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常常在孩子面前下意识地扮演强者,当孩子不顺从时,就会使用“听话”“必须”“应该”等语言要求他、责备他。其中最常听到一个词是“必须”,如“你必须考100分”“你必须考上××学校”“你必须做好这件事,不能出任何差错”。
我的一位同学的孩子曾经跟我抱怨,一次他不小心记错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少做了一小部分,父亲从老师那里知道后不仅对他展开了猛烈的语言攻击,还狠狠地打了他一顿。这件事让他从此之后再也不敢出任何错,每次老师布置完作业,他都要跟同桌确认再确认,写完作业还要跟一名与自己同住一个小区的同学再确认。长期下来,搞得这个孩子筋疲力尽,两位同学也不厌其烦。
H同学的父亲在他上学之后也是一直要求他门门功课成绩都要名列前茅,只要有一次没有考好,他父亲就要花大量的时间和他一起分析、补习功课。而父亲所谓的没考好,就是没有进入年级前10名。可是H同学的学校是全省最好的学校之一,年级前10名的成绩也许在同龄人中就是万里挑一的好成绩。即使H同学在整个高中阶段每天学习15个小时、睡眠不足5小时的情况下,也无法保证自己始终处于这个名次。这个要求对H同学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所以,升入高三之后,高强度学习下的极度焦虑和疲惫击垮了H同学,让他的学业成绩一落千丈。H同学从此拒绝和父亲再做任何正常交流。只要父子两个碰到一起,一定会吵得昏天黑地。
H同学的父亲并不是个例,我们可以在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里都能看到这类父母的影子。一类是像H同学父亲一样对孩子抱着过高的期待,他们常说“你考试不能低于多少分”“考不上双一流高校,你就找不到体面的工作”“你必须学会一种乐器”“赶快把你的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否则就不要吃饭”“6:00以前必须完成作业,不然不要看电视”;或者一些父母出于种种原因对孩子有不满和怨恨,常常会说“你给我闭嘴,否则就待在屋里哪儿也别去”“如果不听话就别回家了”“再不起床,看我怎么收拾你”“我警告你!再哭就打你了,不许哭了”“不许哭,除了哭你还有别的本事吗”;或者将自己的期待投注到孩子身上,常常会说“你按照我说的去做,肯定没有问题”“你必须考上××大学”“你不能学艺术”;有的父母把自己工作中的怨气也撒到孩子身上,把孩子当成出气筒,在工作中受了气,回家不分青红皂白就对犯了微不足道的错误的孩子大发雷霆:“你连这么简单的题都出错,你是猪脑子吗?现在重做,什么时候一个错误没有了再吃饭。”被迫按照父母的意愿做事情的孩子的内心常常会充满了怒火,在一定时间内要么在亲子关系中被点燃,要么将怒火倾倒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这会极大地破坏孩子和他人的关系,最终导致孩子的生活出现种种困境。
你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常常使用的“求全责备”式的沟通有哪些?如果想到了可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每位父母都无私地爱着自己的孩子,期待他们健康成长,但并非每一位父母都能很好地把自己的爱传递给自己的孩子。一些父母在自己和孩子的沟通过程中总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让孩子感受不到爱。评价和判断、避免负责、比较、求全责备正是阻碍爱的传递的主要四种错误沟通模式。这些错误的沟通模式导致父母无法听到孩子内心的感受和需要,也无法把爱、感受、需要传递给孩子。非暴力沟通理论认为,这些错误的沟通模式来自“性恶论”,父母相信孩子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乃至惩罚才能克制内心的丑恶,成为一个“好”孩子。这让父母对孩子天然地心存疑虑,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去爱孩子,甚至由于对自己的怀疑而无法爱自己。对孩子的训练也倾向于束缚、控制让其成为“应该”“必须”“不得不”的“对”的孩子,而非让孩子充分释放天性,成为最好的自己。
暴力性的沟通模式是刻板的,习惯以是非、对错来判断孩子,用一个刻板的标准来约束孩子,孩子也就在追随“正确标准”中越来越失去自我,表面的迷茫、困惑、自卑、顺从,以及在内心隐秘的角落日益积累的对父母的愤怒,让双方离爱越来越远。
