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中医对胃肠病的认识

中医认为什么是胃肠病

中医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为后天之根本,气血生化之源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胃肠病属于中医“胃脘痛”、“呕吐”、“呃逆”、“泄泻”、“腹痛”、“食积”、“便秘”等病证的范畴。

中医对脾、胃、大小肠的生理病理有系统的认识与理论,对胃肠系统疾病的防治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之处。这些理论和经验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胃肠病的理论基础,其中列有《太阴阳明论》、《阳明脉解》、《肠胃》等专篇论述脾、胃、大小肠的生理、病理及其证治等。

脾胃的生理

现代中医学的胃肠,主要属于中医“脾胃”的范畴。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功能。也就是说,饮食进入人体后,通过脾胃的运化功能,对饮食进行消化吸收,将吸收的营养物质充养全身,保持人体的健康。正因为脾胃具有消化饮食、化生、吸收和转输水谷精微的生理功能,而水谷精微又是人自出生后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所以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是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的重要脏器。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受纳是接受、容纳饮食物的意思。腐熟水谷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胃为水谷之海,饮食物入胃,经胃腐熟后,必须下行小肠,才能将饮食物作进一步消化,所以说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脾胃的病因病机

脾与胃互为表里,密切联系,若脾胃升降失常,则水谷的受纳腐熟、消化吸收和转输等功能发生障碍,就会产生呕吐、呃逆、泄泻、腹痛腹胀等病证。凡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冷热不适,都能影响胃的功能,发生病变,产生恶心、呕吐,胃脘胀痛,便秘等病证。

中医认为胃肠病是如何发生的

中医认为,胃肠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其饮食、情绪、七情六淫、外感内伤,导致胃肠疾病。外感寒邪,凝聚于中焦、使脾胃功能受阻而发病等等,均足以证明脾胃病的发生、发展的具体原因。

胃肠主饮食物的受纳,最易被饮食损伤,如伤食胃痛,就有胃脘胀痛、嗳腐吐酸、呕恶厌食各种表现。此外,还有脘腹胀满,按之痛甚,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胀痛得减,大便溏烂、恶臭难闻,或大便秘结等。舌苔多厚腻,脉象多滑实。胃主受纳水谷,但一次的摄入量很有限,假如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超过了胃的承受能力,便会导致饮食停积难化,阻塞气机,出现胀闷、疼痛。由于胃中有饮食停积,气机壅滞,病证属实,所以,其疼痛往往按之更加厉害。

饮食进入胃以后,在胃气的作用下,形成食糜,向肠传送,中医就有“胃以下降为顺”的理论。饮食停积,气机壅阻,胃失去和降的作用,反致上逆,胃中腐败谷物挟腐浊之气,随之上泛,也就出现了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呕吐后食积可减轻几分,气机可得通畅,所以,一般呕吐后胀痛会得到减轻。伤于食必厌恶食物,故出现厌食现象,怕闻到饮食气味。食积气滞,湿食下移,故大便溏泻,味臭难闻;如果食积已经化热,会导致肠燥津亏,出现大便秘结。食滞内停,胃中浊气上腾,舌苔表现为厚浊而腻;由于食积,实邪壅盛于内,气实血涌,所以,脉行流利,应指圆滑。

主要饮食因素与胃肠病发病

引起胃肠病的饮食因素,主要有饮食不洁、进食过量、饮食偏嗜以及烟酒的伤害等。

(1) 饮食不洁

病菌从口随饮食进入胃肠,会直接损伤胃肠,扰乱气机,最常见的病症有呕吐、胃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大都由此而起。

