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胃病证候中医辨证分型对症生活

胃气虚证型的对症生活

胃气虚证是指胃气不足,受纳、腐熟功能减弱,以致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常由饮食不节,损伤胃气,或久病失养所引起。

【临床症状】

胃脘隐痛,或胀痛,食后胀甚,按之觉舒,食欲减退,时作嗳气,气短神疲,倦怠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发病原因】

本证多因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劳倦伤中,或久病失养,致使胃气亏损所致。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胃气亏虚,胃气失和,受纳、腐熟功能减退,故见胃脘隐痛或痞胀,不思饮食,食后胀甚;病性属虚,故按之觉舒。胃气不降而反上逆,则时作嗳气。胃气虚,影响及脾,脾失健运,化源不足,面失所荣,故面色萎黄。气虚,功能衰减,则见气短神疲,倦怠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为胃气亏虚之象。

脾胃虚证是由于素体脾气虚,或脾虚日久,波及脾阳,使脾阳也虚。或贪食生冷,损伤脾阳,导致脾阳虚不能温暖胃肠,寒气自内而生的病证。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炎、吸收不良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常出现或伴有脾胃虚寒证。

【辨证确诊】

本证以胃气不足,纳降失常为主要病机。气虚和胃失和降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有胃脘隐痛,或胀痛、食后胀甚、按之觉舒、食欲减退、时作嗳气等胃气亏虚的定位症状。有气短神疲、倦怠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等气虚的定性症状。此外,脾气虚与胃气虚常常兼见,而共见面色萎黄,少气懒言,神疲肢倦,舌淡,脉虚弱等症状。然二者的临床特点有不同:脾气虚,健运失职,则以食后腹胀,大便溏薄,水肿为特点;胃气不足,受纳腐熟功能减弱,胃失和降,则以胃脘隐痛,食欲不振,食难消化,嗳气,或呕恶为特征。

【中医治法】

[治法]益气养胃健脾。

[方剂]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15克),水一盏,煎至七分,不拘时服用;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

【中药处方】

(1) 益气汤加味

[主治]脘腹不适,或绵绵作痛,悠悠不休,或作或止,喜温喜按,面色苍白,腹胀食少,泛吐清水,大便溏薄,四肢不温,神倦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处方]党参10克,茯苓20克,炒白术10克,扁豆10克,莲米10克,淮山药15克,炙黄芪15克,升麻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15日1个疗程。

(2) 补脾汤

[主治]久病,面黄肌瘦,头发稀少。

[处方]潞参4.5克,白术4.5克(土炒),云苓3克,白芍3克(炒),川芎15克(炒),归身3克(土炒),蔻米1.5克(研),陈皮1.5克,炙耆3克,炙草1.5克,扁豆3克(炒)。

[用法]加生姜1片,大枣1枚,水煎服,每日早晚各1剂。

(3) 温脾散

[主治]脾气不和,食少无力。

[处方]人参15克(去芦头),白术15克,诃黎勒皮22克,木香15克,黄耆15克(锉),白茯苓15克,藿香15克,陈橘皮15克(汤浸,去白、瓤,焙),桔梗15克(去芦头),甘草7.5克(炙微赤,锉)。

[用法]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3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少许、大枣1枚,煎至75毫升,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4) 养元粉

[主治]脾胃虚弱,健脾养元。

[处方]糯米700克,山药90克,茯苓(去皮)60克,芡实90克,莲子肉90克,川椒15克,苡仁90克。

[用法]共为细末。可酌加白糖温水调服,每日早、中、晚各服2匙。如酌加广皮、半夏、白术、人参、山楂肉尤妙。

(5) 助胃膏

[主治]胃气虚弱,乳食不进,腹胁胀满,肠鸣泄泻,大便色青,或时夜啼,胎寒腹痛,采取补脾健胃,温中理气。

[处方]白豆蔻仁、肉豆蔻(煨)、丁香、人参、木香各30克,白茯苓(去皮)、官桂(去粗皮)、白术藿香叶、缩砂仁、甘草(炙)各60克,橘红(去白)、山药各120克。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和成膏。每日早、晚各服如芡实大1丸,用米饮化下。

(6) 调中正胃散

[主治]脾胃虚寒,吐逆烦闷,神困力乏,饮食不美,虚弱思睡,睡不安稳,采取健脾温中。

[处方]藿香叶、白术、人参、白茯苓、甘草(炙)、陈皮(去白)、山药、白扁豆(炒)、半夏曲、川白姜(炮)各等分。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3克,水150毫升,生姜2小片,大枣半个,煎二、三沸服。

(7) 益气养营汤

[主治]气血损伤,四肢颈项等处患肿,不问软硬、赤白、痛否,日脯发热,或溃而不敛者。

[处方]人参、茯苓、陈皮、贝母、香附、当归(酒拌)、川芎、黄耆(盐水拌炒)、熟地黄(酒拌、芍药(炒)各1.5克,甘草(炙)、桔梗(炒)、柴胡各0.9克,白术(炒)3克。

[用法]加生姜,水煎服,每日1剂。胸痞,人参、熟地黄各减0.9克;口干,加五味子、麦门冬;往来寒热,加软柴胡、地骨皮;脓清,加人参、黄耆;脓多,加川芎、当归;脓不止,加人参、黄耆、当归;肌肉迟生,加白蔹、官桂。

(8) 温膈散

[主治]胸中有寒,气逆呕吐。

[处方]人参7.5克(去芦头),诃黎勒15克(煨,用皮),丁香7.5克,草豆蔻7.5克(去皮),甘草7.5克(炙微赤,锉),陈橘皮7.5克(汤浸,去白、瓤,焙)

[用法]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3克,以水100毫升,煎至5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更量大小,加减服之。

【刮痧疗法】

头部:督脉——百会。

背部:膀胱经——双侧脾俞、胃俞至肾俞。

胸腹部:任脉——膻中、中脘至下脘。

上肢:心包经——双侧内关。

下肢:胃经——双侧足三里至条口。

肾经——双侧涌泉。

【饮食疗法】

(1) 宜食食物

宜食性温味甘辛,具有健脾补气、温暖肠胃及祛寒作用的食物,如籼米、羊肉、鸡肉、牛肚、猪肚、链鱼、草鱼、荔枝、辣椒、韭菜、茴香菜、芥菜、肉桂、干姜、生姜、花椒、胡椒、小茴香、白蔻、红糖等。

(2) 忌食食物

忌食性质寒凉、易损伤脾胃阳气的食物,如荞麦、莜麦、绿豆、豆腐、菠菜、空心菜、茄子、黑木耳、金针莱、莴苣、冬瓜、芹菜、苋菜、茭白、黄瓜、苦瓜、西瓜、柿子、香蕉、枇杷、梨、桃子等。

忌食味厚滋腻,难以消化,易阻碍脾胃运化的食物,如猪肉、鸭肉、甲鱼肉、牡蛎肉、糯米等。

忌食具有利气消食作用,可损伤正气、加重虚寒的食物,如山楂、萝卜、薤白、香菜等。

【食疗药膳】

(1) 炒腐衣

[原料]豆腐衣75克,青菜心100克,笋肉50克,水发木耳75克,糖、精盐、黄酒、清汤各适量,味精少许。

[做法]豆腐衣用温水泡软,切成长6厘米、宽约1.5厘米的片;青菜心洗净,先剖成四片,再切成5厘米长的段;笋肉切成薄片;木耳洗净,撕成小块。将炒锅放旺火上,放油烧至七成热,下豆腐皮、青菜、笋片、木耳,煸炒几下后,加糖、盐、黄酒,并加鸡清汤,烧煮3分钟,放味精,用湿淀粉勾芡,即可上桌食用。

[功效]清热解毒,健脾养胃,滋阴通便。适宜于病后津液枯少、大便干结者食用。

(2) 海米茄子

[原料]茄子200克,海米15克,植物油10克,盐3克,酱油5克。

[做法]将茄子洗净切成滚刀块,放入清水中浸泡片刻,捞出待用;把海米放入碗中,用开水浸泡,泡软后洗净,泡海米的水留用。炒锅置中火上,放入油烧热,下葱末、姜末,炒香,放入茄子块和泡好的海米,约炒2分钟后,加入酱油、盐、糖和泡海米的水炒匀,转小火焖烧10分钟后即可。

[功效]健脾开胃,清热解毒。适宜于肠胃病患者食用。

(3) 荷包豆腐

[原料]豆腐200克,菠菜心50克,鸡蛋清50克,鸡汤200克,调料适量。

[做法]将豆腐表面粗皮去掉,过细箩成泥。火腿剁成细末。菠菜心洗净。取蛋清、盐、味精、胡椒粉、料酒、湿淀粉与豆腐泥一起搅匀。把豆腐泥挤成丸子,上面撒上火腿末,上屉蒸5分钟,取出用汤漂上。将鸡汤烧开加入菠菜心,稍煮后即加入豆腐丸子,用火煮透勾芡盛盘,再淋上鸡油便成。

[功效]滋阴润燥,健脾胃,益气血。适宜于肠胃病患者秋季养身保健。

(4) 干煸蒜苗

[原料]蒜苗200克,猪瘦肉75克,姜丝少量,黄酒、糖、酱油各适量,味精少许。

[做法]蒜苗摘去花蕾和老的根茎,折成3厘米左右长的段;猪瘦肉用温水洗过,剁作肉末。将炒锅放火上,下油烧至七成热,下生姜丝煸炒,至香味大出,下肉末翻炒,淋上黄酒,炒几下后放入蒜苗,煸炒至蒜苗变软,放糖、酱油,炒至蒜苗熟,加味精拌炒几下盛起,装盘佐餐食用。

[功效]温养脾胃,通行气滞。适宜于脾胃虚寒,症状表现为心腹冷痛、痞闷食少患者食用。

(5) 甜辣藕丁

[原料]嫩藕250克,鲜蘑菇100克,甜面酱50克,干辣椒1个,姜片、盐、白糖、味精各适量。

[做法]将藕洗净,刮去皮切丁,浸入冷水中;蘑菇切丁;辣椒切末。油锅烧至五成热,爆香干辣椒,放入甜面酱,加入藕丁、蘑菇丁及少许水,调入姜片、精盐、白糖、味精,煮沸后再焖煮两分钟即可。单食或佐餐。

