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上肢内侧与手掌常用穴位

(1)天河水

位置 天河水位于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曲泽)成一条直线处。

操作 用食指和中指两个手指,由手腕到手肘直推300~500次,名为清天河水。

打马过天河,用食指和中指两指蘸清水,然后沿着从腕到肘方向在皮肤上轻轻拍打。因为发出的声音就像是小马蹄过河发出的清脆的响声,故而称为“打马过天河”。有一个技巧大家要特别注意,就是一边拍打,还要一边向同一方向吹气,因为蘸有清水,所以有清凉的感觉,可以迅速带走体内的热量。

功效 天河水就像人体的清凉之源,按摩这里能清热解表、泻火除烦。所以除了发烧需要按摩此穴位外,治疗孩子内火大、上火都可以用此手法。一般推200~300次。清天河水清热不伤阴,所以用起来还是很安全的。

发烧温度超过38.5℃时可清天河水300~500次。

打马过天河比清天河水清热力度强,用于一切高热症。对于体温超过39℃的情况,我建议除了清天河水外,要配合打马过天河,这样清热力度就会强很多。一般打马过天河需要从腕到肘拍20~30遍。

打马过天河

(2)三关

位置 三关位于前臂靠大拇指那一侧,阳池至曲池成一条直线处。

操作 用大拇指或食指、中指自腕推向肘,推300~500次,称推三关。

功效 推三关有补气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的作用,主治一切虚寒病症。推三关在治疗着凉引起的感冒时,其发汗之力有点像我们熟悉的生姜红糖水。不过生姜红糖水不适合小宝宝食用,其辛辣之味对宝宝的肠胃来说太过刺激。

推三关对于治疗由于阳气不足引起的四肢发冷、食欲不振、积食、吐泻等疗效显著,也可用于治疗阴冷无汗或疹出不透等病症。

(3)六腑

位置 六腑位于前臂靠小拇指那一侧,肘至阴池成一条线处。

操作 用拇指面或食指和中指面自肘推向腕,每次推300~500次,称为退六腑。

功效 退六腑能清热、凉血、解毒,用于一切实热证。出现高热烦躁、咽喉肿痛、大便干燥等实热证时强烈推荐退六腑。退六腑可退五脏六腑之积热,清热力度比清天河水强很多。所以通常39.5℃以上的高烧,清天河水清热之力不够,还要加上退六腑与之并肩作战。一天之内如果温度不退,可以反复推3~4遍。

(4)板门

位置 板门就是手掌的大鱼际。

操作 用大拇指的指端揉板门100~300次,叫揉板门。用推法自指根向腕横纹推揉100~300次,称板门推向横纹,可以用于止泻。用推法自腕横纹推向大拇指根部100~300次,称横纹推向板门,可以用于止吐。

功效 揉板门就像吃健胃消食片一样,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运达上下之气。可以治疗脾胃运化不足导致的积食,能帮助宝宝解决胃动力不足的问题。

(5)内八卦

位置 内八卦是以掌心(劳宫穴)为圆心,以圆心至中指指根横纹内2/3处为半径,画一个圆,内八卦穴即在此圆上。

操作 用运法,顺时针方向运200~300次,叫做顺运内八卦,逆时针方向运100~300次,称为逆运内八卦。

功效 内八卦穴经过手掌所有肉肉鼓鼓的地方运此穴时,手掌的感觉是酥酥麻麻痒痒的。它具有行滞消食、宽胸理气、化痰止咳的作用。运内八卦配合按板门穴,其健脾和胃的功效显著,可治疗乳食内伤、腹胀。治疗痰结喘咳、胸闷建议配合按揉掌小横纹。逆运内八卦可降胃气,降气平喘效果也很好。宝宝呕吐和哮喘时选逆运内八卦更对症。

(6)内劳宫

位置 在手掌心,自然握拳屈指时,中指碰到的位置。位于中指和食指掌骨的中间靠近中指的地方,并非位于手掌正中间。

操作 用大拇指指端往内劳宫的位置且按且揉100~300次,叫按揉内劳宫。内劳宫穴位比较深,按摩此穴时力度的深透与否会影响按摩的效果。自小指根起,经掌小横纹、小天心运至内劳宫10~30次,叫做运内劳宫。