(2) 进食过量

有些人动辄进食过量,超过了脾胃的承受能力,导致水谷停积难化,壅滞气机,出现脘腹胀满,或者疼痛、嗳腐泛酸等症状,甚则还会导致胃穿孔出血。

饮食过饱是胃出血、心脏病等多种疾病的诱发因素,高脂肪类食物摄入过多,会导致胆囊炎、胆石症的急性发作;糖类食物进食过多,会加重糖尿病病情。

经常饱食特别是暴饮暴食,会引起消化不良、胃炎和胰腺炎,并可使体内脂肪过剩,还为肥胖病、高血脂、动脉硬化埋下祸根。

长期过量饮食,血液用于胃肠消化的负担增重,大脑供血减少,会引起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大脑早衰,智力减退。

(3) 饮食偏嗜

食辛热食物,如姜葱蒜等,强烈刺激胃肠,会损伤阴津,伤及胃络,出现胃痛、腹痛、胃肠出血等。过食寒凉生冷食物,会使寒从内生,引起胃中冷痛,以及呕恶、腹中绞痛、大便溏泻等症状。也有过服寒凉药物导致脾胃虚寒,出现胃痛,腹痛,腹泻等症状。

(4) 烟酒伤害

大量饮酒会抑制消化功能,刺激胃黏膜,使之产生炎症,甚者可引起呕血、便血。饮酒过量容易发生酒精中毒,轻者胡言乱语,行为离奇,重则麻痹呼吸中枢,危及生命。吸烟可使幽门括约肌舒缩功能失调,引起胆汁反流,损害胃黏膜屏障,导致胃中隐痛。慢性胃炎、胃溃疡的发生也与吸烟有关。有人对484例胃痛与饮食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后发现,饮食不节及嗜好烟酒是胃脘痛发病的重要原因,饮食稍多、晚餐多吃及进食粗硬、肥甘厚腻是胃痛复发或加重的重要诱因。另有资料表明,吸烟同时饮酒,会使癌症的发病明显增高,尤其在绿色蔬菜摄入较少的情况下,饮酒和吸烟两个因素同时存在,使患胃癌的危险性增加。据法国希列塔尼调查发现,既酗酒又大量吸烟者,较少量饮酒及少吸烟者患癌症的危险性高出40倍。

情志因素与胃肠病发病

人们在精神紧张、压抑、愤怒、悲伤之时,往往食欲很差,甚至出现胸闷、胁痛、脘腹胀满、疼痛等症状。这说明情志因素与胃肠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大脑接受来自身体各方面的信息,包括疼痛、温度、触压感觉及听觉、视觉、位置觉、进食、尿便意等,并能将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指挥相应器官行使不同的职能。在进食后,口腔、咽、食管、胃等部位的感觉器通过神经将“进食”这一信息传到大脑,一方面引起“饱”的感觉,另一方面经过整合后,使胃液分泌增加,胃紧张性收缩和胃蠕动功能增强,而使胃逐渐排空。但如果人们处于紧张、焦虑、愤怒、恐惧、抑郁等状态时,大脑皮质由于其兴奋集中于情绪,对周围神经的感觉不敏感,而对周围神经的控制和调节能力下降,使胃肠道的分泌、运动功能紊乱,从而引起各种胃肠疾病。

有资料表明,人在愤怒和紧张时,胃液分泌量大大增加,过量胃液中的胃酸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胃黏膜损伤性病变。而人在恐惧、抑郁或思考时,能减少胃血流量,明显地抑制胃酸分泌,同时引起胃运动减弱。由于胃运动减弱,长期间停留在胃内的食糜和胃液的混合液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

中医学把精神情志致病因素归纳为七情内伤,并且十分重视其在致病中的作用。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变化,能直接或间接响气血、脏腑功能。情志不舒,过忧,过思,过怒,可致肝气失调,并能伤脾,使气血失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胃受纳、储存和排空受影响,导致多种胃肠病的发生。

七情引起胃病主要是因思伤脾,怒伤肝。思虑过度,情绪抑郁是伤脾,脾伤可出现不思饮食、食滞难消、胃脘饱胀等胃肠道症状。勃然大怒则伤肝,而肝气横逆,乘克脾胃,出现胸脘胀满、嗳气、反酸等消化道症状。

