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碍父母与孩子之间相互给予爱的语言的正是“正确”“错误”“好”“坏”“自私”等各种评价性词汇的语言。在亲子沟通中,带有父母主观想法的评价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模式,这是亲子沟通语言暴力的核心。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是学会使用观察式的语言,摒弃评价式的语言,即在沟通开始时应使用客观的、具体的描述性语言来交流。识别观察首先要学会区分观察与评价。
所谓观察是我们的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身体触碰到的、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以及相关人员的行为、语言、情绪表达,而非想法、情感、愿望或对未来的预测。观察式的语言表达反映的是客观事实,要求每个人为自己负责,不逃避属于自己的责任。因为观察所描述的并非个人的主观印象,不同的人观察到的结果区别一般不大。
评价则是对个人印象的阐述,反映你根据你的想法、情绪、猜测做出的判断,说话的人和听到讲话的人都很难为此负责。评价易让他人听到不利于自己的一面。评价的语言相对主观,与说话人的情绪、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息息相关。对于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的评价会差异很大,因此评价的话语容易造成说者过瘾、听者闹心。甚至因为说话的人带着各种负面情绪的发泄,很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如果亲子沟通中混淆了观察与评价,会让孩子感到被父母批评了,产生愤怒、沮丧等负面情绪,从而抵触父母说的话,不予合作。
例如,看到孩子爬到树上摘桃子。父母观察后通常都会说“我看到你爬到树上摘桃子”,反映的是父母“看到”“孩子”的具体行为;孩子听到后,常常愿意接受父母说的话。而父母的评价则会千差万别,怎么说完全取决于父母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有的会说“你怎么这么淘气”,有的会说“你瞎搞什么”,有的会说“你很勤快”,有的会说“馋死你”。不同评价给予孩子的感觉也完全不同,听到父母说“勤快”的孩子会很高兴,听到父母说“瞎搞”的孩子则会生气。 不论孩子高兴还是生气,父母都很难收到积极有效的反馈。因为即使孩子很高兴,他也无法就父母说的话继续做出解释性反馈。
看下面的这些话,哪些反映出观察到的真实情况,哪些是父母的评价?
1. 看看几点了,身上弄这么脏,到哪里疯去了?
2. 爸爸看到女儿正在厨房里吃东西,立刻斥责孩子说:“你就知道吃,什么时候会主动学习。”
3. 妈妈看到儿子正在把打碎的花瓶扫起来,笑着说:“毛手毛脚的,又打碎东西了吧。”
4. 妈妈看到儿子把厨房弄得乱糟糟的,询问儿子:“摆了这么多东西,能告诉妈妈你在做什么吗?”
5. 妈妈因为儿子坚持自己的意见,对儿子说:“我认为你固执己见,总觉得自己有理。”
6. 妈妈因为老师反映儿子在一周内迟到了三次,对儿子说:“你这一周总是迟到,我想知道原因。”
7. 妈妈看到女儿文具盒里有一支来路不明的钢笔,在询问了孩子爸爸之后,问女儿:“我问了你爸,他没有给你买这支钢笔,你从哪里拿的?”
8. 爸爸早上上班之前,因为儿子一直在问问题而烦躁地对儿子说:“你问得太多了,能不能少问点。”
9. 爸爸看到女儿的期中考试成绩单,对女儿说:“我看你这次考得不好。”
10. 妈妈看到女儿又花钱买零食,对女儿说:“你这一周就花了400元,我认为对于我们家来说,你花钱太大手大脚了。”
11. 妈妈看到孩子又在打电子游戏,对孩子说:“你从来就没有想过如何好好学习。”
12. 妈妈看到孩子的衣服都湿透了,问孩子:“你的衣服全湿了,这是怎么弄的?”
上述哪句话更可能反馈父母看到、听到或感受到的真实情况。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我认为第四句、第十句和第十二句是观察,而其余的那些句子则是评价。
上面例子中的第四句、第十句、第十二句,父母观察性的语言通过准确地使用数据和事实依据,客观地描述自己看到的实际情况,如第十句提到的“这一周”和“400元”就是准确的数据。
观察的反馈通常后边会使用“你能告诉我……”以询问更多的事实,有利于父母掌握更为充分的信息,如第四句、第十二句中的妈妈使用了“你能告诉妈妈……”“怎么……”。
观察是客观的、具体的,经常使用数据。
观察一般不对孩子的想法、行为、能力、情感做任何推测,如果父母认为有必要做出推测,则要向孩子明确无误地表达你接下来所说的是你的想法、需要或者情绪反应,并使用“我认为”“我想”等词语表示对自己说的话负责。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第五句中使用了“我认为”,但后边的话却反映的是父母对孩子的评价,缺乏足够的客观依据,仍然不是观察。而第十句中,妈妈认为有明确的指向“我家”是以一个家庭的经济情况作为指标,而并非泛泛而谈,则应该视为观察。
而“评价”则是我们对于“应该或不应该是什么”的评判。评价常常是主观的,是对孩子特质、想法、情感、行为的推测,父母将这些推测当作事实讲出来,缺乏足够的、客观的证据和充分的统计和验证。前面例子中的第一句、第二句和第三句都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在第一句中,父母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孩子在外面疯玩,只是看到了孩子回家迟了并弄脏衣服。如果父母使用观察性的语言,一般会对孩子说:“我看到你迟了30分钟,还弄脏了衣服,你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情吗?”这样说也许父母会了解到孩子遇到了什么麻烦,或者孩子坦率地向父母承认自己确实玩过头了,并做出承诺以后尽可能按时回家。在第二句中,父母并不能确定孩子现在吃东西意味着前面一段时间没有在学习。父母如果说“我看到你正在吃东西,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吗”会更客观,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孩子也许接下来会说自己为什么现在吃东西,甚至会跟父母说之前自己正在做什么。在第三句中,尽管这位妈妈是笑着对孩子说的,把儿子打碎花瓶当作一件小事,但是对于一些敏感的孩子来说,如果不是其打碎的花瓶,就会感到委屈和不被理解的沮丧。所以,妈妈以询问的方式问孩子“花瓶怎么碎了”会更好一些。在第十一句中,父母使用“从来”会让孩子感到父母忽视了自己的努力,如果父母说“这一周有三天你都是先看电视再做作业”就能够更清晰地描述孩子近一周的学习状况,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当父母用观察式的语言向孩子呈现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真实状况,接下来的沟通就会有的放矢,容易进行下去;如果父母使用评价式的语言,孩子有可能在亲子沟通的开始阶段就产生负面情绪反应,后边的沟通就无法有效进行下去,甚至会演变成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