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中老年医疗保健

1.中老年生理变化

(1)新陈代谢的变化

新陈代谢也就是“新老交替”,人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无一不是进行新老交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体内进行着复杂的化学变化,有体内外物质的不断交替,有物质在体内的各种转换。人体的新陈代谢按一定的生物化学规律进行着,如果新陈代谢失调,就会出现很多代谢性疾病,如水和电解质的紊乱、酸碱平衡的失调、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等。人体中各种新陈代谢,因性别、年龄及各种疾病而不尽相同。在医学领域里,有很多关于新陈代谢的术语。我们通常把人体利用周围环境的物质(水、空气、食物等)供机体应用,同时又排出废物的过程统称为物质代谢;把人体利用营养物质产生能量并不断转运、消耗的过程称为能量代谢;把人体在完全休息状态下,身体内部最基本的生理活动(血液循环、呼吸、消化等)对热能的需求称之为基础代谢;把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转运,同时转变为自身组织的一部分的这个过程称为合成代谢,又叫同化代谢;把细胞组织将物质分解、运送并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分解代谢,又名异化代谢;把物质代谢所经历的中间过程又叫中间代谢。如此等等,有多种多样的代谢情况。

在物质代谢过程中,维持人体生命的基本营养物质是糖、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和水。各种营养物质均有一定的代谢过程,在这些过程中发生很多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而这些反应又都是在人体的神经系统的调节下进行的,任何一个调节环节发生障碍,都可能产生一系列的代谢性疾病。

人体中的合成和分解代谢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通常情况下,人在中年以前,合成代谢多大于分解代谢,机体得以生长、发育;人近中年,分解代谢渐趋等于合成代谢,这时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一般也是最良好的状态,体重相对稳定,精力较为充沛,确实是身强体壮、年富力强的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中年后期,分解代谢多大于合成代谢,体重渐渐下降,精力逐渐衰退,整个人体的新陈代谢平均以0.5%的速度下降。有人认为这主要是与甲状腺和性腺活动降低有关,还有人认为与人体细胞中某些酶的活性下降和代谢水平下降有关,而维生素E、维生素C、半胱氨酸有类似这些酶的作用,可调节机体细胞代谢水平,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抗衰老的作用。因此,适当地服用维生素E、维生素C、半胱氨酸片对于调节新陈代谢还是有益的。

(2)内分泌系统的变化

人体内分泌系统指生理功能各不相同、位于身体各种不同部位的系列内分泌器官,如脑组织中有丘脑、脑下垂体(简称垂体)及松果体,颈部有甲状腺、甲状旁腺,腹腔左侧有胰腺,两个肾脏上端有肾上腺(肾上腺外周组织称为皮质,中心称为髓质,它是内分泌系统一个比较重要的调节器),此外腹腔中有卵巢,阴囊中有睾丸等一些内分泌器官,这些内分泌器官都由不同腺体直接分泌出内分泌激素(以往曾称荷尔蒙),内分泌激素可以直接进入血液中,作用于各个有关脏器来调节人体一些生理功能。随着年龄增长,在衰老过程中这些内分泌器官几乎都要发生不同程度的萎缩,产生组织结构的变化,使相应的分泌出的激素引起质和量的变化,促使组织衰老或引起某些疾病。

老年人内分泌紊乱会引起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如男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和病死率均高于女性,原因之一由于男性雄激素会抑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而HDL—C是动脉硬化的防御因素,HDL—C减少则容易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等。女性在数十年排卵期中雌激素水平较高,而雌激素能增高HDL—C水平,所以在绝经期前,妇女上述疾病发生比男性要低些,但绝经后或双侧卵巢切除术后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亦相应增高。有人观察了年龄20~104岁不同年龄男性和女性HDL—C,结果绝经期女性HDL—C水平低于青壮年妇女,因此说明不同年龄激素变化会影响血脂代谢,从而导致一些疾病发生。

男性、女性的雄激素和雌激素分泌减少都会引起骨质疏松。老年男性常会发生前列腺肥大,这与人体内雄激素分泌失调有关,前列腺肥大可比正常增大15~20倍形成尿潴留等症状。人在衰老过程中胰腺的细胞功能逐渐减低,抗胰岛素的激素增高,周围组织对糖的利用逐渐减少,因此老年人糖尿病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大。肾上腺皮质能分泌皮质、雄激素、雌激素等,皮质激素失调可引起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代谢的紊乱。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对心血管功能调节有一定作用,老年人内分泌功能失调以后,势必引起抗体内环境的变化,一旦遇到外界不良的刺激,如感染、手术、重大精神因素打击就不容易耐受和适应,从而发生比较严重的疾病。

一些内分泌器官之间尚有互相联系和反馈作用,如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这些轴功能与祖国医学理论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年龄增加不可避免会引起脏器衰老,通过中医潜阳、滋阴一些固本治则来调节不同内分泌器官和这些轴功能,对延缓衰老达到人体健康是有一定帮助的。

(3)泌尿、生殖系统的变化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组成。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每个肾由100多万肾单位构成,一个肾单位包括肾小球和肾小管两部分。肾小球有过滤的功能,当血流经过肾小球中一些毛细血管球时,可把大量水分、无机盐重新吸收到血液中去,把部分水、盐类、废物排出体外。老年人肾脏清除废物和重吸收功能均有所减弱,尿中常可见一些微量蛋白、红细胞,有时会出现尿糖等。

