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你也是这样的“快点+纠错”家长吗?

早上闹钟铃一响,我还没醒,我妈就说“快点起床了,你又要迟到了”;穿个衣服嫌我扣扣子方法不对;吃早饭,一定要让我吃完她准备好的所有早餐,然后嫌我慢,说早起十分钟就都解决了;拿起书包要走人,一定要让我检查一下有什么没带的,万一检查出来真有忘带的,赶快去拿,她又批评我丢三落四,不提醒什么都做不好,有时候就算忘了,我也不愿意去拿,免得被唠叨。

晚上,我妈一进门就问:“作业做完了吗?”不管作业有多少,只要没有做完,那一定是我在家玩游戏没有好好做作业,然后嫌我字写得不好看,发现我的错误又增加了;万一很幸运,作业做完了,我妈又说那为什么不预习一下?不复习一下?不自己再看看书?有时间为什么不练练琴?

总之,我妈最常说的话就是“快点快点”,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挑我的错。

小任是一个10岁的男孩,上四年级,我是在一个工作坊里认识他的,他在形容他妈妈的“快点”和“纠错”特征的时候生动形象地表演了他妈妈的表情和动作,把大家都逗乐了。

我问小任妈妈:“真的是这样的吗?”

小任妈妈说:“没办法啊,如果你不催,他根本就不会动,拖拖拉拉,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从床上爬起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出门,不知道什么时候做完作业;如果你不给他挑错,他永远看不到自己的问题,计算错误一犯再犯,而且他还一点不在乎同样的错误反复发生。总是要你推一推,他才动一动,学习一点自觉性都没有。”

小任和他妈妈的互动绝对不是个案,我在研究亲子关系的过程中,发现这样“相爱相杀”的关系比比皆是。很多时候,父母会辩解:我不是要求孩子有多优秀,只是希望他能做到正常孩子能完成的任务而已。那么,父母心目中的正常孩子是什么样的呢?实际上孩子又是如何表现的呢?我们的研究做了一个从早到晚的记录。

早上,父母认为正常的孩子闹钟一响就会自觉起床,压根儿不会赖床;吃早饭也无须自己费心哄喂,孩子能很顺利地把早饭吃完;吃完饭后乖巧地和自己说声再见便开心地去上学。

但现实中,自家孩子在闹钟响起后,往往会赖床,有时候还伴有起床气,见此情形家长通常是耐着性子哄他起床穿衣;孩子慢慢吞吞地穿好衣服到了洗漱环节,又三两下地迅速解决刷牙问题,此时的家长只能再次压住怒火让孩子去吃早饭;而饭桌前的孩子,除了吃饭这事以外,一切东西都能吸引他的注意力,或者有的孩子明明前一天答应什么都吃,现在又万般挑剔;最后总算熬到了出门环节,孩子又开始抗拒出门上学……一般这个时候,忍耐了一早上的家长就完全爆发了。

到了学校,父母认为正常的孩子在课堂上能认真听讲,不开小差;课间休息能和同学讨论课堂上已学的知识,并且交流十分有礼貌;老师布置的作业也能按时完成,没有不会做的作业。

而现实中的自家孩子到了学校,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是常事,临近中午下课,心思能飘到午饭上;有些调皮的男孩子在课间甚至会和同学拧成一团;而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孩子总是记不全,作业也很少全对,不会做或根本不知道要做什么是常态。

下午回到家,父母认为正常的孩子能顺利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正确率高,并能按规定时间自觉练习钢琴;如果睡前还有一点空闲时间,孩子会出于习惯看一会书,而且看的还是父母希望他看的书;最后到了睡觉时间,沾床就能睡着。

而现实中的自家孩子回到家,不仅作业没有完成,有时候连练习本都不知去向;练习钢琴孩子也总是因为太累或没兴趣而停下来,非要吼上几声,甚至武力威胁才能勉勉强强、拖拖拉拉地完成任务;若是家中有老人,孩子在老人的袒护下偷懒就更顺利了;最后到了睡觉时间,调皮鬼上身,又百般不愿入睡。

父母每天都在和孩子斗智斗勇,每天都在博弈和争吵中度过,所以,现在的父母感叹:孩子一上学,陪个作业,不仅血压升高,手掌也很容易拍断。

我们的研究发现,父母之所以如此焦虑和情绪不可控,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心目中存在这样一个“正常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和这个“正常的孩子”相比,处于很落后、很有问题的境地。所以,父母就焦虑、恐慌,想尽一切方法希望孩子走上“正常”的发展道路。

我在访谈中,常常反问家长:早上起床你会想要赖一会儿床吗?你早上有时候会有起床气不想吃饭吗?你在开会的时候,特别是开无聊的会时,会不会开小差?你回到家第一件事情是不是也很想瘫倒在沙发上休息一下?……大部分家长会很诚实地回答:是的。

我追问:那你觉得自己正常吗?

其实这些父母看不惯的行为,恰恰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尤其像回家作业不能全部做出来或做对,更是正常到不能再正常的现象。如果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都会做,那就失去了做作业的价值。正是通过孩子作业做错,老师才知道还有哪些学生哪一部分内容没有掌握,这样老师才能在下一次课程中有重点地帮助孩子掌握知识,孩子也能知道自己需要在哪里努力。这是学习的正常过程。

找到孩子的问题,正确地指出来,并告知他们什么才是正确的方法当然是有用的,我们在后面会具体讨论如何找到问题,如何能切实地帮助孩子。可是,大部分的父母对孩子的纠错常常是在“想当然”的基础上,觉得孩子应该这么做,不照着自己说的做,就是错了。这些错误常常并不是孩子故意犯的,而是由于父母不了解孩子的成长,把孩子成长的正常过程看成问题而导致的。

当父母把孩子成长过程的每一步都看作不正常的,需要时时刻刻纠正,那么父母就变成了“快点+纠错”的父母。在这种关系的互动中,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会慢慢对父母关上心门,很多事情都不愿意和父母说,在父母最应该发挥影响力的青春期,他们不仅说不上话,而且连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和做些什么都不知道,甚至在孩子青春期的时候,父母和孩子成了敌人,孩子专门做父母不喜欢的事情来挑战父母的权威。还有少部分孩子成了“妈宝男”“妈宝女”,没有主见,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大学毕业后的每一步发展依然需要父母操心安排,而且他们把这种成年后的依赖看作理所当然,看作爱的标志。

可怕的是,催促和纠错日复一日,虽然毫无效果,但是父母们依然坚持不懈。

如何打破这种循环?这是我一直以来做中国城市家庭教育研究的一个重点。对此,学术界的共识是:孩子的问题大部分都是父母的问题。要改变这种循环就要从父母改变认知开始。

父母总是觉得:因为孩子慢,所以我要催;因为孩子总是犯错不自知,所以我要帮助他找出错误来改正。其实这种因果关系错了,父母是因,孩子是果:因为父母不信任孩子,不给孩子试错和承担后果的机会,孩子才会失去自我纠正的能力;因为父母等不及总是想快点,孩子才无法自己走得很好;因为父母日常对孩子否定偏多,才导致孩子低自尊,失去自我成长的驱动力。

这个因果关系如果没有搞清,只是对孩子提一大堆要求,父母一点都不改变,那永远是事倍功半:亲子关系被破坏,孩子的成长动力和能力也被破坏。有些道理父母都懂,可是放到现实的具体环境和事情中,父母就忘了,“快点”变成了口头禅,纠错变成了习惯。 Xn6cwypVYCx5N5OLm4hQhjgGq+MQazlTp4F/Wib/b8TDwxFVySbH0zFc5xJciDB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