[功效]健脾开胃,补益强身。适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者食用。

(6) 鲫鱼羹

[原料]活鲫鱼1条(约400克),干姜3克,橘皮3克,胡椒、葱白、生姜、生粉、细盐各适量。

[做法]将鲫鱼活杀,去鳞、鳃及内脏洗净,加水适量,用大火烧沸后,改用文火煨至熟烂,滗取鱼汤(鱼另食用)。把干姜、橘皮和胡椒共研成细末,生姜、葱白切成碎末,一起放入鱼汤中煮沸5分钟,加入细盐,用水淀粉勾芡即成。

[功效]健脾开胃,清热利湿。适宜于脾失健运之食欲不振者食用。

(7) 青豆银玉羹

[原料]银鱼200克,熟肉、蛋糕(鸡蛋打匀,隔水蒸熟)、玉兰片各30克,青豆20粒,鸡汤500毫升,陈皮、料酒等调料各适量。

[做法]将银鱼去头尾洗净,入沸水焯一下;玉兰片、陈皮、熟肉、蛋糕均切成小丁。锅内倒入鸡汤烧沸,放入银鱼、玉兰片、陈皮、熟肉、蛋糕、青豆,加入料酒、酱油、盐、葱和生姜末,调好口味,用水淀粉勾芡,加入味精、椒油、胡椒粉即成。

[功效]益气健胃,滋阴补虚,清热利水。适宜于食欲振者食用,也可以用于慢性咽喉炎、浮肿患者食用。

胃阴虚证型的对症生活

胃阴虚证是指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失常所表现的证候。常由温热病后期,胃阴耗伤,或气郁化火伤阴所引起。

【临床症状】

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或食而甚少,或胃脘嘈杂,脘痞不舒,或干呕呃逆,伴见口咽干燥,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而数。

【发病原因】

本证多因温热病后期,胃阴耗伤,或情志郁结,气郁化火,灼伤胃阴,或因吐泻太过,伤津耗液,或过食辛辣、温燥之品,或用温燥药物太过,耗伤胃阴所致。胃阴亏虚,阴不上承,则口燥咽干;下不能滋润肠道,故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脉细数,皆为阴液亏少之征。本证以胃失和降见症与阴亏失润的表现为审证要点。

【辨证确诊】

本症以胃阴不足,纳降失常为主要病机。胃失和降与阴虚之象并见为辨证依据。有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而数等阴虚证的定性症状。有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或食而甚少,或胃脘嘈杂、脘痞不舒,或干呕呃逆等胃失纳降的定位症状。

【中医治法】

[治法]益阴生津、和胃止痛。

[方剂]益胃汤:玉竹、沙参、天冬、麦冬、炒白芍、干地黄、西洋参、川栋子、粳米(小米亦可)、生甘草。

[用法]加减:吞酸嘈杂较甚(或有溃疡病史者)加吴芋、川黄连、乌贼骨、煅瓦楞;纳食不佳者加鸡内金、谷麦芽,消食健胃;有胃下垂者加生芪、太子参、当归、枳实,补中升提。胃火过盛,脘部有灼热者加石斛、竹叶、公英,降火清胃;呕吐者加竹茹、代赭石,降逆止吐;肝郁气滞者加广佛手、枳壳,开郁和胃。脘痛较甚者加元胡、郁金,理血止痛;便秘者加火麻仁、决明子,润肠通便。

【中药处方】

(1) 养胃汤加味

[主治]胃脘部隐痛或烧灼样痛,口燥咽干,嘈杂心烦,纳呆食少,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处方]南沙参10克,川石斛12克,赤、白芍各10克,炙甘草3克,玉竹10克,淮山药10克,扁豆10豆,干芦根30根,佛手5克,炒谷芽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2) 炙甘草汤加减

[主治]气虚血弱,虚羸少气,心悸心慌,虚烦失眠,大便干结,舌质淡红少苔,脉结代;虚劳肺痿,久咳不止,涎唾甚多,咽燥而渴,痰中有血,心悸、心烦,少气,失眠,自汗盗汗,脉虚数,采取益气养血,滋阴复脉。

[处方]甘草12克(炙),生姜9克(切),人参6克,生地黄30克,桂枝9克(去皮),阿胶6克,麦门冬10克(去心),麻仁10克,大枣30枚。

[用法]上药九味,以清酒10毫升,加水800毫升,先煮八味,取300毫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100毫升,1日3次。

(3) 养胃增液汤

[主治]不思乳食,口渴多饮,皮肤干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舌光少苔,脉细数,采取养胃育阴。

[处方]北沙参、石斛、玉竹、山药、乌梅、白芍、荷叶、芦根、甘草各适量。

[用法]水煎,日1剂,分3次服。

(4) 叶氏养胃方

[主治]口干唇燥,不思饮食,大便燥结,舌干少津,甚则干呕呃逆,脉细数,采取养阴和胃。

[处方]麦冬、玉竹、沙参养阴生津,甘草、扁豆健脾益胃;并可加石斛以益胃阴。便结加麻仁,燥渴加甘蔗汁,不思饮食者加谷牙、陈皮之类。

[用法]水煎服,每日早晚各1剂,1个月为1疗程。

(5) 滋阴和胃汤

[主治]胃脘灼痛,口干口苦,舌红少津。

[处方]百合20克,乌药10克,沙参20克,麦冬20克,赤芍20克,丹参20克,乌梅10克,槟榔10克,黄连5克,蒲公英20克,半枝莲20克,甘草10克。组方原则是选择滋阴兼有抗幽门螺杆菌作用的乌梅、赤芍、麦冬等,再配以其他滋阴和胃的中药。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6) 芍药甘草汤加味

[主治]胃热隐痛,口舌干燥,手足心热,渴欲含漱,心中烦热,嘈杂干呕,大便干燥。舌红无苔,舌裂纹少津,脉象细数。

[处方]沙参12克,麦冬10克,当归12克,生地15克,枸杞子12克,白芍18克,川楝子12克,乌梅12克,石斛15克,甘草6克。脘腹胀痛,时作干呕者,加佛手、竹茹;神疲气短,倦怠乏力者,加太子参、黄芪;胃痛如刺,舌见瘀斑者,加丹参、元胡、桃仁、丹皮;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生首乌。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1个月为1疗程。

(7) 中成药

人参健脾丸:每日2次,每次3~6克口服。适用于脾胃气虚。

枳术丸:每日2次,每次3~6克口服。适用于脾运失健。

【针灸疗法】

[取穴]中脘,足三里,是治胃病之要穴;内关乃心包经络穴,别走三焦经,也是八脉交会穴中阴维脉之会穴,可镇静镇痛,理气和胃。梁门为胃经穴,能健脾胃,助运化,配中脘、内关、足三里治胃炎、溃疡病引起之胃脘痛等症。内庭为胃经穴,能清胃热,理气镇痛。三阴交调和气血,养阴益胃。

[处方]内关、中脘、足三里、三阴交、梁门(中脘傍开二寸处)、内庭(足大趾与次趾间陷中)。

[做法]足三里、中脘内关为一组。梁门、内庭、三阴交为一组,每日一组,交替应用,8—10天为1疗程。三阴交、内庭、足三里用补法,即出针时缓慢捻转出针,急按针孔,揉按片刻,其余穴平补平泻。

【饮食疗法】

(1) 宜食食物

胃阳虚宜食具有滋养胃阴作用的食物,如小麦、牛奶、鸡蛋、猪肉、鸭肉等;宜食具有润养胃津作用的食物,如银耳、燕窝、枇杷、梨、苹果、蕃茄、乌梅、豆腐等。

(2) 忌食食物

忌食性质温热,有助热伤阴作用的食物,如籼米、核桃仁、狗肉、羊肉、鸡肉、河虾、海虾、海参、草鱼、链鱼等。

忌食味辛辣、性温热而燥,易助热耗阴的食物,如韭菜、茴香菜、芥菜、薤白、荔枝、辣椒肉桂、干姜、花椒、胡椒、小茴香、大蒜、白蔻等。

【食疗药膳】

(1) 熘豌豆

[原料]青豌豆50克,鲜牛奶150克,面粉75克,湿淀粉适量。

[做法]青豌豆放沸水中焯过,鲜牛奶与湿淀粉调成糊。将炒锅放旺火上,锅中放少量清水,烧开后,将牛奶调成的糊,边搅动边倒入锅中,继续搅动锅内,使煮熟后,倒入底部涂有一层油的平底盘内,摊平,冷后即成块,用刀切成1厘米见方的方块。将炒锅放在旺火上,下油烧至七成热,将预制好的块用干面粉拌一下,然后放面粉调成的稀糊内蘸满糊,投入油锅中,炸至外皮呈浅黄色,倒入漏勺沥油。原锅留油,倒入清汤,同时放盐、生姜片、糖、味精、湿淀粉,再放入青豌豆,随后将炸好的块下锅,颠翻几下,淋上芝麻油即成。

[功效]补虚损、益肺胃、生津润肠。适宜于肠胃病患者,对防治胃癌有较好作用。

(2) 醋黄瓜

[原料]嫩黄瓜300克,精盐2克,白糖、香油、醋各5克。

[做法]黄瓜洗净切片,沸水过一下,捞出拌上盐浸20分钟,挤干水分,装入碗中,加白糖、醋、香油拌匀装盘。

[功效]清淡滋阴,健脾开胃。适宜于食欲不振、便秘者食用。

(3) 豆腐衣鸡蛋壳

[原料]鸡蛋壳6个,豆腐衣适量。

[做法]将鸡蛋壳研成粉末,用豆腐衣包裹,1次服下,每日2次。

[功效]益气和中,补虚扶弱,缓痉制酸,行气除满,益阴健胃。适宜于胃阴不足、隐隐灼痛、烦渴、嘈杂、食少便干等症患者食用。

(4) 黄瓜腰花

[原料]黄瓜100克,猪肾切花50克,鲜红辣椒10克,色拉油30克,盐、姜、蒜、料酒、酱油、味精、湿淀粉各适量。

[做法]猪肾洗净,对半剖成两半,去净腰臊,斜刀剞上3厘米宽的花纹,再垂直花纹3刀1断切成腰花,放在碗中,加精盐、酱油、料酒拌匀,腌渍入味;黄瓜、红椒切成菱形片,精盐、酱油、味精、料酒、湿淀粉等共纳1碗,兑成滋汁。炒锅上火放入色拉油烧至七八在熟时,下入猪腰滑散,待猪腰卷成花且断生后,倒入漏勺沥油,放葱末、姜末、蒜末炝锅再投入黄瓜和红椒煸炒一下,随即倒入腰花,烹入兑好的滋汁炒均匀后,出锅装盘。