正常成年人两侧肾脏血流量每分钟约1000~1200毫升,血浆流量每分钟约600~700毫升,由肾小球滤过的血浆量(称为肾小球滤过血浆)为180升/日,为全身重量的3倍。肾小球过滤率是测量肾功能的重要指标。到了老年,由于肾小动脉发生动脉硬化,或因高血压、心功能较差等一些病理因素,以及老年人脏器衰老变化,如老年人肾小球数目减少到青年人1/2~1/3,肾小球、肾小管可能萎缩,肾小管细胞可能出现脂肪退行性变化,而且还可能发生憩室,憩室数目增多,或憩室扩大,这就成为肾囊肿。由于老年人的肾小球和肾小管数量较少,结缔组织增加,致使肾小球和肾小管过滤和重吸收功能下降。研究表明40岁以上成年人,肾小球的滤过率每年平均下降1%左右,因此肾功能是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的。

膀胱的功能是储存尿液和周期性排尿。在人的正常生理情况下,尿液在膀胱内积存到一定程度才引起人们的感觉而进行排尿。排尿可以受意识的控制。正常成年人膀胱内尿量达到100~150毫升时,就有膀胱充盈感觉,150~450毫升的尿液量是膀胱所能耐受而无不适之感的最大容量,称为膀胱生理性容量。膀胱生理性容量一般随年龄及精神因素而变化。老年人由于膀胱萎缩,因此尿液容量亦减少。膀胱由平滑肌围绕膀胱颈部形成圆形的组织结构,称为膀胱底盘。当膀胱充满尿液时,底盘转变为漏斗状,这样膀胱颈部开放就能排尿。随着年龄的增加,膀胱肌层逐渐变薄、萎缩,纤维组织增生,男性老年人常常因前列腺肥大而影响排尿;老年妇女常常因子宫脱垂,膀胱膨出,使组织松弛,开始时常在咳嗽、大笑、解大便时膀胱压力增加,尿液外溢产生尿失禁,而后由于控制膀胱收缩神经功能失调,膀胱常不自主地收缩,形成排尿经常失禁、尿急、尿频或夜尿增多。另外,膀胱收缩功能较差,尿液不能及时地排净,所以膀胱内剩余尿液亦增多。这样常会引起尿路感染等病症。尿失禁原因比较复杂,要进行全面检查,力求能找出尿失禁的确切原因,采用相应措施,使症状有好转或缓解。

男性生殖器官包括睾丸、附睾、输精管、射精管、尿道、精囊腺、前列腺以及阴囊、阴茎等。睾丸不但产生精子,其中的间质细胞还分泌男性激素,促进男性生殖器官和男性副性征的发育。附睾是贮藏和输送精子的地方。精囊腺可分泌黄色粘稠液体,稀释精子,便于精子活动,前列腺的分泌物是精液的主要成分之一,有保护精子的作用,中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前列腺分泌液逐渐减少,精液逐渐浓缩,前列腺中的结缔组织逐渐增多,前列腺可呈现不同程度的肥厚、肿大。前列腺肿大时(炎症、肿瘤和肥厚),可以压迫尿道,造成排尿困难。

女性生殖器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和外阴,卵巢呈扁平卵圆形,位于下腹部,左右各一个。卵巢中含有发育各阶段的卵泡,中年人除妊娠外,每28天都有一部分初级卵泡开始发育,其中有一个发育达成熟,直至排卵。随着年龄增大,卵巢渐有萎缩,绝经期后萎缩变小得更明显。

(4)呼吸系统的变化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构成了人体的呼吸系统。肺和气管是主要的呼吸器官。肺位于胸腔内,分左、右二部分,左肺分为二叶,右肺分为三叶,肺质地很柔软并富有弹性。肺主要由支气管和肺泡组成,而肺泡是由很薄的上皮细胞构成。肺泡总数约为750000000个,其总面积可达50~100平方米,为人体所需的气体交换提供了足够的场所。血液流经肺泡壁的毛细血管时,可以和肺泡里的气体进行交换,从而不断地完成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代谢过程。肺的表面有二层浆膜,它和衬托在胸腔内面的浆膜形成左右两个闭锁的浆膜囊,称为胸膜腔。胸膜腔内有少量液体,可减少肺活动时引起的摩擦。胸膜发炎或有其他病变时,可引起胸膜腔渗出液增多,称为胸水。

咽喉以下的呼吸道总称气管,都是由软骨环和软组织构成的圆形管道。向下延伸分为左、右支气管,左、右支气管进入肺门后,右支气管分为3支,左支气管分为2支,称为肺叶支气管,再向下分为肺段支气管,反复分支后,越分支越细,类似树的分支,称为支气管树。最终与每个肺泡相连。

气管和支气管的粘膜均能分泌丰富的粘液,能把进入呼吸道的细小颗粒和尘埃粘住。粘膜上有许多可以运动的小纤毛,也可以促使粘液及尘埃颗粒的排出。粘膜上还有许多淋巴组织及吞噬细胞,可以吞噬细菌的尘埃。这一切都有助于呼吸道对空气中的细菌与尘埃进行清洗及消毒。支气管树以下的部分(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人体在代谢过程中,需要经常不断地从环境中摄取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这种呼吸功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特征。

