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中医认为什么是高血压

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古时没有血压计测量血压,而是以辨证的方法,根据患者主诉症状,分析它的原因以定病名。

中医学通过大量临床实践,根据临床症状、病程演变,结合辨证论治的经验比较,认为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眩晕”、“头痛”、“中风”、“肝风”、“肝阳”、“心悸”、“尿浊”等症状与现代医学的高血压病症相似。

中医文献中对高血压的病因、发病机理、症状和防治方法早有记载。例如《内经》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肾虚则头重高摇,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该病的眩晕与肝肾有关。《千金方》指出:“肝厥头痛,肝火厥逆,上亢头脑也。”“其痛必至巅顶,以肝之脉与督脉会于巅故也……肝厥头痛必多眩晕。”认为头痛、眩晕是肝火厥逆所致。《丹溪心法》说:“无痰不眩,无火不晕。”认为痰与火是引起该病的另一种原因。

根据高血压病的临床主要证候、病程的转归及并发症,中医认为,高血压病应属于中医学的“头痛”、“眩晕”、“中风”的范畴。而头痛、头胀、心悸、失眠、眩晕、胸痛、颈强、肢麻、舌强、腰痛、半身麻木、口眼喁斜、半身不遂等症状,都可以是高血压病的表现。每一种症状都有不同的病因、病机,而不同的症状可以由相同的病因和病机引起,这是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不同点。

高血压可由七情所伤等因素所引起。

精神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或恼怒忧思,可使肝气内郁,郁久化火,耗伤肝阴,阴不敛阳,肝阳偏亢。肝肾两脏关系密切,肝火也可灼伤肝肾之阴,形成肝肾阴虚,肝阳偏亢。

饮食失节

过食肥甘厚味,或饮酒过度以致湿浊内生,湿浊久蕴以致化热,热又能灼津成痰,痰浊阻塞脉络,上扰清窍,也能发为高血压病。

内伤虚损

劳伤过度,或年老肾亏者,由于肾阴不足,肝失所养,肝阳偏亢,内风易动。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使人体阴阳消长失调,特别是肝肾阴阳失调。因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形成了下虚上盛的病理现象,故临床表现为耳鸣如闻潮声,或如风雷声,耳聋时轻时重,每于郁怒后耳鸣、耳聋突发性加重,兼耳胀、耳痛,或伴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等症。而肾阴亏损,不能滋养于心,心亦受累,故见心悸、健忘、失眠等症。病久不愈,阴损及阳,则往往导致肾阳不足,兼见畏寒、肢冷、阳痿、夜尿增多等阳虚证候;亦可阴损于前,阳亏于后,最后形成了阴阳两虚之证。阳胜又可化风化火,肝风入络则见四肢麻木,甚至口眼歪斜;肝火上冲,可见面红目赤,善怒。风火相煽,灼津成痰,若肝阳暴亢,则阳亢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扰乱心神,蒙蔽清窍,发生中风昏厥。

此外,奇经的冲、任二脉,冲脉主血海,任脉主一身之阴,与肝肾也有密切关系,也能引起肝阳上亢,甚至肾阳亦衰,成为阴阳两虚,兼有虚阳上扰之证。

中医认为高血压的发病机理是什么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疾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临床症状主要为头晕、眼花、头胀、烦躁易怒、心悸、失眠、项强、耳鸣等,晚期可出现脑、心、肾等脏器质性和功能性障碍。中医中眩晕、头痛、中风等症状的发病机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眩晕的发病机理

中医认为眩晕的发生属虚者居多,如阴虚则易肝风内动,血少则脑失所养,精亏则髓海不足,均易导致眩晕。其次,由于疾浊壅遏,或化火上蒙,都可形成眩晕,现归纳以下几个方面: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髓不足,痰湿中阻。

头痛的发病机理

头痛之病因很多,但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盖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凡五脏精华之血,六府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故六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邪气稽留,阻抑清阳,或内伤诸疾,导致气血逆乱,瘀阻经脉,脑失所养,均可发生头痛。诚如《医碥头痛》说:头为清阳之分,外而六淫之邪气相侵,内而六腑经脉之邪气上逆,皆能乱其清气,相搏击致痛,须分内外虚实。头痛有如下几种类型:外感头痛,内伤头痛。

中风的发病机理

中风之发生,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与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隧,蒙蔽清窍,而形成上实下虚,阴阳互不维系的危急证候。中风有以下几种原因:积损正衰,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气虚邪中。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

高血压病中医在辨证分型方面,有以阴阳分型的,有以脏腑分型的,有以虚实分型的等等,目前尚未取得一致意见,其中以脏腑分型者较为广泛。

肝阳上亢型

症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口苦咽干,舌红,脉细数等。

肝火上炎型

症见头晕胀痛,耳鸣如潮,面红目赤,口苦口干,烦躁易怒,溲黄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阴虚阳亢型

