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两小无猜

钱学森的爸爸有一位好朋友,名字叫蒋百里。

钱均夫早年在浙江杭州的求是书院(即今天的浙江大学前身)读书时,和蒋百里结为“金兰之交”。

不久,这两个有志的青年又一前一后到日本留学数年。蒋百里学习军事,钱均夫研习教育。

蒋百里后来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军事战略家、陆军上将和文化学者,被誉为“军事学泰斗”;钱均夫成了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

蒋钱两家,一直保持着亲密无间的友谊关系。

蒋百里成家后,没过多少年,家里就有了五个美丽的女儿,而钱均夫夫妇却只有钱学森这个独子。钱均夫和章兰娟好想也能有个女儿。

可是,想是想不来的。夫妇俩见蒋百里的三女儿蒋英长得十分漂亮,能歌善舞,活泼可爱,就恳求蒋百里夫妇,把已经五岁的蒋英“过继”给他们,做“干女儿”。

反正家里有五个女儿,蒋百里夫妇就慷慨地答应了钱家的请求。

按照当时苏杭一带的风俗,钱家还特意张罗了几桌酒席,请来了一些亲朋好友“亲眼见证”,让蒋英正式“过继”到了钱家。

从此,蒋英改名“钱学英”。小学英和从小照顾自己的一个奶妈一起住进了钱家,成了钱学森的“干妹妹”和两小无猜的小伙伴。

后来有一次,在蒋钱两家聚会时,少年学森和学英当着双方父母的面,合唱了一曲《燕双飞》。

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一对兄妹,唱得纯真、自然,让两家大人高兴得禁不住相视而笑。

这时候,蒋百里好像忽然明白了什么,低声对钱学森的爸爸说道:“看来,你钱均夫要走了我的宝贝女儿,恐怕不只是因为缺个女儿吧?”

钱学森的爸爸笑着说道:“岂敢,岂敢!只怕我家高攀不上啊!”

看得出来,蒋百里也非常喜欢钱学森这个勤学好读的少年,他对钱学森的爸爸再三叮嘱道:“咱们学森啊,可是个少年天才,你可得好好培养他,说不定这就是咱们中国未来的爱迪生呢!”

当然,这时候,无论是钱学森还是蒋英都不会想到,孩童时代合唱的一曲《燕双飞》,竟然会成为他们日后相亲相爱、结为伉俪的美丽“预言”。

蒋英在晚年曾回忆说:“过了一段时间,我爸爸妈妈醒悟过来了,更加舍不得我,跟钱家说想把老三要回来。再说,我自己在他们家也觉得闷,我们家多热闹哇!钱学森的妈妈答应放我回去,但得做个交易:你们这个老三,是我干女儿,长大了,将来得给我当儿媳妇。后来我管钱学森的父母叫干爹干妈,管钱学森叫干哥。我读中学时,他来看我,跟同学介绍,是我干哥,我还觉得挺别扭。那时我已是大姑娘了,记得给他弹过琴。后来他去美国,我去德国,来往就断了。”

蒋英后来毕业于柏林国立音乐学院,成为优秀的歌唱家、钢琴家。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个原本是过继给钱家做女儿的钱学英,最后还是嫁到了钱家,成了钱家的儿媳妇。

就在钱学森和蒋英两小无猜的年月里,一九一九年,在北京,爆发了一个席卷全国也震惊全世界的大事件,就是伟大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为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五四运动爆发时,钱学森还只有八岁。

爱国运动的浪潮,虽然也吹到了他所在的高师附小校园里,很多爱国的青年教师,每天都在书写和张贴标语、参加示威游行,但是,小学生们毕竟年龄还小,学校也没有组织他们上街游行。

钱学森和他的小伙伴们只能趴在教室里的窗户边,望着那些熟悉的老师,抱着标语纸卷,挥着彩色小旗,忙碌着进进出出的身影。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时候,在幼小的钱学森心头,也不时回响起爸爸妈妈给他讲过的那些古代的爱国名言…… tUy5dzaSmeh03hvHGGUJAP0PT4cqXxbyFpmlcndhptcgDizeljDkQNUXBZzr6HA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