功效 按揉内劳宫能清热除烦,运内劳宫可清心、肾两经的虚热。可治昏迷、晕厥、中暑、呕吐、心痛、癫狂、痫症、虚热低烧、梦多、口舌生疮、口臭、鹅掌风等病症。

(7)小天心

位置 位于手掌根部,大鱼际与小鱼际相接处的凹陷中(“大鱼际”是手掌大拇指处肌肉隆起的部分;“小鱼际”是手掌内侧肌肉隆起的部分),在内劳宫之下,总筋之上。

操作 用大拇指指甲掐,指腹跟着揉小天心5~20次,叫掐揉小天心。以中指指尖或屈曲的指关节捣小天心50~100次,叫做捣小天心。

功效 掐揉小天心具有清热、镇惊、利尿、明目、安神、排毒等作用;掐捣小天心能镇惊安神。按摩该穴可治疗幼儿急疹、惊风抽搐、小便不通、高热神昏、夜啼、斜视、疹痘欲出不透等病症。

(8)总筋

位置 位于掌后腕横纹中点,正对中指处。

操作 用拇指按揉总筋100~300次,叫做揉总筋。用拇指指甲掐总筋3~5次,叫做掐总筋。从总筋往两侧分推,叫分推手阴阳。

功效 按揉总筋能清心火、散结止痉、通调周身气机,掐总筋能镇惊止痉。主要治疗口内生疮、牙痛、遍身潮热、夜间啼哭、四肢抽掣、惊风等病症。当出现鼻涕清黄交替、寒热往来的症状时也可分推手阴阳。

分推手阴阳

(9)四横纹(四缝)

位置 四横纹分别位于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第一指关节的横纹处,每只手有四个穴位,俗称四缝穴。

操作 用大拇指指甲逐个掐揉四横纹10~20次,称掐揉四横纹。四指并拢,用拇指指面从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100~300次,称推四横纹。对于重度消化不良的宝宝,可以在四缝放血。但放血这种方法很痛,也不易下手,我一般不推荐妈妈使用。

功效 宝宝如果积食,舌苔白厚,掐四缝穴非常有效。掐时我会选择在四缝的位置上找出颜色深的血管来掐,力度也不需要太大,因为宝宝小,耐受不足。可以几个手指轮流掐,反复做10~20遍即可。掐四缝一般掐两只手的效果更好,往往一两次之后宝宝舌苔就会变淡,胃口大开,此后两三天内,宜清淡饮食,忌大鱼大肉。同时我推荐此法和揉板门、运内八卦等健脾胃的手法一起使用。

(10)掌小横纹

位置 位于掌面小指根与手掌交界处的横纹。在感情线末端,小手指骨缝处。

操作 用拇指按揉3分钟,称为按揉掌小横纹。

功效 按揉掌小横纹具有清热散结、宽胸宣肺、化痰止咳等功效。主要治疗、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口唇破烂及腹胀等病症。咳喘一般配合运内八卦,效果更加显著。

(11)脾经

位置 位于拇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 顺时针方向旋推为补,称补脾经。一般需要旋推300~500次。

功效 旋推脾经能健脾胃、补血气。常用于缓解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消化不良等症。小儿脾常不足,不宜攻伐太甚,一般多用补法。

(12)肝经

位置 位于食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 从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直推300~500次。

功效 清肝经能平肝泻火、熄风镇惊、解郁除烦。常用于治疗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病症。清肝经常与清心经、掐揉小天心、退六腑合用。肝经宜清不宜补,若肝需补时则以补肾代之,称滋肾养肝法。

(13)心经

位置 位于中指末节的螺纹面。

操作 从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一般直推300~500次。

功效 清心经能清热、泻心火。常用于治疗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赤短等,多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等合用。心经宜清不宜补,若气血不足,需用补法时,多以补脾经代替之,因为脾土为心火之子,脾又主生血。如果宝宝舌尖边和舌头的两边红,就说明宝宝心肝火旺,需要清心经的同时加上清肝经,大约300~500次。