症见头晕头胀头痛,耳鸣耳聋,烦躁易怒,失眠健忘,腰膝酸软,口燥咽干,两目干涩,视物模糊,肢麻,或见手足心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痰浊中阻型

症见头痛昏蒙,或眩晕而见头重如裹,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身重困倦,肢体麻木,苔白腻,脉弦滑或濡滑;或兼心下逆满,心悸怔忡;或兼头目胀痛,心烦而悸,口苦尿赤,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或兼头痛耳鸣,面红易怒。

瘀血内阻型

症见头痛如刺,痛有定处,胸闷或痛,心悸怔忡,两胁刺痛,四肢作痛,或麻或木,夜间尤甚,舌质紫或有淤斑,脉细涩或细结。

冲任失调型

症见头面烘热汗出,头晕头痛,烦躁不宁,咽干口燥,腰膝酸软,两足发凉,或有水肿,月经紊乱,经量涩少,或已绝经,舌质淡红,脉弦细或细数。

心肾不交型

症见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夜寐多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气阴两虚型

症见头晕耳鸣,咽干口燥,腰膝酸软,失眠健忘,五心烦热,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动则心悸汗出,大便清薄,下肢水肿,舌质淡胖及边有齿痕,脉细无力。

阴阳两虚型

症见头晕眼花,精神萎靡,失眠健忘,腰膝酸软,面色少华,间有烘热,神疲乏力,四肢不温,形寒怯冷,阳痿遗精,大便溏薄,夜尿频数,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肝风内动型

实风:症见眩晕欲仆,头痛如裂,脑响耳鸣,颈项强硬,牙关紧闭,四肢抽搐,烦躁不安,甚则昏迷,舌红苔黄,脉弦数。

虚风:症见头痛眩晕,头摇肢颤,唇舌肢体麻木,两目干涩,视物昏花,舌红少苦,脉弦细数。

高血压中医治疗的优势与不足

目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虽然很多,但由于该病的发病机理较复杂,普通的药物对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控制病情,而且降压药品一旦服用,就不能停止,加之服药后血压易反弹、波动,所以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传统中医药。

中医虽然历史悠久,却并没有高血压的概念。那么,中医在治疗高血压方面还有自己的优势吗?与西医相比,它的不足又在哪里?人们在使用中药降压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优势

(1)保护心脑肾等器官

降压是治疗高血压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不能仅仅局限于降压,更重要的是在降压的同时,要预防药物对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因为器官受损引发的心衰,肾衰等往往比高血压本身更为致命。

研究发现,中医中药在对某些受损器官的逆转以及并发症的防治方面有一定作用。而且,中药治疗高血压,通常从患者的具体病证出发,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以中药复方,调整体内环境,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使心、脑、肾、血管得到保护。

(2)症状改善明显

高血压的症状主要包括:

血压升高导致的不适,如头晕、头痛、耳鸣、失眠、胸闷、心悸气短、健忘等。

心脑肾等器官损害及相关并发证,如出现呼吸困难、气短、胸闷等。

中西医治疗高血压,症状会有明显的不同。西药治疗高血压,往往能很快使血压下降,甚至恢复正常,但在改善头晕、头痛等症状上效果欠佳。而中医治疗高血压其它症状的改善也比较理想,往往在血压下降的同时,上述不适症状也随之改善。

(3)中西药合用减轻副作用

一般认为,中药毒副作用小,长远的防治效果也优于西药,但短期内很难有明显的治疗效果,而西药近期疗效较高,但毒副作用较大。两种治疗各有各的优劣。如果中西药合并使用,西药既可发挥近期疗效高的长处,又可以因用量相应减少而减轻其毒、副作用。中药的降压作用则既可提高近期疗效,又具有远期降压作用。那么,对于治疗高血压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奇效。

(4)中医降压平稳和缓

西药降压,容易产生抗药性,而且会造成血压波动,而中药降压作用缓和,稳定血压较好,较重的高血压病配合中药治疗,还可防止血压较大波动。

(5)中医的非药物治疗有疗效

中医除了药物治疗以外,还有一些很有特色的非药物治疗方法,比如气功、针灸、理疗等,这些治疗已被证实具有一定的降压作用。气功适用于各期高血压,它可以提高大脑皮层功能,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从而降低升压反应,提高抗高血压的能力。针刺等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对一些高血压患者也有明显疗效。

中医药疗法的不足

在很多人心目中,中医有一种神秘感,在心理上形成了中医有“无限可能”的想法。但是中医也不是万能的,在使用中医治疗高血压的同时,也有一些禁忌需要患者加以注意:

中药也有副作用。

证型多不可自行服药。

中医药治疗也需长期坚持。 SDJiAbOu99Gfk4izB69et0THu7x4JD0re2FzTQt29xb5/IWPiYay5Q7Y1hspLV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