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孩子是一张白纸吗?

人们常常把孩子比喻为一张白纸,父母引导孩子在上面绘制美丽的蓝图。这种比喻其实忽视了每个孩子一出生就具有的独特性:父母基因的不同组合、家庭在短期无法改变的环境都让白纸已经有了自己一定的形状,并不是父母拥有美好的理想、到位的教育理念和高超的育儿技巧就能把孩子塑造成自己心中理想的样子。

蒙台梭利认为孩子的发展要经过一个叫“实体化”的过程,虽然她自己也承认描述清楚“实体化”很难,但强调每个孩子一出生就有其自主性,有其自身独特的部分,有其充实自己的逻辑体系。

我有两个孩子,虽然有同样的父母,处于同样的家庭环境,但是他们的性格、兴趣和成长节奏完全不同,尤其是在他们小的时候,这种差异更为明显。比如参加一场婚礼,我女儿永远不喜欢到台上去跟人家互动,就喜欢旁观,旁观也让她很开心;而我儿子永远是想尽一切办法,第一个冲上台,并且要拿到奖励。考试成绩出来后,女儿总是看到比自己考得好的人,而儿子永远只看到比自己考得差的人。我发现,无论我如何鼓励女儿,也很难改变她不喜欢“抛头露面”的特质;而我无论如何引导,也很难让儿子关注到成绩好的同学。因为知道孩子有其独特性,所以,我很快就放弃了引导他们的努力,尊重女儿不想上台的特点,也接纳儿子不和成绩好的同学比的特点。有意思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其实都会有所改变,女儿偶尔也会主动上台,儿子偶尔也会和我讨论如何能追上成绩排在前面的同学。生命的成长总是那么奇妙,同一对父母生出完全不同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那么可贵和精彩!

蒙台梭利强调“实体化”的概念,并不是说孩子一出生就已经决定了他未来的命运,而是反对把孩子看作一张白纸。因为一旦把孩子看作白纸,孩子就成了成人创造的作品,那么成人就会以自己的标准和视角去判断孩子的好坏,最终引发自己与孩子之间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蒙台梭利认为,即使父母非常爱孩子,对孩子充满了激情,也有很多的牺牲精神,但是如果信奉是父母塑造了孩子的一切,那教育的出发点就会压抑儿童个性的发展。家长真正要做的是先去观察、了解、理解自己的孩子,而不是急急忙忙按照自己的标准或者所谓的“科学”去塑造孩子。

这一点其实被很多人忽视。即使很多人意识到孩子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价值观也会以非常堂而皇之的方式让他们去打造一个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孩子。比如:有些父母觉得自己必须严格要求,孩子才能优秀;但是另外一些父母觉得自己对孩子应该宽容,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好的教养。其实,这两种差异的背后是同一种逻辑:无论是优秀还是教养都是成人界定好的,孩子不符合要求就要去改变他。这种误区不仅存在于我们普通的家长身上,在很多所谓的育儿专家身上也同样存在。比如有的专家告诫父母不要觉得第一很好,那个在路边鼓掌的孩子才是最优秀的。可是,有的孩子就是希望能在舞台上展示自己,你凭什么让他在路边鼓掌呢?我们讥笑30年前的母亲把孩子照顾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于是特别赞赏那些让孩子做家务活的父母,却忽视了有些孩子特别不喜欢做家务的理由。所以,这些父母都是把孩子看作自己的作品,以自己的理想去塑造孩子,而没有看到真正的自己的孩子。

这里,我不是强调父母不要对孩子做任何引导,而是强调父母应该用好奇的、不带价值观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孩子,用倾听的心态去理解孩子。因为孩子和成人不一样,他不是成人的微小版或幼稚版,也不是成人的不完善版,他有自己的独特逻辑。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性,有的孩子喜欢在路边鼓掌,那么父母支持并引导他这样做就是对的,但是有的孩子不喜欢在路边鼓掌,那么往这方面引导就有问题了。父母要做好的第一步应该是先观察一下自己的孩子,他的确也是那种喜欢在路边鼓掌的孩子吗?还是他其实也希望走上舞台,只是因为胆子小而不敢?

父母只有放下自己的傲慢,放下自己是孩子成长的总规划师这个身份,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和接纳孩子;放弃自己总是正确的想法,才能听到和看到孩子的真实状况;放下成人的逻辑思维,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逻辑思维。 7pkn0lk3czCEyVuifqfofcHcnsje2RkXzliLFvOTZ++7RSKTwKuWAwWcH0QtrCG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