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对错”是一定的吗?

我并不认为家长不能指出孩子的错误,不能催促,而是反对不反思的纠错。父母纠错和催促常常是出于自己认为的正确。比如明明是自己上班时间很紧张,又没有给孩子足够的起床时间,反而责备孩子拖拉。这样的情况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家庭中上演,听起来都是小事,但长期累积下来,就会产生一定的后果。

实际上,就算是正确的轨道,偏离了又怎样呢?慢慢绕个远路还能找回方向就可以啊!甚至也许条条道路通罗马,也许孩子自己找的轨道也挺好,虽不能通向罗马,但是通向上海也很好啊!

所以,父母其实需要经常反思:我一定是对的吗?对错本身是需要思考的。

我要讲讲我家“蜡烛包的故事”。每次当我坚持自己是对的时候,就会想到这个故事,从而问问自己:我一定是对的吗?

我婆婆曾经是农村的接生婆,在养育孩子方面很有经验。在我女儿出生后,她要给我女儿捆蜡烛包:就是用被单把孩子包裹起来。我当然不愿意,因为上海医生反对这样的做法,强调要给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只需要给孩子穿上衣服即可。婆媳在育儿方面意见不一致是最容易导致家庭矛盾的,因为我们做妈妈的会觉得自己的利益可以让步,但涉及孩子就有了正当性,坚决不可以让,而婆婆做了奶奶其实也是这么想的,这样矛盾因为大家都是为了第三方而更激烈。当然,因为我有老公的支持,女儿最终没有被裹蜡烛包,婆婆觉得自己的专业意见没被听取而伤心。

五年后,我儿子在全美排名第一的妇产医院出生。儿子出生后,医生教我把孩子用医院发的一块大布包裹起来。我一看,这不就是中国的蜡烛包吗!我就问:孩子不是需要自由地运动吗?医生解释孩子在子宫里是被紧紧包裹住的,换了环境孩子看似在自由挥舞小手,其实是因为不适应新的环境而在紧张地乱抓。所以,裹蜡烛包实际上是在模拟子宫环境,让出生后的孩子更有安全感。同时,孩子在惊悸的时候,手脚动作被束缚可以减少被惊醒的概率。美国医院经过实验发现,凡是裹蜡烛包的孩子会更平稳地度过出生后的前两周,减少不必要的哭闹,也能让妈妈更好地休息。

医生的这个解释马上说服了我,于是我儿子就裹了蜡烛包。

其实我后来发现,无论是否裹过蜡烛包,我的两个孩子都成长得很好。那些我们认为一定是对的原则很多时候是经不起推敲的,反而制造了很多的冲突。

三岁的小美每天都会流鼻血。她的奶奶发现她妈妈每天都要给孩子吃小黄鱼、鲳鱼,因为妈妈认为多吃鱼对孩子的脑部发育好。但奶奶的经验是如果孩子每天吃同样的东西,多了一定不好,但小美妈妈是不会听她的。于是,奶奶查找各种各样的书,在一本书里发现如果孩子吃太多这样的鱼类,确实会流鼻血,于是妈妈才让孩子停止吃这些东西,孩子也就不流鼻血了。

老人的经验很多时候有其合理性,但他们没法用科学证据来证明。这个奶奶用书本说服了儿媳,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像这位奶奶一样有科学探索精神,经常不假思索地认为自己就是正确的,出现问题的时候,一定是别人有问题,造成了不少矛盾和问题。

这种认为自己一定是正确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大人说话,孩子喜欢插嘴。很多父母会觉得这是一个糟糕的习惯而坚决制止。但实际上,这是孩子希望参与到日常生活中来,渴望能和父母一起平等讨论事情,也是他们对自己以外的世界感兴趣的表现。但是因为父母坚定地认为大人说话孩子插嘴是不礼貌的行为,认为孩子管好自己就行了,除此之外没有能力和权利去管别的,就会压制孩子参与外部世界的兴趣,也剥夺了孩子平等对话的权利。

社会学认为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后喻文化”社会,也就是说:农业社会是“前喻文化”社会,晚辈向长辈学习,老人的经验非常管用,具有权威性;工业社会是“中喻文化”社会,年轻人和老人的知识都有一定的用处,学习更多地发生在平辈中;而智能时代是“后喻文化”社会,老人的经验和知识不一定管用,反倒是年轻人的知识和技能引领社会发展,长辈不得不向晚辈学习,因此,整个社会年纪大的人不得不向年轻人学习。在这个意义上,当父母一直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希望能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孩子的时候,很可能反倒影响了孩子的进步与发展。因为在后喻文化社会,我们做父母的才应该向子女学习,即使他们只是十几岁的少年,但由于他们是数码时代的原住民,他们成长的环境是我们当年不熟悉的。

所以,孩子喜欢玩游戏不见得一定是坏事,这也是他们成长的一个方面(当然,前提是在用眼健康的情况下);孩子喜欢一心多用,不一定是不专心的表现,可能是这个时代就需要这样的人才;孩子具有更强烈的平等意识不一定是叛逆,因为平等是未来社会的通用法则。

当意识到自己不一定是正确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放弃纠错和催促,学会弯下腰或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心声,从而找到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法。 gc8/0dXqm21S53vKMsYPT84xxvnjxCVKqu4CaaKQekOsrnBwTekbO3ufAJ1kFtr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