在我的亲子课堂上总会有这样的孩子:在课程开始的时候,他们和父母紧密联结在一起,当我问起他们的家庭情况时,也许他们都会斩钉截铁地说“我的家庭很温暖、很幸福”“我和父母的关系很融洽”;然而从他们常常无法理解、误解他人说的话的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孩子对情感的隔离和自我封闭;在课程中间,这些孩子的情绪若能被激发,他们的愤怒就会喷涌而出,和父母的冲突似乎一触即发,甚至真的会在课堂上情绪爆发,各种负面想法和情绪一起将亲子双方淹没;通过亲子非暴力沟通训练之后,沟通的双方不断地通过观察、倾听,表达自己的感受需要,双方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成长。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些练习再次学习一下哪些是亲子沟通中的暴力性语言,通过这些练习,让读者更加熟悉什么样的语言会让父母和孩子之间爱的流动受到阻碍,拒绝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进而以避免这些暴力性的语言,为接下来爱的语言的学习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1.你必须去上学。__________
2.你是个自私鬼。__________
3.你如果不按要求的时间完成作业,就不要吃饭。__________
4.你的语文又比A同学低了20分。__________
5.你太懒了。__________
6.再磨蹭,你就不用去了。__________
7.你给我好好读书。__________
8.你应该考得更好。__________
9.你考的这个分数让我丢脸。__________
10.和你的表哥相比,你也太不会来事了。__________
1.今天下午不许去打球了,我们需要谈谈。__________
2.听到你说不想打扫房间,我很生气,因为我需要你尊重我。__________
3.今天又乱花钱了,看看你买的都是什么东西。__________
4.你晚上吃了三根香肠、一大块烤肉,我很担心你的肠胃是否受得住。__________
5.你不考到年级前10名,将来就会变成一个社会的渣滓。__________
6.你说你不想做作业,是因为你担心自己做不好吗?__________
7.我希望你能告诉我,你比较喜欢学习画画还是舞蹈。__________
8.吃吃吃,就知道吃,看你胖的,再吃下去,就别说是我儿子。__________
9.你会干什么,你看你表姐像你这么大的时候钢琴都10级了。__________
10.我听到你说你很生气,是因为刚才妈妈误解了你的话吗?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求全责备
2.评价和判断
3.求全责备
4.比较
5.评价和判断
6.求全责备
7.避免负责
8.求全责备
9.避免负责
10.比较
在第二句、第四句、第六句、第七句以及第十句中,父母明确描述了自己的观察,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第二句:“你说你不想打扫房间”是父母的观察,“生气”是父母的感受,“尊重”是父母的需要。
第四句:“晚上吃了三根香肠、一大块烤肉”是父母的观察,“担心”是父母的感受。
第六句:“你说你不想做作业”是父母的观察,后半段话是父母试图通过倾听了解孩子的需要。
第七句: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做出决定,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当然作为父母在这句话之外还要做一些工作,比如帮助孩子分析这两个选择哪个更符合他的特点、爱好和内在的需要。让孩子对自己做出承诺,确定自己选择的决心。
第十句:“你说你很生气”是父母的观察,后半段话是父母试图通过倾听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
1.“不许”“必须”等词汇意味着父母要求孩子遵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会忽视孩子的内心需要和实际情况。父母可以对孩子说出自己对想谈论的事情的感受,询问并了解孩子的需要,然后提出自己的请求而非命令。父母可以这样说“对于刚才发生的××事情,我感到有些失望,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找个时间坐下来好好谈谈。”
2.当孩子做了不符合父母期待的事情的时候,父母不要急着去评价或责备。可以试着说出自己的需要。可以说:“看到你今天买了××,我感到有些生气,因为我很希望你能够节俭。”
在第五句、第八句以及第九句中,当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尽可能符合孩子自身的情况,并尽可能引导孩子自己给自己提要求。
对于第五句,可以换个说法:“我注意到最近三天你每天都花超过三个小时打游戏,我有些担心会影响你的期末考试成绩,因为我看重你的学习成果,我期望你每天可以把打游戏的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之内。”
对于第八句,可以这样说:“我注意到你今天吃了差不多半盘牛肉,我感到有点忧虑,我比较注重健康,我希望你能遇到喜欢吃的食物的时候可以比今天少吃一半。”
对于第九句,可以说:“这次你不去参加钢琴考级,我有些失望,因为我很看重对你钢琴练习结果的评价,我们可以坐下来谈谈你对于钢琴考级的想法吗?”