[功效]润燥益气,健胃养阴。适宜于肠燥便秘、消化不良患者食用。

(5) 玉参焖鸭

[原料]净鸭1只,王竹20克,沙参20克,各种调料适量。

[做法]将玉竹、沙参洗净,切片,混合加水煮,提取两次得玉竹、沙参浓缩汁约40毫升。鸭子由背部劈开,洗净,放盆内,加入盐、料酒、葱各少许,入笼蒸至熟烂。锅内注入原汤、鸭子、玉竹和沙参浓缩汁、精盐、料酒、白糖、葱,文火焖至鸭肉熟烂,将鸭子切成适宜的块,按原体形排于盘中,原汤用鸡油、淀粉勾成汁,浇上即成。

[功效]滋阴健胃。适宜于胃阴虚所致的慢性胃炎患者食用。

(6) 土豆粥

[原料]土豆(不去皮)300克,蜂蜜适量。

[做法]将土豆洗净切块,用水煮至成粥状,服用时加入蜂蜜调味。

[功效]养阴益胃。适宜于胃阴亏虚型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人食用。

(7) 石斛桂圆汤

[原料]桂圆5~10个,石斛10克,白糖少许。

[做法]桂圆去壳,同石斛一起放锅中,加水,加白糖,小火烧沸一刻钟即可,不可久煮。

[功效]滋阴养胃。适宜于脾胃虚弱型慢性胃炎患者食用。

胃阳虚证型的对症生活

胃阳虚证是指胃阳不足,虚寒内生,以致胃气失和所表现的证候,又称胃虚寒证。常由过食生冷,损伤胃阳,或过用寒凉攻伐药物等所引起。

【临床症状】

胃脘绵绵冷痛,时发时止,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脘痞,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舌质淡嫩或淡胖,脉沉迟无力。

【发病原因】

本证多因饮食失调,嗜食生冷,或过用寒凉、攻伐药物,或脾胃素弱,阳气自衰,或久病失养等原因所致。胃阳亏虚,虚寒内生,寒凝气机,胃气不畅,故胃脘绵绵冷痛,食少脘痞;证情属虚寒,故喜温喜按,受纳腐熟功能减退,水谷不化,随胃气上逆,则呕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阳虚气弱,机体失于温养,故畏寒肢冷,体倦乏力。阴津未伤,则口淡不渴。舌质淡嫩或淡胖,脉沉迟无力,为阳虚生寒之象。

【辨证确诊】

本证以胃阳不足,失于和谓为主要病机。以胃失和降和虚寒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有畏寒肢冷、口淡不渴、倦怠乏力、舌质淡嫩或淡胖、脉沉迟无力等阳虚内寒证的定性症状。有胃脘绵绵冷痛、时发时止、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脘痞等胃病的定位症状。

【中医治法】

[治法]温中健胃,降逆止痛。

[方剂]吴茱萸汤: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用法]上4味,以水7升,煮取2升,去滓。每日早、中、晚各1剂。

【中药处方】

(1) 归芪建中汤合良附丸加减

[主治]脉虚弱。

[处方]炙黄芪20克,炒白芍10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高良姜10克,香附10克,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细辛5克,炙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早晚各1剂。

(2) 健脾养胃汤

[主治]胃脘部隐隐作痛、喜暖喜按、泛吐清水、食少纳呆、便溏。舌苔白腻、脉弦而虚。

[处方]干姜、白术、荜拨、桂枝、降香、白芍、延胡索(醋炙)、当归、六神曲、枳实(炒)、甘草等各适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2剂。一个疗程21天(三周)。观察2个疗程。

(3) 黄芪柴胡汤

[主治]疲倦乏力,小腹胀(呼)气、屁多、大便次数多且不成型导致肛口发红不舒服,腹部一不焐盖好或者吃了大油或者喝酒之后就疼痛更甚。

[处方]黄芪25克,柴胡6克,升麻9克,炙甘草5克,枳壳12克,白芍、玄胡、白术、炒神曲、山楂、鸡内金各10克,川楝子6克,桔梗9克,知母6克,党参20克,附子12克(先煎1小时)克,细辛3克,生姜6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早晚各1剂,30天为1疗程。

【针灸疗法】

[取穴]以中脘、足三里,胃俞为主穴,以脾俞、公孙为配穴。

[处方]中脘、足三里,胃俞、脾俞、公孙。

[做法]体针,呕吐者配以内关。每日1次,2周为1疗程。

【饮食疗法】

(1) 宜食食物

宜食狗肉、羊肉、雀肉、海马、干姜、胡椒、肉桂、荔枝、茴香、肉苁蓉、冬虫夏草、人参、蛤蚧、獐肉、鹿肉、羊骨、牛鞭、狗鞭、海虾、淡菜、韭菜、鲜生姜、大葱、丁香、豆蔻、荜澄茄、锁阳、桂圆、黄芪、紫河车、白酒等。

(2) 忌食食物

寒性胃痛者应忌食猕猴桃、甘蔗、莼菜、西瓜、茭白、蚌肉、麦门冬、螺蛳、蟹、柿子、香蕉、苦瓜、梨、荸荠、甜瓜、绿豆、柿饼、生番茄、竹笋、瓠子、生菜瓜、海带、生莴苣、生萝卜、生藕、生黄瓜、生地瓜、金银花、菊花、薄荷、鸭蛋、蛤蜊、蕹菜、蕺菜、地耳、豆腐、马兰头、冷茶以及各种冷饮、冰镇食品,因为性凉生冷的食品会使胃寒疼痛加剧。

【食疗药膳】

(1) 二麻炖猪肠

[原料]猪大肠250克,黑芝麻60克,升麻15克。

[做法]将猪大肠洗净;升麻用布包好,与芝麻一起纳入大肠内,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用文火煨炖至大肠熟烂,拣去升麻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补中,升阳益气。适宜于脾胃虚寒者食用。

(2) 烧麻雀

[原料]麻雀2只,冬笋250克,香菇10克,火腿100克,葱、生姜、盐、味精、黄酒、鸡汤、芝麻油各适量。

[做法]雀放水中闷死,去毛及内杂,洗净,放沸水锅中烫一下,取出洗净,放大碗内,加黄酒、葱段、生姜片,上笼蒸至七成熟;火腿用温水洗净,切成4厘米长、2厘米宽的薄片;香菇原只用,加水浸发;冬笋去老根及壳,放沸水锅中汆一下,取出切成薄片。雀肉、火腿片、香菇、冬笋片同放锅内,倒入鸡汤,加盐、黄酒,用旺火烧沸,撇去浮沫,盖好,用小火烧煮至雀肉酥,加味精调味,淋上芝麻油,上桌食用。

[功效]壮阳,益精,暖胃。适宜于脾胃虚寒,症状表现为胃中隐痛、遇寒发作、纳食不香、神疲乏力、大便溏薄等患者食用。

(3) 淫羊藿(仙灵脾)茯苓炖鹌鹑

[原料]淫羊藿30克,茯苓30克,鹌鹑1只。

[做法]宰杀鹌鹑去毛,除去内脏,洗净后切块,与药材共同放入炖盅内,隔水炖3小时,调味,吃肉饮汤。

[功效]淫羊藿补肾阳、强筋骨;茯苓性味甘淡平,入胃脾肺经,有利水去湿宁心安神,补脾胃作用,鹌鹑性味甘平,可补中益气。

(4) 益智仁冬虫草炖鹅肉

[原料]益智仁10克、冬虫草5克、鹅肉50克。

[做法]将鹅肉洗净切块与药材共入炖盅内,加适量水,隔水炖3小时,调味后吃肉饮汤。

[功效]益智仁有补肾、温脾、暖胃作用;冬虫草性味甘平,入肺、肾经有补肺化痰,益肾助阳,治咳、喘作用;鹅肉性味甘平,入脾、胃经,补虚益气,暖脾胃、治身体虚弱。

(5) 人参北芪炖乳鸽

[主治]红参10克,北芪30克,乳鸽1只(50克)。

[做法]将乳鸽宰杀去毛、内脏切块。北芪加水煮沸后约10分钟,然后与人参乳鸽共放入炖盅内,隔水炖3小时,调味后吃肉饮汤。

[功效]红参性味甘微温,入肺、脾经,治阳气虚弱,脾胃气虚;北芪性味甘温,入脾、肺经,补气升阳,止汗、利尿;乳鸽性味甘咸、平,补肝、肾、益气血,治久病体弱、气血虚亏。

(6) 炖牛髓汤

[原料]牛脊髓2~3条(每条约35厘米),杜仲、巴戟各15克,山药、芡实各30克。

[做法]将上述5味一起放入砂锅内,加水2000毫升,用文火煨炖至300毫升时,加调料调味即可,佐餐食用。

[功效]补肾助阳,壮腰益精、止泻。

(7) 羊肉当归汤

[原料]羊肉500克,当归30克,生姜30克。

[做法]熬咸汤食用,每日1~2次,立见效果。

[功效]温脾暖胃。

胃热证型的对症生活

胃热证是指胃中火热炽盛,胃的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候。常由过食辛辣温燥之品,或气郁化火犯胃所引起。

【临床症状】

胃脘灼痛、拒按,或消谷善饥;或见口臭,或牙龈肿痛溃烂,齿衄,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发病原因】

本证多因过食辛辣温燥之品,化热生火,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犯胃,或邪热犯胃,以致胃火过旺而成。火热之邪,郁扰于胃,胃气失和,故胃脘灼痛而拒按。胃火炽盛,功能亢进,故消谷善饥;胃络于龈,胃火循经上熏,气血壅滞,故牙龈红肿疼痛,甚则化脓、溃烂;血络受损,血热妄行,可见齿衄;胃中浊气上逆则口臭,热邪伤津故渴喜冷饮;肠道失润则大便秘结;津伤尿源不充,故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滑数,为火热内盛之象。

