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观察与评价除了将事件的全过程用列表进行分解以明晰“观察”之外,还需要知道有时候亲子沟通问题一部分来自父母自身歪曲认知导致对孩子的刻板印象。就如J女士心目中的女儿就是一个“磨蹭的孩子”,一旦孩子的行动不够迅速,J女士的脑海中马上会浮现“她又磨蹭了”的想法。这种想法往往会下意识出现,认知疗法将其称之为“自动思维”。一旦这种歪曲认知出现,父母就很容易被这些想法控制,无法区分观察和评价。所以接下来,我还需要帮助J女士学会识别自己的“自动思维”中那些歪曲的认知,让J女士更好的识别自己的评价。我以孩子早上起床晚了为例,与J女士继续非暴力沟通的学习。
我:你认为今天女儿起晚了是因为她磨蹭。当你这么想的时候,你的情绪怎样?如果0分是完全没有情绪,10分是你所经历过的最强烈的情绪,你会给你的情绪打几分?你对“我女儿磨蹭”这个评价的相信程度是百分之几?
通过具体的数据,帮助J女士识别情绪和想法的关系。
J女士:我很生气,7分。百分百相信她就是磨蹭。
我:你认为你相信女儿磨蹭对你有什么好处?如果你不相信女儿磨蹭,你的想法、感受、行为会发生什么变化?
J女士:我知道她磨蹭就可以帮她快一点。若我不相信她磨蹭,我就会不那么着急,也不会那么生气了。
我:有什么证据证明你的女儿磨蹭,同时是否有证据证明你的这个想法是错误的?
J女士:她总是非常磨蹭,别人写作业一个小时,她需要两个小时。
我:你有证据证明在某些时候孩子做事并不慢吗,哪怕仅仅有一次。
J女士:她做家务还可以,扫地比我还快。
我:所以你百分百相信你的女儿扫地的时候是不磨蹭的。因此你认为她总是非常磨蹭的想法是并不成立。
通过数据确定哪些是可见的事实,哪些是歪曲认知。
J女士:可是高考不考做家务呀。
我:所以你认为如果你的女儿一直在学习上磨蹭,最坏、最好和最可能的结果分别是什么,列举所有能够防止最坏结果发生的事情,如果可能尽量详细描述一个即使你女儿一直保持这样磨蹭还会产生的积极结果。
精确识别想法。
J女士:最坏的结果就是她将来考不上大学,生活没有出路;最好的结果是,她将来考上好大学;最有可能的是将来考上一个一般的大学。为防止出现最坏的结果,我需要每天盯着她抓紧时间学习。我想不到什么积极的结果。
我:我注意到你一直担心孩子的学业发展,你能更详细地描述一下你所担心的事情吗?
J女士:如果我的女儿一直磨蹭,她考不上大学,将来就没有生活出路。
我:你想象如果你的女儿这么磨蹭,将来有一天她会没有生活出路。我可以问你两个问题吗?一个是你认为只有考上好的大学才有生活出路吗?另一个是你女儿目前的学习成绩如何?
J女士:现在就是考不上好大学就没有好生活。我女儿现在在班上一般考前三名,不过女孩子上了中学就不行了,现在要抓紧时间,孩子才能有未来。
我:所以即使你认为你女儿很磨蹭,她目前的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另外,你认可的最低生活标准是什么。
J女士:能和一般人一样,一个月三四千块钱就可以了。
我:你认为你的女儿将来连这个生活标准都达不到的理由是什么?
从多角度帮助J女士明晰她的歪曲认知。
J女士: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
我:所以,你在为你的女儿未来焦虑,这是你的问题还是你女儿的问题?
厘清问题性质。
J女士:当然是我女儿的问题。
我:我想你一定曾经对女儿做的某些事情结果做过负面预测,有些变成了现实,有些则没有发生。你能写出一些你曾经做出了负面预测,结果却还没有那么糟糕的事情吗?
接下来J女士写了一些在过去一段时间的错误的负面预测,包括对女儿考试成绩、同学冲突的后果等预测。然后我根据J女士所写的内容,通过常见的认知歪曲表(见表2–2)帮助J女士认清在亲子沟通中经常出现的认知歪曲。
表2–2 常见的认知歪曲
续前表
J女士:其实我家孩子成绩比我说的好,同学也比较喜欢她。我好像只能注意到她磨蹭、不听话、小家子气。也许我对她的这些看法也有问题。
我:现在你的感受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何种变化?
J女士:好像没有那么焦虑了,也没有那么生气了。
我:你本人或者你认识的人中有没有遇到灾难性事件,却把它转化为积极的事件,或者仍然有积极的感受,是否从负面事件中学习到一些东西?
