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儿童和成人是不同体系的生物

事实上,成人跟儿童有时候处于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各自的逻辑是完全不一样的。儿童有自己的心理发展轨迹,也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体系。父母想要和孩子相处愉快并帮助孩子成长,就需要首先去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的成长特征。

首先,孩子最简单的吃喝拉撒睡都和成人理解的不同。以睡眠为例,蒙台梭利说儿童有这样的权利:他疲惫的时候、想去睡觉的时候就去睡觉,睡够了就起来。所以,在这一点上比较好的方法是,给儿童准备一个床,让它贴着地板,这样孩子想睡就睡,想起来就起来,孩子可以摸索自己睡觉的规律。可是,我们成年人却不是这么想的。尤其是这几年来,有些非常糟糕的、错误的所谓“育儿理念”影响了很多父母。比如有的“科学育儿”认为孩子最好每隔4个小时吃奶,于是孩子还睡得好好的,父母就觉得吃奶的时间到了,就把他弄醒让他吃奶,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孩子经常吃得很不好、会哭闹,可是这些父母觉得这是科学育儿啊!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把自己搞得很痛苦。其实在孩子婴儿时期,父母不要跟他睡不睡觉做斗争,跟随孩子的节奏,给他创造安全的环境就可以了。

再比如走路,蒙台梭利说成人的行走是有目的地的,比如带孩子去游乐园,那目的地就是游乐园。但对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来说,他的目的是完善自己行走的功能。也就是说,他所有的目标就是走路这个事情本身,至于到达哪个地方,对他来说是无所谓的。在去游乐园的路上和游乐园里走,其实是一样的。

还比如动手和动脑,孩子总是喜欢用手去拿每个他能够到的东西,这个伸手拿东西的动作对孩子来讲是个非常重要的举动,这代表他的自我要进入世界,去跟世界发生关系。但是成人看到孩子去拿那些毫无价值的东西,或碰一些很容易碎的东西,就会很紧张。“哇!你不要碰这个东西。”“哇!你会伤到自己的。”所以,我们又打断了孩子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如果不允许孩子碰某些东西,就不要把它们放在孩子能够得到的地方,父母要通过改变环境来适应孩子的成长,而不是剥夺孩子去碰东西的机会。

孩子与成人的另一个重大的不同是,做任何一件事情,二者的目的总是不同的。当我们成人建立目标行动的时候,有条法则叫最大效益法则,也就是说成人的目的是怎么能够以最小的付出得到最大的收益。可是,儿童并没有这种目的,他的目的是事件本身。

有一天,爸爸妈妈带三岁的囡囡去公园里看金鱼展。囡囡一进公园看到金鱼就很喜欢,尤其是走到第五个鱼缸的时候,一下子被里面的金鱼迷住了,盯着看了很久都不肯离开。但是,爸爸妈妈觉得既然要看金鱼展,那就要一个一个鱼缸看过去,后面还有更好看的金鱼啊,于是就开始催促孩子,因为成人看金鱼展的目的是看完所有的金鱼。但是,从孩子的角度来说,他就是来看金鱼的,至于看多少种他并不在乎。而且从学习的角度来讲,孩子盯着一个金鱼缸,仔仔细细地看里面的鱼,这种习得方式要比他在整个金鱼展上兜上一圈的效果好得多。

所以,如果爸爸妈妈的目的是让孩子来看金鱼、来学习成长的话,这个时候,家长就应该安静地待在他旁边,如果孩子有问题问你,你就回答,而不要催着孩子走,孩子能看多少就看多少,并不一定要全部看完。但是成人总觉得如果一个展览有三个馆,那每个馆都应该分配1/3的时间,因为你不知道后面是不是更好看。但对孩子来说,看完其实没有意义,看到才是重要的。

成人如果总是按照自己的逻辑体系去看待孩子,就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和阻碍,而这些压力和阻碍会使得孩子不能很好地正常发展。蒙台梭利举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她说如果我们跟一个下肢瘫痪的人一起走路,他拄着拐杖走得很慢,我们要跟着他走路,就会觉得很痛苦。实际上孩子也是这样的,孩子要跟上成人的节奏也是非常辛苦的。有一天,一位朋友向我请教她最近遇到的问题:

昨天晚上,我对儿子(上五年级)说只要把新概念那篇文章背到45秒以内,就可以继续看《唐人街探案2》,他不高兴地同意了。

后来,他在房间里背了10遍之后,说:“妈妈,我只能背到53秒,达不到45秒,我做不到更好了。”我说:“你再多背几遍,不就做到了吗?别人能做到的事情,你肯定也能做到。”

儿子开始哭了,他说别人有天赋,他没有。就像踢球,梅西有天赋,他怎么能和梅西比。他已经做得很努力了,不想继续了,这样太痛苦。他开始哭闹。

于是,我耐心地听他背了一遍,发现他在追求速度的路上,有漏背、错背的现象。于是,我要求他首先改正错误。

他又说:“你要求这么高,我只好错下去,连改的时间也没有。”

我只好再和他强调,背书时准确性是第一位的,速度是第二位的。两者都是衡量标准。

最后,我和儿子终于达成和解,他认认真真再背三遍,把最好的一遍传给老师。

等儿子背完英语,我告诉他:“妈妈不希望你以后遇到问题就哭,闹情绪。你对我的要求有不同的意见,可以提出你的方案或看法,我们可以谈。”然后,我又告诉他:“努力后背的课文的确比原来好了吧!你可以做得更好的,要对自己有信心。”真希望儿子能听进去我的话。

读者一定感觉到了这个孩子的绝望和无助。但是,我的朋友认为自己做得很对,她询问我的问题是:用什么样的方式说话,孩子会更愿意听?

我回答这位朋友:“不管你用多么温和而坚定的方式说,你的话你儿子也不会听进去的。因为你完全在自己的逻辑体系里,一点都不了解自己的孩子。”首先,别人能做到的事,不一定是你的孩子能做到的,父母的要求并没有从孩子的特点出发,只是想当然地这么认为;其次,在孩子已经有情绪地表达自己达不到要求的时候,父母依然没有看到孩子的状态;最后,孩子虽然完成了任务,但是情绪没有控制好,父母马上针对他的情绪问题展开批评。这完全是站在成人的立场,傲慢地要求孩子照做,而不是去倾听和理解孩子当时的处境和状态,也没有及时给予孩子爱的回应。当成人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去了解孩子,而是用自己的立场和逻辑去要求的时候,就会失去孩子的信任,影响亲子关系。长此以往,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就会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

这里,我们不是说父母要处处依着孩子,完全根据孩子的想法来做,而是父母要看到自己和孩子的不同,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要想当然地下达命令,而是要先花一点时间了解一下孩子的想法和状态,设身处地地和孩子一起商量该怎么做。

所以,比较好的做法是首先共情孩子的感受,承认背课文不容易(背诵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噩梦);其次,询问孩子有什么改进或处理的方法,如果有就鼓励他尝试,没有就让他总结目前的经验或方法;再次,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去改变或解决问题(有时候不改变,问题自己也会消失),不要纠结人为界定的53秒或45秒(这并不重要);最后,肯定孩子的努力,让孩子不要放弃对学习的努力。

成人需要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成长。孩子一开始做不到,没关系,过几天也许就可以了。但如果一定要求要做就做好,破坏了孩子的兴趣,那很可能孩子永远也做不好。 ut+P1pX8guh1iut1tu1xSJSY61mJn9mJJUy+1X6AjlgMrHFexUxeB+O6/meJjud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