中年初期,人的呼吸功能大都很旺盛,但随年龄的增加,胸廓前后径渐有增大,胸廓活动亦渐受限,肺组织的弹性降低,肺泡扩大,肺总容量及肺活量均渐减少,呼吸道的粘膜逐渐萎缩,粘膜的纤毛功能及保护性咳嗽反射的敏感性降低,气管的分泌物易潴留,因而容易发生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又会影响心脏功能,严重者引起肺心病。

(5)消化系统的变化

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胃和肠道。胃位于腹腔上部,如果是中等程度的充盈状况,大部分偏左上腹。胃是消化道中最为膨大的部分。胃的入口叫贲门,与食管相连接。胃的出口叫幽门,与十二指肠相通。胃的上缘叫胃下弯,下缘叫胃大弯。胃分为贲门部、胃体、胃底和幽门部四个部分。胃小弯和幽门部是胃溃疡的好发部位。

肠道分小肠和大肠。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部分,约5~6米长,依次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大肠约1~2米长,依次分为盲肠、结肠、直肠及肛管四个部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主要在小肠里进行,大肠除了部分吸收功能,主要是排泄。

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要经过消化道摄取各种营养物质,其中蛋白质、糖、脂肪等都是分子结构较为复杂的有机物,它们不能直接为人体所利用,必须经消化道的物理及化学等作用,变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才能透过消化道的粘膜进入血液循环,供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应用。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是一个很复杂的生物理化过程。

食物经口腔机械性的磨碎后,唾液中的淀粉酶可将食物中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因而,咀嚼时间越长,越能尝到食品的甘甜。虽然口腔中的牙齿与舌能负责食物的粉碎、搅拌,咽、食管是转运的通道,但食物的主要消化过程还是在胃与肠道。胃的蠕动可有助于食物进一步磨碎,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及胃酸能把蛋白质类食物分解成比分子更小的蛋白胨和蛋白,胃对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吸收是很少的,胃只能吸收40%~60%的酒精与少量水分,对蛋白胨与葡萄糖的吸收很慢、很少。食物更主要的消化过程是在小肠进行的,小肠是各种营养物质的主要吸收场所。在胰液、胆汁及小肠液的综合作用下,各种营养成分可被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食物通过小肠后,消化过程基本完成,只留下未经消化的食物残渣和部分水分,大肠主要吸收水分与矿物质,并把经大肠细菌酵解过的渣滓排出体外。

胃与肠道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离不开消化系统中的消化腺,人体的消化腺每天可分泌约8000毫升左右的消化液,绝大部分最后被肠粘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小部分随粪便排出。肝脏是人体中最大的消化腺,它对各种营养物质(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的代谢都起着重要作用。肝脏分泌的胆汁影响着脂肪的消化。胃的腺体分泌的胃液,其主要成分是盐酸、胃蛋白酶和粘液蛋白,盐酸和胃蛋白酶对蛋白质起消化作用,盐酸还有利于铁的吸收和杀死进入胃的微生物。肠腺分泌的肠液量最多可达1000~3000毫升,是小肠完成复杂的消化吸收功能的必须参与者。胰腺的外分泌液更是有助于糖、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

胃肠功能的好坏对人体健康状况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人到中年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有所下降,中年后期,有些中年人牙齿脱落,使食物未经充分咀嚼而直接进入胃,显然加重了胃的负担,加之胃肠粘膜、肌肉随年龄增加而萎缩,胃肠粘膜分泌的消化液减少,尤其是胆汁和胰液的减少,使脂肪、蛋白质等食物消化、吸收过程延迟。肠蠕动减慢,增加了水分的吸收,常常容易出现便秘。所以,胃肠功能的下降,必然导致全身的营养状况减退。

(6)心脏与血管的变化

心脏是人体中血液循环的核心动力装置,血液在心脏的推动下,在血管里周而复始地循环流动着,完成人体所需物质的运输和代谢。

心脏位于胸腔内,其大小与自己拳头差不多,1/3部分位于胸部正中线的右侧,2/3部分在正中线左侧。在胸部左侧第五肋间乳腺处,可以看到和触到心脏的搏动。心脏被房间隔和室间隔分成左、右两半,分别叫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心房与静脉相连,心室与动脉相通,左、右心房不通,左、右心室不通,心房与心室、心室与动脉之间均有定向开关的瓣膜,右心房与右心室之间的叫三尖瓣,右心室与肺动脉之间的叫肺动脉瓣,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的叫二尖瓣,左心室与主动脉之间的叫主动脉瓣。心脏与大血管根部有囊性膜包裹,这就是心包。正常情况下,心包膜内有少量浆液,当心脏舒缩搏动时,可起润滑作用。

心脏的搏动除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心脏还有专门的节奏点和传导电兴奋的装置,称为心脏的传导系统,调节心脏的节律,它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希氏束)和左、右束支和浦金野氏纤维等。传导系统的各种不同病理状况可引起各种各样的心律失常。