【辨证确诊】

本证以火热炽盛,胃气失和为主要病机。以胃脘灼痛及实火内炽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有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脉滑数等火热炽盛的定性症状。有胃脘灼痛、拒按、消谷善饥、口臭,或牙龈肿痛溃烂,齿衄等火热灼胃的定位症状。胃热(火)证与胃阴虚证的鉴别:两证均为胃的热性证候,但有虚实的不同。胃热(火)证多为过食辛辣或气郁化火所致,病发突然,病程短,热象明显为实性热证;胃阴虚证多为热病后期,发病缓,病程长,具有阴虚特点,为虚性热证。

【中医治法】

[治法]清热和胃,降逆止呕。

[方剂]加味温胆汤:陈皮、法夏、茯苓、麦冬、枳实、竹茹、黄连、甘草、生姜。

[用法]水煎,日1剂,分3次服。如兼有食积,加山楂、建曲、麦芽。

【中药处方】

(1) 薤白降逆汤

[主治]热盛伤津,瘀血内结,口干口苦,胃部疼痛、有烧灼感,脉滑数。

[处方]薤白、莱菔子各15克,苏梗、法半夏、桃仁、黄连、枳壳、甘草、蜂蜜(冲服)各10克,三七末(冲服)3克,砂仁6克,藕汁(冲服)30毫升。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30日为1疗程。

(2) 自拟连及汤

[主治]胃脘痛热急迫,有灼热感,纳食后疼痛不减,或食入痛甚,大便秘结。

[处方]黄连8克,白及30克,海螵蛸20克,甘草、田七各5克,珍珠层粉(冲)1.5克。

[用法]每日1剂,每剂煎2次,饭后1小时服1次,晚上睡前服1次,6~8 1个疗程。

(3) 三皮汤

[主治]反酸、胃中嘈杂,有烧心感,甚则胸骨后灼痛,口干口苦,喜冷饮,舌红苔黄,脉弦数。

[处方]青皮、陈皮、栀子、泽泻、吴茱萸各9克,芍药、牡丹皮各15克,黄连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30天为1疗程。

(4) 宁络清胃汤

[主治]胃脘嘈杂、灼痛或隐痛,呕血或黑便,嗳气泛酸等。

[处方]当归6克,生地、白及各20克,石膏(先煎)45克,仙鹤草15克,牡丹皮、甘草各10克,升麻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混合,分2~4次服,15日为1疗程。

(5) 青灵百合汤

[主治]胃脘痛。

[处方]乌药、炒青皮、炒五灵脂各10克,百合、蒲公英各2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

(6) 胃康饮

[主治]胃脘疼痛、腹胀嗳气,泛酸恶心,纳差等。

[处方]延胡索、木香、砂仁、葛根、赤芍、白芍各10克,黄芩、海螵蛸、白及各15克,黄连、大黄(另包后下)各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共取药液500毫升,分别于早、午、晚饭煎温服。15日为1疗程。

【针灸疗法】

[取穴]以中脘、胃俞、足三里、内庭为主穴,以膈俞、血海为配穴。

[处方]中脘、胃俞、足三里、内庭、膈俞、血海。

[做法]毫针刺,施以泻法,以泻热降逆,凉血止血。

【饮食疗法】

(1) 宜食食物:

宜食性质寒凉,具有清胃火、泻肠热作用的食物,如小米、小麦、豆腐、绿豆、绿豆芽、苦瓜、冬瓜、黄瓜、苋菜、白菜、芹菜、茭白、西瓜、香蕉、枇杷、梨、桃子、兔肉等。

(2) 忌食食物:

忌食性质温热,具有补阳助热作用的食物,如籼米、核桃仁、狗肉、羊肉、鸡肉、河虾、海虾、龙眼肉、荔枝、链鱼、草鱼、薤白、芥菜、刀豆、红糖、红枣等。

忌食味辛辣性温热的食物,如辣椒、韭菜、茴香菜、肉桂、干姜、生姜、花椒、胡椒、小茴香、茴香菜、大蒜、白蔻等。

【食疗药膳】

(1) 西瓜饮

[原料]西瓜、梨、白菜各适量。

[做法]以榨汁机榨取西瓜汁150毫升、梨汁80毫升、白菜汁50毫升,混合后凉饮。

[功效]清热解毒。

(2) 小米绿豆粥

[原料]绿豆20克,小米50克。

[做法]绿豆20克,清水煮50分钟后,加入小米50克,待小米煮烂后即好,凉饮。

[功效]清热解毒。

(3) 凉拌芹菜

[原料]芹菜300克,盐、味精、香油各适量。

[做法]芹菜切段,过沸水后,凉凉,加盐、味精、香油,拌匀。

[功效]清热解毒。

(4) 醋熘马齿苋

[原料]鲜嫩马齿苋250克,醋、盐、菜油各适量。

[做法]将马齿苋洗净沥干;油锅烧热,放入马齿苋煸炒,加盐,炒至马齿苋洗净将熟时,倒入食醋炒匀即可,佐餐食用。

[功效]清补脾胃,凉血止血。适宜于血热妄行之上消化道出血者食用。

(5) 香菇莼菜

[原料]莼菜250克,水发香菇50克,精盐、味精、姜末、香油各适量。

[做法]将水发香菇切丝蒸熟;莼菜洗净,入开水锅中焯一下,共装入盘中,加入精盐、味精、姜末、香油拌匀即成。

[功效]清热解毒,利水消肿。适宜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肿瘤病人食用。

(6) 赤小豆炖牛肉

[原料]牛肉250克,赤小豆200克,花生仁150克,大蒜100克。

[做法]将上4味一起放入锅内,加水共煮至熟烂。

[功效]清热祛湿,健脾止泻,补虚温中。适宜于慢性胃炎者食用。

(7) 苦瓜盅肉

[原料]苦瓜200克,猪瘦肉150克,鸡蛋2个,调味品适量,枸杞苗10克。

[做法]将苦瓜洗净,切段去籽;猪肉洗净,剁碎加鸡蛋、酱油、食盐、味精、葱花、生姜等拌匀,塞入苦瓜中,置油锅中煎或炸熟食用。将杞苗炖汤,调味送服。

[功效]清热利湿,通利二便。适宜于消化性溃疡胃脘灼热疼痛、口苦便秘患者食用。

(8) 柚子炖丝鸡

[原料]柚子1个,竹丝鸡半只(250克),调料适量。

[做法]将柚子剥皮,柚子皮用开水略焯,挤干水分切碎,柚子肉去核及筋膜;竹丝鸡活杀去毛,去肠杂及肥油,斩块并用开水焯过,沥干水。把柚子肉、皮及竹丝鸡一起放入大炖盅内,加开水适量,炖盅加盖,用文火隔水炖两小时,调味即可。分1~2次服食。

[功效]清热祛湿,适宜于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

(9) 石竹牛肚汤

[原料]石斛、玉竹各10克,牛肚500克,大枣5枚,调料适量。

[做法]将大枣去核,将石斛、玉竹用布包好;牛肚洗净、切片。先将牛肚加水适量煮沸后,加入大枣及药包,煮至牛肚烂熟后,去药包;用食盐、味精调味服食。

[功效]养阴清热,益胃止痛。适宜于胃热阴虚、胃脘疼痛、胃内灼热、口苦、咽干等症患者食用。

寒犯肠胃证型的对症生活

寒犯肠胃证是指寒邪伤犯胃肠,或胃肠阳气不足,使胃肠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候。常由过食生冷,或脘腹受寒所引起。

【临床症状】

脘腹冷痛,痛势剧烈,拒按,得温稍减,遇冷痛剧,或恶心呕吐,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腹泻清稀,或腹胀便秘,面白或青,舌淡苔白润,脉弦或沉紧。

【发病原因】

本证多因过食生冷,或脘腹受冷,以致寒凝胃肠所致。寒则气收,其性收引。寒邪犯胃,凝阻气机,胃气失和,故胃脘冷痛;证情属实,则痛势暴急;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寒得温则散,故得温痛减;遇寒则气收更甚,故痛势加剧;吐后气滞暂得舒缓则痛减。若寒伤胃阳,水饮不化而随胃气上逆,则口泛清水。若寒邪侵犯肠道,传导失司,则见腹泻清水;寒凝气阻,可见腹胀便秘;寒邪伤阳,阻遏阳气,不能外达,故见肢冷,面白或青。舌苔白润,脉弦或沉紧,为阴寒内盛,凝阻气机之象。

【辨证确诊】

本证以寒邪犯胃,或胃阳不足为主要病机,故有实寒与虚寒之分。以胃脘冷痛,遇冷痛剧为辨证依据。有形寒肢冷、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润、脉弦或沉紧等寒证的定性症状。有胃脘冷痛、痛势剧烈、拒按、得温稍减、遇冷痛剧,或恶心呕吐等寒凝气机,胃气失和的定位症状。此外要注意,胃寒的虚证、实证鉴别:胃虚寒证的病程长,以胃阳不足,虚寒内生为主要病机,其脘痛多为隐痛、喜温喜按。胃实寒证的病程短,多突然发病,以外感寒邪,寒凝气阻为主要病机,其脘痛多为剧痛、拒按。

【中医治法】

[治法]温中散寒,和胃止痛。

[方剂]温胃汤:炙黄芪、桂枝、良姜(或干姜)、炒白芍、党参、炒白术、砂仁、木香、吴芋、陈皮、炙甘草、饴糖、生姜、大枣。

[用法]泛吐酸水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呕吐较甚者加半夏,伏龙肝(灶心土),亦可用黄土烧熟加开水搅混用澄清后的水浸泡中药;呃逆者加公丁香、柿蒂;腹泻者加炒扁豆、炒薏仁;胃下垂加当归、升麻、柴胡、枳实。

【中药处方】

(1) 良附丸合桂枝汤加减

[主治]胃痛卒发,痛无休止,得温则减,遇寒加重,多有受凉或饮食生冷病史,或伴见呕吐清水,畏寒怕冷,手足不温,喜食热饮,口淡不渴,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迟。

[处方]高良姜、香附、桂枝、炒白芍、炙甘草、姜半夏、荜拨、生姜各适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早、晚各1剂。

(2) 复方胃痛汤

[主治]胃痛。

[处方]党参、蒲公英各20克,茯苓、丹参各15克,砂仁6克,土炒白术、木香、藿香、苏梗、香附各10克,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30日为1疗程。

(3) 安胃散

[主治]胃脘痛。

[处方]党参、黄芪各20克,丹参、蒲公英各30克,延胡索、香附、神曲各15克,干姜、白及各10克,甘草6克。

[用法]共研细末,每次服10克,每日3次,1个月为1疗程。期间忌食生冷、油腻、辛辣之品。

(4) 丁附理中汤

[主治]胃脘冷痛、痛势剧烈。

[处方]丁香、制附子、炙甘草各6克,干姜、白术各10克,人参6克(或党参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30日为1疗程。

