对象与时间,开展计划接种。对接种对象和被种项目要做到准确、及时、不遗漏、不重复,并建立预防接种卡片或手册。保健人员要全面管理自己辖区内儿童的免疫情况。预防接种是一项群众性的工作,不但医务人员要掌握,而且要培训基层卫生人员和家长,使群众都能了解预防接种的意义,取得他们的合作与支持。只有这样,接种计划才能落实。

(1)接种卡介苗

小儿出生24小时后即可接种,7岁、12岁各复种一次。卡介苗是无毒牛型结核杆菌液,为活菌苗,用于预防结核病。有明显结核接触史或是3个月以上的小儿和成年人,以及已接种过卡介苗者,接种前皆做结核菌素试验,剂量为1:2000,0.1毫升皮内注射。注射部位硬块直径平均在5毫米以上者为阳性,表示过去接种过卡介苗或受过结核菌感染,对核已有免疫力,故不再需要接种卡介苗。卡介苗接种后2~3周局部形成脓疱,可自行破溃,经2~3个月可愈合结痂,脱痂后形成疤痕。接种后注意卫生,不包扎,排脓时要拭净,用75%酒精棉涂擦脓疱周围皮肤。如果接种6个月不结痂愈合,局部反应超过10毫米、腋下淋巴结肿大超过1厘米为异常反应,要去医院处理。

(2)接种百白破混合制剂

出生后3个月初种,吸附制剂全程注射2针(非吸附制剂全程注射3针),每针间隔最短不少于1个月,最长不超过3个月,第二年加强一次,以后可以根据情况用百日咳菌苗、白喉类毒素混合制剂或吸附精制白喉、破伤风二联毒素进行加强免疫,主要供婴幼儿预防百日咳、白喉及破伤风。

(3)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

初生8个月到12个月初种,1.5岁、6~7岁各复种一次。疫苗为桔红色透明液体,如发现颜色变黄、变紫、混浊、有状物即不能使用。接种疫苗12天左右即可产生抗体。若发现麻疹流行,可为易感儿应急接种麻疹疫苗,当接种率达80%以上时,即可控制流行。接种麻疹疫苗不能过早,因其体内尚有母体抗体残留。

(4)接种脊髓灰质炎活疫苗

出生8~12个月初种,先服Ⅰ型,间隔1个月服Ⅱ、Ⅲ型,1岁、2岁、7岁各复服一次。将糖丸用冷水溶开后喂服,亦可咬碎咽下。服后可饮少许冷开水,0.5~1小时内不能喝热水或吃热食物,以免疫苗失效。

(5)接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多糖菌苗

满1周岁儿童,开始基础免疫一针,2岁儿童加强一针,均为皮下注射,剂量每次0.5毫升。此菌苗不能与麻疹疫苗同时接种。

(6)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

1岁初免,2岁、4岁、7岁、13岁各加强一次。流行地区10岁以下儿童为本疫苗接种的主要对象。疫苗内含甲醛,注射时会引起疼痛。在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按规定剂量皮下注射。基础免疫2针,间隔7~10天。

预防接种的反应

生物制品对人体都是一种异物,接种后不仅在局部,而且在全身都会引起一系列的反应,这一生理和病理反应所表现的症状都叫做预防接种反应。一般反应是正常的,无需处理,但异常反应则要认真加以对待。

一般反应分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局部反应在接种后几小时至24小时内,局部红、肿、热、痛,有时伴有淋巴结肿大,个别人波及范围稍大。局部反应一般持续2~3天。接种活菌(疫)苗后,局部反应出现晚或持续时间较长。个别儿童接种麻疹疫苗后在一周内可出现皮疹。全身反应于接种后5~6小时或一天内出现体温升高,持续1~2天,但接种活疫苗需经过一段潜伏期才有体温升高,如接种麻疹疫苗后5~7天可出现短时发烧。全身不良反应表现为疲倦、头昏、全身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局部反应可用干净毛巾热敷,抬高肢体;全身反应则要注意休息,多饮水、如果全身症状重、高热不退,要到医院就诊。

异常反应,具体指过敏性休克、晕针、过敏性皮疹和全身感染等反应。

过敏性休克:在注射后数分钟或0.5~2小时内出现不安、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四肢凉、出冷汗、呼吸困难、脉弱、恶心、呕吐、大小便失禁,严重的引起昏迷,遇到上述情况要立即抢救。保持头低位、注意保温、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1毫升,必要时重复注射,吸氧、给地塞米松静脉滴流等急救措施,并尽快去有条件的医院抢救。

晕针:个别儿童因紧张、疲劳、饥饿等原因,注射后出现头晕、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凉、心跳快,遇到这种情况时让儿童平卧、头低位、保持安静,给少量热糖水口服,短时间内可恢复正常。注意要与过敏性休克鉴别,切不可大意。

过敏性皮疹:最常见的是荨麻疹,一般接种后几小时或几天内出现,服用抗过敏药如息斯敏等即可痊愈。

全身感染:多见于免疫缺乏或免疫防御机能遭受破坏的病人(如放射病,用免疫抑制剂、艾滋病等),接种活菌(疫)苗引起。故在接种前要详细询问有关病史,如遇到上述病例,不要进行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的禁忌症

一般禁忌症:急性传染病、活动性肺结核、活动性风湿病、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肝脏病、肾炎、哮喘、荨麻疹、孕妇、哺乳期妇女、有过敏史者要仔细询问。