心脏本身的血液供应由主动脉发出的冠状心脉来承担。冠状动脉管腔小及其分支少或由于各种原因(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痉挛、栓塞、血栓形成等)引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以致闭塞时,造成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减少,而直接影响心肌的供血,心肌就会发生缺血、缺氧。这时,病人可以出现心绞痛,重者引起心肌梗死。如果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和闭塞是缓慢发生的,冠状动脉就可以开放小的微血管吻合支,或形成新生的小血管构成的侧支循环,从而代偿冠状动脉的供血不足,必要时的药物治疗和适当的运动,均有助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血管是运输血液的管道。血管主要由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网组成。它和心脏一起构成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

动脉是专管心脏向外运输血液的管道,静脉是血液返回心脏的管道。毛细血管的一端与细小动脉相连,一端与细小静脉相接,人体各部的物质交换都是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的。

全身的血液循环分体循环和肺循环二个途径。体循环:血液从左心房流入左心室,由左心室射入主动脉,通过主动脉的复杂分支,流向全身各组织的毛细血管,然后与各组织间的静脉毛细血管网相接,血液再由静脉汇集,最后通过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肺循环:血液由右心房进入右心室,由右心室将血液射入肺动脉,通过肺动脉的分支到肺的毛细血管,然后,由肺静脉汇集,注入左心房。

体循环与肺循环互相连接,构成一个完整而又封闭的血液循环系统,心脏有节律的收缩和舒张,推动着血液不断地循环流动,心脏瓣膜有规律的开启和关闭,使血液能按一定的方向循环流动,完整而又持续不断的血液循环,保证了人体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转送、废物的排出、体液调节等重要功能的实现。

中年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尤其到中年后期,生理活动及正常社会活动的减少,心脏的体积和重量渐趋减小,心内膜渐趋增厚和硬化,瓣膜也会逐渐变硬、增厚,心脏收缩功能下降,排血量减少。动脉壁内钙含量增加,弹性纤维变性,胶原纤维增加,造成动脉壁弹性下降,动脉内壁可逐渐出现程度不同的粥样硬化斑块,所以,动脉管腔容易变窄。当动脉粥样斑块脱落时,还会栓塞小动脉,出现如心肌梗死、脑栓塞等严重病变。由于血管弹性下降,血压易于波动,而且调节功能也下降,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下降,如进入高原地区,多出现高血压;剧烈的体位变化,亦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结构、功能的改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增多,中年猝死并不少见,中年时期应对心脏血管疾病有足够的认识,这是中年保健的重要内容。

(7)血液系统的变化

血沉:若用显微镜观察手指甲的毛细血管较小的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当血流缓慢地流动时,许多红细胞成凹面相贴,重叠在一起,称为红细包叠连,这是由物理聚集性能所形成的。血流缓慢时,红细胞容易叠连亦即聚集在一起,像缗线一样。血流增快时,则红细胞叠连散开。医学上利用红细胞叠连现象来测定红细胞沉降速率(简称血沉)。健康人血沉很慢,说明红细胞能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之中。如红细胞在血浆中悬浮性差一些,红细胞就叠连起来,其单位体积重量增加,与血浆接触总面积减少,于是血沉加快。血浆中一些成分亦能影响血沉。如血浆中有一种对凝血功能有影响的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能促进红细胞叠连,使血沉增快,在急性感染如肺炎、肺结核进展期的血沉都会加速。因此医务人员有时根据血沉快慢来推导病情变化情况。红细胞表面带有负电荷,根据电荷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道理,在正常状态下,红细胞之间相互排斥,所以彼此间保持悬浮与分散状态混悬在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和球蛋白增加,能降低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能使红细胞形成像铜线用绳串在一起,在医学上称“缗线状”或成串状的聚集。老年人由于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会形成血沉升高。老年人血沉增高是属于生理性改变,但是一些感染、动脉炎、胶原疾病,某些未能诊断出的隐性疾病,也能使血沉增高,所以老年人血沉增高应注意观察。

红细胞压积(又称血球压积):测定一定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所占百分比称为红细胞压积。人类血球压积变化规律是:刚出生婴儿血球压积较高,一岁以后开始下降,成年后上升,60岁后开始下降。男性血球压积比女性高,主要原因是雄性激素能促进红细胞增生,雌性激素抑制红细胞产生,所以男性红细胞压积高于女性。青壮年红细胞压积高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红细胞压积逐渐下降。血液和水都是液体,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但是在相同压力作用下,水容易流动,血液不易流动。因为血液内含有大量血细胞、蛋白质、电解质、脂质等,起着阻抗液体流动的内摩擦力的作用,这种内摩擦力称为粘度。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的流动性、凝固性和变形性的科学。现代医学认为:血液流变学对冠心病、脑中风、糖尿病、红细胞增多、肺原性心脏病等的发病都有关系。因此有人发现脑中风时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球压积会发生一定变化,建议可利用这些变化规律预报中风,减少中风发病。当然这还需要深入研究才能作出正确预报。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全身脏器结构和功能都会发生不同程度衰变,血液系统亦有同样的变化。中老年人由于心脏“泵”的作用不足,使心排血量减少,血流缓慢,血管弹性减退,血液流动性变差,从而使血液粘度增高,特别在急性心肌梗塞,血液粘度增高更为明显。