(5) 厚朴温中汤

[主治]胃脘疼痛。

[处方]厚朴15克,陈皮、草蔻仁、茯苓、木香、生姜各10克,干姜、炙甘草各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21天为1疗程。

(6) 胃痛灵

[主治]寒凝所致的胃痛。

[处方]诃子、高良姜、厚朴、干姜、茯苓、甘草、草果、陈皮、延胡索、制香附、炒神曲、炒麦芽各等份。

[用法]制成散剂,每次3克,温开水冲服。

(7)香砂六君子

[主治]胃寒疼痛。

[处方]党参12克,白术、茯苓、生姜、法半夏各10克,炙甘草、陈皮、木香、砂仁各6克,红枣4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15天为1疗程。

(8) 黄芪建中汤

[主治]胃脘冷痛,遇寒痛甚,喜得温按,胃纳差,口淡无味;或吐痰涎,小便清长,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脉沉紧。

[处方]白芍18克,桂枝9克,炙甘草6克,生姜、黄芪各10克,大枣4枚,饴糖30克。

[用法]诸药水煎取汁,加饴糖,分2次温服,每日1剂。

(9) 温通膏

[主治]寒性胃痛。

[处方]吴茱萸、干姜、公丁香各50克,小茴香75克,肉桂、生硫黄各30克,胡椒5克,山栀子20克,荜拨2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密封。用时取药末25克加等量面粉,用开水调成糊状敷脐上,加热水袋热敷。

(10) 大黄附子汤

[主治]突然腹中绞痛,可触及包块,疼痛拒按,畏寒喜温,面色青冷,伴腹胀,呕吐,舌淡苔白,脉沉紧。

[处方]大黄、附子各9克,细辛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针灸疗法】

[取穴]中脘为胃之募穴,又为小肠、三焦、任脉之会穴,也是八会穴中的腑会穴,通治一切胃病及脘腹疼痛。肓俞系肾经和冲脉之会穴,可治腹中切痛及腹部胀满,配中脘见效更彰。天枢为胃经及大肠经募穴,是治胃肠病之要穴,能调中和胃,理气止痛,配中脘效著。足三里是治肚腹痛之总穴,故有“肚腹三里留”之说。能强健脾胃,温中散寒,消胀止痛。

[处方]中脘、肓俞、天枢、足三里。

[做法]先针中脘、肓俞可立止疼痛,再针足三里、天枢留针15分钟(不可过长)。每5分钟轻缓行针一次,出针时缓慢捻转出针,即按针孔,揉按片刻。针后可艾卷温和灸中脘穴10分钟(可教病人自灸),每隔一日针灸一次,7~10次为1疗程。

【饮食疗法】

(1) 宜食食物

宜多吃性温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等温热食物均有养胃效果适合胃寒病症。

(2) 忌食食物

少吃生冷、刺激性食物,切忌暴饮暴食,或饥饱无常,应以少食多餐,清淡易消化为原则。

【食疗药膳】

(1) 党参荜拨兔肉汤

[原料]兔肉90克,党参30克,荜拨9克,干姜9克,红枣8枚。

[做法]将兔肉洗净切块;党参、荜拨、干姜与红枣分别洗净且去枣核。把全部用料一起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大米烧沸后,改用文火煨煮2小时,调味即可。

[功效]温中健脾,驱寒止痛。适宜于脾胃虚寒型溃疡性结肠炎者食用。

(2) 香菇烧豆角

[原料]豆角100克,香菇25克,油30克,葱、姜末各2克,酱油5克,料酒15克,盐2克,味精5克,水淀粉30克,香油5克,汤适量。

[做法]豆角去筋洗净,坡刀切3厘米长的段,用开水焯一下,香菇洗净去蒂,改刀。锅中放油、葱、姜炝锅,烹料酒,倒入豆角、香菇,放酱油、盐、味精、汤,待熟透,用湿淀粉勾芡,淋香油,出锅即可,佐餐食用。

[功效]温养脾胃。适宜于脾胃寒虚症肠胃病患者食用。

(3) 小茴香炒鸡蛋

[原料]小茴香15克,鸡蛋2个,盐少许。

[做法]将小茴香加盐炒至焦黄色,研末;鸡蛋磕入碗中,加入小茴香末拌匀,入锅煸炒至熟即可。临睡煎与温黄酒同服,每日1剂,4剂为1个疗程。

[功效]温中散寒,行气止痛。适宜于慢性胃炎及脾胃寒虚症患者食用。

(4) 茴香炖牛肉

[原料]牛肉500克,八角茴香10克,陈皮10克。

[做法]将牛肉用温水洗净,切成小块,与八角茴香、陈皮同放入锅中,加黄酒、酱油,并放适量清水,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炖2小时,加味精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和胃,理气散寒。适宜于脾胃虚寒、胃中冷痛、腹痛、呕吐、嘈杂不适等症患者食用。

(5) 川椒羹

[原料]川椒10克,白面120克,盐、豆豉少许。

[做法]将川椒研末,与白面拌匀,加入盐与豆豉,做面条煮羹。

[功效]健脾胃,温中散寒。适宜于寒邪犯胃型胃病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食用。

(6) 莲子桂花羹

[原料]莲子60克,桂花2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莲子清水浸泡2小时,去芯,放入砂锅中,加水煮1小时,煮至莲肉酥烂,加入桂花、白糖,再煨炖5分钟即成。

[功效]补心益脾,温中散寒,暖胃止痛。

食滞胃肠证型的对症生活

食滞胃肠证是指饮食停滞胃肠所表现的食积证候,常由饮食过量,或暴饮暴食伤及胃肠所引起。

【临床症状】

脘腹胀闷疼痛,拒按,厌食,嗳腐吞酸;或呕吐酸腐食臭,吐后胀痛减轻;或肠鸣矢气,大便溏泄,泻下物酸腐臭秽,舌苔厚腻,脉滑。

【发病原因】

本证多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因素体胃气虚弱,稍有饮食不慎即可成滞。胃主受纳,以和降为顺。饮食停滞胃脘,胃失和降,气机不畅,则胃脘胀满疼痛而拒按;食积于内,拒于受纳,故厌食;胃气上逆,故呕吐;吐后胃气暂时舒畅,故胀痛得减;胃中腐败谷物挟腐浊之气随胃气上逆,则见嗳腐吞酸,或吐酸腐食物;食滞肠腑,阻塞气机,则腹痛矢气频频,泻下之物秽臭如败卵,或大便秘结。胃中浊气上腾,则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为食积之象。

【辨证确诊】

本证以饮食停滞、胃肠失调为主要病机。以脘腹胀满疼痛、呕吐酸腐食臭为辨证依据。有脘腹胀闷疼痛、拒按、厌食、嗳腐酸馊;或呕吐酸腐食臭、舌苔厚腻、脉滑等食滞于胃的定位症状。有肠鸣矢气、大便溏泄,泻下物酸腐臭秽等食伤于肠,传导失常的表现。

【中医治法】

[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方剂]苍术、陈皮、厚朴、焦山楂、炒谷芽、神曲、鸡内金、莱菔子、枳实、甘草、槟榔。

[用法]脘腹胀满较甚者加木香、香附、乌药、砂仁;伤肉食者加焦山楂、草果;伤鱼虾者加鲜生姜;伤面食者谷麦芽;呕吐较甚者加半夏、旋复花(包煎)、生姜;呃逆者加公丁香、柿蒂;伤食兼外感发热恶寒者,加银花、连翘、苏叶、葛根;腹泻较甚者加炒白术、炒扁豆、炒薏仁;纳呆不注食者加砂仁、佛手、炒白术。

【中药处方】

(1) 保和丸加减

[主治]胃脘胀满,疼痛拒按,或呕吐酸腐及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食后加重,嗳气反酸,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厚腻,脉滑实。

[处方]神曲18克,焦山楂18克,炒莱菔子12克,陈皮10克,半夏8克,茯苓10克,连翘10克,炒麦芽18克。若食生硬难化之物者,加鸡内金、穿山甲;胃脘痞胀疼痛者,加枳壳、木香;胃痛拒按,苔黄便秘者,加大黄、芒硝;胃弱食少,谷食难消者,加党参、白术、茯苓;食滞初起,胸脘满闷,有欲吐之势者,可以盐汤探吐,使积食得出,一吐痛除。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15剂为1个疗程。

(2) 枳实白芍散

[主治]脘腹胀满,胃痛,不消化食物,大便不爽。

[处方]枳实、白芍各30克,延胡索20克,甘草10克,焦三仙、鸡内金各15克。

[用法]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15剂为1个疗程。

(3) 良蒲汤

[主治]胃脘痛,脘腹胀满。

[处方]高良姜9克,蒲公英、条参、丹参各15克,香附、枳壳各10克,炙百合20克,砂仁、炙甘草各6克,鸡内金、山楂各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个月为1疗程,一般1~3个疗程。

(4) 理气活血汤加减

[主治]消化不良,脘腹胀满。

[处方]桃仁、红花、川芎、广木香、延胡索各12克,丹参、枳实各9克,白芍15克,甘草、莱菔子、炒麦牙、山楂、神曲各5克。

[用法]1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3次服,2周1疗程。

(5) 疏肝和胃汤

[主治]胃脘部隐痛、胀痛、骤痛及两胁作痛,嗳气,纳差。

[处方]大黄、砂仁、郁金、代赭石、甘草各10克,柴胡、当归、枳壳、白术、茯苓、厚朴各15克,白芍、党参各20克,生姜、神曲、山楂各8克。

[用法]每日1剂,浓煎至100毫升,分早、晚2次温服,15日/疗程。

(6) 蒲贝娑罗子煎

[主治]胃脘部疼痛,或胀痛隐痛,或痞满不适,纳差,脉弦或弦细,食滞饱胀,不思饮食。

[处方]蒲公英30克,浙贝、娑罗子各15克,柴胡、枳壳、白芍、制香附各10克,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温服,1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3个疗程。