人们在工作不顺心、紧张或遇到突发事件时,往往出现茶不思,饭不香,甚至上腹部饱胀疼痛、胸膈不舒、嗳气等症状。如果长期心情不畅,焦虑不安,或时时惊吓,精神紧张,就可能引起脾胃功能失调,而致食欲不振,脘腹胀痛,嗳气吞酸,倦怠乏力,形体消瘦等。

胃肠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胃肠病的辩证论治基础,他把《黄帝内经》中有关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确立了中医胃肠病的辩证基础。

胃肠是指胃、小肠、大肠,此处主要指胃和大肠病症的辨证,中医将小肠的实热证归于心火下移小肠,而小肠虚寒证候,多归于脾虚之中,因此这里主要讲述胃病证候和大肠病证候的辨证方法。

胃肠病辨证,包括胃、小肠、大肠常见病证的辨识和分析。胃病以受纳、腐熟功能障碍及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主要病理改变。临床以食少,脘胀或痛,呕恶、呃逆、嗳气等为常见症状。大肠、小肠的病变,主要反映在传导功能和泌别清浊功能失常,因而其主要表现:一是大便的异常,如泄泻、便秘、下痢脓血等;二是腹胀、腹痛、肠鸣等腹部的症状。胃肠病的证候有虚实之分。虚证多因饮食不节,饥饱失常,久病失养,或因吐泻太过,或温热病后期,耗伤阴津,或年老阴血亏少等原因所致;实证多由饮食倍伤,或误食不洁之品,或寒邪、热邪内犯胃肠而成。

胃肠病的中医辨证主要包括胃气虚证型、胃阴虚证型、胃阳虚证型、胃热(火)证型、寒犯肠胃型、食滞胃肠证型、胃腑气滞证型、胃腑血瘀证型、胃肠实热证型、大肠液亏证型、肠虚滑脱证型、肠道湿热证型、虫积肠道证型等类型。

胃肠病证是临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的病证,临证时要辨清病证在胃还是在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辨清其寒、热、虚实,但胃肠病以实证、热证居多,老弱之人则以虚、寒证或者虚实来杂居多,临证当细辨之。

中医治疗胃肠病的优点

中医对胃肠病的治疗,有其独到的理论见解和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只要专家辨证清楚,用药准确,方法得当,特别是对慢性胃肠病的治疗,可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

消化性溃疡,包括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在现代医学高科技的内窥镜检查和抗溃疡西药不断更新换代的今天,在控制症状、愈合溃疡、预防并发症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与以前相比,内科治疗率明显增高,溃疡愈合的周期大大缩短,合并症并发症明显减少,手术率、死亡率显著降低。但是,由于消化性溃疡的特性,(尽管使用根治幽门螺杆菌方法后复发率有所降低)其比较高的复发率仍然困扰着医患。在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中,溃疡病在中医辨证中大多数属于虚证、虚寒证,以脾虚为主,这一点,与各家文献报导一致。这就是说,脾虚是形成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的病理机制,是产生溃疡的本质因素。基于此,我们本着“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对消化性溃疡患者除了西药抗溃疡、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外,还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加用健脾益气的中药,临床应用的结果,溃疡愈合质量提高,溃疡复发率下降。

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反流性食管炎以及肠易激综合征等病除了其自身的消化道症状外,往往还伴有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经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忧郁、焦虑、愤懑、疑病、头痛、失眠、健忘、疲乏、精力难以集中、工作效率降低等神经机能失调的症状。对此,患者十分痛苦。这种情况,单独使用西药,效果往往不理想。而若中西医结合治疗,两者相辅相成,疗效就大大提高了。因为中医治病整体观念是其特点和精髓,按照中医的整体观念,将疾病的个体与自然、环境、气候以及个体疾病的不同表现有机地结合起来,得出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属性等,再辩证施治去指导用药治疗,往往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zA6vwfNzky9SZKkrqNK0gyjkzelLeMwMqLJ/R/S76fgwajeXFYwiAzggjsjHtQf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