纤维蛋白原增多:纤维蛋白原是一种分子量较大的长链状分子。人体纤维蛋白原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纤维蛋白原的增加分子间互相牵引的作用,使血浆变成网状一样的结构,对液体的流动产生较大阻力。因此纤维蛋白原增加,能使血浆粘度增高,还能使悬浮在血浆中的红细胞聚集成缗线或串状。红细胞相互聚集在一起就增加血沉速度。纤维蛋白原在一些老年人疾病中如恶性肿瘤、脑血管意外、冠心病、感染、糖尿病以及血栓形成阶段都会增加。

在老年人血浆成分中,除纤维蛋白原增高外,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增高也会影响血液粘度。

红细胞变形性改变:正常人体成熟红细胞是没有细胞核、形状圆而扁的,平均为7.5微米。红细胞可因血流速度,血管口径大小不同而暂时改变自身形态,当红细胞要通过比自身周径更窄的毛细血管时,就进行变形,通过毛细血管,供应人体组织氧气。这种变形在医学上称为红细胞变形性。老年人与青年人变形能力有明显差别,青年人变形能力较好,年龄愈高,变形能力愈差。由于红细胞变形能力衰退,会引起许多老年病,如老年性耳聋、糖尿病、冠心病、老年人智力改变等。

(8)免疫系统的变化

人体免疫功能是人体内部存在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观察人体的免疫功能,一是体液中的特异性抗体、溶菌酶、补体等;一是人体的反应细胞,如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巨噬细胞等。骨髓、胸腺和淋巴结是人体主要的免疫器官,骨髓干细胞分化出来的淋巴细胞,一部分受胸腺的影响称为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即T细胞,分布于淋巴结的副皮质区或脾脏;另一部分为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即B细胞,分布于淋巴结髓质、脾脏和骨髓。T细胞主要负责细胞免疫,B细胞主要负责体液免疫。当骨髓发生免疫功能受损时,可发生细胞及体液免疫皆缺乏的免疫病,通常称为混合型的免疫缺陷病。胸腺中可提取多种免疫活性物质,主要有胸腺增生素和胸腺素等,它们对T细胞有直接的影响。如果胸腺发生退行性变或损伤,可能产生免疫缺陷病、恶性肿瘤、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淀粉样变性等疾病。

中年人的免疫功能一般地说是比较好的,也是“身强力壮”的,人体中的免疫器官都是功能最强的,体液中的抗体也是比较多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变化,免疫器官的功能也会发生改变,胸腺的年龄改变就是很明显的,年龄增大后,胸腺皮质变薄,胸腺细胞显著减少,人的细胞免疫功能已随增龄而下降,体液免疫的水平也随增龄而相应地发生一些变化,人体中的特异性抗体水平亦有下降。有些中年人的感染性疾病相对地增多。

(9)感觉器官的变化

人体对外接受、传递、转化的器官称为感觉器官。感觉器官根据功能的不同又分为一般感觉器官和特殊感觉器官两类。凡是感受温、痛、触、压等刺激的器官,它们分布在全身皮肤、关节、肌肉、内脏、血管等处,通常称为一般感觉器官。而另有一些感受光线、声音、位置、味觉等器官如眼、耳、鼻、舌等称为特殊感觉器官。

一般感觉器官的结构比较简单。而特殊感觉器官是在人类长期进化的过程中,结构和功能得到高度的分化和发展,它对外界刺激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选择性,因此需要重点介绍一下特殊感觉器官的生理功能状况,尤其是视听功能在中年人的生活、工作中影响最大。

人对外界的视觉是由眼、视眼经和视觉中枢的共同活动来完成的。眼是视觉的外周器官,外界物体发生的光,透过眼的透明组织发生折射,在眼底视网膜上形成物像。视网膜感觉光的刺激,并把光能转变为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将冲动传入视觉中枢,从而产生视觉。

眼随着年龄的增大,睫状肌调节功能的减弱和晶状体弹性减少较明显,使眼的前后径变短,如40岁的人平均有4屈光度调节力,而到50岁调节力平均减到1屈光度,这样使过去能看清楚的近物体,必须移远(距离增加)才能看清楚,随年龄的增加,此种现象越来越明显,这就是平常人们常说的“老花眼”,医学上称远视。中年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看书、写字时间稍长即感头晕、眼痛时,要当心远视(老花)的可能。

在眼球内,由睫状体上皮细胞分泌和血管渗出而产生的一种液体称为房水。房水对角膜和晶状体不但有营养作用,而且使眼球内有一定压力,能维持眼的形状,房水充盈眼球而呈现的压力称为眼内压。任何引起房水回流障碍的因素都可使眼内压升高,眼内压长期升高使视神经受损,从而导致青光眼。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都是透明体,加上角膜,组成眼的折光系统。晶状体无色透明,随着年龄的增加,晶状体出现不同程度的混浊,便称“白内障”。

耳是人的听觉器官,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主要包括鼓膜、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及鼓膜张肌、镫骨肌;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三个半规管。耳蜗与听觉有关系;前庭、半规管与身体平衡感觉有关。

耳蜗中的毛细胞是听觉的感受器,人接受声波刺激时,声音先经过听觉器官的传音装置(外耳、中耳),再传到感音装置(耳蜗内),这时毛细胞接受刺激而兴奋,产生神经冲动,传入听觉中枢便产生听觉。由此可见,内耳、耳蜗中的毛细胞在产生听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人到中年后,多有动脉粥样硬化,毛细胞因其供血不足或本身的功能衰退,造成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