(14)肺经

位置 位于无名指末节螺纹面上。

操作 顺时针方向旋推为补,称补肺经,从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统称推肺经。一般需推300~500次。(注:我在本书中使用的推拿手法属于海派手法,区别于三字经派的按摩手法,最大的分歧在于手上五经的按摩方向和次数要求,尤其是清肺经,和其他三字经派的推拿手法要求不同。海派小儿推拿手法并非我自己发明,也是通过传统中医学院学到的。我在实践中发现它效果显著,所以采用这种手法。)

功效 补肺经能补益肺气,用于治疗肺气虚损及咳嗽气喘、虚寒怕冷等肺经虚寒症。清肺经可宣肺清热、化痰止咳。清肺经多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咳嗽气喘、痰鸣等实证。如果宝宝整个舌头发红,说明宝宝有肺热,要清肺经。如果宝宝大便干燥、咳嗽等,也需要清肺经。如果宝宝长期咳嗽、多汗,则要补肺经。

(15)肾经

位置 位于小指末节螺纹面上。

操作 顺时针方向旋推为补,称补肾经。旋推300~500次。

功效 补肾经具有补肾益脑、温阳下元的作用。用于治疗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久泻、多尿、遗尿、虚汗喘息等病症。临床上肾经一般多用补法,需用清法时,多以清小肠经代之。

(16)胃经

位置 位于拇指外侧面一条直线处。

操作 从拇指外侧面指根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胃经。直推300~500次。

功效 清胃经具有清中焦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止渴的作用。宝宝吐奶、呕吐或老是打嗝的时候,可以清胃经。脾主升,胃主降,胃经用清法则气下降。临床上,胃经多用清法。如果宝宝嘴唇红、胃口好、吃得多、拉得多,且大便粗,往往预示着胃火旺。这时需要清胃经,同时按揉足三里和中脘穴。

(17)大肠经

位置 位于食指指侧,从指尖至虎口成一条直线。

操作 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经。从虎口直推向食指尖为清,称清大肠经。二者统称推大肠经。推300~500次。

功效 补大肠经具有温中止泻的作用。清大肠经具有清利大肠、除湿热、导积滞的作用,并能清肝胆之火,调理肠道。如果宝宝大便干结,颜色深或黑,成一粒粒的形状,说明大肠有热,要清大肠经;如果大便黄而粗,则是胃热,要清胃经;如果大便稀软,则是脾虚的症状,要补脾经、补大肠经。

(18)小肠经

位置 位于小拇指侧面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条直线。

操作 从指尖推向指根为补,称补小肠经。从指根推向指尖为清,称清小肠经。二者统称推小肠经。推100~300次。

功效 清小肠经能清热利尿,可以用于宝宝下阴红肿和尿道感染。除了能利小便外,还可以治疗腹泻时没有小便的症状。当宝宝小便发黄、舌头溃疡时可以使用这一手法。

(19)肾顶

位置 位于小指顶端。

操作 用中、食指轻轻托着小指,用拇指揉小指顶端300~500次,叫做揉肾顶。

功效 揉肾顶能收敛元气、固表止汗。肾顶是止汗的特效穴。揉肾顶主要治疗自汗、盗汗、多汗、囟门闭合延迟等病症。

(20)神门

位置 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操作 用拇指按揉神门穴1~3分钟,叫做按揉神门。

功效 按揉神门穴可以治疗宝宝梦呓、梦中哭闹不安,效果特别神奇。孩子在睡梦中哭闹时,给宝宝按揉神门穴,会发现按揉下去有一根筋很紧,多按揉一会儿松开,同时宝宝也就停止哭闹了。如果观察到宝宝舌尖红,除了按揉神门穴外,可以配合清心经、掐揉小天心、揉总筋。

● 常用手法:水底捞月

位置 这是一套小儿推拿的复合手法。自小手指指尖推至小天心,再转入内劳宫为一遍。

操作 运用水底捞月时要蘸水运,清热力度更强。技巧是一边运一边吹干,水干后再蘸水运,反复30~50遍。

功效 这是一套非常寒凉的手法,能退热,用于调理一切高热神昏、热入营血、烦躁不安、便秘等实热病症。 FyFF1TFSRlOoXwwpeYhurbVntE8sUuR/Bw+knJRkojkxWx9RYPJyt0k+Wh6jYcp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