【针灸疗法】

[取穴]中脘,足三里,是治胃病之要穴,梁门为胃经穴,能健脾胃,助运化,天枢是治消化道疾病的主穴,能通腑消导,和胃健脾。上巨虚调理胃肠功能,助脾健胃。公孙为脾经络穴别走胃经,能调理脾胃,消积除痞,对伤冷食者更有效。

[处方]中脘、天枢、足三里、梁门、上巨虚、公孙。

[做法]中脘、足三里、天枢为一组。梁门、上巨虚、公孙为一组。每日一组,交替应用6~8天为1疗程,足三里、上巨虚、公孙出针时缓慢捻转出针,急按针孔,揉按片刻(补法)其他穴位出针时摇大针孔,迅速出针,不按针孔(泻法)。

【饮食疗法】

(1) 宜食食物

宜多吃高纤维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和全谷食物。

宜多吃新鲜木瓜、菠萝,这些食物是消化酶的最好来源。

平时宜多饮稀释的柠檬汁,特别是在晨起空腹饮用,治疗效果更佳。

饮食宜温和、无刺激。食欲不佳者,应少量多餐。目的在于减少肠胃的负担,且能摄取足够的营养。

(2) 忌食食物

避免烧烤、煎炸食品、咖啡、碳酸饮料、橘汁、脂肪食品、面食、胡椒、马铃薯片、番茄以及辛辣食品。

勿食乳制品、垃圾食品或加工食品,以免胃液分泌过多,引起蛋白质消化不良。

进餐时忌饮水,以免稀释胃液,妨碍消化。

【食疗药膳】

(1) 木瓜鲩鱼尾汤

[原料]番木瓜1个,鲩鱼尾100克。

[做法]木瓜削皮切块,鲩鱼尾入油镬煎片刻,加木瓜及生姜片少许,放适量水,共煮1小时左右。

[功效]滋养、消食。对食积不化、胸腹胀满有辅助疗效。

(2) 参芪猴头炖鸡

[原料]猴头菌100克,母鸡1只(约750克),黄芪、党参、大枣各10克,姜片、葱结、绍酒、清汤、淀粉各适量。

[做法]将猴头菌洗净去蒂,发胀后将菌内残水挤压干净,以除苦味,再切成2毫米厚片待用。把母鸡去头脚,剁方块,放入炖盅内,加入姜片、葱结、绍酒、清汤,上放猴头菌片和浸软洗净的黄芪、党参、大枣,用文火慢慢炖,直至肉熟烂为止,调味即成。

[功效]补气健脾养胃。

(3) 砂仁黄芪猪肚

[原料]砂仁6克,黄芪20克,猪肚1个。

[做法]猪肚洗净,将砂仁、黄芪装入猪肚内,加水炖熟,调味食用。

[功效]益气健脾,消食开胃。适用于脾胃虚弱之食少便溏、胃脘疼痛。可用于胃下垂及慢性胃炎病人。

(4) 黄芪内金粥

[原料]生黄芪12克,生薏米、赤小豆各10克,鸡内金粉7克,金橘饼1个,糯米80克。

[做法]将生黄芪加水煮20分钟,取汁,加入薏米、赤小豆、糯米煮成粥,加入鸡内金粉即可。

[功效]消食和胃。用于脾虚湿滞食停所致的脘腹胀闷、食欲不振、体困便溏等。

(5) 淮山蜂蜜煎

[原料]淮山30克,鸡内金9克,蜂蜜15克。

[做法]淮山、鸡内金水煎取汁,调入蜂蜜,搅匀。日1剂,分两次温服。

[功效]健脾消食。用于脾胃虚弱,运化不健之食积不化、食欲不振等。

(6) 鲜蘑炒肉

[原料]鲜蘑250克,瘦猪肉100克,植物油、食盐、料酒、葱、姜、胡椒粉、味精各适量。

[做法]将鲜蘑菇、猪肉分别洗净切片;葱切段,姜切丝。油锅烧热,放入肉片、鲜蘑煸炒,再依次加入生姜、食盐、料酒、葱、胡椒粉、味精,拌炒至熟即成。佐餐食用。

[功效]理气消食,化痰开胃。

(7) 陈皮焖鸡

[原料]陈皮20克,香附15克,嫩公鸡肉60克,葱白1根,生姜6克,料酒、味精、酱油各适量。

[做法]择鸡肉洗净,切小块备用。将陈皮洗净,醋炒香附,放入砂锅中煎取药汁200毫升,将生姜切如米粒状,葱白切碎。将鸡肉先用热油锅炒。兑入药汁,加适量清水;先以武火煮沸,再以文火焖至药汁干涸;放姜粒、葱白、料酒、味精、酱油,炒拌而成。以佛手酒50毫升送服,日1次。

[功效]健脾养胃,顺气消滞。适宜于慢性浅表性胃炎之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肠胃气滞证,症见脘胁胀痛、食少不化、恶心、舌苔白腻者。

(8) 鸡肫煨黄鳝

[原料]鲜藕200克,乌贼净肉400克,鸡清汤、味精、盐各适量。

[做法]鲜藕洗净,切成小片;乌贼净肉用温水洗净,切成小块。将炒锅放火上烧热,放油烧至七成热,下乌贼肉,煸炒几下,放黄酒适量,翻炒一下后盛起。锅中放油,下藕片炒至半熟,加入乌贼肉,加鸡清汤,用小火炒煮5分钟,加味精、盐调味,佐餐食用。

[功效]健脾胃,消食滞,凉血止血。适宜于消化病出血病症患者食用。

(9) 参芪猪肚汤

[原料]党参30克,黄芪10克,川椒、胡椒、丁香各3克,猪肚1个,食盐、味精各适量。

[做法]将猪肚洗净,诸药择净,纳入猪肚中,置锅中,加清水适量,文火炖烂熟后,去药渣,将猪肚取出切片,放回汤中,煮沸,加食盐、味精等调味服食。

[功效]健脾益气,消食化积。适宜于溃疡病脾胃亏虚、纳差食少、肢软乏力、吐酸、院腹冷痛等患者食用。

(10) 龙眼鸡炖汤

[原料]鸡肫20克,山楂肉30克,龙眼肉15克,橘皮12克,炒白萝卜籽12克。

[做法]将上述5味分别洗净,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用文火煎煮30分钟即可。

[功效]消食化积,健脾理气。适宜于消化不良者食用。

(11) 麦芽鸡蛋羹

[原料]麦芽15克,山楂18克,怀山药15克,鸡蛋2个,葛粉适量。

[做法]将前3味洗净,加清水适量,用文火煎煮1小时左右,去渣取汁;鸡蛋磕入碗内搅匀;葛根用开水调成糊状。把药汁煮沸,倒入鸡蛋液与葛粉糊,搅匀煮沸,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开胃,消食化积。适宜于食滞或疳积患者食用。

胃腑气滞证型的对症生活

胃腑气滞证是指胃气壅滞,和降失常所表现的证候。常由情志抑郁,气机失调,或饮食停滞,阻塞胃脘所引起。

【临床症状】

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嗳气,呃逆,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大便秘结,或腹胀肠鸣,舌苔白,脉弦涩。

【发病原因】

本证是由多种原因导致胃肠气机阻滞不畅而成。胃肠气机阻滞,故脘腹痞胀疼痛,游走不定;气机紊乱,升降失常,胃气逆于上则嗳气欲吐;下迫则欲泻不爽;嗳气、矢气之后滞塞之气机暂时通畅,故胀痛得减。若气机阻塞,胃肠之气不降,可见大便秘结。苔厚,脉弦,为浊气内停,气机阻滞之象。

【辨证确诊】

本证以胃气壅滞、失于和降为主要的病机。以胃脘胀满疼痛、脉弦涩为辨证依据。有胃脘胀满疼痛、嗳气、呃逆、恶心、呕吐等气滞胃腑,失于和降的定位症状。

【中医治法】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剂]和胃汤:柴胡、炒白芍、枳实、甘草、香附、川楝子、郁金、乌药、元胡、绿萼梅。

[用法]加减:胃酸多者加乌骨、煅瓦楞子、减去绿萼梅;胃部灼热者加栀子、川连;不思饮食,脘腹胀满者加谷麦芽、鸡内金、陈皮、青皮;脘痛较甚者加五灵脂;女性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者加荔子核、当归、川芎;老年体弱脘痛较甚者减去枳实,改用玖瑰花、广佛手;呕呃嗳气加公丁香、柿蒂、旋复花(包煎),较甚者加沉香(捣)。

【中药处方】

(1) 苦辛通降汤

[主治]胃脘疼痛,痛及左腹,且感胀满,嗳气,吐酸,不思纳谷,脉弦,舌苔薄。

[处方]川黄连、砂仁各6克,苏叶、木香、陈皮、清半夏各10克,枳壳12克,茯苓、焦楂、槟榔各15克,麦芽20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浓煎取汁250毫升,分3次服。连服2周为1疗程。

(2) 锦鸡儿方

[主治]胃脘痛。

[处方]锦鸡儿30克,枳实10克,徐长卿15克,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3) 治胃痛方

[主治]胃神经痉挛作痛,因忿怒易发者。

[处方]甘松60克,香附60克。

[用法]共为细末,每服6克,白开水送下。

(4) 延胡良姜散

[主治]心腹绞痛,脉紧涩者。

[处方]延胡索10克,高良姜10克,厚朴10克,当归6克,肉桂3克。

[用法]水煎去渣,温服,每日1剂。

(5) 补气养胃汤

[主治]胃脘胀满疼痛。

[处方]黄芪20克,炙黄精、制何首乌、党参、焦白术各15克,当归、佛手、红木香、甘草各9克,炙升麻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42剂为1疗程。

(6) 归脾汤

[主治]气虚下陷症状,继则面色苍白,精神疲惫,身体倦怠,胃脘重坠或伴隐痛,胃纳差,舌淡少苔,脉细弱。

[处方]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各15克,人参、木香、远志各6克,炙甘草3克,生姜、当归各10克,大枣3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

【针灸疗法】

[取穴]中脘、肓俞、足三里、内关、盲俞、行间。内关乃心包经络穴,别走三焦经,也是八脉交会穴中阴维脉之会穴。古人有“一切内证开内关”之说,本穴可镇静镇痛,理气和胃。行间疏肝理气,配上述诸穴凑效甚著。

[处方]中脘、肓俞、足三里、内关、行间。

[做法]中脘、足三里为一组。内关、肓俞、行间为一组。每日一组交替应用,7~10天为1疗程。行间在出针时摇大大孔,迅速出针,不按针孔。其余穴位在出针时缓慢出针,急按针孔,揉按片刻。

