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总 序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政治哲学史”丛书,包括《西方政治哲学史(三卷本)》《中国政治哲学史(三卷本)》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史》。

哲学中的政治哲学理论历史悠久,但是在19世纪以后沉寂多时,为政治学或政治科学所取代,直到20世纪70年代罗尔斯《正义论》的出版,政治哲学才得以复兴,并且形成了一个专门学科。因其与社会现实在实践性指向上具有密切关系,当代政治哲学俨然成为哲学中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政治体制改革和新的经济社会形态的影响,政治哲学逐渐成为汉语哲学界的显学,国内的政治哲学研究在基本史料的积累、经典著作的译述、基本概念的厘清以及最新学术前沿问题的追踪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积累与进步。迈过新世纪门槛之后,全球知识界已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人类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启蒙动力日渐衰微,现代性一再遭受质疑,新自由主义面临危机,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处在探索之中……如此种种,给政治哲学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在此理论困境和现实问题的双重促逼下,越发凸显出中西政治哲学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然而,与社会现实的迫切需要相比,我们的政治哲学研究刚刚起步,尤其是基础建设相当薄弱,极大地制约了中国政治哲学学科的健康发展。一方面,掌握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发展趋势,了解哲学家们对于全球化时代的政治哲学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之为中国政治哲学的重要理论资源和主要参照系,乃是中国政治哲学学科建设的当务之急。另一方面,鉴于中国的高速发展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如何总结出中国政治哲学的独特意涵,发掘传统资源对于中国的现代化之路的积极作用,深入关注中国现实,回应中国社会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从而为中国的发展提供思想资源,亦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开展的工作。有鉴于此,我们向中国人民大学申请了“政治哲学史(中西政治哲学研究·第一期·七卷本)”这一“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希望立足国际学科前沿,体现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凝聚各高校的优势,培育新兴的政治哲学学科,集中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各学科中相关的学术力量,借助对这些领域内政治哲学的深入研究,为该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做一些基础性的准备工作,进一步激发哲学对于当代社会的“批判性”作用。摆在读者面前的这套“政治哲学史”就是该项目的结项成果。

关于这套“政治哲学史”的编写工作,有必要向读者做一些解释和说明。

第一,我们这套“政治哲学史”虽然名为“政治哲学史”,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而言,距离全面、系统、详尽的政治哲学史还有相当的差距。中国的政治哲学研究虽然近些年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但是毕竟基础比较薄弱,梳理基于中国传统的政治哲学基本范畴也处于起步阶段,因而现在编纂一部全面、系统、详尽的政治哲学史还不具备充分的条件。据此,我们这套“政治哲学史”主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突出那些在政治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哲学家、思想家。与此同时,强化学术研究的深度,以某个问题或主题为研究的核心,以此叙述策略来架构政治哲学史的大框架,意在为将来编纂更加全面、系统、详尽的政治哲学史做一些基础性的准备工作。

第二,与此相关,这套“政治哲学史”的编写模式是,基本上每一章研究一位哲学家或一个流派,并且强调突出相关的主题而不要求全面系统地介绍哲学家或流派的政治哲学思想,因而几乎每一章都可以看作一篇围绕一个人物或流派而展开的论文。尽管我们并没有在政治哲学史的整体性线索上多做文章,但是由于问题意识的自觉、思想谱系的传承和社会历史背景的衬托,实际上各章内容之间自有其紧密的相关性。当作者们围绕各自的主题深入论述时,历史背景、问题演变和发展线索已然隐含于其中。

第三,我们这套“政治哲学史”是集体合作的结晶,编写者包括全国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他们都是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基本上实现了项目启动之初就确立的“最合适的人写最合适的章节”的编写原则。也正是因为如此,对个别重要人物思想的介绍和阐述由于没有合适的写作人选,暂时付诸阙如,以待将来再做补充。

第四,虽然政治哲学历史悠久,但是作为专门的学科领域,政治哲学的历史并不长,其基本研究范式以欧美学术界为主导。不过,作为对各种政治概念、问题和方法的研究,各种政治哲学思想蔚为大观,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此,一方面,当代的政治哲学研究所面临的思想资源、现实难题和研究方法均有共同和共通的地方,另一方面,不同的理论背景和价值取向,也使西方政治哲学史、中国政治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史的编纂具有各自的风格和特色。我们这套“政治哲学史”的尝试,是以各自的学科取向为基础的。相对来说,西方政治哲学的研究范式比较成熟,问题、方法与理论的线索比较清晰,而中国政治哲学则是一块有待开垦的处女地。由于中西在语言、文化、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差异,中国政治哲学与西方政治哲学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以至于学术界关于什么是中国的政治哲学等基本问题迄今尚未达成共识,因此《中国政治哲学史(三卷本)》具有很强的探索性。与此类似,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是否具有一种政治哲学乃至如何构成一种政治哲学等问题上亦存在着争论。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我们这套“政治哲学史”中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史部分主要讨论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政治哲学思想,至于现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其他丰富内容则有待来日补充。我们希望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我国政治哲学界在学习、借鉴、吸收的基础上,面对历史和现实中的大变局,推出富有原创性的理论和方法,深化政治哲学与政治哲学史的研究。

总而言之,由中国学者编写的这套“政治哲学史”包括《中国政治哲学史(三卷本)》《西方政治哲学史(三卷本)》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史》,在学界尚属首次。我们在此抛砖引玉,希望学界同仁不吝赐教,共同努力,推动当代中国的政治哲学研究进一步健康发展。

最后,我们要向本套“政治哲学史”的各卷主编和参编的专家学者表示深切的谢意。感谢国家出版基金为本套“政治哲学史”提供出版资助,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潘宇女士和编辑们为本套“政治哲学史”的出版所做的辛勤工作。这套“政治哲学史”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批准号:11XNL007)的资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张志伟 韩东晖 干春松 pjx/HQISPhvgVID66jFxVKOVwt0EaOW1pyQxHtWWQ8ZUuDO8oiMP7EVVRXWHHUh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