(10)脑与脊髓的变化

脑和脊髓是人的中枢神经,是人体的总指挥部。脑称为高级中枢,脊髓称为低级中枢。脑在头颅骨里,分大脑、间脑、脑干(包括中脑、桥脑、延髓)和小脑。大脑为球形,大脑半球的表面有许多沟和裂,在沟和裂之间是大脑回,大脑半球的表面称为大脑皮层,皮层下面的部分叫皮层下组织,脑向外分出12对脑神经,管理与支配头面部器官和胸腔、腹腔的脏器,它们分别为: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脊髓与脑相连,它实际上是脑的延伸,呈圆柱形,位于脊椎骨构成的椎管里,脊髓向外分出31对脊神经。脑下达的各项指挥命令都得通过脊髓传至身体各部,人体所感受的刺激,大部分先传入脊髓,而后再传入大脑。

脑是管理全身运动、感觉、语言及内脏运动等的最高司令部,这是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器官,它在体内支配和调整其他各系统、各器官和功能,从而保证了机体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并使人体能适应和改造外界各种复杂的环境。如左侧内囊区大脑中动脉发生血栓,出现脑梗塞,从而发生右侧偏瘫、言语不利、口角歪斜等表现。

人到中年后期,大脑细胞可能不断减少,大脑逐渐萎缩,重量逐渐减轻,脑子里的空腔(脑室)渐渐扩大,其中脑脊液增多,脑组织内的水分、蛋白质、脂肪、核糖核酸等的含量及它们的转换率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近来还发现,由于脑细胞的一种代谢产物——褐色素,随年龄增加而增多,从而影响脑细胞的正常功能。脑力劳动能力降低,需要从事较慢的活动和较轻的工作负荷,较易出现疲劳、记忆力逐渐减退、睡眠欠佳、理解现实生活逐渐缺乏感情色彩,这种情况在中年后期将越来越明显。

(11)骨与肌肉的变化

正常人体有206块骨,骨与骨之间由关节相连,肌肉附着于骨骼上,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肌肉的收缩与舒张牵动有关的骨骼,可产生各种运动。

全身的骨骼按人体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上肢骨、下肢骨。每块骨都由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组成。骨膜内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可以供给骨组织的营养,如骨膜损坏了,骨就容易坏死,骨膜附于骨的表面,其骨膜里边是骨密质,骨密质的里层呈网状为骨松质。长骨(四肢骨)的中间部分骨密质增厚、骨松质减少,形成一个较大的空隙,称为骨髓腔。在各个骨的骨松质的网眼内和长骨的骨髓腔中充满着骨髓。中年人长骨两端、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的骨松质内是红骨髓,保持造血功能。

骨是由骨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细胞间质包括骨胶原纤维和骨基质,其中的骨胶原纤维在中年人初期约占骨重量的1/3,使骨具有弹性,不易折断,而其中的无机盐约占骨重量的2/3,随着年龄的增加,骨盐逐渐增加,骨更坚硬,但脆性增加,弹性减小,因而年龄越大,骨越容易发生骨折。

人体的肌肉包括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人体的运动主要靠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绝大多数的骨骼肌附着于关节的两端,跨过一个或二个关节。

由于各肌肉群的收缩和舒张,人的机体才能完成各种精确、复杂的动作。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功能与运动关系极大,坚持体育锻炼的人,肌肉发达,体力劳动者比脑力劳动者肌肉发达。正确合理的运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肌肉与骨骼的营养也可以得到改善,骨骼的物质代谢增加,可以增加骨质的弹性及韧性,从而延缓了骨的老化过程。

中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常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如腰椎、颈椎及一些关节常可见到骨刺。中年后期,在股骨颈、肱骨近端及椎体等处又容易出现骨质疏松,较轻微的外伤常导致不同程度的骨折。

2.中老年药物进补措施

中年人的压力是最重的,包括来自事业上和家庭上等多个方面,再加上体力也由强盛走向了衰弱,各脏腑器官和系统都逐渐出现了衰退现象,因此极易导致虚损早衰,出现未老先衰之征,如脱发、牙齿松落、精力不济、记忆减退、中气不足等。而人到老年,则其功能和器官的衰退更加明显,各种生理功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五脏出现萎缩、老化,并容易发生各种老年慢性疾病,如骨质增生,颈、肩、腰腿疼痛,脑萎缩、老年性痴呆等,因此,中老年人如能适时合理进补,不仅能修复元气,增强抗病能力,而且还可以预防早衰、益寿延年。

肾为先天之本,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人的生、长、壮、老、死与肾的盛衰关系密切;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人在出生后主要依靠脾胃来补充和运送营养物质,所以中老年人进补应重视补肾健脾,当然还要根据其自身具体的虚症合理进补,同时配合日常保养和适当锻炼,才能达到保持旺盛精力、延缓生理衰老、实现健康长寿的目的。

虚症多种多样,表现也纷繁复杂。因此,针对虚症而设的补益药物也是多种多样的,只有正确选择对症的补益药,才能得到适当的补益。补益药物有以下几种:

(1)单味补药:如人参、鹿茸、蛤蚧、冬虫夏草等,单独使用即可产生补益效用。其特点是补效专一,使用方便,适用于虚损明确且较为单一者。但人体的虚症往往较为复杂,有时需要多种补益药物同用才能奏效,此时单味补药就显得不足。