【饮食疗法】

(1) 宜食食物

宜食刀豆、柠檬花、薤白、葡萄、荔枝、柑、荸荠、山楂、青菜、萝卜缨、芹菜、冬瓜、白豆蔻、杨梅、橘皮、柚子、佛手、萝卜、玫瑰花、砂仁、苦瓜、刺猬肉、紫苏、金橘等。

(2) 忌食食物

气滞胃痛和食积胃痛者应当忌食糯米、栗子、果品、番薯、洋葱、蚌肉、蚬肉、肥猪肉、鹅肉、鸭蛋等难以消化、壅滞黏腻食品。

【食疗药膳】

(1) 黄芪炖鲈鱼

[原料]鲈鱼1尾约250克,黄芪15克。

[做法]将鲈鱼去鳞、肠、腮治净,与黄芪一同放入碗中,加入适量盐、味精,略放些水,入锅中隔水炖熟,吃鱼肉喝汤,佐餐食用,每日或隔日1次。

[功效]补中益气、健脾益胃。适宜于肠胃病患者,对小儿肠胃虚弱所致的消化不良疗效颇佳。

(2) 党参烧鲥鱼

[原料]党参、黄芪各15克,鲥鱼1条,姜、醋、酱油、葱、味精、食盐各适量。

[做法]将参、芪浓煎取汁约20毫升备用。鲥鱼去鳞、杂,洗净,切块。锅中放油适量烧热,将鲥鱼炸至金黄色,再放姜、醋、酱油、葱、味精、食盐等,加清水少许略烹,调入参芪汁即成。

[功效]益气补虚,健脾开胃。

(3) 五彩素虾

[原料]山药200克,番茄100克,水发香菇75克,茭白150克,萝卜50克,精盐、干淀粉、糖、味精、胡椒粉、鲜汤、芝麻油各适量。

[做法]将山药洗净,刨去皮,放笼中蒸熟,捣成泥,放入汤碗内,加精盐、干淀粉搅拌均匀,用手搓成如小指粗的长条,然后切成小段,即成虾仁坯,放在撒有干淀粉的盘内。番茄用沸水烫一下,剥去皮,切成如山药虾坯的丁状;香菇、茭白、胡萝卜分别切成丁状备用。将炒锅放旺火上,放熟花生油,烧至五成热时,将山药虾坯投入煎炸,1分钟左右即可捞出,沥干油。原锅放旺火上,烧热后放油,烧至七成热,下胡萝卜丁翻炒几下,下香菇丁,再炒几下后,加少量水,盖好煮4分钟,放入番茄丁,加精盐、糖、鲜汤,烧开后,放味精,用湿淀粉调匀,倒入炸好的山药虾坯,翻拨几下,淋入芝麻油,撒上胡椒粉,即可上桌食用。

[功效]健脾胃、益中气。适宜于各种肠胃病患者,如因功能不足,表现为腹中虚胀、饮食减少、大便溏薄、气短乏力等症,均可食用。

(4) 红烧土豆

[原料]土豆300克,素油、酱油、精盐、香葱各适量。

[做法]将土豆去皮洗净切块,香葱洗净切葱花。油锅烧热,投入葱花煸香后,放入土豆块煸炒,加入精盐、酱油及清水200毫升,盖上锅盖,烧至汤汁将尽时,撒上余下的葱花,再焖一焖即可。佐餐食用。

[功效]和胃、健脾、益气、消炎。适宜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者食用,也可用于习惯性便秘、皮肤湿疹者。

(5) 百合糯米粥

[原料]百合60~90克,糯米100克,红糖25克。

[做法]将百合去尖洗净,与淘洗干净的糯米一起入锅,加水煮粥,待粥将熟时,调入红糖即成。日服1剂,分数次食用。

[功效]活血理气、和胃止痛。适宜于胃痛者食用,也可用于心烦不眠者。

(6) 面筋粥

[原料]水面筋100克,青菜50克,水发香菇50克,粳米100克,香油、精盐、味精各适量。

[做法]将水面筋切成小块;青菜和水发香菇洗净切丝;粳米淘洗净放入锅内,加入清水1000毫升,用旺火烧沸后,改用文火熬粥,煮至粥半熟时加入面筋、青菜、香菇和食盐,熬煮至粥稠,加入香油、味精即成。每日1剂,分数次食用。

[功效]和中益气、解热除烦、止渴。适宜于慢性腹泻者食用,也可用于劳热烦渴。

(7) 党参白术鲴鱼汤

[原料]鲴鱼1条(约1000克),党参、白术各18克,怀山药35克,调料适量。

[做法]将鲴鱼去内脏、鳃、鳍,洗净切块。党参、白术、怀山药水煎,去渣取汁,放入鲴鱼块,用文火煨煮,待鱼熟后加入调料调味即可。

[功效]补中益气,健脾开胃。适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症患者。

胃腑血瘀证型的对症生活

胃腑血瘀证是指瘀血积滞胃腑所表现的证候。常由寒凝、气滞等原因使血瘀于胃所引起。

【临床症状】

胃脘疼痛如针刺,或如刀割,固定不移,痛处拒按,进食后加剧,伴有食少,消瘦,或吐血,或大便色黑,面色紫暗,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

【发病原因】

胃腑气滞日久,可致血瘀阻滞于胃而成本证。瘀血阻滞脉络,故症见痛如针刺或如刀割,固定不移。瘀血阻滞脉络,而致出血,故其出血紫暗有块,或便血。舌有瘀斑,脉涩是本证常见的舌象和脉象。

【辨证确诊】

本症以胃腑血行瘀阻为主要病机。以胃脘疼痛和瘀血之象并见为辨证依据。有疼痛固定不移、痛处拒按、面色紫暗、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等瘀血证的一般症状。有胃脘疼痛如针刺,或如刀割、食少、消瘦,或吐血,或大便色黑等胃病定位症状。

【中医治法】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剂]血府逐瘀汤:丹参、川芎、五灵脂、枳壳、元胡、川楝子、香附、乌药、三七参、甘草、陈皮、厚朴。

[用法]加减:吞酸嘈杂者加乌贼骨、瓦楞子;便血或呕血者加大黄炭、白及、仙鹤草;脾气虚弱不能统血者去五灵脂,加党参、炒白术、生芪、云芩;腹胀较甚者加檀香,腹痛伴便血者加甘松、降真香。

【中药处方】

(1) 胃康饮

[主治]胃脘疼痛,腹胀嗳气,泛酸恶心,纳差等。

[处方]延胡索、木香、砂仁、葛根、赤芍、白芍各10克,黄芩、海螵蛸、白及各15克,黄连、大黄各5克,丹参30克,五灵脂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3次,共取药液500毫升,分别于早、午、晚饭温服。15日为1个疗程。

(2) 归芍六君子汤加减

[主治]胃脘疼痛。

[处方]当归、党参、白术、半夏、陈皮、川楝子、延胡索各10克,茯苓、白及、酒白芍各12克,海螵蛸15克,煅瓦楞子30克,砂仁、生姜、炙甘草各5克,大枣3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3) 失笑散合金铃子散加减

[主治]胃脘久病,胃出血后疼痛,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多呈持续性,食后加剧,夜半尤甚,痛引胸背,或见黑便反复不止,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处方]炒五灵脂10克,生蒲黄10克,金铃子10克,延胡索10克,丹参1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莪术15克,木香10克,炙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

(4) 姜附逐瘀汤

[主治]气滞所致的胃疼。

[处方]干姜5克,炙甘草、半夏各6克,炒麦芽、枳实各15克,黄连、茯苓、白术各10克,人参9克,厚朴20克。

[用法]水丸每日3次,每次9克,水煎服,每日1剂。

(5) 消石化瘀汤

[主治]胃腹疼痛。

[处方]金钱草、海金沙、车前子、鸡内金、扁蓄各20克,石韦25克,威灵仙、白芍、川牛膝、瞿麦各15克,三七、甘草各10克,郁金40克,大黄5克。

[用法]每日1剂,浓煎取汁200毫升,分早、晚饭煎服,治疗期间多饮开水并做跳跃运动,10日为1疗程。

(6) 消石承气汤

[主治]胃腹疼痛。

[处方]大黄、枳实、鸡内金、木香、白术各10克,郁金12克,三棱、莪术、槟榔各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15剂为1疗程。

(7) 化瘀通腑方

[主治]气滞血瘀所致的胃腹疼痛。

[处方]丹参、莱菔子各20克,生大黄18克,白芍药、法半夏各15克,橘皮9克,桃仁12克,瓦楞子30克。

[用法]上药加水500毫升,每日1剂,煎2次,分2次服。

(8) 桃核承气汤

[主治]症见脘腹胀满持续不减,胸脘刺痛拒按、痛有定处,食后加重,或见上腹部有积块,按之则痛甚,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物多为宿食或褐色浊液甚则吐血,大便色灰黑成形、结滞不爽,口燥咽干而渴,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黄,脉弦涩等。

[处方]桃核、大黄仁各12克,桂枝、炙甘草、芒硝各6克。

[用法]诸药水煎去渣,冲入芒硝,每日1剂。

【针灸疗法】

[取穴]中脘,足三里是治胃病之要穴,配肓俞,效速而著。三阴交乃肝脾肾三经之会穴、治疗范围甚广。善治气血不调、脘腹疼痛。血海为理血行瘀效穴,二穴合用,既可调理脾胃,又可调和气血、通畅血脉。

[处方]中脘、三阴交、肓俞、足三里、血海。

[做法]中脘、足三里、肓俞为一组。三阴交、血海为一组,每日一组交替应用,7~10天为1疗程。每个穴均用泻法,即出针时摇大针孔,迅速出针不按针孔。

【饮食疗法】

(1) 宜食食物

宜选用有行气、活血功能的饮食,例如:白萝卜、柑橘、大蒜、生姜、茴香、桂皮、丁香、山楂、桃仁、韭菜、黄酒、红葡萄酒、洋葱、银杏、柠檬、柚子、金橘、玫瑰花茶、茉莉花茶等。桃仁、油菜、黑大豆具有活血祛瘀作用;黑木耳能清除血管壁上的瘀积;适量的红葡萄酒能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山楂或米醋,能降低血脂、血黏度。