特殊禁忌症:免疫缺乏、白血病、恶性肿瘤、免疫抑制剂、有过敏史、癫痫、抽风史、严重高血压、心脏代偿不全的病人。

正确地掌握禁忌症,对防止严重反应事故的发生非常重要。一般说来,对特殊禁忌症应从严掌握,慎之又慎。

7.婴幼儿用药

先说一说药物的作用,药物的作用是指药物对人体发生的影响和人体对药物发生的反应,前者指用药的目的,即发挥药物预防与治疗疾病的作用,称药物的防治作用;后者是指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的防治作用,包括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药物的治疗作用又分为对因治疗作用和对症治疗作用,前者消除疾病的原因,后者则解除疾病的症状。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指对防治疾病无益,甚至有害的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和继发反应。副作用是指药物在治疗时,与防治作用同时出现的而又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可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但一般危害不大;毒性反应绝大多数是由于用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个体对某种药物特别敏感时所发生的对机体有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的反应;过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是过敏体质的病人与某药重复接触后所产生的对该药的特殊反应。过敏反应轻则出现皮疹、药热、水肿、哮喘等,重则可引起过敏性休克而危及生命;继发反应是指在应用药物治疗后所引起的不良后果。婴幼儿体内的酶系统还不成熟,各器官还没有发育好,抗药能力、解毒功能比较差,婴儿越小,这个特点就越突出。故在对婴幼儿用药时,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特点。

新生儿的肝脏内某些酶的发育还没有彻底完成,肾脏的排泄功能又弱,使用氯霉素后血液的浓度会升高,维持时间也较长,极易发生中毒,医学上称这种症状为灰婴综合症,严重时可使新生儿在几小时内死亡,因此未经医生允许,千万不要给新生儿或早产儿服用氯霉素。

宝塔糖是一种驱虫药,不应像糖果一样让孩子吃,否则会因过量而中毒。现在很常见的宝塔糖含磷酸呱嗪,虽然毒性不大,但有时也会出现副作用,如头晕、头痛、恶心、腹痛、出麻疹等,因此,不能让小孩随便吃。

复方阿斯匹林是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对小儿高烧时降温很有疗效,但6个月以内的婴儿最好不用。这是因为大量出汗后,有效循环量减少,容易引起虚脱。另外该药在血中可与胆红素争夺白蛋白,新生儿有引起黄疸的可能性。

葡萄糖虽是营养品,但大量吃糖可降低食欲,只补充葡萄糖而不补充其他营养物,还可造成小儿虚胖、体弱、抵抗力差。长期大量吃还可人为地造成糖尿病。只有在极度衰弱、大病初愈、消化功能很差时,才有必要口服葡萄糖。

另外,氨茶碱虽能止喘,但能强烈地兴奋心脏,使心跳加快,用后病人感到心慌、头痛、头晕,甚至可能出现心律不齐和血压下降;能兴奋神经,轻者失眠、不安,重者可引起抽风;口服后还可引起恶心、呕吐。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够成熟如一定要用剂量宜小,并配以安神药且要在医院进行。

当小儿伤风感冒鼻子不通时,虽可以使用鼻眼净滴鼻,但要注意选择剂型,使用不相当可引起小儿中毒。因婴幼儿对此药极为敏感,滴得稍多一些就会使小儿出现中枢神经抑制症状,甚至虚脱。鼻眼净一般有0.1%(浓)和0.05%(淡)两种溶液,如用0.1%的溶液给新生儿滴鼻,会引起中毒,出现呕吐、呼吸急促、体温上升、嗜睡、昏迷等现象。给婴幼儿使用鼻眼净一定要加水冲淡,或改用0.5%麻黄素也可。

婴幼儿洗澡不宜使用硼酸皂。因为婴幼儿的皮肤很娇嫩,角质薄,血管丰富,通透性强,如用硼酸药皂洗澡,内中所含硼酸容易被婴幼儿皮肤吸收而发生中毒。中毒症状有皮疹、皮炎、呕吐、腹泻等。

此外,在给婴幼儿用药时,还要注意用药剂量和方法。小儿药物剂量决不是成人剂量的简单减少,小儿的剂量多按体重计算,这样用药剂量比较准确。给药方法主要包括给药途径、次数和时间。不同的给药途径,可以影响药物吸收的速度与数量、体内药物浓度的高低及药物作用的快慢与强弱,有时甚至产生不同的作用。有的药物只能口服不能注射,而有的药物只能注射不能口服,有的药物口服和注射可产生不同的作用,如硫酸镁口服难吸收,仅有导泻作用,而注射给药则产生明显的抗惊厥和降压作用。给药途径包括口服、注射、直肠给药、舌下给药、吸入法、皮肤和黏膜给药等。口服简便易行,经济而又安全,适用于大多数药物和病人,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特别家庭用药更应选用口服给药。当然,给药途径必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及药物的剂型来选用,如患儿呕吐、昏迷或需急救时,就不宜选用口服给药法。给药的次数决定于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消除速度,大多数药物每天服用3~4次。很多药物需要在适当的时间应用,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如健胃药宜在饭前30~60分钟服用,而助消化药宜在饭时即食前片刻服用;有的驱虫药宜在清晨空腹时或半空腹时服用;多数药特别是对胃有刺激性的药宜在饭后15~30分钟后服用。

家长要严格掌握小儿用药剂量和熟悉小儿用药方法,同时要不时、仔细地观察小儿用药过程中的病情变化,病情好转是药物的疗效,病情加重可能是用药失败,应立即送医院治疗;若出现与病情无关的表现,可能是药物的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送医院诊治。 ZKXBlEAz8TjG7HFFIMByxeGtV29P/5Gwi0i96Sq6tWwJyAj4Ld6BJGUwNOO80rl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