(2)补益方剂:如人参养荣汤、十全大补汤等,大都经过长期应用,作用可靠,配方严谨,是药补的精华所在,适用于单一或两种以上虚症同时存在者,补益方剂可随各人具体情况对药物进行加减化裁。但此类补益药由于方剂配方较为复杂,一般须由医师诊断、选方、对症下药,家庭或个人使用时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进补。但是,此类方剂需煎煮服用,上班族多觉不便。

如六味地黄丸、十全大补膏、龟龄集等,是在补益方剂的基础上,将古今名方制成丸、散、片、膏、丹或糖浆冲剂等,便于携带和服用,作用和缓而持久。但其稍嫌不足的是不能因人因症不同而随意加减。因此,有时须几种补益中成药同时配合使用,方可弥其不足。

(3)市售中药补品:如人参蜂王浆等,虽然它们也属于补益中成药,但其配方多较单一,偏于保健强身,对一般体虚者较为适用,但其针对性不够明确,价格也较贵。

只有明确了解各种补益药物的特点和不足,才能根据自身的情况正确选用。

3.老年用药特征

由于老年人机体各系统发生退行性变化,导致体弱多病,因而用药机会相应增加。但不少药物易引起老年人不良反应,故老年人应根据自身的体质、原有病史、用药史和药物对机体的作用特点,合理用药。

(1)明确诊断,掌握病情后对症治疗。

(2)选择适宜的剂量。治疗慢性病时一般从小剂量开始,视病情需要,再调整到个体最适量,以达到最佳疗效。具体按成人量的1/2~2/3给药,对一些毒性作用大的药物应个体化给药。

(3)减少用药的种类。患有多种疾病的老年人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几种药物的相互作用,尽量减少用药种类。若用药出现不良反应最好停药,一般无需用其他药去纠正,以防止导致更多的副作用。单用能生效时勿联用,如必须联合用药,以不超过3~4种为宜。

(4)避免药源性反应。药物副作用常用其他药来治疗,但这又可能出现新的药物副作用,结果导致恶性循环。因此,开始用药时就应合理选择,以尽量减少或消除副作用。

(5)勿擅自用非处方药物。非处方药物并非无副作用,不要单凭主观经验或症状自行用药。

(6)勿擅自停药、换药。患有慢性病的老年病人长期应用某些药物,停药或换药都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7)不滥用抗生素、维生素和激素。抗生素、维生素和激素,不是万能药,也并非太平药。

(8)勿偏信贵药、新药、进口药。其实,判定药物的优劣应以治疗效果为依据。一般普通药足以产生疗效时,就不必应用贵药、新药、进口药。

(9)老年人应慎用的药物。地高辛、普萘洛尔、氨茶碱、阿托品及山莨菪碱(654-2)、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利尿药、催眠镇静药、解热镇痛药、某些抗菌药物、激素类、泻药、口服抗凝血药等,这些药对老年人有较大刺激作用,应慎用。

4.更年期保健

更年期是一个特殊的生理阶段,它标志着中年阶段即将结束,老年阶段继之而来,如果这一过渡良好而自然,无疑对老年人保持良好体质和健康的精神状态,延年益寿有着莫大的作用,但如果这一工作没有妥善处理好,也势必会损害老年人身体、精神健康。

为了减轻更年期的种种不适,消除更年期的烦恼,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以科学的态度,正确认识更年期的到来。实际上更年期是很自然的事情,出现一些自觉症状,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毛病,更不会威胁人的生命,只不过是生理改变的自然反映而已,而且经过6个月到2年的时间,身体重新建立起新的平衡,就可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还可以重新焕发出“第二个青春”,因此要消除顾虑、排除紧张、减少思想负担,保持愉快的情绪,各种不适的感觉就能减轻,逐渐消失,使自己比较顺利地度过这一时期。

对于更年期综合征比较突出的妇女,家中的亲人应多加关怀、谅解和照顾。对于更年期忧郁症患者,切不可以为只不过是精神不快而已,因为这种病人总想着不愉快的事情,回忆往事,灰色暗淡,甚至自责不已,面对现实,处处不满,想像将来,茫然失望,严重的还会产生轻生的念头,所以,要及时到精神科诊治,以免发生意外。

心理调整

精神因素是更年期重要的发病原因,约有80%的更年期综合征与各种不良精神因素的刺激有关。步入更年期后,人的神经系统机能和精神活动都较脆弱和不稳定,对不良刺激的适应能力降低。有些精神因素在一般情况下不起致病作用,但在更年期则有可能致病。因此,在更年期自我调整心理状态对身心健康有着重要意义。

(1)克服“服老”心理:当你的乌发中掺杂了几根银丝,眼角出现了几条鱼尾纹的时候,切莫认为自己老了,因为这种心理无疑会加速身体的衰老。应该认识到,老年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因而满怀热情地去迎接它。当你满怀信心地走过更年期这段路程时,就能体会到“精神滋补剂”对于延缓衰老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2)保持良性心态:更年期应力求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有利于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良性心态还会使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密切协作,从而使机体的健康水平保持在最佳状态。那么怎样才能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呢?首先,要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和对事业及成就的进取心,不可自以为快退休了而失去事业心;其次,适当地调整工作角色,更多地从事一些能够胜任的工作;再者,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关心家庭,注意养性养身。