(2) 忌食食物

宜少吃盐和味精,避免血黏度增高,加重血瘀的程度。不宜吃甘薯、芋艿、蚕豆、栗子等容易胀气的食物;不宜多吃肥肉、奶油、鳗鱼、蟹黄、蛋黄、鱼籽、巧克力、油炸食品、甜食,防止血脂增高,阻塞血管,影响气血运行;不宜吃冷饮,避免影响气血运行。

【食疗药膳】

(1) 羊血粥

[原料]羊血100毫升,大米100克,调料适量。

[做法]将羊血凝固后切丁备用;先取大米淘净后,加清水适量煮粥,待沸时,下羊血丁及姜末、椒粉等。煮至粥成时,葱花、食盐、味精等调味,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

[功效]益气养血,化淤止痛。适宜于溃疡病胃脘冷痛、失血性贫血、经来过多等症患者食用。

(2) 丹参红花粥

[原料]丹参、红花各10克,糯米100克,红糖适量。

[做法]将大米淘净;取丹参、红花水煎取汁,去渣,加糯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红糖,再煮一二沸即可。每日2剂,早晚各1剂。

[功效]活血化淤。适宜于淤血阻滞所致的溃疡病胃脘、胁肋疼痛、固定不移等。

(3) 红花绿茶粥

[原料]红花、绿茶各3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红花、绿茶择净,研为细末;大米淘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煮为稀粥,待粥熟时调入红花末、绿茶末、白糖等,煮至粥熟即成,每日1剂。

[功效]活血化淤。

(4) 白术猪肚粥

[原料]白术30克,阿胶10克,猪肚1个,红枣10枚,粳米100克,红糖适量。

[做法]将猪肚洗净,切成小块,与白术、红枣煎取汤汁,再与粳米一起煮粥,粥将熟时,放入捣碎的阿胶,边煮边搅匀,煮至粥稠即可,食用时调入红糖。每日1~2次。

[功效]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适宜于虚寒型上消化道出血者食用。

(5) 木耳红枣汤

[原料]黑木耳20克,红枣20枚。

[做法]将黑木耳用清水浸泡,与红枣分别洗净后一起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煎汤。

[功效]理气、活血化瘀。适宜于血瘀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者食用。

(6) 桃仁墨鱼汤

[原料]桃仁30克,墨鱼1条,盐适量。

[做法]将墨鱼洗净切块,连骨与桃仁一起放煲锅内,加适量水煲汤,汤成后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理气活血化瘀。适宜于瘀阻络型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人食用。

(7) 鲜藕鸡蛋羹

[原料]三七粉3克,鲜藕1节,生鸡蛋1枚,猪油、食盐各适量。

[做法]将藕洗净,捣烂,绞取汁液1小杯,加水少许煮沸;将三七粉与鸡蛋清、黄调匀,倒入藕汁中,加入猪油、食盐略煮1~2沸即成。

[功效]健脾开胃,凉血散瘀。适宜于脾虚血瘀型消化性溃疡病患者食用。

胃肠实热证型的对症生活

胃肠实热证是指邪热入里,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尿内结所表现的证候。常由邪热炽盛,侵犯于胃肠所引起。

【临床症状】

高热,或日晡热甚,腹部硬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气味恶臭,汗出口渴,甚则神昏谵语,狂乱,尿少色黄,舌红苔黄燥,或焦黑起芒刺,脉沉实有力。

【发病原因】

本证多因邪热炽盛,汗出过多,或误用发汗,津液外泄,致使肠中干燥,里热更甚,燥屎内结而成。热结大肠,灼伤津液,肠道失润,肠中燥屎内结,腑气不通,故脐腹部硬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大肠属阳明经,其经气旺于日晡,故日晡潮热。若燥屎内踞而邪热又迫津下泄,所下稀水恶臭不堪,此即所谓“热结旁流”。邪热与燥屎相结而热愈炽,上熏侵扰心神,可见神昏谵语;里热蒸达,迫津外泄,故见高热,汗出口渴,小便短黄。实热内结,故舌质红,苔黄厚而干燥,或焦黑起刺,脉沉数有力,或沉实有力。

【辨证确诊】

本证以胃肠实热炽盛为主要病机。以腹部硬满疼痛、大便秘结和里热炽盛之象并见为辨证依据。有高热,或日晡热甚、汗出口渴,甚则神昏谵语、狂乱、尿少色黄、舌红苔黄燥,或焦黑起芒刺、脉沉实有力等里热炽盛的定性症状。有腹部硬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气味恶臭等热炽胃肠的定位症状。

【中医治法】

[治法]泻下泻热。

[方剂]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或玄明粉、厚朴、枳实。

[用法]腹胀痛较重的重用枳实、厚朴;大便燥结较重的重用大黄、芒硝;口干舌燥重的加生地、麦冬;如果有蛔虫阻塞,可加槟榔;如兼有瘀血,则加桃仁、红花、赤芍;如热盛变毒,加黄芩、山栀、连翘。

【中药处方】

(1) 白蔻竹叶厚朴汤

[主治]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口干不欲饮,饥而不欲食,小便黄,大便不畅。

[处方]白蔻仁6克,竹叶6克,厚朴6克,生苡仁18克,半夏15克,焦三仙9克,枳实9克,木香6克,黄连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15日为1疗程。

(2) 清中汤合温胆汤加减

[主治]胃脘灼热疼痛,拒按,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口甜黏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体困重,尿赤便溏而不爽,舌苔黄腻或白厚腻,布满舌面,脉象滑数。还可见口干口苦,口渴思冷与脘腹喜温、喜按并见,或口渴思冷,但饮冷则胃脘不舒。

[处方]石膏60克,知母15克,甘草6克,山药15克,茯苓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3) 白头翁汤

[主治]大便秘结,不思饮食,有腹部硬满疼痛。

[处方]白头翁15克,黄柏、秦皮各12克,黄连6克,苍术、白蔻仁各6克,厚朴10克,茯苓18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病重者每日2剂。

(4) 安宫牛黄丸

[主治]热毒炽盛型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症见心神被扰、烦躁不安、神昏谵语。

[处方]牛黄、郁金、犀角、黄连、黄芩、栀子、朱砂、雄黄各30克,梅片、麝香各7.5克,珍珠15克,金箔衣。

[用法]蜜丸3克为1丸,金箔为衣。每次1丸,每日1~2次,温开水调服。

(5) 三仁汤合连朴饮加减

[主治]胃脘疼痛或痞满,或嘈杂不适,口干苦,纳少便溏,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处方]黄连10克,黄芩、茯苓、厚朴各15克,蒲公英30克,生薏仁20克,法半夏12克,蔻仁、甘草各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30日为1个疗程。

【针灸疗法】

[取穴]以足三里、三阴交、上巨虚、天枢、关元、脾俞为主穴,以曲池、公孙、丰隆、中脘、肝俞为辅穴。

[处方]三里、三阴交、上巨虚、天枢、关元睥俞为主穴,以曲池、公孙、丰隆、中脘、肝俞。

[做法]足三里、三阴交、上巨虚、天枢、关元、脾俞为一组。曲池、公孙、丰隆、中脘、肝俞为一组,每日一组交替应用,7~10天为1疗程。每个穴均用泻法,即出针时摇大针孔,迅速出针不按针孔。

【饮食疗法】

(1) 宜食食物

宜食性质寒凉、味淡或苦,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如莜麦、玉米、薏米、小麦、小米、赤小豆、绿豆、蚕豆、苦瓜、黄瓜、冬瓜、大头菜、空心菜、金针菜、苋菜、莴苣、茭白等。

(2) 忌食食物

忌食性质温热,有补益助热作用的食物,如籼米、狗肉、羊肉、鸡肉、河虾、海虾、海参、链鱼、草鱼、荔枝、橘子、刀豆、芥菜、薤白等。

忌食味辛辣,性温热,易助热生火的食物,如韭菜、辣椒、肉桂、干姜、生姜、花椒、胡椒、小茴香、菜茴香、大蒜、白蔻等。

忌食磁腻味厚,易生湿、加重湿证的食物,如山药、糯米、红枣、蜂蜜、龙眼、花生、西瓜、松子、猪肉、牛奶、枇杷等。

忌食具有收涩而可滞留湿邪的食物,如乌梅、莲子、石榴、芡实等。

【食疗药膳】

(1) 冬瓜薏米粥

[原料]冬瓜200克,薏米30克,绿豆30克,鲜荷叶适量,藿香少许。

[做法]藿香煎煮取汁适量;冬瓜切小块,与薏仁、绿豆煮成稀粥,粥将成时入荷叶、藿香得汁稍煮。

[功效]清热解毒,健脾开胃。适宜于肠燥便秘患者食用。

(2) 茅根鲜藕粥

[原料]白茅根30克,鲜藕片60克,栀子仁末6克,粳米100克。

[做法]将白茅根水煎,滤汁去渣,加入鲜藕片、粳米一起煮粥,待粥成时,调入栀子仁细末,再稍煮片刻即可。每日2剂。

[功效]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适宜于肝火犯胃型上消化道出血者食用。

(3) 茉莉佛手粥

[原料]茉莉花6克,鲜佛手10克,大米60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茉莉花、鲜佛手用水煮开捞出,然后将大米放入锅中煮粥,煮至米开花粥稍稠即加白糖适量食用。

[功效]清热化湿,行气止痛。适宜于消化性溃疡病患者食用。

(4) 赤小豆薏米饮

[原料]赤小豆30克,薏米30克。

[做法]加清水文火炖煮30分钟后取100毫升汁液,再炖30分钟后倒出剩下的100毫升汁液,将两次的汁液搅匀,温饮或凉饮。

[功效]清热解毒。

(5) 金针冬瓜汤

[原料]干金针菜20克,冬瓜丝50克,盐、味精、香油各适量。

[做法]干金针菜切段,开水浸泡20分钟后与50克冬瓜丝入沸汤,片刻即好,加盐、味精,点几滴香油。

[功效]清热解毒。

(6) 素烧苦瓜

[原料]新鲜苦瓜200克,盐、味精各适量。

[做法]苦瓜切丝,先用开水浸泡片刻以去苦味,再入油锅烧炒至九成熟,出锅,勾芡(含有盐、味精)浇汁。

[功效]清热解毒。 r9x+Fm5SSZ5Y9oGODGu6cbGNj8aQnab+ZT0+dhaAONAHVQsWrExB+Oy3ndg7lLb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