评估想法。
J女士:因为原来单位效益不好,我不得不回家自己创业,现在我很喜欢我的工作,收入高还不耽误照顾孩子。
我:所以你可以从过去的经历中发现,即便是消极的事情,也可以转化为积极的事情。现在,让我们再次回到刚才谈论的事件中,你所担心的事情是你的问题还是女儿的问题?你对女儿的想法是否会发生改变?如果你回到那个时刻,你和孩子的沟通是否会不同?
J女士:看来我认为的孩子磨蹭,真的不是她的问题,而是我自己的想法。我现在不再坚定地认为孩子总在磨蹭了。回到昨天早上我会对我女儿说:“我已经三次叫你起床。现在已经快7点了,你要立刻起来吃饭,否则你就迟到了。”
父母在亲子沟通中尽可能地具体化、分解细化自己看到的情景,识别自己一些固化的歪曲的认知,有助于在沟通中客观地描述自己看到的,而不是使用判断、比较、避免责任、求全责备的话,从而让沟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以下句子中,哪些是观察式的语句?
1.我发现直到暑假的最后两天你才开始写暑假作文,我认为你无法按老师要求按时、按质完成。
2.我今天为你做了你要吃的糯米糍,但是没有听到你说感谢的话。
3.今天你写数学作业的时候,一年按十个月来算的月平均收入,我认为你有些马虎。
4.今天你告诉我已经写完作业,所以和同学出去玩了,现在我发现你还有英语作业没有写。
5.昨天下午,你无缘无故地发脾气。
6.你这个孩子从来就不会大大方方地跟叔叔阿姨打招呼。
7.我看到你戴了一个新发卡,你能告诉妈妈是从哪里来的吗?
8.你连续三次数学月考都只考了80分。
9.你经常不刷牙,看你的牙黄的。
10.你的班主任跟我反映说你这周迟到了三次。
11.你总是到最后一刻才知道着急。
12.你经常糊弄爸爸,实际上你是把爸爸说的话当作耳旁风。
答案
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第七句、第八句以及第十句是观察。
第一句使用了“最后两天”明确了所说的话的具体证据,并用“我认为”表达了自己对所说的话负责的态度。这样孩子更容易承认错误,采取积极行动尽可能补救,立刻坐下来写作文,或者告知父母自己可以按质按量完成的真实理由,也许孩子会说:“我已经把作文需要的材料收集好了,所以一小时就可以完成一篇800字的作文。”
第二句客观描述了事件中行为和行为的反馈,具体描述了事件及说话人的看法。这样说父母经常会得到孩子撒娇、解释等积极反馈。即使孩子不太认同父母的说法,也会继续和父母沟通。
第三句完整描述了一个具体事件,阐明自己的观点。孩子会清楚地知道父母在关注什么事情,父母的观点如何。接下来孩子会愿意和父母沟通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
第四句完整地描述了事情的前因后果,让孩子注意到事情发展的过程,明确自己错误的原因,从而愿意和父母继续沟通,找到在以后避免发生同样问题的途径。
第七句具体说出自己看到“你戴了一个新发卡”这个事实,然后提出疑问,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父母也获得了更好的沟通渠道,让亲子沟通顺理成章地进行下去。
第八句用“连续三次”“数学月考”和“80分”清晰、明确、具体地说明了发生的事件,给接下来的沟通创造条件。
第十句这句话包括信息来源“班主任”、时间“本周”、频率“三次”,让孩子清晰明了父母在说什么,重视哪些具体信息,孩子就有机会对事件做出更为准确的反馈,让亲子沟通更有效。
第五句“无缘无故”是说话者的猜测,因而属于评价。父母在了解情况之前,并不能确定孩子发脾气是什么原因。如果说“你能告诉我昨天下午你为什么发脾气”会更客观一些,这样孩子会更愿意跟父母分享自己发脾气时的感受和想法。
第六句、第九句、第十一句以及第十二句则使用“从来”“经常”“总是”这些缺乏证据或模糊的词汇,容易产生误差或让孩子感到被指责。如果使用观察,能够让孩子更明确地知道自己的问题还不被家长反感。例如,父母可以这样说:“你刚才没有和叔叔打招呼,能告诉我你的想法吗?”“这周你有三个晚上没有刷牙,牙上的食物残渣会损害你的牙齿。”“这一周有四天你都是在上课铃响了才匆匆跑进教室。”“昨天爸爸说让你先写作业再玩,结果你趁爸爸不在家打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