(3)讲究情绪疏导:生活中的烦恼是难以避免的,喜怒哀乐人皆有之。更年期应尽量避免劣性心理的刺激,因为精神上的刺激极易导致更年期诸多疾患。有关资料表明,更年期发生情绪危机的人患癌症的危险性较大,所以,应通过对心理活动的自我调整,使不良情绪得以缓解。要理智地息怒排忧,保持心理上的相对安定。遇有不顺心的事,积郁在心是不妥的,可以找知心朋友一吐为快;苦闷之时不妨采取“精神胜利法”;将要发脾气时要想到“制怒”二字,或干脆避开,出去走走。这样,即使发生一时性的心理波动,也会很快烟消云散的。

适当运动

在一次全国性调查中发现,中年人、特别是中年知识分子和干部,死亡率高于老年人,中年人患有各种慢性病的就占87%,因此,处于中老交替时期的更年期,应重视身体锻炼,努力增强体质。

身体锻炼可促进新陈代谢,使气血周流,脏腑功能活跃,吸氧排碳,吐故纳新、延缓衰老。步入更年期的人,宜选用登山、散步、长跑、体操、家务劳动等项目,一些传统体育项目,如气功、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不仅具有保健作用,而且具有治疗效果。

更年期的运动锻炼宜掌握下列原则:

(1)循序渐进:运动量要由小到大,慢慢增加。

(2)持之以恒:不要忽冷忽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3)动静适度:活动量应根据自己情况选择,避免快速、旋转、低头或有可能跌倒的动作。

节制房事

此指更年期的性生活要减少,原因是更年期肾精亏虚,天癸渐减,性欲一般逐年降低。若房事过度,容易耗伤肾精,而肾为先天之本,肾精亏虚是导致早衰的重要原因,性生活一般以每周一次较为合适。

调节饮食

更年期性腺逐渐衰微,其他各种内分泌腺功能均有改变,同时内脏器官慢慢呈退化性发展,出现神经内分泌系统症状,即所谓“更年期综合症”。

对患神经内分泌系统疾病的人,除采用药物治疗外,在饮食上应选用含维生素B丰富的食物,以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和促进消化、预防头痛眩晕、保持记忆力。玉米、麦片、小米等杂粮和蘑菇、香菇等食用菌中B族维生素的含量都很高,其次瘦肉、牛奶、绿色蔬菜及水果等食品也有此效。平时饮食要注意低盐,不要饮酒、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食物,更不要吸烟。

基础代谢率降低,这是更年期发生的一个明显变化。根据这一情况,在膳食上,宜给予生理价值高的动物蛋白和大豆蛋白,如瘦肉、鸡、鱼、蛋、奶、乳类及豆制品。一般来说植物油中的不饱和脂肪含量较高(如豆油、菜籽油、玉米油、葵花子油等),它有降低血中胆固醇和抑制食物中的胆固醇被肠道吸收的作用。假如自己是胖体型,就应多吃玉米面、小米等杂粮,少吃白糖、甜点心及含糖零食;若是瘦体型的则应增加主食的摄入量,多吃含维生素丰富的蔬菜和水果,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促进食欲。

一般妇女更年期月经频繁,经血量增多,经期长,结果可能会发生贫血。对于这种情况,在食物供应方面尤其需要加以注意。

铁是人体合成血红细胞的主要元素,但制造血红细胞除铁以外,还需要有蛋白质、维生素C、B12及叶酸等多种营养素。因此要给予高质量的蛋白质食物和含铁丰富的食物。如鸡蛋、瘦肉、奶类就是人体需要合成蛋白质、氨基酸的来源,而且含有维生素A、B1、B2等;肝脏和蛋黄也含有丰富的铁、维生素B12、叶酸,可以防止月经贫血。除此以外,多吃西红柿、油菜、胡萝卜、红橘、柚子、桃、沙果等,也能增加治疗贫血的效果。如果经期食欲欠佳、厌油腻,可用红枣、桂圆加红糖煮汤饮用,或用红枣、赤豆、红糯米熬粥食用皆可收到健脾、益气、补血的功效。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挑食、不偏食,经常把这些食物搭配起来吃,可以防治贫血。如果饭后吃些水果,那就可以更好地补充维生素C,亦可提高铁的吸收率,对防治贫血的效果更好。

更年期的年龄已进入老年期的初级阶段,体内代谢过程也以分解代谢为主,如果营养供给不足,有些妇女在绝经后容易出现缺钙性骨质疏松和其他营养缺乏病;或由于代谢紊乱而出现脂肪堆积使身体发胖、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增高、血管硬化等症状。因此,必须重视调节饮食,一方面多吃较为丰富的优质蛋白质(瘦肉、鸡、鱼、蛋、奶)和含钙丰富的食物(豆类、虾皮、海带、白菜、青菜、觅菜、芹菜等)以补充不足;另一方面要少吃或不吃动物脂肪和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同时还要考虑多吃杂粮。 jGj5Lz9u95FqI5zCNIanX50Gpm6NAvXQdMBmIlE0PYa02ZhTrY+US6177BDdHYB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